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火器工坊

    薩爾滸之戰的失敗,既是明軍指揮上的失策,也反映了萬曆後期明軍實力的中幹外強。

    面對來勢洶洶的後金,當時軍隊已經腐敗的大明本應當拒城堅守,方可拖死後金,主動出擊,則是將自己僅存的精銳和雜牌一起扔出去送死。

    但是很顯然,萬曆絕對姑息努爾哈赤是對自己權威的辱沒,所以不管現實怎麼樣,仗一定要打。

    一直以來,楊鎬的分兵政策備受詬病,然分兵卻是不得已,而且本身也沒什麼錯誤。明軍加上北韓、土司軍和葉赫部一共差不多11萬人,如果浩浩湯湯的開往赫圖阿拉,行進緩慢延誤戰機不說,就那個軍餉消耗也是明庭難以承受的數額。

    由此一來,分兵成了必然,但是明軍卻在地理不熟,天氣惡劣的情況下,貿然進軍,這是一個很大的失誤。當時天降大雪,直接影響了明軍的行進速度,也就間接影響了明軍會師的時間。

    分兵而圍之,依然可以發揮兵力優勢。但如果分兵難合,那優勢就成了劣勢,敵人只要集中優勢兵力逐個擊破就好。也難怪努爾哈赤會說:“任他幾路來,我只一路去”。

    再然後,明軍要面臨的就是將領個人的指揮能力了。但很遺憾,除了劉綎,其他人問題都很大。

    杜松屬於急性子,犯了急功近利、貿然出擊的錯誤,直接導致明軍中軍主力全軍覆沒。

    馬林誤判敵軍兵力,過早把預備隊扔了出去一通亂打,直接給了後金包餃子高突破的機會。

    李如梅直接畏敵不前,努爾哈赤考慮到之前和老李家的交情,也就放了他一馬。

    可以說整場薩爾滸之戰是一次漏洞百出的會戰。也昭示了明朝經濟、政治和軍事大不如前,一場巨大的危機被逐漸揭露。

  • 2 # 行話歷史

    個人認為,指揮上的失誤是造成薩爾滸之戰失敗的直接原因。

    薩爾滸之戰是後金和明朝之間的一場戰鬥,發生在明神宗,努爾哈赤時期,起因是努爾哈赤釋出七大恨,攻克撫順,騷擾明朝的遼東地區,明朝為了解決努爾哈赤,主動進軍發動了薩爾滸之戰。

    為什麼說這場戰鬥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指揮問題?我們仔細來看。

    1,雙方兵力情況

    在後金這邊,主要就是八旗兵,八旗中每旗能夠出的人是7500人,總共八旗,總兵力能夠達到6萬多人,這些人戰力水平比較高,由於常年生活在惡劣地區,並且時常交戰,無論是服從命令還是單兵素質,確實處於優勢。

    明朝這邊,遼東地區的軍隊常年不打仗,也發不出來餉銀,軍備廢弛,所以這次戰鬥主要是從外面調人。當時調集的軍隊哪裡的都有,有大同的,有江浙地區的,每個地區多則2萬,少則幾千,可以說就是零碎拼湊而成,但是抽調的人員水平屬於中上,利用好這10萬多人還是大有機會的。

    綜合:明朝在人員上處於劣勢,但並不明顯。

    2,作戰方針

    明朝的總指揮官是楊鎬,他籌劃了半天,打算採用分兵的方式來進攻,具體而言就是兵分四路,一起攻擊,從而讓後金左右難以相顧,藉此消滅後金的主力部隊。

    一共將這10萬多人分為四路,一路是馬林率領的北面軍15000人,一路是杜松率領的西面軍30000人,一面是李如柏率領的西南面軍25000人,還有一些北韓部隊。楊鎬本人在瀋陽指揮。

    乍一看好像沒什麼問題,可仔細一看問題就太大了。

    1,兵力太分散

    一般而言,三路軍就已經能夠達到分而攻之的效果,楊鎬搞了四個方向,另外還有一支機動部隊。可是作為主攻方向的杜松方面軍僅僅只有三萬人,這三萬人在努爾哈赤面前很難有什麼建樹,相當於自己把自己的優勢砍掉了,來和努爾哈赤拼單兵作戰。

