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電視劇裡看歷史
-
2 # 大話說史
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是中國由春秋向戰國過渡的主要標誌,而其中三家分晉更是造成了日後戰國七雄地緣政治格局的主要原因,那麼為什麼會只在晉國出現分裂,大族裂土自治的局面呢?我認為主要有三點原因。
一、地理位置的交錯性晉國的疆域範圍佔有現在山西省的全部,山西高原雖然地形較高,但是多連珠盆地,因此晉國的各大公卿佔領的範圍多是一個個連珠盆地,而佔領一個盆地即可與其他盆地對抗,還可以沿著高處修建防禦堡壘,因此晉國地形很具有分裂的潛質。
二、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枝強幹弱曲沃代翼事件發生後,晉獻公感覺到公族對於自身統治勢力的威脅,於是把原晉國諸公子們全部誅殺,這樣一來就造成了晉無公族的局面,出現了權力的真空,造成了公室的虛弱。晉文公即位後,開始重用異姓士大夫,這些人填補了公室被清洗後留下的權力格局。但是最初晉文公設立六卿,可是為了讓他們分權制衡的,為什麼最後卻成為了晉國的掘墓者呢?
因為權力本身嗜血
在古老宗法制以及社會生產力不發達的背景下,國家的控制力其實很弱,因此才形成了皇權不下縣,縣下唯宗族的局面,而當時的六卿實際上就是晉國的六個最大的宗族。這些以血緣為紐帶聯絡起來的宗族,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同時也希望他們的既得利益,能夠因血緣的關係而傳承下去,必須進行殘酷的政治鬥爭,因為弱肉強食、叢林法則才是那個社會的生存之道!
他們的背後是權力的爭奪,但又不僅僅是權力的爭奪,更是為宗族進行的資源、地位以及發展權的爭奪!
因此在魏、趙、韓三家聯合攻滅智氏之後,三家分晉的局面就已經開始形成了。因為這已經形成了實際意義上的寡頭獨斷的局面,三家需要暫時的休息來消化掠奪來的土地以及權力。
三、為何其餘國家未發生分裂?首先,其他國家有沒有發生叛亂甚至是取代原有國君的事情呢?有,田氏代齊了,這說明晉國的六卿制度並不是分裂的主要推手。那麼其他國家為何未分裂?還是回到前兩點,地理位置!連珠盆地的存在使得各個政治力量能夠依靠地形裂土自治。
地形決定命運!
中原霸主的魏國為何沒有統一六國,反倒淪為二流國家,因為四戰之地不僅有利於擴張,還會有四面受敵的危險,特別是在國家戰略失誤的前提下。這種地理位置不夾著尾巴做人,還到處惹是生非,遲早被人胖揍!
秦國為何能夠一統天下?難道是秦國天生要強?我覺得沒了地形優勢可能會註定要涼,為何六國攻秦卻不能取勝?關鍵函谷關在那裡你過不去啊,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誰會把自己的命不當命去猛攻函谷關。
-
3 # 歷史的微妙啟示
問題並不出在公元前633年晉文公作三軍設六卿,而在公元前607年起晉成公被擁立回國當國君後所訂:卿士嫡子作公族之官,卿士其他兒子作餘子之官,卿士庶子作公行之官的籠絡群臣新政策被因循沿襲;又因晉國慣例,只有太子能留在國內,其他王子都要被趕出晉國;二百年後權力下移,制度演變中,卿士家族勢力越來越大,公室力量越來越弱,一百多年後晉君失控,二百多年後六卿失控只剩四家,二百三十四年後三家聯手滅智伯;存在600多年的晉國於公元前376年被本國卿大夫三家瓜分,成為戰國七雄中的韓、趙、魏,史稱三晉。
由此可見,改革是需要持續的,改革是有對錯之分的,晉文公的改革讓晉國強勢崛起為尊王攘夷的春秋五霸之一,而晉成公的改革造成階層固化,尾大不掉三家分晉;後人推崇晉文公是有道理的,君不見,晉國透過改革,在數百諸候國逐漸被淘汰滅絕的春秋時代後勝出;即使後世子孫政策失當,三家分晉後產出的韓、趙、魏仍是躋身戰國七雄中的三雄,晉如不分,秦國有掃六合機會嗎?
