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以載道MZS

    周瑜是病死的,他只活到了三十六歲。

    一、有人認為周瑜是被諸葛亮氣死的,這只是文學的虛構而已。

    相信看過《三國演義》這部古典小說的人基本都認為周瑜是被諸葛亮氣死的,這就是“三氣周瑜”的故事所釋放出來的資訊量。三氣周瑜說的是《三國演義》小說中“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戰東吳兵 孔明一氣周公瑾”、“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孫夫人 孔明二氣周公瑾”,和“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銅雀臺 孔明三氣周公瑾”的故事。這個故事是羅貫中為了美化諸葛亮而虛構的,正史上並無此事。正史中描述的周瑜心胸也十分寬廣,與《三國演義》中描寫的完全不同。所以認為周瑜是被諸葛亮氣死一說純屬無稽之談,這只是一個文學的虛構而已。

    二、周瑜是被謀害的,這個理由也是站不住腳的。

    既然周瑜不是被氣死的,也有人認為那是不是被謀害死的呢?因為他在赤壁大敗曹操,引起曹操的忌恨而派人謀害周瑜呢?

    雖然曹操兵敗赤壁,別人也稱他為奸雄,有可能作出一些下三爛的手段來謀害周瑜。但是,曹操雖被稱為奸雄,他卻也是個肝膽相照之人,何況周瑜少年英雄氣概,他有惺惺相惜之意,也不會去謀害周瑜。曹操都不會去謀害周瑜,那麼孫權家族就更不可能了,他們還需要周瑜這個大都督來維持吳國的國家安全呢。所以,周瑜是被謀害的論調,也是不成立的。

    三、那麼,周瑜的死,就有可能是病死的。

    排除了兩個選項,那麼周瑜的死,唯一的可能就是病死的。周瑜是吳國大都督,在他短暫的一生中,戎馬生涯近二十年,為了吳國的社稷安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沙場上揮刀立馬,衝鋒陷陣總得在前面,經常受傷是常用的事,這樣常年累月的在沙場上摸爬滾打,就算是鐵打的人也耗不起,日積月累,新舊傷病一起襲來,可能還真會要了周瑜的命。周瑜的死,留給後人的,又多了無盡哀嘆和惋惜。我們看看明朝大才子楊慎是如何訴說周瑜的吧。“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 2 # 使用者吉祥如意392

    少年風流起柴桑,

    豪情滿懷佐吳王。

    貌似儒雅胸襟窄,

    才如江水腹無量。

    嫉賢妒能害益友,

    心狠手辣圖鄰邦。

    壯志未酬身先死,

    長使英雄嘆周郎。

  • 3 # 凡事捋一捋

    我懷疑三國演義裡吳國大都督府裡的大都督專用床榻有問題,你們來看這幾個大都督。

    周瑜:孫策活著時周瑜一直在南方征戰,健康,孫策死後回來奔喪,赤壁之戰在長江,周瑜得在大都督府住一陣子,病死。

    魯肅:沒當大都督時,健康,當大都督入住大都督府後,病死。

    呂蒙:沒當大都督時,健康,當大都督征戰荊州時,健康,佔領荊州回來後,入住大都督府,病死。

    陸遜:臨危受命當大都督,直接去了夷陵大戰,健康,回來入住大都督府,病死。……

  • 4 # 棍哥觀史

    首先,我們的周郎絕不是諸葛亮“三氣而死”

    這裡著重強調一下,是因為三國演義真的把這位意氣風發軍事天才醜化的過於嚴重。即使是為了壯諸葛之智,也不應該拿周瑜來墊背吧。既然說到這裡,就徹底給周瑜平反一下吧。

    周瑜也是個官二代不假,太爺爺周景,爺爺周忠,都官拜太尉,屬三公行列了,中央正國級幹部,而其父稍微次一點,“只是”個洛陽令,也就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市長。而孫堅是個刺史級別,也就是省級幹部,“堅子策與瑜同年,獨相友善”,也就是說是孫策巴結的周瑜,古代是講究個尊卑有序的。倆二十出頭的小夥子合作,硬是攻取了秣陵,打敗了四十多歲的苲融和薛禮,後來下曲阿趕跑了江湖地位頗高的劉繇。而此時袁術看中了周瑜,邀請周瑜加入自己勢力,而周瑜頗有遠見,斷定袁術成不了大事,拒絕之後回到了東吳,開始輔助發小孫策。

