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神韻軒書法

    這裡單獨談談線條如何通變?

    一,不同線條質感的通變。

    比如以蘇東坡《赤壁賦》為基準,分別加入摩崖書線條質感的感覺。加入碑刻書線條質感的感覺。加入絹帛書線條質感的感覺,

    由於線條質感的變化,必會產生風格差異。給人以不同感覺,或粗率、或爽利、或清雅等。

    二,線條誇張通變。

    如何紹基臨《張遷碑》,將原碑雄強厚重的線條弱化改變。粗細變化減弱,細勁而率意,老辣而質樸。以篆法來寫,如屈鐵枯藤,這種弱化線條的通變方法使書風為之一變,和原碑拉開風格差距。

    何紹基(1799一1873),湖南道州人。字子貞,號東洲,博覽群書,於經史子學皆有著述,書法四體皆能,被譽為清代書法第一人。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下圖1一4為何紹基臨《張遷碑》區域性,5一8為《張遷碑》原碑區域性。)

  • 2 # 一笑貫長天

    現代書法最大的問題是沒有人能認知到書法的真諦。

    我們還是從臨摹說起,臨摹到什麼程度是成功呢?有人說像最主要,還有人說意臨,也有人提倡首先要像,然後其理解!

    我是贊同首先達到像。怎麼樣算像呢?十分像嗎?也不是一定達到十分像!我說過,如果達到十分像就死了!比如學習歐楷的姚孟起,好像從古到今沒有人比姚孟起像了,但是達到姚孟起的程度就是好嗎?我說不一定就是好!因為,過分地強調像,一定會忽視了書法的理解方面的深度,沒有書法理解方面的深度,再像也沒登堂入室。

    題主的問題是如何通變,我答的似乎是離題了。其實沒有,我要說的是,你只有理解了書法,你才能談到通變的問題,沒有達到理解的層面,你就盲目地考慮通變,那麼你的通變只能會越變越亂,越變自己越迷茫。

  • 3 # 古靈精怪的熊

    個人覺得這個問題應該問範笑歌,範的書法就是變通的最好例子,比如範的篆書變通。

    (圖片是網上下載,不排除錯誤)

  • 4 # 茶禪道1

    “筆法千古不易,風格因人而異”書法的變通是有規律可尋的。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個人風格的體現,就叫成功的變通。

    那麼,也就是說“繼承傳統”,是書法變通的唯一基礎,只有在傳統繼承堅實的基礎上,再來談變通,才具有現實意義。

    縱觀古今書法大家,每一個人都是在繼承傳統上下過一番功夫,“臨古”叫繼承,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就叫出新。

    中國書法的鑑賞,有一套獨特的,也是被普遍接受的標準,那就是任何一幅作品,它的優劣不是取決於是不是好看,而是能否從作品中看到字的出處,一幅好的書法作品,應該是筆筆有交代,字字有跡可循。

    “入古”方顯厚重,“可循”才是傳承。只有繼承傳統方可“推陳出新”,只有在這個點上達成共識,才能使所有書法愛好者潛心臨帖,而不去追求所謂的“快速成功”,也只有這樣,才能使書法藝術真正的發揚光大。

    近來,因為網路的發達,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透過網路平臺來發聲。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為什麼普通大眾所認為的好的作品,而專家卻認為很差?許多專家所推崇的作品,普通大眾偏偏認為很垃圾呢?”事實上,出現這種現象很正常,因為普通大眾從未建立正確的欣賞標準,而其中一條很重要的標準就是“入古”。不入古的作品,有可能很漂亮,但絕不能稱之為“書法藝術”。所以,書法之所以能稱之為“藝術”,必須是繼承傳統的,這是不容推翻的標準。

    只有“入古”的基礎夯實了,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沒有這個基礎,一切都是扯淡。沒有這個基礎,一切書法都叫“江湖體”

  • 5 # 豫泥有約

    這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潛心研究、修習,多與同行交流,假以時日,自然就有心、有意,進而行於筆端,躍然紙上。

  • 6 # 江重浩

    書法的變通全在於良好的功底,且能博採眾長,靈活運用。歷史上有一位常勝將軍,有同僚問他讀的是誰家兵書,用的是那家兵法,將笑答:“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蘇東坡曰:“厚積薄發”者是也。書譜雲:“心不厭精,手不忘熟……自然容與徘徊”,蘇東坡還說“字熟必變……”,所謂熟練生巧者也。倘若基本功不足,而一味追求書法變通,則可成生硬雜體怪字,寫成“真草偏枯”,字型形態混雜。所以書法的變通亦一定要遵守書法的法則,不可牽強附會,書譜指出:“馳鶩沿革,物理常然”。所以基本功和博學是關鍵。後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段“書譜”有關變通的精彩論述:“違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遲,遣不恆疾;帶燥方潤,將濃遂枯;泯規矩於方圓,遁鉤繩之曲直;乍顯乍晦,若行若藏;窮變態於毫端,合情調於紙上;無間心手,忘懷楷則;……”