-
4 # 岳家山人說春秋
三家分晉是指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士大夫瓜分的事件。從公元前633年晉文公設定三軍六卿制起,六卿一直是晉國主要軍政大權的實際主宰者。隨著歷史車輪的不斷前進六卿在互相角逐中趙把範氏,中行氏滅掉後,於公元前453年聯合韓魏又滅掉了勢力較大的智氏,晉國公室隨即名存實亡。公元前403年無奈的周威烈王在威逼加利誘下正式冊封韓趙魏為諸侯。至公元前376年韓趙魏正式廢晉靜公,將晉國公室剩餘最後的土地全部瓜分,從而拉開了戰國的帷幕。前後將近一百年時間。
毋庸置疑,三家分晉原因直指晉國的六卿制度。那麼在春秋時期晉國為什麼獨樹一幟搞出這麼一個制度呢?
六卿制的起因就是晉國無公族,公族也就是諸侯或國君的本家族世襲的,有封地的近親,比如國君的兄弟子侄,叔伯等。春秋早期晉國發生過一次同宗相殘的血案,封於曲沃的小宗祖孫三代逐殺大宗五位國君,奪得晉國正統地位,戰爭長達67年,史稱“曲沃代翼”。
曲沃代翼後的曲沃勢力傳位至晉獻公敏銳的意識到自己臥榻之側的恆,莊之族勢力漸大,嚴重威脅著自己的大宗地位,唯恐“曲沃代翼”上演到自己頭上。於是在士蒍的謀劃下,把晉國大部分有勢力的公族全部誘殺,只留下力量羸弱不足以左右晉國政治的一小部分。自此,晉國公族不再是左右晉國朝堂的政治集團,不任公族和不續群公子成為了晉國特有的政治制度,而後晉國設立了六卿制度。隨著六卿的不斷髮展,晉國國力也突飛猛進,迅速成為了中原霸主,六卿的勢力也在日益壯大的無以復加!
晉國六卿之一的著名政治家範文子就在鄢陵之戰時提出我們要故意不要打勝,來疏解我們的內部矛盾,可惜無人能理解這麼無厘頭的言論!晉國內部六卿各自為政,擁有自己的私人武裝力量,郤克在出使齊國被嘲笑跛子以後就要求晉君出兵攻打齊國以報自己被嘲之仇,在未得到晉君同意情況下居然提出要動用自己的力量報仇。可想而知當時晉國各卿勢力有多大,此長彼弱,當晉侯感到六卿壯大到足以動搖晉國統治時,才發現為時已晚自己根本沒有可以用來制衡,打壓或者取代卿族地位的幫手集團。最多隻能利用卿族之間的矛盾來掣肘或者打壓某個卿族,但要動搖六卿這個體制,下場恐怕會很慘!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夾在六卿的鬥爭中一點點被侵吞蠶食。
看完表象我們再來看春秋末年整個中原形勢。隨著生產力的不斷髮展,井田制的解體諸侯兼併,周王室日漸衰微,中原各國之間兵戎紛亂,社會矛盾激化,違禮,僭禮之事層出不窮。出現了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卿大夫出的局面。並非六卿制度的齊國也發生了和三家分晉相差無幾的田氏代齊事件。
綜上所述,六卿制度是三家分晉的直接原因,但也是表面原因。追其根本是生產力的發展和必然的歷史程序推動的,是整個東周社會制度和各諸侯國紛亂繁雜的社會關係造成的。
-
5 # 欲雲談史論今
三家分晉,歷史上很多學者將其根源定在晉獻公身上。
晉獻公在位期間,不但殘酷地清洗了桓、莊之族,還為後世的晉國定下了一條鐵律:“無蓄公子”。為確保後世國君能遵守這條鐵律,晉獻公利用當時的封建迷信思想,進行了“盟詛”——誰一旦違反,就將遭到天譴!所以,即便後世強勢如晉文公、晉悼公等,都不敢違背這一禁令。
“無蓄公子”制度,在實質上是對西周宗法制的一次徹底改革:從此後,晉國國君之子除太子外,都不能留在晉國出仕。這使得晉國無法形成強大的公族勢力,對國君執政構成掣肘。很多人認為,正是這項制度,使得晉國公室羸弱、權臣層出不窮,是後來韓、趙、魏三家分晉的根源。晉文公時期的六卿制度,也是在此基礎之上,才能建立起來。
可如果不是晉獻公徹底變革了宗法制,異族、異姓人才就沒有成長的土壤,那晉國後來還有強大的可能嗎?也許早就步魯國、宋國、鄭國等等諸侯國的後塵,墮落成東周二流諸侯國了吧?
