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牽手教育
-
2 # 幸福姜姜
別的不知道,兒子班上的同學媽媽說他孩子光初中補課費就是10多萬!哦,我的天,現在孩子在學校上學不僅交著學校裡的費用,還要給老師們錢財,還要給課外的輔導機構更多錢!變態的教育。反正他們學校前10名都是從小到大補課補出來的。
-
3 # 嘉央多傑
首先感謝邀請回答問題!對於養孩子,是有著不同的想法的。首先華人叫教兒防老,也有高調稱完成人類的繁衍,,不管是那個都與成本與回收有關係。如果把養孩子當成是一種投資,其實是一種意識的錯誤,孩子不是一個專案更不一份事業,而是一份社會的責任,也是生活的一種態度。個人認為孩子成長與否,不代表成功,而只是教育有方的一種表現,更何況有些孩子成才與家長無關呢!如果現在的人都要用投資與回報的眼光來看養孩子這件事,你們回來想想自己,你們的父母把我辛苦養大,他們得到了你什麼回報呢?有些甚至為了女人而與父母吵架不在少數吧!我雖然不年輕了,不過我深深的知道,養孩子是一種責任,而不是一個投資。
-
4 # 醒韭歌
首先這不是一個為人父母者問得出來的問題和該有的思路,所以正式開答之前三觀先正正。
生兒育女重金培養=賺錢生意?前陣子湖州“童模遭家暴”,3歲網紅童模因不配合拍攝,被身後的母親踢了一腳,而這戶家庭依靠3歲孩子早已回本的盆滿缽滿,而依據新聞報道,很多依靠孩子發財的童模家長,由於年收入可達數十萬甚至百萬,已經心理扭曲。甚至有人專門找外華人生孩子,就為混血臉更賺錢——生孩子就是為了回本甚至是投資,是不是要生幾個童模?
是不是每個人都要自己算算,目前給老父母創造多少收益?當兒子的算算給父母賺了多少嫁妝,做女兒的算算給父母賺了多少彩禮?是不是每對夫妻生孩子之前,都在盤算投入產出比,如果培養上北大,他得賺回多少,上高專得賺回多少?萬一沒達成“回本”目標,按提問者的意思,是不是家庭失敗,全家失意?生而為人,體驗情感交融、家庭溫情和生兒育女的圓滿,這些要用金錢來做量化評估,太糟蹋了。
當下養育成本提高,確實是不爭的事實依據中科院資料,截至2005年,中國父母把孩子帶大到16歲的撫養總成本平均已達25萬元,如果再算上孩子上高等院校的家庭支出,這一數字高達49萬元。
從以當下水平算,把孩子養到25歲(大學畢業),設孩子上的是普通公立中小學以及普通本科,不上民辦學校、不出國留學深造,花費如下:
1.幼兒園前,因孩子需要看護,請幫工或老父母出力,按人力成本折算(把老父母的付出折算為市場保姆阿姨價),每月4000元,0歲到4歲開銷192000元,約20萬元。
2.公立幼兒園-公立小學-公立初中,學雜費約10萬元。興趣班目前市場均價150元/課時,一個孩子一週如有4節培訓課,一年課外培訓費用保守3萬元,到初中畢業興趣班、補習班開銷將達36萬元。
3.16歲之前孩子日常開銷每月1500元,不算通脹,在16歲之前28800元,近30萬元。
4.孩子進入大學,一本院校一年的學費一般在4000-7000元之間,加上給孩子的生活費2000元/月,唸完大學需24000元-36000元,不排除還有很多開銷,所以5萬元是要的。
綜上隨便一算,費用就是101萬,還不算學區房投資、擇校投資。當然了,如果學區房買得起買得貴,那麼以上費用,完全可以套轉手學區房來覆蓋。
當下能掙回本的工作還是有的,那麼你會為了“回本”逼孩子只做“賺錢”工作?美妝直播李佳琦,口播一段“買它”就能進賬百萬,那麼是不是全民都要讓自己的兒女去做美妝博主?