    二十四歲就任江夏太守,也就是地級市市長,娶了小喬,跟孫策做了連襟。隨後周瑜的人生開始慢慢走向巔峰。

    先是在尋陽大破劉勳,隨後討江夏,定豫章,平廬陵,鎮巴丘(這個巴丘不是後來周瑜去世的那個巴丘,裴松之專門有注)。

    建安五年,孫策死後,周瑜與張昭共同輔政孫權,此間又戰勝黃祖,收腹江夏。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到了赤壁之戰,也是周瑜人生的巔峰,他義正言辭的向孫權提議主戰,孫權也是力排眾議,任周瑜為東吳大都督,以應戰曹操,這就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

    然而在這場戰役裡,從作戰方針的選擇,決戰地址的選擇,決戰時機的選擇,都是出自周瑜的才智,而非諸葛亮。為什麼要著重說這幾點呢?

    這場戰役選擇在赤壁,從後世來看,是有他的科學性的,因為赤壁之戰發生在中國的冬季,那麼中國的冬天是要刮西北風的,那麼周瑜在南岸,西北風颳起來,火攻是要了自己的命的。所以周瑜把決戰的場地選在赤壁就展現了他的軍事天分,因為赤壁這個地方是兩岸山崖筆直挺立,加之周瑜駐軍之地是一列突出江面的U形地形,也就是說西北風颳到此處會因為地形地勢的原因轉為東南風,這就為火攻提供了風向條件,所謂的諸葛亮擺七星臺借東風都是什麼鬼,這東風就是周瑜憑自己的學識借來的。

    而《三國志》裡寫到火攻是由黃蓋向周瑜提出的,這並不用懷疑,但我想說周瑜若是沒有早就想到火攻的計謀,又怎能把戰場選在赤壁這麼一個特殊的地方呢?這裡就能看出為帥者的隱忍之心,即使心中有計,也要藏於心中,畢竟他要等一個起大風的天氣。這場戰役的勝利也是天下三分的轉折點,之後周瑜又戰勝曹仁拿下南郡,南郡也是孫權借給劉備的,並不是諸葛亮用計奪了南郡。

    而周瑜向孫權提議留劉備在東吳,以掣肘關張,併為孫權規劃盡收荊州之地再圖益州、漢中的戰略宏圖,孫權考慮北方有強敵曹操,應廣攬英雄,加上劉備不易駕馭,便沒有采納扣留劉備的意見,但允許周瑜備戰圖伐荊州,益州之事。

    而“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丘病卒,時年三十六”。而裴松之注“瑜欲取蜀,還江陵治嚴,所卒之處,應在今之巴陵,與前所鎮巴丘,名同處異也。”可以說,如果周瑜不死,天下不一定會三分,如果東吳盡得蜀地,劉備可能就是第二個劉表而已。

    而在《江表傳》記載“普頗以年長,數陵侮瑜。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普後自敬服而親重之,乃告人日: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釀,不覺自醉。”這樣這個寬鬆大度,人格魅力爆棚的周郎,你覺得會被諸葛亮氣死?更何況諸葛亮此時無論是名氣,官職,功績,跟周瑜還差好幾個檔次呢。“既生瑜何生亮”的“名言”讓周郎被誤解了太久太久。

  • 5 # 社會生活博覽

    話說“英雄氣短是周郎”,三國周瑜長得英姿灑脫,氣宇不凡,且精通音律,並武藝高強,被稱為“周郎”,一代雄傑,曾以一已之力抗擊八十萬曹兵。但如此一位赫赫威名的青年大將軍,卻為與盟友諸葛亮在爭奪南郡、荊州等彈丸之地的時候,念著“既生喻,何生亮”的千古怨言,而活活氣死。

    話說當年,周瑜在和諸葛亮的聯手下,一場“火燒赤壁”在“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此時,東吳大獲全勝,曹兵聞風喪膽,曹操嚇得逼走華容道,差一點丟掉老命。但是,沒想到赤壁大勝後,本來就年輕氣盛的周瑜,更是恃功氣傲,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尤其是劉備的軍師諸葛亮之間,更是不斷的鬥智鬥勇中。但是,由於“計”不不如人,而節節敗北,最終竟被諸葛亮給“三氣而死”:

    第一次被“氣死”是:周瑜自以功高志雄,必欲取赤壁附近的南郡。但他卻沒想到南郡連同荊州、襄陽,都被諸葛亮設計取去,使他“心中怨氣”噴發,箭瘡進裂,一下子跌下馬來。

    第二次氣被“氣死”是:周瑜設計,將孫權的妹妹孫尚香嫁給劉備,以便用聲色迷住劉備。不料又被諸葛亮將計就計,使“劉備招親弄假成真”後,攜孫夫人一同潛歸荊州,所謂“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便是這齣戲。這時的周瑜,因兩番弄巧成拙,心中氣憤難忍,他又一次氣憤慎膺,迸發箭瘡,昏迷倒地大半天。

    第三次被“氣死”是:周瑜暗使“假途滅虢”計,藉口替劉備去取西蜀,打算好在途經荊州時,一舉攻滅劉備。不料,諸葛亮早有安排好了一切,於是周瑜來到荊州城下之後,又上了大當。

    於是“幾番算定總成空”,於是周瑜氣得大叫一聲,心中再也忍受不了,這是身上的箭瘡絞裂,使不由得墜於馬下,氣息奄奄。最後,周瑜氣絕身亡,年僅三十六歲。

    不過,綜上所述,都是《三國演義》裡的故事情節,歷史上的周瑜,雖然也是活了三十六歲,但卻是病死的,所以他的死跟諸葛亮直接的關係!

    不過,我認為:周瑜雖然是病死的,但他的病情一直不好,反而不斷惡化,從而導致他英年早逝,這一切跟他與諸葛亮之間的較量,多少也有點關係。我們來分析一下:

    一、“赤壁之戰”後,曹操雖然大敗,但在後續的戰爭中,曹仁派兵包圍了甘寧,而周瑜率兵去解救時,在亂軍不小心右胸遭到了流箭射中,由於當時沒處理好,於是沒幾天便傷口潰膿發炎,導致周瑜好幾天都臥床不起。

    二、既然受了重傷,而且傷勢已經惡化潰膿,就應該好生的治療與修養。但周瑜拖著病軀向孫權獻言獻策,要求領兵前去攻佔巴蜀之地,還一直挑起與諸葛亮之間的較量。

    三、在與諸葛亮之間的較量之中,周瑜的傷口一直不好,還經常上戰場;

    四、他與諸葛亮之間的較量一次次的計劃,都失敗了,於是他天天生氣,對諸葛亮是萬分的羨慕嫉妒恨;而對自己的病情疏於護理,於是小病拖成大疾。終於,在征討巴蜀的行軍的路上暴病而亡。

    因此,可以說周瑜的死,有一半是病死的,有一半是被氣死的;但卻不是諸葛亮給氣死的,而是他自己將自己氣死的!確切地說,是他自己將自己給逼死的!

  • 6 # 鳳池侍衛

    周瑜(公元175-210),享年三十六。死因據史料記載是“道遇暴疾”不治。

    首先,明確死因,周公瑾不是被氣死的。“是時劉璋為益州牧……權許之。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丘病卒。臣松之案,瑜欲取蜀,還江陵治嚴,所卒之處,應在今之巴陵,與前所鎮巴丘,名同處異也。時年三十六。”又“江表傳載:初瑜疾困,與權箋曰:瑜以凡才,昔受討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至以不謹,道遇暴疾,昨自醫療,日加無損。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誠不足惜……”這些都表明周瑜是在整軍備戰途中病死的,是內因,非外因。況且周瑜“性度恢廓……惟與程普不睦。江表傳曰:普頗以年長,數陵侮瑜。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普後自敬服而親重之,乃告人曰: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時人以其謙讓服人如此。”可見周瑜的氣度。

    其次,不能認為周瑜命短。“根據史籍中各帝王本紀的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期,共有65名帝王的自然壽命可被我們確切知曉,這些人……平均年齡46歲。”“魏晉南北朝時期,一般百姓的結婚年齡當是男15、16歲,女13、14歲。”漢末天下大亂,人人朝不慮夕,人均壽命大為縮短,因此結婚年齡也提前了,可見當時的大環境多麼惡劣。“瑜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成名,十二年後卒於道中,雖然不長壽,卻不可以說命短。

    最後,大凡英雄人物,並不以壽考論短長,而是在於他做了些什麼,足以令後人瞻仰,即所謂立德、立功、立言等。比周郎更“短命”的霍去病封狼居胥,也只不過活到二十四便與世長辭,卻並不因此暗淡了他耀眼的光芒。我輩比之,足資動力。(參考《裴松之注三國志·卷五十四·吳書九·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陳姍姍·淺析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早婚現象及其成因》)