三家分晉,晉獻公對宗法制的徹底變革僅僅是其中一項影響要素;但改革宗法制,未必一定會造成三家分晉的結果。
造成晉國分裂最根本的原因,其實在於晉公室對分封制變革的不徹底。在血腥清洗完國內的公族勢力後,晉獻公所沒想到的是:國君強大時,公族羸弱,固然有利於公室執政;但在國君昏弱時,缺乏了公族勢力的保護,卻讓公室地位岌岌可危了。
晉獻公去世後,晉國曆史上出現了多次內亂:晉獻公一死,裡克就先後殺死奚齊、卓子,試圖改立國君;晉惠公一死,國內大臣就聯合秦國,殺死了晉懷公,改立晉文公;晉襄公一死,趙盾與狐射姑一度想另立新君,為此還讓晉文公之子公子樂死於非命;公元前607年,趙盾乾脆殺死了晉靈公,另立晉文公之子姬黑臀為君;公元前573年,欒書與荀偃聯手殺死了晉厲公,改立公子周為君……。
人們都說楚人不知禮,所以才會出現多次弒君篡位事件。其實,以晉國臣弒君、君討臣的事件來看,其頻率未必低於楚國。難道晉國也是不知禮儀之國嗎?
晉國之所以會產生如此多大臣改立國君事件,核心原因就是晉國公室對於分封制的變革不徹底。分封制下,各諸侯國和各位卿大夫的采邑,就是一個獨立王國:不但可以世襲繼承,還擁有軍隊。眾所周知,正是因為分封制的影響,西周王室緩慢走向了沒落,並於公元前771年走向了覆滅。
晉獻公在世時,親身體會到了公族勢力的威脅,僅對宗法制進行了變革,卻沒有對分封制進行變革。公元前645年韓原之戰被俘後,晉惠公為討好國內的卿大夫階層,又推行了“作爰田”改革,將公室土地全部分給了卿大夫階層。分封制之下,這意味著晉國公室從此將經濟和軍事控制權讓渡出去,交給了卿大夫們。
短期內,因為公室號召力存在,這種權力的讓渡對卿大夫們產生了激勵效應,讓他們更加忠於公室。因此,在春秋早、中期,在全體卿大夫們的集體努力之下,晉國國力一直蒸蒸日上。可在經歷了長期卿族之間的兼併重組後,這種對分封制改革不徹底的弊病完全暴露了出來:韓、趙、魏三家成為最終勝利者,私分了公室。
此外,晉國雖然在公室層面徹底變革了宗法制,可在公室之下,宗法制卻意外地得到了加強。公元前607年,趙盾殺死了晉靈公,接回公子黑臀,奉立為國君,是為晉成公。晉成公長期生活在晉國之外,雖然他父親是晉文公,但在國內仍然顯得勢單力薄。為拉攏晉國卿族為己所用,晉成公便恢復了“公族”、“餘子”、“公行”之官:讓卿士的嫡子作公族之官,其餘兒子作餘子之官,庶子作公行之官。不但是有官職,按照分封制,他們還能得到分封土地!
這一制度下,那些人丁興旺的家族迅速強盛起來。
晉成公政策一出,趙盾立刻推薦自己同父異母之弟趙括為公族大夫,自己則作為餘子,統帥旄(máo)車之族。到了邲之戰時,趙家一門,一卿三大夫:除趙盾之子趙朔為卿士外,趙括、趙嬰齊為中軍大夫,趙同為下軍大夫。所以,邲之戰中,趙括、趙同和先縠上下呼應,集體與中軍主帥荀林父作對,使得邲之戰走向了災難性的後果。正因為趙氏過於驕橫,後來晉景公才不得不發起下宮之役,將趙氏給滅族了。
趙氏之後,郤氏也是強大到“一門三卿五大夫”,“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軍”。郤氏家族對公室地位的威脅,比之趙氏有過之無不及。所以,到晉厲公時又將郤氏滅族。可不想,因為意外波及到了欒書和荀偃,連累到晉厲公自己也被殺害了!
