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與韓語中目前仍然有一部分漢字,但總體都是去漢化,都在逐步減少漢字使用率,即使使用的也與我們的漢字在讀音意思上有一定的差距。
日本古代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到中國隋唐時代,漢字大量傳入日本,日本才開始系統地利用漢字記載自己 的語言。
最初是把漢字作為表音的符號使用的,即日語有幾個音節,就用幾個漢字。
這些漢字後來逐漸演 變成假名。“假”即“借”。 “名”即“字”。只借用漢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義,所以叫“假名” 。那些直接沿用其音、形義的漢字叫真名。這樣,一篇文章中並用真名、假名,顯得非常混亂。
而且假名要借用的同音漢字很多,加上漢字筆劃多,用起來很不方便,所以後來就把假名逐漸簡化而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即現在的“假名” 中日兩國使用的漢字,本來都是漢字的繁體字。
但後來兩都進行了文字改革,有的字中國簡化了,日本沒 有簡化;有的字日本簡化了,中國沒有簡化。有的字兩國雖都簡化了,但簡化的卻不相同。所以要注意它們的區別。寫日語時,一定要寫日語漢字,不能寫中文的簡化漢字。
日本政府於1946年進行了一次文字改革,規定了一些漢字作為使用的範圍,共有1850個,這叫做“當用漢 字”。當用即“當前使用”或“應當使用”之意。這1850個之外的漢字不再使用,改以假名錶記。但這只是政府的規定,仍還有人按習慣使用非當用漢字。1981年10月1日,日本政府又公佈實行了“常用漢字表”,規定1945個常用漢字作為“一般社會生活中使用漢字的大致上的標準”。
南韓文字中有漢字是因為:那時的北韓淪為了中國的附屬國。
明洪武元年(1368)北韓成為明朝的附屬國。自從淪為附屬國的那天開始,他們就必須學習中國文化,包括孔孟之道,佛學道教,唐詩宋詞元曲,自然也要學習中國文字了。
洪武元年(1368)北韓開始嚮明朝朝貢,成為明朝的附屬國後。北韓的國君不能稱“帝”,李朝君主被冊封為北韓國王;至崇禎十年(1637)絕貢。 丙子虜亂之後,北韓成為清朝的附屬國。這種附屬關係直至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才最終宣告結束。
在這樣漫長的時間裡,即使是現在北韓,南韓已經恢復主權使用自己的文字,但中國的文字早已滲入得很深了,在很多正規場合和官方用語上仍可以看到漢字,甚至現在還有很多老人會認會寫漢字,而且還會背論語呢。
日語與韓語中目前仍然有一部分漢字,但總體都是去漢化,都在逐步減少漢字使用率,即使使用的也與我們的漢字在讀音意思上有一定的差距。
日本古代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到中國隋唐時代,漢字大量傳入日本,日本才開始系統地利用漢字記載自己 的語言。
最初是把漢字作為表音的符號使用的,即日語有幾個音節,就用幾個漢字。
這些漢字後來逐漸演 變成假名。“假”即“借”。 “名”即“字”。只借用漢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義,所以叫“假名” 。那些直接沿用其音、形義的漢字叫真名。這樣,一篇文章中並用真名、假名,顯得非常混亂。
而且假名要借用的同音漢字很多,加上漢字筆劃多,用起來很不方便,所以後來就把假名逐漸簡化而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即現在的“假名” 中日兩國使用的漢字,本來都是漢字的繁體字。
但後來兩都進行了文字改革,有的字中國簡化了,日本沒 有簡化;有的字日本簡化了,中國沒有簡化。有的字兩國雖都簡化了,但簡化的卻不相同。所以要注意它們的區別。寫日語時,一定要寫日語漢字,不能寫中文的簡化漢字。
日本政府於1946年進行了一次文字改革,規定了一些漢字作為使用的範圍,共有1850個,這叫做“當用漢 字”。當用即“當前使用”或“應當使用”之意。這1850個之外的漢字不再使用,改以假名錶記。但這只是政府的規定,仍還有人按習慣使用非當用漢字。1981年10月1日,日本政府又公佈實行了“常用漢字表”,規定1945個常用漢字作為“一般社會生活中使用漢字的大致上的標準”。
南韓文字中有漢字是因為:那時的北韓淪為了中國的附屬國。
明洪武元年(1368)北韓成為明朝的附屬國。自從淪為附屬國的那天開始,他們就必須學習中國文化,包括孔孟之道,佛學道教,唐詩宋詞元曲,自然也要學習中國文字了。
洪武元年(1368)北韓開始嚮明朝朝貢,成為明朝的附屬國後。北韓的國君不能稱“帝”,李朝君主被冊封為北韓國王;至崇禎十年(1637)絕貢。 丙子虜亂之後,北韓成為清朝的附屬國。這種附屬關係直至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才最終宣告結束。
在這樣漫長的時間裡,即使是現在北韓,南韓已經恢復主權使用自己的文字,但中國的文字早已滲入得很深了,在很多正規場合和官方用語上仍可以看到漢字,甚至現在還有很多老人會認會寫漢字,而且還會背論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