如果一個家庭養育孩子到25歲的成本是101萬,那麼這個家庭需要有年均4萬以上的育兒投入,月均3500左右的育兒投入,再加上一戶家庭按揭車房、成人開銷,那麼月入萬元。
那是不是達不到月入萬元,就不用生孩子了?
只能說,少了一些上培訓班的錢,少了一些燒錢專案讓孩子參與,畢竟我們是有九年義務教育放著的,政府還沒到讓孩子失學的地步。但至於一些年輕人連自己都沒整理好,就急著戀愛生子,那也免了。
養育成本的提高,也是當下人們對生活預期的提高很多人都覺得,以前窮養放養,一戶人家也能養出七八個孩子,怎麼現在一個都這麼累。
這麼想,就忽略了過去養七個孩子,很可能是生了10個,折損了3個(各類孩子生病、早逝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很多見),混大了7個,有出息了兩個——過去是用低成本、高出生來覆蓋養育過程中的折損。而現代人在普遍只有一兩個孩子的情況下,是不允許拿自己的孩子去試錯、去折損的。
現在的人生活水平比以前提高了,對生活的預期也提高,同樣的對兒女培養預期也水漲船高,父母為兒女砸錢,不是希望未來兒女能賺回多少,而是希望兒女能過得好,能有一技之長,能有幸福生活的能力。
養育成本的提高,也暗含當下人追求“財富的慾望”和對未來“不可預見”的焦慮綜合不同的時代背景和發展階段,時代中的人,也會對未來呈現不同的預期,這一預期,也會折射到對兒女的養育觀上。
中國當下屬於走上“發展高速路”階段,各階層流動尚未完全板結,創富夢想依然可實現,人生逆襲的故事也還有得講,因此年輕一帶多少還保留著一些夢想和衝勁,並希望透過培養優質的下一代,將財富積累、持續發展的基因得以持續。
同時,勞動法的約束在高速發展的當下被弱化,“35歲就該失業”、“996奉獻文化”,“丟棄高成本僱傭大齡勞動者”等愚化雞湯盛行,在成家立業後,一部分人與家庭的未來反而顯得不可預見,愈發促使父母在有能力之年加速資產積累、加大對孩子的培養力度,成為一部分中產家庭、35歲以上家庭的“抗風險”之舉。
在日本,如今流行“低慾望社會”說法,如日本青年一代沒有慾望、沒有夢想、沒有幹勁。所謂低慾望社會:無論物價如何變化,消費無法得到刺激,經濟沒有明顯增長,年輕人對於買車、買房沒有興趣,宅文化盛行,不婚不生不買房,一切從簡——一切收割人口紅利的手段都失效了,斬斷對物質生活的過多欲望,過一種簡單清爽的生活。
綜上,真已經走在育兒路上的父母,從未想過未來能否“回本”,喜歡掂量著生兒育女能否回本的群體,也請做好評估,親情有沒有成本,能否用金錢量化,三思而後生。
-
5 # 親子成長手冊
1、養育孩子沒有辦法用金錢估計
以前看到一段很美好的話,回答我為何要養一個孩子,“為何要養育孩子,為了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不用替我爭門面,不用為我傳宗接代,更不用幫我養老。我只要這個生命存在,在這個美麗的世界走一遭,讓我有機會和她(他)同行一段……”
養育的過程中父母是付出了金錢和時間,但是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也給我們帶來和很多的歡樂和感動,這樣根本就無法用金錢衡量哦。
2、回不回本只要孩子自己成才就好了孩子長大是有自己的人生的,沒有哪一個父母說我養育你花了多少錢,你長大之後要一一的還我哦,如果是這樣對話那麼父母就太沒有人情了,記得《都挺好》裡面的蘇大強記了一筆賬,每個孩子上學花了多少錢,說出來無外乎是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辛苦和不易,但並沒有讓孩子們馬上還錢,到最後把自己的房子賣了之後還是把錢分給了最需要的子女。其實也就是這個道理,孩子們過好了當父母的就會很高興!