    2,很難協作

    楊鎬這個作戰方針能夠發揮重要作用的一個前提是什麼?是這四方面軍能夠基本上同時到達參戰地點,不然這不相當於每次給人家送一塊肉麼!可就是這個條件沒有達到。

    作為主攻選手的杜松跑的太快,自己帶著三萬人遠遠的甩開了其他方面軍,杜松已經到了薩爾滸,也沒有等待別的軍馬,本來人數就沒有優勢,結果還再次分兵去攻打,後來全軍覆沒。此時別的方面軍還在路上,而且根本沒有相互之間的協調,馬林部得知訊息不敢前進就地防禦,這沒什麼問題,可是由於指揮不當又陷入了兩面作戰,也失敗了。最坑的東路軍,根本啥都不知道,跑的也最慢,直接被收拾了。

    另外李如柏就不說了,這哥們根本沒參加這場戰鬥,慢慢悠悠的走,發現形勢不對就跑了,還踩死了不少人,勉勉強強算保留了一些生力軍吧。

    問題是楊鎬在發生了這麼多事後一點反應都沒有,自己手中的機動部隊也根本沒有使用,可能用了也沒用。

    總之,直接原因的話,是指揮戰法的失誤。

  • 3 # 大馬哈魚12

    是明朝不該發動這場戰役是真的。後金所在區域,一直都是有管轄權和直接管理權是有區別的。明朝國力強悍,附屬國就多,聽話。國力不夠強悍。附屬國就會不聽話,反叛。沒有必要為了徵繳牆頭草而興師動眾。摟草打兔子的活應該小股精銳去就可以了。興師動眾的結果就是使整個帝國軍費吃緊,一旦指揮不當,就會全線崩潰。連原有的防禦系統都不能固守。其實我覺得明王朝在建國初年天子守國門的時期,在北方建的一些軍事設施理論都非常重要,連皇帝都被俘虜了,大軍一鬨而散,但是關隘沒有聽說丟失。

  • 4 # 大明湖畔的二狗

    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在中國軍事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此戰,不僅扭轉了明朝在遼東的優勢地位,還從側面反映了明朝的種種弊病。這場戰役的種種細節,已經顯示出明王朝的江河日下,其最終覆亡的結局,似乎已經略顯一二。

    一、外強中乾的明朝討伐軍

    努爾哈赤,本是建州女真一個小部落的酋長,藉助明遼東總督李成梁的寵信,努爾哈赤逐漸做大,在李成梁死時,努爾哈赤已經統一了建州女真,併合並了海西女真和東海女真,成為了一方梟雄。

    1618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由(明朝曾誤殺努爾哈赤父親、祖父)率軍攻陷撫順城,並多次擊敗明朝派來的援軍。於是到1619年,明朝決定一勞永逸的解決女真問題,便動員全國的兵力來征伐努爾哈赤,並令曾參加過抗日援朝戰爭的楊鎬為統帥。

    楊鎬手下的兵力,名義上有遼東兵9萬,各地援軍11萬,但是實際上,真實的兵力遠沒有這麼多。如楊鎬兵分四路,杜松一路,名義上有兵6萬,但根據當時監軍張銓的統計,實際兵額只有2萬5000人,不足名義上的一半。可見,當時明軍的吃空餉現象已經十分的嚴重,明軍的將領為了獲取朝廷更多的軍餉,往往以少報多,虛報名額,軍隊的實際人數往往遠在名義之下。

    這種現象曾因為張居正和戚繼光的改革予以遏制,但是張居正死後,他的一切成果全被廢除,腐敗與吃空餉又像陰霾一樣籠罩了天朝的軍隊。根據史學家的考證,楊鎬號稱47萬的大軍,紙面上則只有20萬,而實際可能只有8萬3000人,加上北韓和葉赫女真派來的援軍,勉強能有10萬左右。也就說朝廷花的錢,只有不到一半用在了實處,其中的腐敗與貓膩令人汗顏。

    除了兵力上的水分,明朝的武器也十分差勁,北韓人回憶說明軍武器鄙陋,人員奇缺。而徐光啟也說明軍鎧甲鄙陋,就連杜松、潘宗顏這樣的大將也沒有精良的鎧甲,以至於被後金弓箭輕易射殺。將領尚且如此,士兵則更是慘不忍睹。