  • 7 # 亭殿閣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周瑜,字公瑾,東漢末年孫吳儒將,江左風流美丈夫,赤壁破曹操,南郡敗曹仁,名滿天下,與小喬的愛情,更是一段佳話,只可惜一代英才,年僅三十六歲就早逝了。周瑜已去,可關於周瑜之死,一直被熱議,對於他的猝然離去,一直都是眾說紛紜,是暴斃,刺殺,還是舊傷復發,爭論不休……

    那麼,周瑜究竟緣何而死,天意還是人為?我們不防來大膽推測。

    關於周瑜之死,由於《三國演義》的廣泛影響,大眾一般都認為是被活活氣死的,畢竟羅貫中“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橋段太深入人心了,周瑜臨終前那句“既生瑜,何生亮”更是流傳了千年。然而事實上呢?這完全是羅貫中為了突出諸葛亮的臥龍之才,進行的藝術創作。《三國演義》是以正史《三國志》為藍本進行藝術創作的小說,真實歷史上的諸葛亮,雖然有才,但是絕對沒有小說裡那麼智多近妖,“孔明借箭”、“諸葛祭風”、“智算華容”等,這都是把劉備、孫權的作為移花接木,甚至與史無據演繹而來的,赤壁之戰在小說裡是初出茅廬,二十八歲諸葛亮的個人秀場,讓他揚名赫赫,但是歷史上,三十四歲的周瑜才是這場戰役的主角,這一戰他大破曹操,走上一個人生巔峰,緊接著,他又去打曹仁,贏了曹仁又馬不停蹄想著去伐蜀,忙的人仰馬翻,諸葛亮根本沒有機會,三番四次給他添堵,而且說的難聽些,以當時諸葛亮的身份,頂多就算一個後勤人員,而周瑜已經是吳國三軍總司令,見一面都困難,更別談其他的了。

    既然三氣周瑜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那麼周瑜之死,會不會是有人行刺呢?

    畢竟他總角之好的哥們孫策就是這樣一命嗚呼的,加之周瑜實在風頭太甚,首當其衝的就是,赤壁之戰讓曹操慘敗,使他痛失統一天下的機會,要說曹操對他恨的牙癢癢也不是不可能,派人刺殺他也是情理之中的。可是,這種猜測也只能是猜測。為什麼?原因有兩點,第一,真實歷史上曹操的為人,不會讓他做出這樣的事,且不說周瑜是個人才,曹操英雄惜英雄,就單說勝敗兵家常事,曹操不可能不懂,如果一次失敗就要暗殺一個對方統帥,怕是他乾脆專門培養暗殺組織好了,而且曹操自己也說了“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看,他對這場戰役最後不過只是說一說,白便宜了周瑜這小子,言語之中毫無殺氣;第二,從後來的歷史反推,曹操被周瑜打敗後,他的軍事戰略重點就轉移了,重心放在了經營北方,要說他還有閒心去想著派人暗殺周瑜,恐怕是無稽之談了。

    一不是被氣死的,二不是對對手暗殺死的,那麼周瑜之死,只剩下兩種原因了,一種是窩裡鬥被謀害了,二就是許多人都知道,但是不願意相信的,他真的是病逝。

    關於第一種,讀過三國曆史,無論是小說還是正史的人,都可以直接排除,為什麼呢?孫吳兩代主要領導人,第一任孫策和他是總角之好,情深意重,第二任孫權靠他扶持,加上他哥哥孫策的原因,周瑜對東吳盡心盡力,所以第一種假設基本不成立。於是,只剩下第二種了——因病去世。

    周瑜是大將,在他短暫的一生中,戎馬生涯近二十年,沙場無眼,更何況他衝鋒陷陣總得在前面,鐵打的人也耗不起,身體帶傷實屬正常,就在他舊傷已多的時候,又添了與曹仁大戰南郡時,“會流矢中右脅,瘡甚”,這個新病!於是乎,新病舊疾一起來,周瑜留給後人的,又多了無盡哀嘆。

    周瑜的一生,在歷史上燦爛一瞬,轉眼就消失不見,令人惋惜,可嘆,書生顛做少年狂,舞文弄墨寫文章。心中一縷英雄志,幾回夢裡做周郎。

  • 8 # 上策視覺

    從人物簡介的生卒年可知,周瑜只活了35歲。透過現代醫學觀點來分析,周瑜的英年早逝是有原因的:

    一是他作為東吳最獨當一面的軍事總指揮,並且對孫策和孫權兄弟忠心耿耿,在追隨孫策開疆拓土,以及孫權當政期間的收江夏、徵黃祖,再到他建立不朽功勳的赤壁之戰,東吳都是屬於交戰雙方兵力不佔優勢的一方,但最終都取得了勝利,在其中周瑜可謂憚心竭慮,心力交瘁。

    二是周瑜作為當時一代儒將,風流倜儻,並且娶了當時江東姐妹花之一的小喬。一般文武雙全、曲藝精湛,又風流倜儻的男人都會比較好色。周瑜平時為國事損耗精力,在床幃之中又不斷損耗元氣,如此一來,精神和體力都會嚴重透支。

    三是透過《三國志》和《三國演義》所描寫的情節場景來看,周瑜很喜歡飲酒,並且經常飲醉,這也是很傷害他身體,使他的體質變得越來越弱的一個因素。

    以上三大因素可概括周瑜是:多慮、縱慾、酗酒。就這樣把身體搞垮了,所以身體免疫力低下,箭傷經久不愈,並且發生了感染,最後引起敗血症死亡。

  • 9 # 傅斯鴻

    據史書《三國志》的記載,周瑜徵蜀,途中舊傷復發,不久病逝於柴桑(今江西九江),年僅三十六歲。這應該是我們目前所知道的最為確切且有說服力的周瑜的死因。並非是如《三國演義》所說是被諸葛亮氣死的。

    歷史上的周瑜是一位少年天才,雖然不像民間傳說的那樣,一十三歲成為水軍都督掌管八十一州兵馬。但是也是十幾歲就帶兵,二十幾歲就跟隨孫策打江山了。因此,他和孫策才會被江東父老稱為周郎和孫郎,也才在23歲這一年迎娶到喬公之女小喬。

    曹操進攻荊州,周瑜是主戰的,並且當時的周瑜是主動將駐防的重心從柴桑轉移到巴陵的。赤壁之戰其實是一場很小的遭遇戰,只不過是當時曹操軍中瘟疫蔓延,幾乎喪失戰鬥力,所以一戰即潰。曹操自毀戰船,從雲夢澤撤退至南郡再退回北方。

    並且曹操還寫過一篇著名的文章來說明赤壁之戰的經過,說他自毀戰船,遂使周瑜在赤壁一戰成名。但是,曹操對周瑜仍然是十分賞識的,此後,曹操又向漢獻帝上表,封周瑜為南郡太守。周瑜到了南郡之後,將公安,零陵,武陵,桂陽,長沙交給劉備駐守,但是劉備還不滿足,親自渡江去找孫權討要更多地盤。

    可惜,周瑜天縱英才卻因久居軍中而身體卻多處負傷。在中國古代醫療條件十分落後的情況之下,一旦負了箭矢之傷就很難痊癒。因此,周瑜儘管32歲一戰成名,卻在4年之後就不幸離世了。後來蘇軾才會用“人生如夢”來對周郎進行總結。

  • 10 # 蒼茫大地顧煒斌

    下面蒼茫大地介紹一下週瑜。

    周瑜字公瑾,廬江郡舒縣人,標準的幹部子弟,堂祖父周景、堂叔父周忠都做過漢朝太尉,父親周異,曾任洛陽縣令。他跟孫策同年,兩人情同兄弟。

    一、跟孫策這位兄弟加連襟打天下。

    周瑜身高體壯而容貌英俊,當初孫堅討伐董卓時,把家遷到舒縣。孫策與周瑜同年,兩人情同手足,周瑜把路南的一座大宅院讓給孫策居住,還常去拜見孫策母親,各種生活用品也都互通有無,共同享用。周瑜去看望任丹楊太守的叔父周尚,孫策正準備渡江東進,到歷陽寫信通知周瑜,周瑜帶兵迎接,孫策高興地說:得到你,大事就能成功了。於是周瑜隨孫策攻下橫江、當利,渡江攻秣陵,打垮窄融、薛禮,轉攻湖孰、江乘,進曲阿,敗劉繇,孫策已有數萬部眾。孫策對周瑜說:我用部眾攻吳郡、會稽郡、平定山越綽綽有餘,你回去鎮守丹楊吧。周瑜遵命,不久袁術派堂弟袁胤任丹楊太守,周瑜回壽春,他婉拒袁術任他為部將的命令,請求任居巢縣長,趁機回江東。建安三年,周瑜回到吳郡,孫策親迎,任他為建威中郎將,派他二千步兵、五十騎兵,周瑜年方24歲,吳郡人喚他周郎。周瑜恩信遍廬江,奉hz防守牛渚兼春谷縣長,不久孫策欲攻荊,令周瑜為中護軍兼江夏太守,周瑜隨孫策攻下皖縣,得到天姿國色的橋公二女,孫周兩人平分,成了連襟。又進軍尋陽,打垮劉勳、討伐江夏郡,回兵時平定豫章、廬陵二郡,周瑜奉令守巴丘。

