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門嶺的柿子樹
-
2 # 流浪歲月912
印象中好像有兩個皇帝組織編寫過書,一個是朱棣組織編寫的《永樂大典》,還有乾隆爺組織編寫的《四庫全書》,下面就簡單介紹一下這兩本書。
《四庫全書》全稱《欽定四庫全書》,是清代乾隆時期編修的大型叢書。在清高宗乾隆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耗時十三年編成。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
《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對中國古典文化進行了一次最系統、最全面的總結,呈現出了中國古典文化的知識體系。《四庫全書》可以稱為中華傳統文化最豐富最完備的整合之作。中國文、史、哲、理、工、農、醫,幾乎所有的學科都能夠從中找到源頭和血脈。幾乎所有關於中國的新興學科都能從這裡找到它生存發展的泥土和營養。從那時開始,作為國家正統、民族根基的象徵,已成為中國乃至東方讀書人安身立命夢寐以求的圭臬和後代王朝維繫統治宏揚大業的“傳國之寶”。[4]《四庫全書》共收書3460多種、79000多卷、36000多冊,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其中“經部”分為“易、書、詩、禮、春秋、孝經、五經總義、四書、樂、小學”等10類;“史部”分為“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史評”等 15類;“子部” 分為“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家、天文演算法、術數、藝術、譜錄、雜家、類書、小說家、釋家、道家”等14類;“集部”分為“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等05類。總共44類。[14][15]為了儲存這批精典文獻,由皇帝“御批監製”,從全國徵集3800多文人學士,集中在京城,歷時十年,用工整的正楷抄書七部,連同底本,共八部。建閣深藏,世人難得一見。雖然由數千人抄寫,但字型風格端莊規範,筆筆不苟,如出一人。所以,無論從內容上還是從形式上看,都具有十分難得的研究、收藏和欣賞價值。後幾經戰亂,損毀過半,更使這套世界出版史上的鉅製,成為舉世罕見的無價之寶。
《永樂大典》是大明永樂年間由皇帝朱棣先後命解縉和姚廣孝主持編纂的一部集中國古代典籍於大成的超級類書,初名《文獻大成》,後永樂帝親自撰寫序言並賜名《永樂大典》。這是中國第一部百科全書式的文獻合集,全書22,877卷(目錄佔60卷),11095冊,約3.7億字,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顯示了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光輝成就。
《永樂大典》內容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永樂大典》正本尚未確定是否存在永陵,但大典副本卻慘遭浩劫,大多毀於火災和戰亂,也有相當一部分被後人以修書之名竊走,現今僅存800餘卷且散落於世界。《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中國明代類書《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已經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
-
3 # 昌所預言
有兩部比較經典
永樂大典[yǒng lè dà diǎn] 《永樂大典》編撰於明永樂年間,初名《文獻大成》,是中國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全書22,937卷(目錄佔60卷),11095冊,約3.7億字,這一古代文化寶庫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永樂大典》慘遭浩劫,大多亡於戰火,今存不到800卷。《永樂大典》作為世界上著名的百科全書,顯示了古代漢族文化的光輝成就,是一部集大成的曠世大典。《大英百科全書》稱之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典籍概述《永樂大典》編纂於永樂年間,由翰林院大學士解縉擔任總纂修,
明成祖永樂帝
《永樂大典》:是中國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也是迄今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它的規模遠遠超過了前代編纂的所有類書,為後世留下許多豐富的故事和難解之謎。編纂於明朝永樂年間,儲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百科文獻。共計22937卷、目錄60卷,分裝成11095冊,全書約3億7千萬字。它是一部類書,它編纂於明朝永樂年間,歷時六年(1403-1408年)編修完成。它儲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獻,與法國狄德羅編纂的百科全書和英國的《大英百科全書》相比,都要早300多年,堪稱世界文化遺產的珍品。