    而至於明朝的火器,質量更是不敢恭維,在戚繼光剛剛對軍隊進行改革時,就曾提到明軍的火器質量低劣:士卒或將鉛子先入,或忘記下鉛子,口原是歪邪大小不一,鉛子原不合口,亦尖斜大小不一……此類皆放不出,已有二十杆矣。放出高下不準,潤溼不燃者,又有四十餘杆。得中者,不過二十餘杆。戚繼光提到,軍隊火器的質量往往不達標,彈丸塞不進槍管,槍管還有炸膛的危險,使得士兵不敢握銃。從各地方上交的火器,平均60杆只有20杆合格,合格率僅為1/3。

    明軍的火器多為各鄉村作為賦稅的抵押物上繳,往往質量低劣(至於為什麼以後會專門講)。所以,名義上明軍擁有鳥銃、弗朗機等新式火器,但往往只是一堆質量不合格的廢品。

    張居正、戚繼光在時,透過改革與嚴厲的監察曾使明朝軍隊迴光返照,恢復了初期的戰鬥力,正是靠著改革遺留的成果,明軍才打贏了萬曆三大徵。但到了1619年,張居正、戚繼光改革的紅利已經完全用盡,明朝軍隊又開始腐化墮落,而薩爾滸,不過是長期以來的積重難返罷了。

    二、甲具精良的後金軍隊

    與人數缺額,武器低劣的明軍相反,努爾哈赤的後金軍隊卻裝備精良,無論是明朝人還是北韓人,都對其讚不絕口。

    北韓的《李朝實錄》記到:別抄者,著水銀甲,萬軍之中,表表易認。當時隨明軍一同參戰的北韓人回憶後金兵的鎧甲最為精良,其次為北韓軍隊,而明軍則最差。

    而徐光啟則說,根據他所得的情報,努爾哈赤要塞以北的軍器製造廠裡有許多能工巧匠。從遼東逃亡來的百姓來說,該地鐵匠鋪綿延數里,後金軍隊披掛優質頭盔,盾牌和鎧甲,作戰是甚至敢於冒著明軍的槍炮撥開阻撓的障礙,而明軍的鎧甲則早已生鏽,多年未曾更換。

    薩爾滸之後,遼東總督熊廷弼記到:遼東的明軍不僅缺乏鎧甲,連棉衣都沒有,看著冬天士卒裸體穿甲,不禁潸然淚下。

    根據現今的遺物,後金的鎧甲幾乎完全仿照明朝,後金的重甲兵內穿鐵甲,外套棉甲,防禦效果十分突出。但是,明朝因為財政原因卻不能給士兵裝備足夠的鎧甲。

    在戰術上,與很多人想的相反,努爾哈赤的軍隊主力並不是騎射,女真人除了葉赫女真等少數人外,大部分也不是遊牧民族,而是以打獵打魚種地維生的漁獵民族,努爾哈赤的建州女真就是住在山林中的漁獵民族,以優良的重步兵和步兵弓箭手聞名。因此,後金更習慣於正面打陣地戰而非蒙古人的游擊戰術。

    努爾哈赤的騎兵,一部分來源於靠近蒙古的女真部落,一部分依靠以前從明朝換來的馬匹來支撐,其騎兵數目與明朝相差不遠。至於人數,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之戰時可以調動的兵力大約為6萬人,但只有4萬人參與了對明軍的突襲,後金軍隊,更多是依靠優良計程車兵素質和裝備取勝,而非人數和馬匹。

    三、慘不忍睹的戰爭過程

    明朝軍隊表面上看人數眾多,實則是外強中乾,不堪一擊,如果楊鎬合兵一處,或還有勝算,但楊鎬卻執行了最為愚蠢的分兵策略,將兵馬分為四路,試圖合圍後金老營赫圖阿拉。明軍本來實力就弱,現在還分兵四處,其失敗已是不可避免,但是令人驚訝的,不是明軍的失敗,而是明軍敗的如此之快,給後金軍的殺傷如此之低,已經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最先被擊垮的是杜松,明朝對於杜松的戰敗記載甚少,但是後金卻記載的十分詳細。努爾哈赤將1萬5000名步兵作為誘餌引誘杜松,在杜松上鉤後,努爾哈赤親率騎兵突襲其後方,杜松軍用火器予以還擊,但沒有任何作用。2萬5000明軍瞬間全軍覆沒。杜松也被射殺。