3、沒有父母這樣算賬吧我覺得沒有一個父母回去算回不回的問題,因為這個根本就沒有辦法算,就算金錢可以衡量,但是養育過程中辛苦可以衡量嗎,自己的勞動付出是不是也要摺合成人民幣呢,等自己老了之後是不是子女對於自己的照顧是不是還有摺合成人民幣呢,這個就是沒有必要的,父母子女一場就是一個一起陪伴度過的過程,人生短短的幾十年,把精力放到更加有意義的事情上豈不是更好!
-
6 # 龍騰虎躍2163
廢話連篇,養小孩目的是傳宗接代,讓他們上好學校為了將來是個人才,對國家社會上有用的,去講什麼成本回不回來!
-
7 # 普媽普爸普娃普生活
孩子,需要父母一生的投入,而這些投入,是不需要所謂回報的。作為父母完成的是社會責任和人類繁衍的基本任務,這期間,子女只是衍生產物,理論上應該不承擔責任。在決定要養育一個孩子的時候,我們沒有機會問問他是不是同意來到這個世界上,也沒有機會選擇哪一個孩子能來到這個世界上。所以,既然生孩子是父母的單方面選擇,父母便沒有立場對孩子有更多的要求。孩子既然出生了,養育孩子是必須要一定的資金支援的,但這是父母對於子女的責任,也是父母單向選擇的結果,子女用資金回報與否,是子女個人決定的,沒有道理強制要求。
然而人類進化,產生圈子,群體,社會……作為社會人,在法制倫理道德約束下,子女對於父母是需要擔負贍養義務的,作為對於父母養育成人的回報,也是維繫社會穩定的因素之一,這對於社會發展和穩定來講無可厚非。但在文化薰陶和社會氛圍影響下,子女對父母的回報似乎成為了父母對於子女理所應當的要求,這就有了許多類似“養兒防老”的理論,但我認為這種理論是有些自私的,把生兒育女從社會責任層面降低到了家庭責任層面。然而社會還是在繼續進化的,進化方向不得而知,但是可以預見的,人類會越來越理智,當社會機制更加完善,老人有所依靠以後,相信社會對子女的要求會日趨減弱,減少人們的精神負擔,使人們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人類社會發展的領域。
綜上,老有所養,幼有所依是我們理想的社會機制,身處同樣的社會氛圍,對於子女回饋父母沒有意見,不認同的是一些父母生育子女的出發點。因此,不要考慮養大的孩子是不是會把錢掙回來,更多請想一想,自己的孩子會不會成為巨嬰或者社會負擔,還是會成為獨立堅強造福社會的人。
-
8 # 莫丶然
現在花重金養活的孩子,長大後有多少能把本錢給掙回來?
首先需要說的是,這個觀點我不太認同。
既然養孩子這麼花錢,那當初為什麼會選擇生孩子呢?是為了養兒防老嗎?誰都知道當父母不容易,可是在你沒有小孩之前,你知道做父母的不容易嗎?只有自己體驗一回,才能明白吧!
既然生了孩子,我們就有責任去給孩子好的教育,好的生活,不為別的,就為孩子是我們身上掉下來來的一塊肉。
-
9 # 2557445168無影無痕
謝謝邀請。現在我們國家生育率走低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原因除了生活水平提高社會保障也有讓一部分人無後顧之憂外,過高的養育成本和後續開支較大是阻礙現代人少生遲生甚至不生的根本原因。現在即使在農村,一個小孩子出生到成家立業完全不需要父母出錢這段時間的開支,沒有幾十萬是搞不定的。如果說大城市另外買房百萬千萬都有可能。這樣多的投入想透過孩子回饋父母的方式把它拿回來,基本上不現實。這樣一來,有些人覺得生孩子養孩子是虧本的買賣不划算,甚至有人條件優越乾脆一心一意享受生活不生了,過起了丁克的日子。這種觀念對於社會的發展是極不合適的。現在可持續發展理念已經深入人心。社會發展的可持續首先是人的可持續。人要生生不息一代一代延續下去。人作為具有自然和社會雙重屬性的高等動物,既要享受權利更要承擔義務,生養孩子,就是每一個有條件的公民應該履行的義務。如果人人過於計較生養孩子的得失,很多人有可能要選擇丁克家庭的生活方式。少部分人如此尚可,大部分人丁克就是社會災難,且不說大家丁克老了以後,從哪裡來年輕人服務老年人。丁克人士自己也過不下去。對於過度丁克現象國家也不會坐視不管。另外,生養孩子辛苦付出之後,帶來的親情眷戀和人倫之樂,是再多的錢也買不到的。
現在養活一個孩子(把孩子供到高中或大學直至結婚為止)整體平均或至多/至少一共需要多少錢?這些被金錢供起來的孩子有多少能把本錢掙回來?以及能透過工作把本錢掙回來的孩子都從事些什麼工作?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回本?最後那些掙錢不夠回本的現象的癥結所在是什麼?(能避免嗎?)謝謝大家的辛苦回答和熱心參與~
回覆列表
自己的孩子長大後,會是什麼樣的?靠什麼謀生?如何活得有意義?
