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微觀小諸葛
-
2 # 交談中東
這個問題很大,三言兩語是說不清楚的。簡單概括一下:
首先,阿富汗是一個戰亂國家。儘管塔利班已經下臺16年,但阿富汗國內依然戰亂不斷。塔利班在全國範圍內發動大大小小的襲擊,與阿富汗政府軍之間一直處於戰爭狀態。ISIS、基地組織等恐怖組織也經常在阿富汗的城市發動恐怖襲擊或者在控制農村地區,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軍隊以及阿富汗軍隊與恐怖組織之間也經常發生各種戰爭,從阿富汗全國範圍來看,沒有一處地方是絕對安全的。戰亂是阿富汗留給外界最普遍的第一印象。
其次,阿富汗是一個多民族、各種勢力林立的國家。阿富汗全國較大的民族主要有普什圖族、塔吉克族、哈扎拉族、烏茲別克族等民族,這些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文化;各族之間存在矛盾。這就導致在戰亂時期,各族都以族際為紐帶,建立自己的武裝力量,這就造成了阿富汗軍閥林立的現象。比如普什圖軍閥希克馬亞蒂爾、塔吉克族軍閥伊斯瑪儀、烏茲別克軍閥杜斯塔姆等等。甚至同一民族因為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軍閥,比如潘傑希爾、赫拉特雖然都是塔吉克人,但有不同的武裝派別。軍閥林立自然也帶來了許多不穩定的因素。塔利班下臺後,阿富汗各軍閥雖然放下武裝,但仍然在政壇具有強大的影響力。許多人搖身一變,成為政壇的主導力量,比如烏茲別克軍閥杜斯塔姆,目前擔任第一副總統。
再次,阿富汗是一個深受地緣政治影響的國家。阿富汗地處亞洲腹地,周邊同巴基斯坦、伊朗、烏茲別克等國接壤。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外國均想在該國擁有一定的影響力。歷史上,先是英國、再是俄國、最後是美國都先後入侵過這裡。周邊國家伊朗、巴基斯坦、沙特都試圖透過培養代理人的方式擴大自己在阿富汗的影響力和話語權。這種局面就使阿富汗各派勢力之間都有外國支援,導致衝突不斷。雖然阿富汗號稱帝國墳場,但該國深受別國影響也是事實。
最後,阿富汗是一個經濟發展落後的國家。由於戰亂已經持續了將近40年,阿富汗基礎設計破壞嚴重、經濟發展水平落後,廣大農村地區至今依然沒有通電,教育水平落後,科技水平較低。總體來說,呈現給人的面貌還是非常貧窮落後的。
-
3 # 阿澀
阿富汗歷史和中國歷史很相似,也是一個擁有5000多年曆史的國家。地圖上阿富汗位於亞洲心臟位置,作為南亞和中亞以及中國還有亞洲西部領土的連線點。這四個區域是亞洲關鍵的幾個區域,他們透過阿富汗連結在一起。
看阿富汗的歷史,會發現其深受世界偉大歷史文明的影響,比如佛教傳統文化,阿富汗深受佛教文化的影響,佛教由印度途經阿富汗傳入中國,當時玄奘途經阿富汗,他走訪了許多城市,並詳細記述他的所見所聞,記錄了阿富汗的寺廟,飲食,還有當地人的著裝,傳統服飾等。
阿富汗有多種語言,多種美食,因地區不同而不同,作為亞洲的心臟,阿富汗是不同文明和文化相互融合和互動的平臺。阿富汗是一個多民族的社會,有不同的民族。例如,普什圖族,哈扎拉族,烏茲別克族,俾路支族,塔吉克族,還有其他一些民族和他們自己的語言,現在阿富汗有八種官方語言,兩種是國家官方語言,普什圖語和波斯語,另外六種官方語言是地區官方語言。
阿富汗地形就像它的民族一樣,也是多樣的,北部是高地,西南部就要低一些,西南和南部有很多沙漠。通常非常乾燥,乾旱,沙漠很多,東部地區夏天熱冬天也比較溫和,但是不下雪。如果去北方,尤其是東北部,不止冬天下雪,有些地方夏天也下雪,比如興都庫什山脈,從東北到西南貫穿阿富汗西南部的坎大哈省。阿富汗地形多樣,山區眾多,國土有百分之十四到十五是可耕地,由於降水豐沛,所以水源廣闊。