    杜松死後,另一支明軍馬林部也被擊潰。馬林部雖有4萬之眾,但其1萬騎兵由於監軍被後金射殺陣腳大亂,四散奔逃。喪失騎兵的馬林挖掘了三排壕溝阻止後金軍,但是努爾哈赤讓500騎兵下馬從容撥開了障礙,即使明軍槍林彈雨,也沒能擊潰他們。由於地形不利,努爾哈赤命令所有騎兵下馬步戰,並跟隨其他步兵一起衝鋒,最終,後金軍魚貫而入,明軍全軍覆沒。這場戰役,後金軍參戰的只有1萬人,卻消滅了4萬明軍,只用了4個時辰。

    接下來是劉綎,他率領3萬軍隊(包括1萬3000北韓軍隊,多為火炮手)據險死守,但是當努爾哈赤迂迴到其後方後,劉軍便大敗。其中一支由明朝和北韓火器部隊組成的部隊還在抵抗,但由於突然風向不利,努爾哈赤隨即消滅了他們。而最後一路李如柏看其他幾路皆戰敗,竟不戰而逃,薩爾滸之戰,由此徹底失敗。

    四、山河日下的大明王朝

    薩爾滸之戰,不僅僅是一場普通的戰役,他不僅決定了明朝在遼東優勢地位的結束,更反映了明朝的種種弊病。一些關於薩爾滸之戰的記載,著實讓人觸目驚心。

    除了前面講到的虛報人數,還有一些細節值得深思。比如,在薩爾滸之戰中,明軍賴以為生的火器幾乎沒有發揮任何作用。500後金重甲兵面臨槍林彈雨依然可以從容撥開障礙,而滿文資料還記到一名後金軍的頭盔接縫處中了一槍,但頭骨依然沒有受傷,可見明朝火器的質量之低。

    戚繼光曾經埋怨北方士兵保守頑固,不使用更為先進的鳥銃,而喜好三眼銃這種連發火器。三眼銃雖然連發,但是精確度、射程、殺傷力極弱,鎮壓農民軍尚可,但面對身披兩層甲的後金軍則毫無作用。再比如火炮,明軍由於炮兵缺乏訓練,不懂數學計算,火炮的效力大幅下降,使得火炮沒能抑制滿洲人的衝鋒。而同一時期的歐洲,火器的應用早已將遊牧騎兵、重甲騎士、重甲步兵等冷兵器時代的兵種淘汰,而明朝面對技術依然相當於中世紀的後金軍隊,依然遭遇如此慘敗,足見其問題之大。

    而這些表象又牽扯到背後極為複雜的制度,薩爾滸之戰的戰敗,表面上看,是楊鎬的指揮愚蠢,但實際上,確是大明王朝制度的沒落。實際上,從朱元璋開始逆歷史潮流開始(抑制商業,實行海禁,限制人口流動,),明朝已經部分註定了今天的結局。

    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就這樣,以一種奇怪的方式決定了以後幾代華人的命運。

  • 5 # 歷史風物誌

    薩爾滸戰役是公元1619年明朝和女真族的後金在薩爾滸(現在遼寧省撫順市東部渾河中上游大夥房水庫東南岸)發生的一場大戰,大戰最終結果是明朝被金軍打敗,從而改變的整個遼東的戰略格局。

