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草發千里長

    時代在發展,中醫也需要與時俱進。幾十年前的人和環境與現在的都有了很大不同,更不用說幾百、上千年前的了。所以,幾百年前的很多藥方很難對現代人病痛奏效或乾脆無效。這也是很多人不相信中醫的原因。何況現在真正的好中醫真的不多。好中醫開的方子基本上是藥到病除,效果來的一點都不慢。

  • 2 # 未知世界之美

    因為每人的體質不同,開方時要兼顧到人體其它臟腑是健康,所以開的複合方,由多個經方複合而成,所以是千變萬化的,每個人都不同!

  • 3 # 語亭

    1 增加效力 同一性的藥物共同出現:

    2 保護密方:

    3 賣藥:

    4 症狀太多,找不到病根:

    5 展示才華;

    6 不同的成方聯合使用等。

  • 4 # 魏繼秉

    想在一篇文章中說明多個問題的文人,就是個庸文人。

    同樣,想用一方治數病的醫生,毫無疑問,是個庸醫!

    翻翻清人吳儀洛的《成方切用》,哪有一個三十味藥的方子?

  • 5 # 丹醫道貫三神灸

    真正辯證治病的藥方主藥就是一兩味或幾味藥

    這就叫經方、或者中醫常講的中藥配伍

    然後是根據患者的不同體質和其他病症合參組方

    再就是醫者是給你治標還是標本兼治

    還是治斷根把患者身體體質也一同徹底調好

    這全取決於醫者

    但要做到以上幾點醫者必須熟懂中醫醫理方可做到

    這就是名醫與庸醫的區別

  • 6 # 黒芝麻

    中醫師看病透過病患者的"望聞問切"四診參合進行初步診斷,綜合所蒐集的臨床資料進一步分析疾病的病因、病位丶病勢丶病情丶體質辨證施治,確立治療法則和治療原則,遵照中醫方劑學的方劑,和劑型進行處方治療。中醫中藥方劑來源有經方丶經驗方和自擬方等。經方是古典醫籍所載的劑,經驗方有前人行之有效的方劑(亦包括民間流傳驗方),自擬方(自己在臨床常使用有效方)。一般來說中醫經方湯劑多數在10~12味藥居多,組方原則按君臣佐使配製,另中藥的配伍除單行(即一種藥物組成)還有相須丶相使、相畏丶相殺丶相悪相反六個方面,所以必須遵循,藥物種類多少與病情複雜和劑型有關。

  • 7 # 陶瑛190710545

    其實這個問題也蠻好回答,古代的人當時更本沒有西醫之說,生病了,為了活命,就弄些單方草藥治病,也能治好,因為,食物也是簡單化的,那能跟現在比呢,人們一代代在研究中藥,慢慢地慢慢地把各種草藥結合在一起,看一些過去更本不能治癒的病,很自然地中醫開藥方就自然而然品種多起來了,人們的病也多起來了,現在更好了,治療和經濟合作發展,那麼,越來越多的中藥品種加入了這支隊伍之中是有情可原的,為了身體康復,從來沒有人去責疑為什麼一付中藥品種越來越多,有時毛病也看不好!這裡的奧秘你也能猜出幾分,他們和現實都一樣,都是為了⋯⋯,不說了!

  • 8 # 手機使用者zhang866683

    現在中醫開方都是按照治療疾病的藥物開的,而古書上開的是根據病情按照君臣佐使藥物配方進行開的。那時藥物才幾種,最多也就12種。一般都是8種藥物。可是現在因為中藥都是人種的療效當然不如古代的那切野生藥物。現在一般都是高達18種藥物,因為治療一種疾病的藥物有幾種都用上了。會不比古書上的多麼?

  • 9 # 東楚龍野虎

    有人依古訓,大方不超過12味,甚至有人說超過十幾味藥就是騙子,就是假中醫。對此說我不敢苟同。中醫是講辨證的醫學,中醫的靈魂從來不是教條而是活的辯證法。比如制附片中國藥典規定每次用量不過十幾克,但李可大師認識到十幾克根本救不了命,想救命要一次用到100克200克甚至三百克以上,這才叫因人因時因地因病制宜,中醫怕嗎?不怕,有故無殞故無殞也。凡是死守一方中只能用十幾味藥,超出就認定為騙子假中醫者,我看這種人己經沒有中醫活的靈魂了。唐代千金要方白堊丸治婦人腹中12種疾病,用藥21味,此書玉屑面脂方有兩種,一種33味,一種54味。千金要方卷四柏子仁丸用藥30味,大王石澤蘭丸32味。《醫方集解》中防風通聖散19味藥。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中價寶丹用藥27味,添精補髓丹23味。清代林佩琴《類證治裁》書中愈風散用藥34味。我隨手可以舉出古代大量經典醫書用藥超過大方12味藥者,太多了。再說現代,不少名中醫用大方12味以上者,隨手舉出幾例,如陳德銘醫案中治陳某帶狀皰疹的湯藥,二診用藥20味,三診用藥20味。萬友生醫案治胡某浸淫瘡案,6診用藥22味,9診用藥28味,12診用藥24味。張子琳醫案治戴某遺精,一診用藥20味,二診換藥也用20味。何炎燊醫案治周某鼻咽癌用藥27味……面對這些國家級名老中醫,你說他們方中用藥超過大方12味,達到20味以上,就一定是騙子,就是假中醫,這種結論是否實事求是呢?是否以自己愚蠢去誤導人民呢?