  • 7 # 遺失在密林深處

    墨化自然,功到渠成。書法是一門造詣非常高的藝術,它和漢文化密切相隨者,經過千年發展形成多種風格的藝術巔峰,出來很多知名的大家大師,他們的作品至今讓人感嘆著迷。書法是講究筆法結構,整體唯美的效果,或娟秀,或鋼骨,或奔放,或流暢,或行雲流水,或氣壯山河。書法大家多年的歷練都形成自己獨特的書寫藝術風格,這是多年吸取前人書法作品的營養加上對自身多年對書法的感悟,才能達到通變的效果。一般書法創作者根本談不上通變。俗話說勤能補絀,熟能生巧,功到垂成,這不是一時半會能達到的高度。所以不要刻意去求標新立異或者通變。只有勤學苦練,強化吸取藝術修養,才能提高藝術作品個人風格形成的高度。

  • 8 # 詩夜城主

    書法如何通變?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先要知道書法的核心是什麼,從核心入手,才可以讓書法通變,“用筆、結體、章法”是書法的三大要素,也是核心,所以書法要通變,只能從這三要素入手,其實書法通變的最終目的,就是讓書法更有精神,古人曾說“作字以精、氣、神為主。”

    書法要做到通變,“用筆”非常關鍵,落筆處要有力量,橫勒處要波折,轉捩處要圓勁,直下處要提頓,挑趯處要挺拔,承接處要沉著,映帶處要含蓄,結局處要回顧。可以這麼認為,作書不會變化,書法精氣神全無,就好比一個人每天都要休息與運動一樣,怎樣休息、怎樣運動這是關鍵,

    我們常聽說古代某某書法家用筆精妙,其意思就是“一點一畫都各具特徵”,書法中的每一點每一畫都有它的獨立性,比如“書聖”王羲之寫點則是“萬點異類”,發筆處皆有深意,唐代書法家褚遂良的《大字陰符經》和五代時期的書法家楊凝式《韭花帖》通篇幾乎沒有形態相同的點畫,

    當然了,書法中的用筆,不只是一味的講究技巧,而是要達到“筆中有物”的效果,這樣書法就會既有文采又有內在的質地美,比如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楊凝式的《韭花帖》、草聖張旭的《古詩四帖》雖然各自風格不同,但都給人深厚飽滿、沉著頓挫、痛快淋漓、骨肉相稱的藝術感受,其線條要豐富充實,這就是所謂的“筆中有物”,只有這樣,書法才能真正達到變通的效果。