阿富汗的地形如同中國新疆自然奇觀多樣,冬天時候去東部地區氣候非常溫和,大約驅車行駛2小時,就能到達喀布林,到喀布林非常涼快。從喀布林往北開車,差不多1個小時或者45分鐘,就能到達興都庫什山脈,那裡特別冷,常年積雪。就是說,三小時車程從燥熱的天氣,一下子到了極度嚴寒的地方。就像夏天炎熱的東部地區滿眼綠油油一片,喀布林氣候宜人非常溫和,但是山區尤其是山頂地區還是非常冷的,說明阿富汗地形複雜多樣,19世紀五六十年代,阿富汗局勢穩定,沒有遭受恐怖襲擊的危險,數以千計的西方遊客從鄰國,還有從歐洲遠道而來,透過土耳其,伊朗來到阿富汗。
鑑於阿富汗的地理位置,也因為悠久的歷史,阿富汗的飲食受到了各種地方傳統文化的影響。阿富汗東部地區的飲食偏辣,因為受到南亞食物的影響,阿富汗西部地區飲食更多地受到西亞的影響也受到伊朗,土耳其以及其他一些國家的影響,阿富汗北部地區的飲食更接近中亞。所以可以說阿富汗的飲食是多樣化的,就像在中國的新疆,也有其他中亞的美食。
阿富汗在世界遺產方面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富有的國家,在生態遺產和歷史遺蹟方面非常有名,最著名的兩個最大的佛像雕塑,屹立在阿富汗,是世界上最高的佛像,很不幸的是2001年3月被塔利班炸燬,但是雕像的一部分還殘存著。阿富汗還有世界上最高的宣禮塔,位於阿富汗中部,直到19世紀才被髮掘出來。
-
4 # ruixuezhaofeng
阿富汗,一個東西方之間的連線地,曾經沒有宗教極端、恐怖主義、民族極端的王國,其伊斯蘭教信仰不偏激、不冒險,它還曾經自給自足,衣食無憂,人們習慣於高山的陡峻、冬日的嚴寒、交通的閉塞、思維的定式......
這一切,都在近代沙俄與英國的競爭下、當代蘇聯與美國的博弈中、20世紀中後期國內革命派與傳統勢力的較量下,世紀之交至今大國、鄰國“始亂終棄”的不負責任中化為烏有,以至於淪落到“乞丐”一般的地位,被媒體稱作只有兩大出口產品:毒品、難民!
讀懂一個國家,地理第一,人文第二,歷史第三,文化和國民性第四,把握以上四方面,經濟政治已經沒有太多意義......
一地理:
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地處亞洲中西部內陸、中亞—南亞—西亞的連線點,或更廣意義的亞歐大陸之中心樞紐。它有6個鄰國,北面是前蘇中亞的土、烏、塔,東北以狹長的瓦罕走廊與中國交界76公里,東、南接巴基斯坦,西連伊朗。
崎嶇荒蕪、平均海拔1980米的山脈覆蓋了65萬平方公里國土的一半,“阿富汗的脊樑”興都庫什山脈呈東北—西南斜貫該國中部1300多公里,它將中亞草原和印度次大陸分隔開。
興都庫什山脈被三處低地平原地帶環繞,唯一外流河是匯入印度河的喀布林河,其他是注入沙漠或湖泊的內流河,眾多河谷交錯於興都庫什的每個角落,在灌溉渠道支援下形成耕作區。溫暖時節,山區坡地和高原被矮草和灌木覆蓋,吸引著牧民前來放牧羊群。
全境屬大陸性氣候,乾燥少雨,冬季嚴寒,夏季酷熱。年均降雨只有240毫米,阿富汗民諺“不怕無黃金,惟恐無白雪”道出水資源的寶貴,全國80%的水源來自興都庫什山脈,各地普遍使用地下水。氣候也因地形地貌差別較大。
阿礦藏資源較豐富,因地理封閉和戰亂等原因基本未開發。美國推翻塔利班後,釋出報告稱阿境內礦藏價值萬億美元以上,其真實性有待驗證。
地理就是命運。阿境內東部和西部山系難以逾越,而圍繞興都庫什山系的北、西、南三向,地形地貌為低地平原、沙漠和高原,共同構成寬闊半圓形地區,幾千年來,一直是中亞等地馬背民族入侵的通道。19世紀後,俄國和英國同樣從北、南侵入。再有地震,阿地處歐亞地震帶的中部,每年發生大小地震數千次,尤以東北地區為甚。
二人文:
全華人口3553萬(2017),族裔異質,約有30個民族,前4大族佔總人口近9成,普什圖人佔44%,塔吉克人25%,哈扎拉人佔10%,烏茲別克人8%。人口中99%為穆斯林,其中遜尼派84%,什葉派15%(以哈扎拉人為主)處於弱勢。官方語言為達利語(波斯語一種,使用者占人口50%)和普什圖語(35%),還有突厥語(11%)和約30個小語種,中上層通用英語。