    中醫用藥多少,不是根據死教條,而是根據病情決定的,有的病兩味藥也嫌多,象獨參湯,一味足矣,能力挽狂瀾於既倒,而有的病,二三十味不嫌多。我一般開方十幾味,但象治高熱不退化膿性扁桃體炎六味藥足夠治癒。所以藥味多少是根據病情來的,而不是按教條決定的。那種將方藥規定在12味或20味內,只要突破就一定是騙子或假中醫,那要打死多少國家級中醫大師與名老中醫啊!

    那麼現代方中用藥為什麼多於古方呢?我的研究是:

    首先,是時代進步的需要。中醫發展有個過程,在初始階段還沒有什麼配方,人民用單味草藥治病。到西漢張仲景時代,發展到四五六味,這叫經方。再後來,發展方劑藥味突破經方,自行組方,藥味根據君臣佐使配伍有了極大增加,這叫時方。時方比經方藥味多得多了。

    其次,是時代變化的需要。過去中醫急性病慢性病都治,而且大多是急性病,所以中醫講藥味少而藥量大,力專效洪,況且急性病多為實證,比較單純,用藥味少可以直對中心,生擒敵酋,一舉克勝。而現在呢,由於西醫壓制人民觀念轉換,大凡急性病都找西醫治了,而西醫治不了急性病拖成慢性病甚至被激素治壞了的病才交給中醫治,在這種情況下,還是守著12味藥已經不夠了,藥味少不能治複雜的病,因為疾病不再單純是實證,而形成虛實相間,表裡夾雜,寒熱異常多種證型,此時必須在用藥上有所突破,不可守株待兔,以僵硬數味方藥去治複雜的病。中醫以治病為主,不是守教條要面子為主。一切清規戒律在中醫辨證法面前都成為桎梏。

    第三,是中醫學術創新的需要。過去的君臣佐使配方是藥味的配伍,就是按單味藥根據君臣佐使來配,自然藥味不多。現在知道嗎,是以方劑為君臣佐使,幾個方劑相加,那這組方中藥味肯定多了。愚人不知,卻泥古不化,指責現代中醫大包抄假中醫,其實不然,這是中醫創新,這是中醫發展。舉個例子,有人脾胃虛弱,不時吐稀痰涎,小便頻數艱澀,象這種病顯然病本在脾胃虛弱不健運,病標在內有痰飲,下有溼熱,所以用歸脾湯為君,二陳湯為臣,五苓散加減為佐,六一散為使。請數數有多少味藥。這就是方劑的君臣佐使,而非草藥的君臣佐藥,愚者知否?不知也。不知,就必然泥古不化,死守大方12味,誰突破雷池一步,就指責為騙子,庸醫,假中醫。其實不允許中醫有所發展創新的,正是這些泥古不化者自己。

    第四,古代人治病法,病在上者因而越之,用吐法,病在下者因而竭之,用下法,病在表者汗之。這以為主方,比如大承氣湯,變生出小承氣,調胃承氣。麻黃湯又變生出小青龍等十幾種方。這些方劑藥味雖少,但主旨是攻殺,一部《傷寒論》,就有不少研究用汗吐下過極或不當治成壞病並提出不少補救措施。現在人治病有多少允許你用汗吐下法的?比如我是江蘇人,江蘇人體質柔弱,不比西北人魁壯,對下藥我幾乎不用大承氣湯,除少量大黃外,用陳皮代替厚朴,用蜂蜜代替甘草或芒硝,不用煎,只開水泡茶,一杯足矣,哪裡還用得上經方狼虎藥。也就是說,時代在變,人民服藥需求在變,地域變化,人體質變化,經方也不能死守教條。

  • 10 # 怪才48

    我個人認為有這方面的意思:一怕別人學去方多難抓主要內容,二:怕單味劑量過大出亊故,三是藥味多好海價收錢患者不好不要。

  • 11 # Tandeqing

    懸壺說醫:

    黃金有價,藥無價,現在中醫,西醫都會多開藥,診費定價,檢查費定價,無利可圖,

    藥利潤豐厚,有利可圖,所以醫生,藥店相互依存,盤算患者。

    有部份中醫枝術差,分不清君藥,分不清臣藥,也就是主藥,副藥,採用大包圍辦法

    治病,因此多開藥。

  • 12 # 元東927

    以前的中醫大夫沒現在人複雜,大夫就是大夫,治病救人,圖個好名聲。現在的中醫大夫一切向錢看,多開點藥無可厚非,理解。

  • 13 # 天馬怪聖

    醫術一般,立法無章,濫竽充數,恨不得把藥物學,統統煮煮。象鴻茅藥酒配方就是例子?近70味藥材,不得不說也是奇葩!現在西化偽中醫也是大幅篇篇,三四十位藥的大處方,也不在少數。針灸拔罐也是一樣,本來三兩罐,七八針穴,能解決完好的處方,讓西化院校偽中醫騙子們,非要紮成刺蝟?烙火燒積鍋滿?要想發展傳統中醫,必須取締院校西化偽中醫!!

  • 14 # 不曉子

    古代成方有二三四十味的,那是醫術精湛的名醫方、,經過實踐驗證,現在的醫生隨手一開幾十味,絕對是庸廠醫、,亂用藥

  • 15 # 針灸尋源

    中醫按病機來的,單方大方小方複方,量有大小按病情來的,多讀黃帝內經,還要別成為書呆子。3味成方,五味成方13味大方,複方23味也可能,鱉甲煎丸23味,療效不錯,但真治療肝硬化腹水還欠缺。所以因人因病活學活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TNT150效能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