從趙氏、郤氏這兩個典型案例就看出,卿族只要能多生子,其家族勢力必定會越來越強大。這就是晉國雖然在公室層面改革了宗法制,卻反倒在卿族層面加強了宗法制的後果。
從此後,晉國公室與公族勢力越來越衰弱,但卿族勢力卻越來越強大了。
綜上所述,春秋末期晉國之所以會分裂,根源不在於晉獻公的改革宗法制,也不在於晉文公的六卿制度,而在於“作爰田”改革對分封制變革的不徹底、以及晉成公時期讓卿士“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改革。“作爰田”改革,讓卿族逐漸控制了晉國的經濟、軍事大權;恢復“公族”、“餘子”、“公行”之官,讓卿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制度性壯大自身機會。兩項改革長期影響下,到春秋晚期時晉國卿族基本控制了國內政權,國君自然就被邊緣化了。
最終三家分晉,也就成了水到渠成之事了。
-
6 # 小城謠
這個其實與晉國的治國理念以及初始的發展有關,晉國在此之前有過一次曲沃代翼事件,簡單說就是晉國的小宗取代大宗,成為晉國的執政者。從此之後,晉國國君為了防止再發生類似事件就開始大肆屠殺晉國公族,同時削弱晉國公族的權力,轉而開始重用外姓有才能的臣子。到三家分晉的時候,晉國國君手上的權力已經極其微弱了,晉國實權掌握在智、魏、韓、趙四大家手中,再後來這四家也發生鬥爭,最終魏韓趙三家分晉。
其實晉國不是個例,遠在東邊的齊國,也發生了類似的事件即田氏代齊。
究其原因大概與兩國的執政理念相關:舉賢而上功。
當初姜太公與周公交流的治國理念的時候,太公說:“舉賢而上功”。周公說:“尊尊親親”。一個是提倡國家尊崇有才能的人和獎勵有功的人,一個則提倡任用公族之人。這樣發展下來的後果就是齊國後世有篡權之臣,魯國後世漸弱。後來的歷史走向也證明了這一點。
這個問題展開來講太長了,更涉及到齊國、晉國、魯國等,在此僅做總結如上。
-
7 # 山家往事
晉文公,是繼齊桓公之後是第二位霸主。實際上,晉獻公(晉文公之父)治下的晉國已經是一個隱形的霸主了。他在位期間,北服狄戎,南並虞虢,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使晉國擴地千里,成為真正的千乘之國,這些都為晉文公稱霸打下了堅實基礎,此後晉國保持霸主地位百餘年,不可謂不強,但是晉國的結局卻是令人唏噓:被它的三個臣子給瓜分了。
三家分晉,在東周是一件標誌性的事件,是春秋與戰國的分水嶺,其更大的意義則是,臣子可以瓜分主人,對於講究尊卑有序的周禮而言,它顯然加速了其禮崩樂壞的程序。
公族缺失?關於三家分晉產生的原因,很多人將其歸結為晉國設定六卿,導致公族缺失。其實這個看法是不對的,至少是片面的。
我們先看一下為何要設定六卿。
自晉文侯以後,晉國陷入事實上的內亂,曲沃(小宗)與翼城(大宗)之間經常發生內訌,歷經曲沃桓叔、曲沃莊伯、曲沃武公三代,最終在晉武公一代重新統一晉國,結束了近七十年的內亂。
晉武公的崛起,是以旁支幹掉正統,這簡直就是後面三家分晉的“標杆”。即位後的晉獻公為避免桓莊故事,著力剷除翼城姬姓公族,到了晉文公時期,公族幾乎被幹光,公族勢力不再,晉文公仿效周天子制三軍(天子為六軍)、設六卿,這就給外姓家臣掌權提供了機會。隨著異姓世族的崛起,他們又進一步打壓晉國公族,最終導致世族左右朝堂,為三家分晉埋下隱患。
由此可見,世族的崛起與公族的衰落,兩者其實是相輔相成的關係,甚至可以理解成是晉國國君刻意壓制的結果。
另外,晉獻公死後,權臣裡克連弒奚齊、卓子,其目的就是想扶持夷吾或者重耳等人上位,後來的趙穿幹掉不務正業的晉靈公,都沒有發生分家行為,所以晉國公族的缺失並不是三家分晉的根本原因。
那到底是什麼促使了這一重大事件的發生呢?晉國的組織架構出問題了!
春秋,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時代,很多諸侯國都是當年周天子分封而來,其典章制度等免不了千篇一律。但是裡面又有些許不同。不知道各位考慮過這樣一個問題沒:周天子為何把這些土地分給他們呢?導致自己地盤這麼小,受制於諸侯?