    二、識明君,知進退,重情義,躬奉孫權為主,周瑜成為江東的中流砥柱。

    建安五年,孫策去世,軍國大事託付大弟孫權。時孫權只擁有會稽、吳郡、丹楊、豫章、廬陵五郡,五郡的邊遠險要之地還未完全歸服,天下英雄豪傑散佈各州郡,之中,作客寓居計程車人往往以個人安危決定去留,與孫權君臣關係尚不牢固。孫策長史張昭諫孫權換掉喪服,扶他上馬,外出巡視軍隊。周瑜領兵前來弔唁,孫權心中忐忑,怕周瑜不服管轄,孫策母親讓孫權以兄長之禮尊奉他。當時孫權職位還是將軍,諸將、賓客對他的禮節還比較隨便,而周瑜獨獨率先對他竭盡敬意,執臣子禮。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周瑜作為武將之首帶了頭,江東政局才得以穩定,孫權江東最高領導人地位才穩定。周瑜留吳郡,以中護軍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軍政大事。

    建安十一年,他統領孫瑜等征討麻、保二屯,斬屯營首領,俘一萬多人,回師宮亭。江夏太守黃祖派部將鄧龍帶領幾千人入柴桑,周瑜活捉鄧龍押往吳郡,建安十三年春,孫權徵江夏郡,周瑜為前部大都督。

    三、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建安十三年九月,曹操大軍南下,荊州舊主劉表已死,新主劉表之子劉琮率眾投降,曹操得到荊州水軍、舟船,步兵多達幾十萬。曹操寫信告訴孫權要下江南和孫權打獵。孫權部下大多主降,周瑜和孫權分析了敵我形勢,並主動請纓,率三萬精兵破曹。隨後在魯肅襄助下和劉備結成同盟。赤壁一戰,孫劉聯軍用火攻大勝曹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周瑜居功自偉。

    赤壁大戰後,曹軍被燒死淹死無數,敗退南郡,劉備和周瑜合力追擊,曹操留曹仁守江陵城,自己返回北方。周瑜程普進兵南郡,與曹仁隔江對峙,尚未交戰,周瑜派甘寧佔據夷陵,曹仁率步騎一部攻甘寧,甘寧告急,周瑜用呂蒙之計,留淩統鎮後方,他與呂蒙到上游救甘寧,解圍後,周瑜令諸軍過江屯北岸,與曹仁約期決戰。周瑜掠陣,流矢中右胸,傷勢嚴重,退回軍營。曹仁趁勢挑戰,周瑜帶傷坐小車巡營,驚退曹仁。

    赤壁之戰,周瑜作為前線總司令,絕對攻不可沒。而孔明主要是聯絡之功,至於周瑜去多次設計害孔明純屬小說筆法。孔明初到江東時,沒有任何官職,至於孔明初出茅廬就執掌關劉備部的帥印,純屬羅貫中意淫,劉備所部關羽、張飛的名氣、地位遠超過孔明,孔明到赤壁大戰後,劉備乘機攻佔江南各郡,才升任軍師中郎將,地位仍低於關羽(時任襄陽太守、蕩寇將軍)、張飛(時任宜都太守、徵虜將軍),關羽張飛是雜牌將軍、孔明還是副將!孔明後來受重用、連升三級,當丞相這是後話。孔明被周瑜所逼,草船借箭,藉以保命,純屬移花接木,羅老師向壁虛構,藉以塑造智絕孔明的小說形象,歷史上草船借箭故事的真實主角應是親射虎的孫權。試想:曹賊當前,如處斬劉備的聯絡官,孫劉還怎麼聯軍?借東風,也純屬扯淡。周瑜作為水陸軍總司令、三國名將,怎會不知天文?