阿富汗人多為跨界民族,這與歷史和地緣密不可分。普什圖人19世紀末被英國殖民者以“杜蘭德線”分隔在阿富汗和英屬印度(現巴基斯坦);塔吉克等中亞4族與中亞各斯坦國家居民同文同宗,19世紀他們不堪沙皇東正教擴張而移居阿富汗;哈扎拉人主要居住在中部山區,史上因宗教和種族背景受歧視,他們大都吃苦耐勞,以自食其力為榮。
民族矛盾從來不是阿富汗問題的核心,近代以來直至21世紀初,普什圖人在該國政治生活中起主導作用。後塔利班時代,普什圖人與掌管安全力量的塔吉克勢力維持著微妙的權力平衡。宗教意識在社會的作用巨大,阿富汗人在信仰方面非常保守,底層部族意識強烈,且篤信宗教,強烈的宗教感情容不得半點被褻瀆。
始於上世紀70年代的革命、入侵、內戰和“反恐”延續46年,留下一個滿目瘡痍的國家。80%的地區無電力照明,70%多的農村無自來水或水井,50%的兒童缺乏營養,城市與農村人口分別佔22%和78%,識字率28%,女性文盲率86%,在校學生男女比例62.5:37.5,預期壽命63.6歲,迄今仍有大量難民滯留巴基斯坦、伊朗,全國1/10以上的人口靠聯合國糧食計劃署救濟。2011年底始開首條鐵路,通車裡程75公里。
三歷史:
阿富汗的歷史悠久而紛繁,豪邁又悲情。
阿富汗”一說來自梵文,古希臘史學家稱之為“騎士”,作為地名有強悍善戰之意。另一說是古代閃族酋長名字,當地人自認是其後裔,波斯語稱為“阿富汗人的土地”。
出土文物證實該地經歷過舊石器、新石器時代,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來自現今波斯和古印度的雅利安人部落依靠武力大規模進入阿富汗……
公元前6世紀,阿富汗成為波斯帝國的一部分;公元前330—前327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以非凡的才能、並藉助當地部落領袖完成艱難的對阿征服。此後的近10個世紀裡,希臘—巴克特里亞、孔雀帝國、貴霜帝國、薩珊王朝、白匈奴等先後統治該地,公元699年,阿拉伯大軍控制了整個阿富汗,此時伊斯蘭教已傳播了約半個世紀,它在該地區確立,深刻影響阿文化、社會和政治生活,因為共同的信仰是國家認同的最強有力因素。
公元8世紀到18世紀中期,阿富汗依然不是統一的國家,只是伊斯蘭教社會環境下穆斯林王朝、突厥人王朝、蒙古人王朝、莫臥兒王朝、波斯薩菲王朝的一部分。它是史學界公認的東西方文明十字路口,希臘、印度、波斯、中國的文化在這裡交匯碰觸,在學者眼中,阿富汗文化是多元的,既可感受希臘古風,又可聆聽佛國天語(以佛教聖地巴米揚為中心),“絲綢之路”千百年為當地中間商提供了利潤源泉,又將印度、西域文化傳至東方,它既有青銅時代分佈在歐亞大陸的草原文化,又可看到阿拉伯穆斯林文化的影子。
1747年,杜蘭尼普什圖人艾哈邁德掙脫波斯統治,統一所有普什圖部落,並在坎大哈建立獨立的主權國家,他把現今阿富汗所有地區統一起來,史稱杜蘭尼王朝,為阿富汗國家歷史的開端。1775年他兒子把都城遷到喀布林——長期以來人口構成最為多樣化的城市,坐落於普什圖、塔吉克和哈扎拉三大族群分佈區的交界地帶。
19世紀起,英、俄間爆發長達一個多世紀、史稱“大博弈”的衝突,阿富汗是主戰場之一,沙俄吞併裡海、鹹海沿岸地區後急於南下,已經控制印度的英國全力阻擊,1838—1919年,駐印英軍三次入侵阿富汗,奠定了阿富汗在英俄之間“緩衝器”的地位。
1919年8月,英國正式承認“阿在內政和外交的自由和獨立”,它在全球帝國、區域強國和周邊鄰國“攪合中”保持著應有的清醒,兩次世界大戰持中立立場,20世紀中後期實行不偏不倚的不結盟政策,周旋於蘇聯和美國之間。
1973年,查希爾國王的阿富汗被堂弟達烏德推翻,王國變身共和。1979年12月27日,蘇軍坦克開進阿富汗首都。1989年2月,蘇軍在死亡14453名軍人後撤出,背後是百萬阿富汗人喪生,百萬傷殘,流離失所者逾500萬的慘痛“賬單”,更留下軍閥割據、舉國貧困和數百萬顆地雷的政治全貌。
