學習攝影,感覺到色彩很關鍵,後期處理圖片色彩的訣竅有哪些?這個問題提得很有水平。
拋開前期重要還是後期重要的爭論不談,色彩絕對是前後期都應該重視,並能靈活應用。按加色原理,顏色是由於三原色(紅綠藍)的光線疊加而成,數碼相機、顯示器的光基本都是按加色原理呈現顏色的,有光才有色。前期拍攝講求的光影,好像是指明暗關係,其實也指的是色彩。經常遇到的暗部細節或亮部細節丟失,指的就是顏色資訊的缺失。
既然問題是後期處理的色彩問題,那就少談前期拍攝。處理色彩訣竅大體歸納如下幾個方面:
1.掌握儘可能接近真實顏色的方法或技能。數碼相機、顯示器先天性的原因,往往呈現的顏色與實際顏色有差距,即偏色。經常會有這種情況:調好顏色後,上傳到網上或是其它媒體上(例如列印在紙張),顏色相差很大。
從相機拍攝(白平衡不準確)->PS色彩空間轉換->顯示器呈現->列印輸出或釋出網上,各個環境都可能導致顏色的偏差。
如果對色彩比較關注,請一定要注意“色彩空間管理”“色彩校正”相關知識和技能。不讓顏色矇蔽了自己的眼睛。
2.後期處理軟體方面的使用訣竅。軟體本身提供了很多色彩調色工具,以PS為例如下圖所示,調整子選單的那些工具都跟色彩調節有關。再加上自動色調、自動對比度、自動顏色以及顏色取樣器、前景色/背景色、資訊視窗、直方圖等輔助工具,可以這樣說,色彩處理就是PS最最最核心的技術了。
這麼多工具要掌握起來也容易,分別一個一個學習,感覺也沒啥難度。因為教程很多,步驟都介紹得很詳細。但是很多接觸PS的初學者往往止步於此,究其原因,估計是因為太多工具可供選擇,而在具體使用時不知如何選擇,這才只是表面原因。更深層次一點的原因在於,沒有靜下心好好去理解色彩的那些基礎理論知識,比如加色原理、減色原理、互補色/鄰近色、色相/飽和度/明度、色環,拋開這些去使用那些調色工具,往往是“憑感覺”,偶爾調出很有感覺圖片的時候,別人羨慕之餘,讓幫助調一張同樣的照片時候,就......。
掌握色彩基本理論知識、並將其應用於調色實踐中,養成辯色識色的能力。具備色彩基礎理論知識後,往往在看一張圖的時候,基本就能知道圖片的主色由哪些顏色混合而成,只要調色方明確了、很快就能調到目標色彩風格。
3.熟悉色彩搭配知識,瞭解顏色的情感傾向。色彩本身沒有情感,但是反應到人的大腦,經過大腦加工,就具有了情感取向。例如:
紅色——太陽、火焰、熱血等;感覺溫暖、興奮、活潑、熱情、積極、幸福等向上的傾向;原始、暴力、危險的象徵。紅色歷來是中國傳統的喜慶色彩。紅色明度低感覺是莊嚴、穩重、而又熱情的色彩;含白的高明度粉紅色,則有柔美、甜蜜、夢幻、愉快、幸福、溫雅的感覺,幾乎成為女性的專用色彩。
再比如黃色——有光明、輝煌、輕快、純淨、快樂、希望、智慧和明朗的個性,能引起富有酸性的食慾感。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帝王與宗教傳統上均以輝煌的黃色作服飾,所以黃色又給人以崇高、智慧、神密、華貴、威嚴和仁慈的感覺。負面聯想:黃色輕薄、軟弱、病態、不穩定、冷淡。淡黃色感覺平和、溫柔;米黃色則是很好的休閒自然色;
深黃色卻另有一種高貴、莊嚴感。
瞭解顏色的情感傾向,對照片主題的表達非常有幫助,對調色的方向也有明確的參照。
總之,顏色是一門"深不可測"的學問(因為沒有評判的標準),無論是前期拍攝,還是後期處理,都應該重視它。這裡分享的僅是個人對顏色的部分理解,希望對朋友們有幫助。
學習攝影,感覺到色彩很關鍵,後期處理圖片色彩的訣竅有哪些?這個問題提得很有水平。
