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網際網路之老兵
-
2 # 王利秋
動則生髮,靜則深藏。人需要動,因為生命在於運動;人也需要靜,因為內力需要蓄藏。今天的出世修行,就是為了明天更好的入世。
-
3 # 高子耳
獨居深山修身養性其身受用,遠離鬧市可善一具志!
卻失與群而合,不能與時俱進,可知可享新創之福分享!
-
4 # 內蒙古建峰
得到的是桃園般的寧靜,悠然自得,遠離城市的喧囂,遠離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世俗糾紛,是責任是心態的逃避,失去了時代發展的思想前衛,失去了與時俱進的思考視野和眼光會脫離現代社會的發展,從而導致自己脫離現實跟不上時代步伐
-
5 # 嘟一同
現代人隱居深山,會有很多種原因。
心靈上受到了傷害,看破了太多人情冷暖,想躲開這個爾虞我詐的社會,找到一處悠悠山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花有樹有流水享受大自然的美妙,淨化一下受傷的心靈。經過兩年的隱居生活,會以強大而平靜的內心去面對這個爾虞我詐的社會。雖然兩年會失去很多東西,但得到的是內心的修為,而失去的也許正是內心的虛偽。
-
6 # 今天看起來更好
一個現代人隱居深山,兩年後他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
這要看這個現代人是一個什麼樣的現代人。
如果這個現代人是一般的人,即象你我一樣的俗人、庸人,甭說隱居深山兩年後他得到了什麼,就是隱居二十年不但沒什麼成就,完全可以說隱居後再踏入現實生活完全就是一個白痴!
現實世界,日新月異。網路世界無處不在、人際關係須庚不能脫離。一個俗人、庸人隱居深山能夠做什麼?看看書、寫寫畫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開荒種地、燒火煮飯,僅此而已。一般的俗人庸人所俱備、儲存的一般知識,假如沒有和外界接觸、交流,脫離了時代,那麼日常生活中的個人瑣事慢慢的也會使人變得懶散;假如和外界有接觸交流也是枉然的,因為沒有什麼自己值得擁有的特殊的東西。可以說,這樣的隱居深山兩年是沒有什麼意義的;這樣的隱居深山兩年後再次踏入現實社會完全是與現實生活節奏脫離的。要想溶入現實生活非一、兩年不可,而且必須主動的溶入,否則,就會變得非常的落後包括精神上、生活方式上,與現實生活格格不入。
如果這個現代人是一個具有某專業知識的人,隱居深山且又和外界(即現實社會生活)有接觸交流,隱居只是為了專研、研究某專業知識(包括修行等等),那麼,這樣的隱居是有益的。因為他沒有失去什麼根本的東西,與現實生活是緊密結合的。這樣的隱居時間越長越有利,因為沒有紛紛的其他干擾。
所以,一個現代人的隱居深山,要看這個現代人是一個什麼樣的現代人,並不是所有的現代人都適合隱居深山,那怕是逃避現實,除非另有所圖。
網際網路科技高速發展日新月異,商業模式不斷創新,社交方式琳琅滿目,如果一個人現代人隱居山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閒時看書寫字,兩年後他需要多長時間適應社會?相對於別人他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
回覆列表
一個現代人隱居深山,兩年後他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
網際網路科技高速發展日新月異,商業模式不斷創新,社交方式琳琅滿目,如果一個人現代人隱居山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閒時看書寫字,兩年後他需要多長時間適應社會?相對於別人他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
這個問題可以看做很宏大,也可以看做很簡單。
這樣的生活模式,能夠引起人們的反思,我覺得就已經是很好的了。
首先,我們很容易想到的兩個字是“避世”,既然是避世,那麼兩年後,他很容易就與社會脫節了,也不太容易適應現代社會、現代生活。
這容易理解,在類似《鱷魚鄧迪》、《人猿泰山》甚至是農民工進城類的電影裡都有表現。
其次,我們從另一個方面考慮,這個避世的原因和目的是什麼?療傷?尋求精神解脫?修心養性?等等也都是有可能的。
那麼這種得失,應該是我們很難用與社會進步的融合度來解釋的。
有人追求物質進步,一定有人尋求精神財富,得失都得自己判斷,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再有,我們會覺得他與社會脫節了,脫節了又如何?使我們內心的焦慮,對映對方,其實在他內心充盈的情況下,也許這些都不是問題。
社會在發展,科技在進步,但是都是工具、方法,而人內心是否能夠片刻寧靜。
道德經講: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所以,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科技的進步需要的是人文的同步進步,正如你的加油系統越好,你就要有越好的剎車系統。
再有,進步是否也意味著退步?
原始人來,沒有語言的時候靠什麼溝通?聲音?動作?眼神?氣味?利用工具?
慢慢有了語言,有了文字,人們溝通越來越容易。
再慢慢的有了計算機和網際網路,人們好像不需要聲音(語言)來溝通,利用工具打打字就好了。
再發展一下,物聯網極度發達,大家念頭一動,對方就知道了。
再慢慢發展呢?
我總覺得是個大的迴路,往前發展越快,越快回到原點,其中變化的只是工具、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