其實,西周立國之時,地方很小,即便是姜子牙這等功臣,也是把他分封到了齊國,因為那邊有東夷,齊國其是姜子牙等人慢慢打下來的,也就是說,當年分封的時候,那些土地都在蠻夷之手,能不能“享受”這個分封,就看自己了。近者如秦人,也是長期和犬戎浴血奮戰才封國的。
所以這就發生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雖然各諸侯開始的時候組織架構可能一樣,但是隨著幾百年的演化,裡面有些東西已經發生了改變。
以楚國為例。論面積,楚是晉國的好幾倍,從邏輯上講,楚國遭到分家的機率要遠大於晉,但是楚國卻一直抗秦到最後,哪怕是遷都幾次,都沒有分家。而當年的晉國、齊國均發生了分家產這事兒。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楚國沒有分封制。
更準確的說,楚武王之後,楚國就不再分封了,而是施行郡縣制。這個確實是一個偉大的發明!郡縣制不是秦朝才開始有的,秦國、楚國早就施行多年了。
這也就意味著,楚國那些設縣的地方,其行政長官是由中央任命的,雖然他們對所在地方的掌控力很強,但是這個郡縣不是他終生待的地方,說不定哪天就被楚王另調他用了。大夫沒有了封地,便如無根浮萍,即便他想鬧騰,怕是也不會掀起多大的浪花。
反觀晉國,幾乎就是縮小版的周王朝。他們可是實打實的封地。因為涉及到實際利益,所以晉國的門閥兼併,其發生之多、程度之深遠非其它幾國能比。影響比較大的有下宮之難(即趙氏孤兒一案)、欒氏被逐,到了鐵之戰,只剩下了四卿------趙氏、魏氏、韓氏、智氏。
此時智氏是晉國最強的門閥,公元前453年智氏聯合魏氏、韓式攻擊趙氏,眼看勝利在望,不成想趙氏成功將魏氏、韓氏拉攏過來,裡應外合之下消滅了強大的智氏,三家分晉由此開始。有趣的是,這個過程始於趙氏又終於趙氏。
結語三家分晉,直到公元前376年廢晉靜公為庶民,才算徹底完成分晉過程。這是一個歷史演進,所以說這是晉國組織架構的必然結果。
-
8 # 立志成蟲
從春秋時代說,齊晉楚是最強的諸侯國,內部有相同的現象,內亂頻繁弒君頻發,導致後來姜氏齊國被田氏取代,晉國被三家異姓卿大夫瓜分。因為這三個諸侯國都有繼承製度和實際情況的矛盾衝突。從地裡位置來看,齊晉楚都處在周天子冊封的諸侯國的邊緣地帶,方便向外擴張,攻打吞併大大小小的方國部落不算違背“周禮”,能吞掉人家就有利可圖。但是開疆拓土需要有能力的人和有野心的人當國君,但“周禮”規定嫡長子繼承君位,能保證有穩定的秩序但國君們庸君也多的很,有能力有野心的公子公孫們不一定有繼承權,怎麼辦?有了勢力有了機會弒君篡位唄。春秋首霸齊桓公被活活困死,等到發喪找到屍體時已是蠅蛆滿身。一代梟雄楚成王被兒子謀殺……打衰楚國震動天下的吳王闔閭是以專諸用魚腸劍刺殺哥哥吳王僚上位的。所以說有勢力的人都想奪權成為慣性思維,代表著秩序和等級的“周禮”崩潰了。晉國被瓜分,是因為晉國公族為了篡位和爭權奪利經歷了幾百年的相互殘殺,而且篡權奪位成功反覆上演人少的旁支“小宗”殺絕人多的國君嫡族“大宗”的悲劇,導致公子公孫們人丁凋零。到了春秋晚期,晉國公族實力衰弱,不得不重用異姓卿大夫,國君逐漸大權旁落被架空,“三家分晉”也是必然的歷史趨勢
回覆列表
話說商朝末年,紂王無道,大肆屠殺忠良(反正周武王是這麼說的),於是天下八百路諸侯集體反叛,以武王為首打敗商軍,建立周朝。周朝建立後,由於土地面積空前龐大,當時的統治機構不能滿足這麼大土地的控制,於是武王分封諸侯,建立了大大小小81個國家以更好的治理土地。
晉國就是最初建立的西周宗室國之一
晉國是最早建立的周朝姬姓諸侯國,乃是侯爵,首任國君唐叔虞為周武王姬發之子,周成王姬誦之弟。晉國的國號最初的時候成為唐,這也是後來大唐名號的來源之一,子燮即位後改為晉,晉國鼎盛時期,地域包含今山西省大部、陝西省東部與北部、河北省中部與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東西北部與內蒙一部,幅員僅次於後期的楚國,是歷史公認的春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有多強大呢?這麼說吧,晉國分裂出來的魏國還能吊打秦國,南抗楚國,戰國七雄,晉國佔三個席位,由此可見,晉國的實力有多強大。
至於晉國為何會分裂,這與晉國的體制有關
晉國實行的是國內的六個貴族輪流執政,如果國君有能力,晉國就會很平靜,如果國君昏庸,大權就很容易旁落,特別是晉平公之後,晉國範、中行、智、韓、趙、魏六卿之間奮鬥劇烈。晉定公時,範、中行兩家首要敗亡。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共滅智氏,晉國已被三家切割。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爵韓、趙、魏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