我們常常不由自主的幻想:自己的孩子長大後,會是什麼樣的?靠什麼謀生?如何活得有意義?
在那個想象中的未來狀態,孩子得知道如何思考,能自己把事情想明白。如何在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成人世界,自己解決問題。他們要有把控事情的能力,並懂得推理。如果遇到一個真正的問題,他們要決定解決辦法。
我們不希望孩子想機器人一樣,根據別人的指令機械的回答問題。那麼就要從小訓練孩子的批判性思維。教他們不要只想著自己。
教他們不要是想著自己
如今,孩子們似乎只有時間思考學業、課外活動及個人事務。但父母可以透過談論他們周圍的事情,鼓勵他們形成對人對事的看法,以此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
不管父母的時間多忙,都要抽出時間一起共進晚餐。
研究表明,家人一起進餐會讓孩子覺得父母重視他們,從而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積極的影響,進而提高自尊心和學習成績。
除了和孩子談論白天的經歷和生活,還可以談論時事,這能提高他們的批判性思維水平。提高理論挑戰的水平,提高到對周圍世界感興趣的程度,提高到對他們尚且不知的東西,保持謙卑的層次。這讓他們渴望知道更多。
家庭餐桌的5個方法,提高孩子的批判性思維。
一旦孩子上了小學,能夠表達意見了,就可以詢問他們“相信什麼”這個問題。父母得根據自己的興趣、信念、價值觀以及孩子的年齡,決定什麼話題適合這個家庭交流晚餐。下面這5個建議,可以加強孩子的批判性思維。
1、提出一個有不同觀點的話題。
2、問問孩子的看法。
詢問孩子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和理由。孩子的意見是基於什麼價值觀或觀點預測?如果孩子的觀點沒有勝出,情況會怎麼樣?會有什麼後果?如果孩子的觀點勝出,為什麼情況會變得更好?
3、充當“魔鬼代言人”。
這意味著無論孩子站在哪一方,你都要表達與孩子相反的意見,而且,你說話的數量要與孩子的數量相當。解釋為什麼這個看法更好,說明你的觀點有什麼依據,以及你的觀點帶來的後果。用鼓勵和幽默的語氣,不要苛求或者過於挑剔。
4、鼓勵孩子迴應你的觀點。
鼓勵孩子說出,自己沒有說完的理由,權衡孩子驚喜這種智力遊戲的準備程度和意願,別讓他們感到有侮辱的成分。分別看法和動機,千萬別做人身攻擊。
5、高階的交談:交換立場。
從頭開始,和孩子對換角色,看看孩子是否能,清晰地表達與原來觀點相反的觀點和價值觀。或者,以新的話題開始,當孩子說出最初的想法後,讓他停下,從另一個角度開始辯論。
在孩子長大以前,你對某個主題的瞭解往往要超過他,你對事物總是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的想法很重要,但只能作為,孩子想要表達的意識到補充,而不是取而代之。就像運動專案中的教練一樣,讓孩子先體會,再補充不足,而不是代替他下場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