    起因

    1616年努爾哈叛離明朝的管轄自立門戶,史稱後金也就是清朝的前身,1618年以“七大恨”的原因攻打明軍。

    經過和細節

    找到出兵的理由後,努爾哈赤就誓師嚮明朝宣戰,之後便出兵偷襲遼東各地,撫順、東洲等地都被金朝攻陷,撫清之戰結束後明朝朝廷才反應過來(反射弧真長)。遼東的戰事失利,明朝建立兩百多年的遼東防禦系統面臨崩潰,於是明朝決定發動反擊,並企圖一次將後金徹底消滅。當時遼東地區的兵力有6萬,但除去防衛力量,能出征的僅2萬,而且在遼東屢屢遭到後金的侵擾,軍心早已經潰散,明朝朝廷明朝從全國各防區如福建、江西、浙江、四川、山東、山西、陝西、甘肅、南京等地抽調部隊援遼,調集旅順等地舟師,與鎮江(今遼寧丹東)、寬甸的部隊合流,並諮文北韓、葉赫合力征討。此役明朝共調遣一帥、七總兵、及號稱60萬兵員,組成一支在數量上與裝備上都是壓倒後金的大軍,這幾乎是明朝當時對外戰爭所能動員的最大極限。當時的兵部尚書薛三才表示軍餉軍糧欠缺,國庫不足以發動這次戰爭,但當時的皇帝明神宗不肯動用內帑(皇家的私產),後來戶部尚書也上奏請求加派軍餉,最後明神宗才給了10萬兩,俗話說三軍未動糧草先行,軍費不足是這場戰役失敗的原因之一。當時明朝已經施行了募兵制,每次戰役軍隊都是來自全國各地,主力一般是九邊重鎮、四川、浙江,武器裝備方面還有各種大炮、火銃,而金朝的兵力當時分為八旗,每旗完整的建制是七千五百人,總共約為六萬人,當然還有奴隸、民夫沒有統計,人數上是明軍壓倒性勝利,武器裝備也不是當時的金國可以比擬的,但明朝九邊的軍隊久無戰事,懈怠練兵,戰鬥力非常的一般,川軍倒是因為鎮壓民變,積累了不少作戰經驗,但是主要是步兵,跟後金的騎兵主力比機動性差,其他部隊也因為疏於訓練、對火器的依賴,是的近身真刀真槍的打時不堪一擊。而金朝基本相當於是努爾哈赤的家族的親兵,組織力、凝聚力強,加上努爾哈赤長達三十年統一女真的戰鬥經驗,成為當時世界上冷兵器時代最後一支強大的軍隊。所以戰鬥力、機動性、士氣明朝都在金朝之下。

    總結

    明軍人數雖然數倍於金朝,但卻戰術上分兵四路,這樣無疑將人數的優勢削弱,由於太過分散,使得各路聯絡困難,溝通不暢,加上用人不當,如當時逃跑的李如柏、投降的李繼先,再加上當時的的劉鋌和楊鎬在萬曆年間的援朝戰役中有舊怨,將帥不合,這些戰場上的原因讓明軍猶如一盤散沙,再加上軍費不足,士氣低下,後金以攻為守,集中兵力逐個擊破。此戰最終明朝失去遼東的領土,明朝國力大減,財政也是雪上加霜,還有各路的起義軍,後金把戰線直接拉到山海關,被吳三桂引入清兵,最終滅亡。

  • 6 # 仁者厚德載物

    薩爾滸之戰發生於公元1619年,是明朝和後金的戰爭。這場戰爭,是努爾哈赤率領後金軍在薩爾滸附近嚮明軍發起進攻的反擊戰,更是歷史上典型的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這一戰,更是明清戰爭的重要轉折點,這一場戰爭拉開了大明王朝衰落直至滅亡的序幕。

    在這場戰爭中,明朝投入了47萬大軍,努爾哈赤總共投入8萬兵力。那麼明朝47萬大軍,人數遠勝於後金,為什麼卻會失敗得如此徹底呢?

    在軍隊方面,明朝自稱雄獅百萬,但是在戰前,明軍內部已經腐敗不堪。根本沒有系統的訓練,裝備也跟不上,還是用著以前老舊的武器。在這樣惡劣窮苦的環境下,本來就無法系統訓練計程車兵,更加沒有所謂計程車兵素養。那麼這樣的一支部隊只是擁有人數上的優勢,從戰鬥力上來說,簡直不堪一擊。

    當時的明朝腐敗不堪,國庫也基本上被掏空,從經濟上來說,根本無法支撐長久作戰。所以只能依靠增加稅收、賣官和降薪這樣的措施來支撐前線的戰事。可是這樣的方法,只能解決一時之急,時間長了,民憤也就上來了。明朝更是在短時間內失去了民心。

    當時前線作戰,後金已經佔領了撫順,可是明朝的兵部尚書的位置依然空缺。戰事吃緊,一個那麼重要的軍事高官位置,居然沒有人在上面坐鎮指揮。

    一直到了後金部隊已經逼近瀋陽了,無奈之下萬曆帝臨時讓黃嘉善上任。也就是這空缺的一段時間,形勢已經扭轉,兵部都無法運作,怎麼能打贏這樣一場對方做好了準備的仗呢?