    四、獻計軟禁劉備。

    孫權委周瑜為偏將軍兼南郡太守,以四縣為其奉邑,周瑜屯兵江陵。劉備任左將軍兼荊州牧,治所在公安。劉備到京口(鎮江)見孫權,周瑜上疏說:劉備驍勇雄豪,又有關羽、張飛這樣的熊虎之將,他不會久居人下。我認為應將劉備遷往吳郡,大修豪宅,多送美女寶玩,使他紙醉金迷,再把關張分開,各處一方,讓我挾制他們參與征戰,天下可定。如今割地資助他們,三人聚首、身處戰場,只怕劉備會像蛟龍得到雲雨,終究不是池中之物啊。孫權因北方猛虎曹操在側,想用劉備作援手,擔心劉備難以一朝一夕制服,沒有采納。網友們可能還陶醉在羅貫中三氣周瑜的橋段中,不免失望了。孫權為聯劉抗曹,還自願把妹妹嫁給劉備,兩人度上了蜜月期。

    五、一心為主,想收益州立新功。

    益州牧劉璋懦弱,漢中張魯經常入境侵擾掠奪,周瑜覲見孫權說:曹操新敗,正憂內亂,不能與將軍交鋒。請允許我和奮威將軍進取蜀地,再吞張魯,然後留下奮威將軍在蜀中堅守,以便跟馬超結盟。我返回再與將軍佔據襄陽以使曹操日夜窘困,北方可取。孫權答應了這個計劃,周瑜折回江陵準備行裝,然而途經巴丘因病去世,時年三十六歲。

    六、總評。

    周瑜性情氣度寬宏大量,很得人心,只跟老將程普有點不和諧。周瑜乃軍事奇才,試用於昔日。周瑜精通音律,即便酒過數巡後,演奏者有小差錯,周瑜必定不會漏過,必定會回頭注視,當時有歌謠:曲有誤,周郎顧。

    難怪蘇東坡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對他充滿崇拜感: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是他在孫權的授權下,在魯肅、黃蓋等幫助下,聯合劉備,一舉擊碎了曹操的統一夢。為孫權割據江東、最終稱帝奠了基。

  • 11 # 半知舍

    對於周瑜的死,很多人會被《三國演義》所誤導,認為周瑜是被諸葛亮氣死的。演義畢竟是小說,是文學創作作品,裡面摻雜了很多帶有感情色彩的故事。

    《三國演義》中周公瑾的死因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是元末明初的小說家。在這部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中,作者依史以演義,再加上自己的主觀認識、價值觀念,與藝術進行有機揉合,從而使作品具有十分豐富的文化蘊涵。

    《三國演義》是有觀點立場的,擁護誰,反對誰,誰是正面人物,誰是反面人物,一目瞭然――天下是漢家的天下,漢家即使不行,皇帝也該由姓劉的做。這就是貫穿整部小說的基本立場:擁劉貶曹。

    《三國演義》用這種觀點立場,成功塑造了一批典型人物:正面人物諸葛亮,關羽,張飛等,反面人物曹操,董卓,袁紹,袁術等,每個人物都刻畫的栩栩如生。

    在刻畫人物方面,作者善於運用人物對比,以一個人物烘托另一個人物。

    周瑜就是其中的一個,小說中,諸葛亮三氣周公瑾,用周瑜氣量狹隘的形象來襯托出諸葛亮天文地理、過去未來無所不知,能文能武,足智多謀,呼風喚雨的忠臣形象。

    所以在三國演義中,周瑜的死是極為讓人惋惜的,和王朗一樣,是被諸葛亮活活氣死的。

    周瑜臨死之前仰天長嘆曰:“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而亡,壽三十六歲。

    歷史上周瑜的死因

    據《三國志》記載,周瑜,廬江群舒縣人(今安微廬江縣西南),堂祖父周景,周景的兒子周忠都做過漢朝的太尉。父親周異,做過洛陽令。周瑜稱得上是官宦子弟了。

    周瑜年輕的時候與孫策關係很好,二人既是上下級關係,又是連襟關係(分別取小喬,大喬為妻)。孫策時候又竭盡全力輔佐孫權。火燒赤壁之後,孫權拜周瑜為偏將軍,兼任南郡太守。

    這個時候,曹操的元氣大傷,北方暫時沒有了後顧之憂。周瑜向孫權建議,由自己和孫權的堂兄――奮威將軍孫瑜一起進攻蜀地,得到蜀地以後再吞併張魯。孫權覺得他說的有道理,就採納了他的建議,於是周瑜回到江寧,準備行裝,但在路過巴丘時,暴疾而亡,死的時候年僅36歲。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周瑜的死跟諸葛亮沒有半點關係。與演義不同的是,歷史上的周瑜心胸寬闊,能文能武。