拋開前期重要還是後期重要的爭論不談,色彩絕對是前後期都應該重視,並能靈活應用。按加色原理,顏色是由於三原色(紅綠藍)的光線疊加而成,數碼相機、顯示器的光基本都是按加色原理呈現顏色的,有光才有色。前期拍攝講求的光影,好像是指明暗關係,其實也指的是色彩。經常遇到的暗部細節或亮部細節丟失,指的就是顏色資訊的缺失。
既然問題是後期處理的色彩問題,那就少談前期拍攝。處理色彩訣竅大體歸納如下幾個方面:
1.掌握儘可能接近真實顏色的方法或技能。數碼相機、顯示器先天性的原因,往往呈現的顏色與實際顏色有差距,即偏色。經常會有這種情況:調好顏色後,上傳到網上或是其它媒體上(例如列印在紙張),顏色相差很大。
從相機拍攝(白平衡不準確)->PS色彩空間轉換->顯示器呈現->列印輸出或釋出網上,各個環境都可能導致顏色的偏差。
如果對色彩比較關注,請一定要注意“色彩空間管理”“色彩校正”相關知識和技能。不讓顏色矇蔽了自己的眼睛。
2.後期處理軟體方面的使用訣竅。軟體本身提供了很多色彩調色工具,以PS為例如下圖所示,調整子選單的那些工具都跟色彩調節有關。再加上自動色調、自動對比度、自動顏色以及顏色取樣器、前景色/背景色、資訊視窗、直方圖等輔助工具,可以這樣說,色彩處理就是PS最最最核心的技術了。
這麼多工具要掌握起來也容易,分別一個一個學習,感覺也沒啥難度。因為教程很多,步驟都介紹得很詳細。但是很多接觸PS的初學者往往止步於此,究其原因,估計是因為太多工具可供選擇,而在具體使用時不知如何選擇,這才只是表面原因。更深層次一點的原因在於,沒有靜下心好好去理解色彩的那些基礎理論知識,比如加色原理、減色原理、互補色/鄰近色、色相/飽和度/明度、色環,拋開這些去使用那些調色工具,往往是“憑感覺”,偶爾調出很有感覺圖片的時候,別人羨慕之餘,讓幫助調一張同樣的照片時候,就......。
掌握色彩基本理論知識、並將其應用於調色實踐中,養成辯色識色的能力。具備色彩基礎理論知識後,往往在看一張圖的時候,基本就能知道圖片的主色由哪些顏色混合而成,只要調色方明確了、很快就能調到目標色彩風格。
3.熟悉色彩搭配知識,瞭解顏色的情感傾向。色彩本身沒有情感,但是反應到人的大腦,經過大腦加工,就具有了情感取向。例如:
紅色——太陽、火焰、熱血等;感覺溫暖、興奮、活潑、熱情、積極、幸福等向上的傾向;原始、暴力、危險的象徵。紅色歷來是中國傳統的喜慶色彩。紅色明度低感覺是莊嚴、穩重、而又熱情的色彩;含白的高明度粉紅色,則有柔美、甜蜜、夢幻、愉快、幸福、溫雅的感覺,幾乎成為女性的專用色彩。
再比如黃色——有光明、輝煌、輕快、純淨、快樂、希望、智慧和明朗的個性,能引起富有酸性的食慾感。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帝王與宗教傳統上均以輝煌的黃色作服飾,所以黃色又給人以崇高、智慧、神密、華貴、威嚴和仁慈的感覺。負面聯想:黃色輕薄、軟弱、病態、不穩定、冷淡。淡黃色感覺平和、溫柔;米黃色則是很好的休閒自然色;
深黃色卻另有一種高貴、莊嚴感。
瞭解顏色的情感傾向,對照片主題的表達非常有幫助,對調色的方向也有明確的參照。
總之,顏色是一門"深不可測"的學問(因為沒有評判的標準),無論是前期拍攝,還是後期處理,都應該重視它。這裡分享的僅是個人對顏色的部分理解,希望對朋友們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