    明朝當時的主帥是楊鎬這個指揮紙上談兵的庸才,楊鎬之前在官場沉浮三十年,多是靠周旋上位獲取的官職,本身就沒有才能,而且還有兵敗的劣跡,自負的他還不把努爾哈赤看在眼裡,制定了“四路出兵,分進合擊”的戰略,部署這樣的戰略就算了,還洩露了戰前的機密,直接導致各路軍隊被伏擊,鎩羽而歸。

    另外,明朝萬曆帝過於輕視後金戰鬥力,強行命令楊鎬出戰,也是明軍慘敗的重要原因。

    公元1619年二月,明抵達遼東的援軍約87000餘人,加上葉赫兵一部、北韓軍隊13000人,共約11萬,號稱47萬。由於明朝朝廷財政緊張,無力長期供養遼東集結明軍作戰部隊,萬曆帝一再催促楊鎬發起進攻。

    於是楊鎬坐鎮瀋陽,兵分四路圍剿後金。總兵馬林率1萬5千人,出開原,經三岔兒堡(在今遼寧鐵嶺東南),入渾河上游地區,從北面進攻;總兵杜松率兵約3萬人的主力部隊擔任主攻,由瀋陽出撫順關入蘇子河谷,由西面進攻;總兵李如柏率兵2萬5千人,由西南面進攻;總兵劉綎率兵1萬餘人,會合北韓軍共2萬餘人,經寬甸沿董家江(今吉林渾江)北上,由南面進攻。

    公元1619年三月初一,杜松軍突出冒進,已進至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分兵為二,以主力駐薩爾滸附近,自率萬人進攻吉林崖。努爾哈赤看到杜松軍孤軍深入,兵力分散,一面派兵增援吉林崖,一面親率六旗兵4萬5千人進攻薩爾滸的杜松軍。

    次日,兩軍交戰,將過中午,天色陰晦,咫尺難辨,杜松軍點燃火炬照明以便進行炮擊,後金軍利用杜松軍點燃的火炬,由暗擊明,集矢而射,殺傷甚眾。

    此時,努爾哈赤乘著大霧,越過塹壕,拔掉柵寨,攻佔杜軍營壘,杜軍主力被擊潰,傷亡甚眾。後金駐吉林崖的守軍在援軍的配合下,也打敗了進攻之敵,明軍西路軍主將總兵杜松、保定總兵王宣、原任總兵趙夢麟,都在戰鬥中陣亡。明西路軍全軍覆沒。

    明軍主力被殲後,南北兩路明軍形孤勢單,處境不利。 1619年三月初一的夜裡,明朝北路軍由馬林率領進至尚間崖(在薩爾滸東北),得知杜松軍戰敗,不敢前進,將軍隊分駐三處就地防禦。馬林為儲存實力,環營挖掘三層塹壕,將火器部佇列於壕外,騎兵繼後。又命部將潘宗顏、龔念遂各率萬人,分屯大營數里之外,以成犄角之勢,並環列戰車以阻擋敵騎兵馳突。

    努爾哈赤在殲滅杜松軍後,即將八旗主力轉鋒北上,去尚間崖方向迎擊馬林軍。

    後金軍射箭衝擊,在東面和南面兩路夾攻之下,大明軍隊抵擋不住進攻勢頭,大敗而逃,後金軍兵乘勢追殺,擊破潘宗顏部,北路明軍大部被殲。明軍副將麻巖等皆被殺,總兵馬林僅自己率數人逃走。

    明朝劉綎所率的東路軍因山路崎嶇,行動困難,未能按期進至赫圖阿拉。因不知西路、北路已經失利,仍按原定計劃向北開進。努爾哈赤擊敗馬林軍後,立即移兵,迎擊劉軍。

    三月初四,明軍東路劉鋌軍從寬奠出發時,後金東邊的人民都躲避到深山老林中去了。劉鋌率明軍一路上攻佔山寨,將瘸子、瞎子等不能動的人殺死,一路向前進軍。劉綎先頭部隊進至阿布達裡崗時,遭到伏擊,兵敗身死。努爾哈赤乘勝擊敗其後續部隊。

