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戀物筆記
-
2 # 靜境Joanne
餚之戰 《左傳》
晉原軫曰:“秦違蹇叔,而以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敵不可縱。縱敵,患生;違天不祥。必伐秦師!”欒枝曰:“未報秦施而伐其師,其為死君乎?”先軫曰:“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吾聞之:‘一日縱敵,數世之患 也。’謀及子孫,可謂死君乎!”遂發命,遽興姜戎。子墨衰絰,梁弘御戎,萊駒為右。夏四月辛巳,敗秦師於餚,獲百里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以歸。遂墨以葬文公,晉於是始墨。 文嬴請三帥,曰:“彼實構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厭,君何辱討焉?使歸就戮於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許之。先軫朝,問秦囚。公曰:“夫人請之,吾舍之矣。”先軫怒曰:“武伕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墮軍實而長寇仇,亡無日矣!”不顧而唾。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釋左驂,以公命贈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釁鼓,使歸就戮於秦,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若從君惠而免之,三年將拜君賜。” 秦伯素服郊次,鄉師而哭,曰:“孤之過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勸學 荀況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學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 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不在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指南錄後序 文天祥 嗚呼!予之及於死者不知其幾矣!詆大酋當死;罵逆賊當死;與貴酋處二十日,爭曲直,屢當死; 去京口,挾匕首以備不測,幾自剄死;經北艦十餘里,為巡船所物色,幾從魚腹死;真州逐之城門外,幾 旁徨死;如揚州,過瓜洲揚子橋,竟使遇哨,無不死;坐桂公塘土圍中,騎數千過其門,幾落賊手死;賈 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夜趨高郵,迷失道,幾陷死;質明,避哨竹林中,邏者數十騎,幾無所逃死;至 高郵,制府檄下,幾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亂屍中,舟與哨相後先,幾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 無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與寇往來其間,無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幾以不納死;以小舟涉鯨 波,出無可奈何,而境界危惡,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過秦論 賈誼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 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託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兵不敢彎弓而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鋒,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卒陳利兵而水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甿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 、墨翟之賢,陶朱猗頓時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逐並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 餚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 、燕、趙、韓、魏、 宋、 衛、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也; 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 函為宮;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六國論 蘇洵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有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慾無 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於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併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嚥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心不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矣。
《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孫文
滿清末造,革命黨人,歷艱難險巇,以堅毅不撓之精神,與民賊相搏,躓踣者屢,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吾黨菁華,付之一炬,其損失可謂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 顧自民國肇造,變亂紛乘,黃花岡上一抔土,猶湮沒於荒煙蔓草間。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編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紀載而語焉不詳,或僅存姓名而無事蹟,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載田橫事,雖以史遷之善傳遊俠,亦不能為五百人立傳,滋可痛已。 鄒君海濱,以所輯黃花岡烈士事略丐序於予。時予方以討賊督師桂林。環顧國內,賊氛方熾,杌隉之象,視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為諸選烈所不惜犧牲生命以爭之者,其不獲實行也如故。則予此行所負之責任,尤倍重於三十年前。倘華人皆以諸先烈之犧牲精神為國奮鬥,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責任,實現吾人理想之真正中華民國,則此一部開國血史,可傳世而不朽。否則不能繼述先烈遺志且光大之,而徙感慨於其遺事,斯誠後死者之羞也!予為斯序,既痛逝者,並以為華人之讀茲編勖。
-
3 # 競舟江上
《諫逐客書》
先秦:李斯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邳豹、公孫支於晉。此五子者,不產於秦,而穆公用之,並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縱,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採。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於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
4 # 火山儒士
餚之戰《左傳》晉原軫曰:”秦違蹇叔,而以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決,敵不可縱。縱敵,患生;違天不樣。必伐秦師”!欒枝曰:”未報秦施而伐其師,其為死君手?”先軫曰: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吾聞之: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也。”謀及子孫,可謂死君乎:”遂發命遽興姜戎。。。子墨衰絰、、、、、、。
-
5 # 卓越麥斯大掌櫃
深圳小作家作文為你提供優質解答:
1寒花葬志
2項脊軒志
3悠然亭記
4滄浪亭記
5歸程小記
6湖心亭看雪
7白洋潮
8滿井遊記
9初至西湖記
10天目
11愛蓮說
12陋室銘
13馬說
14小石潭記
15秋聲賦
16豐樂亭記
17祭石曼卿文
18賣油翁
19喜雨亭記
20捕蛇者說
21五柳先生傳
22歸去來兮辭
23歸園田居
24桃花源記
25石鐘山記
26水經注三峽
27記承天寺夜遊
28陳情表
29蜀道難
30赤壁賦
-
6 # 為思考點贊
1.琵琶行。(唐)白居易
2.孔雀東南飛
3.木蘭辭
4.胡笳十八拍。
5.長恨歌 作者白居易
6.春江花月夜(唐 張若虛)
7.夢遊天姥吟留別 李白
8.經亂離後天恩 李白
9.【陳情表】(李密)
10.唐·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11.《圓圓曲》吳偉業
13.正氣歌 文天祥
14.葬花吟 曹雪芹
15.送淡公 孟郊
16.將進酒 李白
-
7 # 陳年往事1222
陶淵明,《歸去來辭》
歸去來兮,田園將無,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長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殹殹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幹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羨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己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乎天命要奚疑!
這首詩文300字以上。
回覆列表
從您的提問看不出需要這些古詩文做什麼。我從自己揣測的一個角度回答吧。假設您需要比較好的300字的古詩文作為孩子的古詩文啟蒙閱讀。
我是一個小學生的家長,我認為從小學開始,就應該對孩子加強古詩文的閱讀延伸了。但是跟目前教學大綱的想法不太一樣,不覺得一開始學古文,就要學比較短、比較低幼的篇目。我的想法是,不論多大的孩子,一定要用最核心、最精華、最優秀的古詩文作為啟蒙。這其中,問題中提到的300字左右的古文,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向。
說說我家娃的古文啟蒙,是從周敦頤《愛蓮說》開始的。如下: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這篇的好處在於文字清淺可人,稍加講解,五六歲的孩子就能明白,而其中的深意,則需要看孩子的年齡段加以引導講解。
第二篇,我選的劉禹錫的《陋室銘》,如下: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這篇比起《愛蓮說》,典故稍多,可以作為輔助的故事,給孩子講,接受度很高。
第三篇,我選的張岱《湖心亭看雪》,如下: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這篇是我私心深愛,孩子並不是特別感興趣。對這一篇,我引導的重點是,人應該在物質之外,選擇怎樣詩意的生活在世上。
再向後《醉翁亭記》,孩子本來興趣缺缺,我告訴她,這可是發明東坡肉的人寫的,馬上就來了興趣。還有《歸去來辭》《小石潭記》,甚至還有《岳陽樓記》《滕王閣序》的片段。整體下來效果都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