    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意思是說,周瑜年少時就精通音樂,即使是在喝了很多酒之後彈唱的音樂,如有錯誤,周瑜一定能夠聽出來,聽出來後一定要回頭看一看,所以當時有個歌謠說:“曲有誤,周郎顧。”

    不管是正史也好,演義也罷,周瑜憑藉其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忠心耿耿的赤子之心,為東吳政權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周瑜死後,孫權也沒有虧待於他,親自穿著喪服,為他舉喪,恢復了他不爭氣的兒子周胤王侯將軍的爵位職務,封他的侄子周俊為偏將軍。

  • 12 # 孟永淳

    被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大家一定很熟悉!

    諸葛亮一氣周瑜是,周瑜火燒赤壁後,周瑜趁勢攻打荊州襄陽,南郡,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打敗了曹仁,大軍剛要進城,誰知卻被劉備諸葛亮捷足先登,佔領了荊州、襄陽、南郡,竊取了周瑜的勝利果實,周瑜氣的從馬上摔了下來。

    諸葛亮二氣周瑜是,周瑜想要得到荊州,定下美人計,假意讓孫權妹妹嫁給劉備,騙劉備來江東招親,趁機扣押,讓諸葛亮拿荊州來交換劉備,諸葛亮略施小計挫敗了周瑜的陰謀,使劉備平安回到荊州,並且把孫權的妹妹也給拐跑了,這件事讓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周瑜氣的吐血。

    諸葛亮三氣周瑜是,周瑜定下假途滅虢之計,周瑜假意去取西川,取下西川后作為嫁妝送給劉備,大道借道荊州,趁劉備不防備,奪取荊州,這條妙計被諸葛亮識破,周瑜被諸葛亮大敗,兵馬被困,諸葛亮看在孫劉聯盟的情面上,網開一面,放走了周瑜兵馬,周瑜又羞又惱,大叫“既生瑜,何生亮”而死。

    其實周瑜並非諸葛亮氣死,本來孫權極力維護孫劉聯盟,不想與劉備為敵,他知道只有孫劉聯盟才能對抗曹操,周瑜不能夠領會孫權的真實想法,所以一次次的計劃都失敗了,周瑜心胸狹窄,把自己給氣死了,誰知這黑鍋讓諸葛亮背了一千多年!

  • 13 # 使用者李森

    《三國演義》最精彩的部分,莫過於圍繞赤壁之戰發生的一系列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周瑜被諸葛亮三氣而亡,令人唏噓不己。

    周瑜真的是被氣死的嗎?史書上還真的找不到記載作為根據。

    據《三國志》描述“周瑜壯有姿貌,少精意於音樂,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周瑜不但相貌出眾,而且精通音樂,即使酒過三巡,仍能聽出演奏中的錯誤,也要回頭看一眼演奏的人,所以有民謠說;“曲有誤,周郎顧。”

    周瑜性情開朗,寬宏大量,大體上很得人心。作為東吳三軍統帥,絕非小肚雞腸之人,是一位很稱職的將軍,怎麼會被活活氣死呢?

    《三國志》對周瑜的死因並沒有詳細的敘述,但也能使人相信周瑜的真正死因。

    周瑜在進兵南郡時與曹仁激戰,親自跨馬衝擊敵陣,被流箭射中右肋,傷勢很重,不得不退回本陣。曹仁聽說周瑜重傷臥床不起,便又來進攻,周瑜親自起來巡查軍營,曹仁不得己便棄了進攻。

    後來周瑜又向孫權提議攻打西川劉障,並決定親自領兵前往,得到了孫權同意。便回到江陵準備出發行裝,“而道於巴丘病卒,時年三十六”

    所以周瑜的死是因為先遭受了很嚴重的箭傷,身體己終遭到重創,又未得到充分的休息療養,以至於舊病復發而卒死。

    《三國演義》諸葛亮三氣周瑜是虛構的故事,與周瑜之死沒有半點關係。

  • 14 # 天天愛漫畫

    【周瑜】(公元175年~210年)三國時期吳國將領,傑出的軍事家。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人。美姿容,精音律,多謀善斷,胸襟廣闊,人稱周郎。公元208年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奠定三分天下基礎。後圖進中原,不幸早逝。

    公元175年~210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女結婚是為了組成一個共同的家庭,也就是雙方是平等,相愛的,為什女方會要彩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