    楊鎬坐鎮瀋陽,掌握著一支機動兵力,對三路明軍沒有作任何策應。及至杜松、馬林兩軍戰敗後,才在三月初五,慌忙傳令李如柏軍回師。李如柏軍行動遲緩,僅至虎攔崗(在清河堡東)。當接到撤退命令時被後金哨探發現,後金哨探在山上鳴螺發出衝擊訊號,大聲呼噪。李如柏軍以為是後金主力發起進攻,驚恐潰逃,自相踐踏,死傷1000餘人。北韓軍隊元帥姜弘立率領剩餘的五千兵下山來投降後金。

    薩爾滸之戰,以明軍的慘敗、後金軍的勝利而告結束。此戰之後,後金軍乘勢攻佔開原、鐵嶺,征服了葉赫部,酋長金臺吉、布揚古被殺死,餘部俱降努爾哈赤。

    明軍主帥楊鎬兵敗之後立即引咎辭職,後被拘押,崇禎二年(1629年)被處決。杜松與劉綎已死於戰場,馬林也於3個月後在開原戰死,明軍四路主將四人已失其三,僅有李如柏始終未遇敵,但在戰役之後數日即為言官彈劾。一年後李如柏自殺以明志。

    薩爾滸戰役,除李如柏軍撤走未遭慘重損失,明軍共損失兵力約45800餘人,戰死將領300餘人,喪失騾馬28000餘匹,損失槍炮火銃20000餘支,元氣大傷。

    後金軍的勝利,不但使其政權更趨穩固,而且從此奪取了遼東戰場的主動權。

    而明軍自遭此慘敗,開始陷入被動,到天啟年間,遼陽、瀋陽、廣寧等重鎮相繼失守,明朝退守遼西,完全陷入被動,局勢萬分危急。明朝方面自此由進攻轉為防禦,後金方面由防禦轉為進攻。

    明朝最後失去大部份遼東領土,山海關以外僅餘少部份土地如錦州、寧遠、杏山、塔山等地,直到公元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吳三桂降清,勾引清軍入關,開始建立在全國的統治。

  • 7 # 散人書劍

    薩爾滸戰役和三百多年後的解放戰爭有極多相似之處。

    明軍人數上、地盤上戰優如同國軍。唯一不同的是明軍裝備上不佔優,這點不能和國軍相比。

    明軍號稱四十萬大軍,實際上能打仗的只有十二,三萬人馬。為什麼這麼懸殊呢?蓋因明軍吃空餉現象非常嚴重。自上而下,從文到武官員們各個肥的流油。

    有何為證呀?李自成進北京後逼明朝的官員交出銀子,不交者嚴刑拷打,最後哪個官員不交出大把的銀子。所以這些官員不僅吃空餉還喝兵血。據說國軍也這樣,到處拉壯丁,虛報人數。

    如此這樣兵無鬥志,再加上吃不好,穿不暖。就算從北京出發,走到東北,不休整兩個月就去打仗?清軍以逸代勞,而且還有戰前動員。努爾哈赤釋出“七大恨”如同戰鬥檄文。七大恨是整個女真人同明朝的七大恨,人人有份,士兵同仇敵愷。

    國軍士兵多數也是兵無鬥志,尤其在解放戰爭後期。無信仰,無鬥志,官兵不能同甘共苦導致一擊即潰。

    因此在開打之前,無論是從戰前動員,戰爭籌備,還是士兵素質明軍已經輸了三成了。

    如果明軍的戰法得當或許還能來個旗鼓相當,至少不至於速敗。

    當年毛主席都沒想到國軍敗的如此之快。而明軍在冷冰器時代敗的如此之快,如此之慘也叫人驚歎。二萬人在幾天之內叫人殺光。《亮劍》裡楚雲飛說過:就是幾萬只豬也不至於這麼快全軍覆沒。

    明軍統帥楊鎬,也號稱常敗將軍,不知明統治者為什麼選他為帥。這一庸才明知自己戰鬥力不強,還兵分四路,準備合圍清軍。努爾哈赤佔據主場之利,來個各個擊破。

    明軍一分兵,各種不利因素都來了。這十來萬人馬哪來的都有,肯定對東北的地形不熟。那時候又沒有先進通訊工具,四路大軍很難溝通。每一路走的快慢也不一樣,怎麼合圍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騎兵多,機動靈活,能經常繞到敵後,對敵人前後夾機,一路一路地消滅。前三路均遭受重創,只有走得最慢的一路全身而退。