10年的抗蘇戰爭只是災難的開始,1992—1996年阿內戰又致8萬平民喪生,塔利班1994年崛起,1996年攻佔喀布林執掌國家權力,2001年被美國反恐戰爭推翻。塔利班的暴政不僅僅摧毀了巴米揚大佛,它與70年代後期開始的動盪、入侵、內戰“合力一處”,使得1747年以來形成的各民族和睦寬容的社會氛圍、王室—部族長老—宗教信徒的政治秩序和社會基礎蕩然無存。
四國民性格:
無產階級導師恩格斯留下中文6400字的文章,文中寫道:“阿富汗人是勇敢、剛毅和愛好自由的人民。他們只從事畜牧業或農業,想方設法避開手工業和商業。報殺親之仇是部族的義務。然而,阿富汗人素以慷慨寬大的民族著稱,只有在受人挑撥的狀況下才例外;好客的規矩在他們中間非常神聖,哪怕是一個使用奸計而成為座上客的死敵……”
一度的多種文化交匯地、絲綢之路的中心地帶;一方居民“風俗剛獷”(唐玄奘語),一直以來埋葬帝國遠大目標的土地;一個曾經自給自足,如今“乞討者心理”已成全民思維的國度……
-
5 # 廣雅君觀世界
阿富汗位於亞洲中部,是一個內陸國。面積約65萬多平方千米,人口約3400多萬。該國主要的民族有普什圖族、塔吉克族、烏茲別克族、哈扎拉族等。從地理位置上看,阿富汗位於“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位置,是古代東西方文明交流的必經之地。當年中國高僧玄奘赴印度取真經時就曾經經過阿富汗。但從經濟發展水平來看,阿富汗應該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2013年人均GDP僅720美元;但近些年來阿富汗鴉片產量增長很快,已經成為了世界重要的毒品生產地。
阿富汗由於地理位置重要,所以經常被一些有野心的帝國覬覦。無論是來自東方的帝國向西擴張,還是從西方向東方擴張勢力的帝國,都不可能不越過阿富汗這道坎。但從古至今許多強大的帝國擴張到阿富汗以後往往就折戟沉沙。曾經風光一時的亞歷山大帝國、蒙古帝國都沒有徹底征服這裡。曾經是世界第一強國的大英帝國的軍隊也在這裡吃了敗仗,隨後英國不得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允許阿富汗獨立。1979年12月底,蘇聯出動大軍大舉入侵阿富汗,結果陷入了一場艱苦的持久戰。在付出了巨大的消耗和人員傷亡後,蘇聯不得不於1989年2月全部撤出駐阿富汗的軍隊。2001年10月,美國以反恐為名入侵阿富汗,但在歷經18年戰爭後,美軍在付出不小的代價後現在卻在那裡面臨被趕走的窘境。看來阿富汗被稱為“帝國墳墓”還真不是吹的。
阿富汗現在是以信仰伊斯蘭教為主的國家,但在歷史上曾經是多個文明匯聚之地,因此這裡有不同文明留下的不少遺蹟。例如曾經聞名於世的巴米揚大佛就是著名的佛教文化遺址。可惜該大佛後來被塔利班炸燬了。其造成的損失應該遠大於巴黎聖母院被燒燬。
1955年中國與阿富汗建立外交關係。2008年,中國在喀布林大學建立孔子學院。2013年中阿雙邊貿易額為3.38億美元。
回覆列表
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簡稱阿富汗,乃是一個位於亞洲中南部的內陸國家,坐落在亞洲的心臟地區。阿富汗的位置有不同的定義,有時候會被認為處在中亞或者南亞,甚至被歸類於中東地區(西亞)。阿富汗與大部分比鄰的國家有著宗教上、語言上、地理上相當程度的關聯。其中領土的3/5交通不便。農業是主要的經濟支柱,但可耕地還不足農用地的2/3。人口為3000多萬,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時至今日,阿富汗仍呈現極度貧窮與派別割據的現象,久經戰亂而破壞的基礎設施、大量未爆地雷,還有大量非法鴉片與海洛因毒品貿易充斥其中。
由於多年戰亂致使阿工業基礎幾陷崩潰。輕工業和手工業為主,主要有紡織、化肥、水泥、皮革、地毯、電力、製糖、金屬製造i和農產品以及水果加工等;農牧業是阿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