  • 9 # 魚有刺

    書法如何通變

    書法的通變有二層涵義,一是通,通即是入門,這裡核心是要掌握用筆等。二是要出帖,所謂以百倍力量打進去,以千倍力量打出耒,此即是變。先談笫一點,書法是非常難的,有所謂十年畫,二十年書之說,因為書法就是一根線,要在這根線上作文章,你說難不難。如何玩好這根線,就是用筆。如何用筆,古人則說的雲裡霧裡,語言艱澀,現代人根本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少數能參透的,又如獲至寶,豈能輕易金針度人。只有私相授受,磕頭認師。因此懂得筆法人極少。我認為孫曉雲女士善莫大焉。一本書法有法,講通了書法用筆。即筆法即指法。這一論點,我發現坊間似無多大疑義。指法即是通的第一關鍵。當然沈尹默,康有為是不主轉指的,但筆者認為,轉指是絕對的,體現在筆畫的轉折處,必須轉指,試看沈,康二位作品也如是,康有為慣會大言欺世,我想他是在誤導也未可知,倘若學人向他磕頭認師傅,他也會力勸徒弟轉指的,以康的品德他會這樣幹。歷史上包世臣,沈寐叟等人是力主轉指的。但轉有逆時針方向,又有順時針方向,何處順時針,何處逆時針,書上則鮮有談及,這是智慧財產權,他們當然保密。我認為學會了轉指,基本上就祘通了,其他都是次要。二是談一下變的問題。散之老人講一個練書法的,三十五歲之前要會筆法,可嘆老朽已屆七十,尚才入門,當然這是題外話,閒言少敘。通了就算入門了,巳經可喜可賀了。然最關鍵的是要求變,這點上失敗例子太多了。藝術是寂寞的。如若不幹寂寞或者俗事纏身,就達不到藝朮高度。如張海先生,上世紀八十年代,他有一幅作品似乎寫的是空山不枵腹這幾個字,行書。有漢簡味道,一看就知道其是練隸書的,好評如潮,而後他就追求變了。以他那一手行隸而名噪於世,此後他就以此體行走江湖再也沒變出來,恕我欣賞力低下,不論報章如何吹,四十年前欣賞不了,現在還欣賞不了。還蘇士澍主席,其一手雞亳寫的篆書還是很厚重的,但毀於俗務纏身,幾十年沒有多大進步,幾十年前我在中國青年報上看過他的字。綜上二位可知,書法的求變須有良好外部條件,這就是轎子還未坐穩就被抬起來,這就是所謂捧殺。再講一個例子。就是網上熱議的王冬齡先生。王先生為散之先生的入門弟子,雖然後來轉師沙孟海陸維釗諸先生,但其深到骨子裡的仍是林散之路數,其草書風流瀟散,風神超逸,不食人間煙火,巳達到一少人企及高度。但似乎王先生不以此為滿足。苦於已有平臺不能再高跳一步,按道理此時王先生應少安勿躁,沉下心來有個三年五載即能一飛衝尺。可惜呀可惜,此時王先生另僻奇境,發明了所謂亂書。一個藝術家在歷史上定位,應是以他前代藝術家為參照的,請問王先生,你的參照系在哪裡?是江湖書法嗎?誰也欣賞不了。但媒體會給你戴高帽子。歷史上上至秦始皇,下至雍正帝都服食丹藥,他們認為那是續命的靈丹妙藥,直至他們死了那一天,仍會認為丹藥服的不夠,可悲!王先生現仍在為發明亂書而沾沾自喜,殊不知這就是一付引你上癮的毒藥,王先生我為書法史上失去一位標杆人物而悲哀,醒醒吧王老師。當然當下仍有一些甘為寂寞,苦苦探索,苦撐待變的藝術家,如陳振濂,王鏞等都是。當然上面所講的是失敗例子。也有一些藉助媒體乘勢而上,變得好的例子。如張旭光和胡亢美。張旭光就是一個天生為寫字而生的人,他老婆在電視上講,有一階段他象瘋了一樣,不吃不喝,幾天不出門,就悶著頭直顧寫,幾天後其字就發生了魚龍變化。按心理學理論他這是來了靈感,由於長久的冥思苦練,忽然一時福至心靈,上天就垂青了他,我認為張旭光是變的最成功一位,而且徹底成功,只要保持即可,二王作底加一些北人氣息,過的剛好。但是再狂一些就更好了。我本人認為書法出路再狂草。講到這裡不妨再說一下胡亢美,胡先生不小了,比我大二歲,但胡先生壯心不己,幾年前發誓進入狂草,是我欣賞變得成功一位,其狂草之優再於狂,在於不識,穿插組合無所不用其極,胡先生是一個狂草意識非常強的人,整篇效果其氣勢令我歎為觀止。線條而言,折釵股,印印泥胡先生做到了,強勁深沉,力背透紙,但屋漏痕差一些,缺一些淋漓的變化,另外筆道有些不乾淨。不從容,士大夫味不足,這點應向張旭光學習。但胡先生仍有上升空間,憑這點我認為當代中國狂草書法胡亢美笫一張旭光第二,伯仲之間。大書家這一稱號往往是給那些甘於寂寞者,為名當計身後名,林散之六十年代字即為學者高二適激賞,直到七十年代被日本人稱草聖書法在此翁,而後名聲大噪起來,他沒有因此膨漲,每天仍是打打太極,漢隸,李北海,褚遂良每天翻來覆去的寫,終於登上草書頂峰。散翁的例子說明一個問題,即變是有條件的,這就是需足夠時間去苦苦的追求,成功的變是屬於那些有恆心和毅力的人。哎!書法太難了,再舉一個例子,就是陶淵明後人陶博吾先生,我記不太清了,似乎他少年即隨吳昌碩學畫,而後就一直蝸居在家,以五柳後人自居,每天寫字作畫,不出大門一步,解放後似乎是劉海粟想請他出山,但他婉絕了。直到他死了,他的門生寫了一篇大力煎熬八十年來紀念他,雜誌上也登了他的書法作品,我記得其中一副行草,寫道漢時獻帝清光緒,斥罵誅囚奴不如,等等之類,實在好。但依現實眼光看,老先生一輩子老死僻壤,字有些寒儉之氣了,這說明需要有抬轎子的,但坐轎子人,不能飄飄然,每個人寫字都想變為一大家,但這需要一是天分,二是運氣,三是持之以恆。

  • 10 # 空氣樂隊

    我認為書法變通結構,既是由基本結構變化而成的,又是與基本結構不同的技巧結構。

    我認為基本結構要求結體準確而易識、美觀而適用,符合實用的需要;變通結構要求結體規範而新巧、美妙而適意。

    我認為由於各種字型都具有一定的形態,其結構也都有約定俗成的規矩,所以變通結構的變化,也只能在同一字型中施行。

    我認為要進行有經有權、有常有變、有法有化的變化,保持字型基本形態的規定性和穩定性,不能脫離所書字型基本結構的制約。

    以上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過油肉炒麵的油溫是幾成?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