    國軍也是這樣,每個城市都佔,兵力分散,被解放軍各個擊破。

    最最關鍵的還是那句話:多道多助,失道寡助。清軍蒸蒸日上,跟著太祖創業的,後來能入關的恐怕都有官位。八旗子弟日後不幹活還領工資。所以清軍人人有幹勁。

    明軍呢打完了什麼好處沒有,誰肯賣命。打贏了當官的有好處,當兵的沒嘛事,所以出工不出力,一打即跑。

    綜上,明軍無論在政治上,還是軍事上都江河日下,奄奄一息。清軍如旭日東昇,噴薄而出。不是一兵一將能挽大廈之將傾,命該如此。

  • 8 # 鄭說豫見

    明朝對後金發動薩爾滸之戰,以筆者之見,失敗原因如下:

    一、戰略失誤

    明朝後期,剛經歷萬曆三大徵,國庫空虛,將士疲憊,努爾哈赤敢於起兵也正是看到了明朝外強中乾的本質。針對當時局面,明朝應在休養生息幾年,不要急於調動大軍進剿。而是對後金進行經濟封鎖和外交孤立,在其周圍要道險要位置修築堡壘,迫使後金攻堅作戰,困死後金。而現實中,明朝勉強湊集糧食,調動四路最精銳大軍,想一舉毀滅後金,投入巨大,風險巨大,即使成功,也得不償失。

    二、天時不利

    明朝與二月份進攻後金,遼東天氣嚴寒,正處於冰天雪地之時,而明朝調動的四路大軍,兩路來自南方,對北方嚴寒天氣不適應,影響戰鬥力。即使要戰,也應該選擇四五月份,天氣轉暖時候。事實上,明朝財政困難,好不容易湊集的糧餉,不容許士兵長時間駐紮東北,只能倉促開戰。

    三、地理不利

    東北多山多水多密林,後金在白山黑水之間縱橫多年,本土作戰,最為熟悉地理,也容易得到後金人的支援。而明朝勞師遠征,人地兩疏,急於求戰,卻陷入了人民戰爭汪洋大海,後金人則通風報信,耳目眾多,明朝成了盲人摸象。

    四、兵力分散,缺少協作

    明朝總兵力13萬對後金兵力6萬形成優勢,但分兵四路,每一路對後金時又處於劣勢。明朝戰略為分兵合擊,但只是分了兵,並沒能有效合擊。相反後金,利用各路明軍到來的時間差,集中優勢兵力,5天時間連續作戰,打敗了明軍中的三路,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 9 # 蘆葦少女重拾舊夢

    薩爾滸之戰在歷史上是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面對著明朝和北韓的軍隊,僅僅憑藉著自己騎兵的後金能夠取得勝利,讓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那麼薩爾滸之戰失敗原因到底有哪些呢?

    採取對自己不利的作戰方式是薩爾滸之戰失敗原因之一,當時的明朝在制定作戰方針的時候,沒有客觀的考慮後金軍隊作戰的方式,面對著後金政權八旗軍力的協同作戰,明朝反而選擇了分散兵力,多路進攻的方式,這樣就降低了自己軍隊對後金部隊的威脅。

    部隊常年不訓練,軍隊內部瀰漫著一股懶散的氣氛,當時因為常年的懈怠,明朝軍隊雖然號稱是雄師,實際上卻是不堪一擊,更何況當時的明朝哪裡有百萬雄師,當時的軍隊不過區區10萬多人,而這當中的實際作戰力量和常年征戰在外的後金騎兵相比,力量的對比自然是可想而知的。

    當時的明朝經過多年的發展,社會當中很多弊端已經深種,難以徹底根除,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當時社會上的官員都反對革新,這對於社會經濟的發展來說極為不利,而反觀女真族內部,不僅當時的社會經濟高度發展,多年的征戰也讓女真族積蓄了不少財富。這兩者之間的對比也是導致薩爾滸之戰明失敗原因之一。

    在人才的選拔任用上,明朝當時為了湊足戰爭的費用,把很多官職明碼標價來買賣,這樣提拔上來的官員大多沒有什麼真才實學,只能誤事,而後金政權的官員選拔制度是非常嚴格的,這也為後金政權在戰爭中取得勝利加分不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實況足球國服2020,是阿奎羅好用還是萊萬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