據粗略統計,《永樂大典》採擇和儲存的古代典籍有七、八千種之多,數量是前代《藝文類聚》、《太平御覽》、《冊府元龜》等書的五、六倍,就是清代編纂的大型叢書《四庫全書》,收書也不過3000多種。四庫全書[sì kù quán shū] 《四庫全書》是乾隆皇帝親自組織的中國歷史上一部規模最大的叢書。1772年開始,經十年編成。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據文津閣藏本,該書共收錄古籍3503種、79337卷、裝訂成三萬六千餘冊,儲存了豐富的文獻資料,但編纂過程毀書則更多。“四庫”之名,是初唐官方藏書分為經史子集四個書庫,號稱“四部庫書”,或“四庫之書”。經、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圖書分類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圖書,故稱“全書”。清代乾隆初年,學者周永年提出“儒藏說”,主張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閱。一般認為,清人修書毀史,大肆篡改前朝典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安徽學政朱筠提出《永樂大典》的輯佚問題,得到乾隆皇帝的認可,接著便詔令將所輯佚書與“各省所採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諸書”,彙編在一起,名曰《四庫全書》。這樣,由《永樂大典》的輯佚便引出了編纂《四庫全書》的浩大工程,成為編纂《四庫全書》的直接原因。《四庫全書》的編纂過程共分四步:第一步是徵集圖書。徵書工作從乾隆三十七年(1
四庫全書772年)開始,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結束,歷時七年之久。為了表彰進書者,清廷還制定了獎書、題詠、記名等獎勵辦法:“獎書”即凡進書500種以上者,賜《古今圖書整合》一部;進書100種以上者,賜《佩文韻府》一部。“題詠”,即凡進書百種以上者,擇一精醇之本,由乾隆皇帝題詠簡端,以示恩寵。“記名”即在提要中註明採進者或藏書家姓名。在地方政府的大力協助和藏書家的積極響應下,徵書工作進展順利,共徵集圖書12237種,其中江蘇進書4808種,居各省之首;浙江進書4600種,排名第二。私人藏書家馬裕、鮑士恭、範懋柱、汪啟淑等也進書不少。整理圖書《四庫全書》的底本有六個來源:內府本,即政府藏書,包括武英殿等內廷各處藏書;贊撰本,即清初至乾隆時奉旨編纂的書,包括帝王的著作;各省採進本,即各省督撫徵集來的圖書;私人進獻本,即各省藏書家自動或奉旨進呈的書;通行本,即採自社會上流行的書;《永樂大典》本,即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來的佚書。四庫館臣對以上各書提出應抄、應刻、應存的具體意見。應抄之書是認為合格的著作,可以抄入《四庫全書》。應刻之書是認為最好的著作,這些著作不僅抄入《四庫全書》,而且還應另行刻印,以廣流傳。應存之書是認為不合格的著作,不能抄入《四庫全書》,而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僅存其名,列入存目。對於應抄、應刻的著作,要比較同書異本的差異,選擇較好的本子作為底本。一種圖書一旦定為四庫底本,還要進行一系列加工,飛籤、眉批就是加工的產物。飛籤也叫夾籤,是分校官改正錯字、書寫初審意見的紙條。這種紙條往往貼於卷內,送呈纂修官複審。纂修官認可者,可用硃筆徑改原文,否則不作改動。然後送呈總纂官三審,總纂官經過分析之後,可以不同意纂修官的複審意見,而採用分校官的初審意見。三審之後,送呈御覽。抄寫底本抄寫人員初由保舉而來,後來,發現這種方法有行賄、受賄等弊病,又改為考查的辦法,具體做法是:在需要增加抄寫人員時,先出告示,應徵者報名後,令當場寫字數行,品其字跡端正與否,擇優錄取。考查法雖比保舉法優越,但也有不便之處,因此最後又改為從鄉試落第生徒中挑選,擇其試卷字跡勻淨者予以錄用。這樣,先後選拔了3826人擔任抄寫工作,保證了抄寫《四庫全書》的需要。為了保證進度,還規定了抄寫定額:每人每天抄寫1000字,每年抄寫33萬字,5年限抄180萬字。五年期滿,抄寫200萬字者,列為一等;抄寫165萬字者,列為二等。按照等級,分別授予州同、州判、縣丞、主簿等四項官職。發現字型不工整者,記過一次,罰多寫10000字。由於措施得力,賞罰分明,所以《四庫全書》的抄寫工作進展順利,每天都有600人從事抄寫工作,至少可抄60餘萬字。籍,焚燬無數文獻,有“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矣”之說。
-
4 # 曉東議事
宋徽宗《大觀茶論》;永樂《永樂大典》康熙《康熙字典》《古今圖書整合》《曆象考成》《數理精蘊》《康熙皇輿全覽圖》《康熙永年曆法》;乾隆《四庫全書》;宣統《我的前半生》
-
5 # 歷史記錄儀
清朝雍正皇帝鐵腕又“任性”,他在位十三年,功績卓著。一年中,只有過生日才能休息一天,是少有的親政皇帝了。
雍正皇帝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真的有個漢人曾靜跳出來,寫了雍正的十大罪。說是受到了漢族著名學者呂留良的蠱惑。曾靜試圖聯合岳飛後人,時任川陝總督的嶽鍾琪,共同反清復明。
嶽鍾琪假意答應,實則暗中已經上報雍正。後面的情節,頗富有戲劇性。
雍正親自介入此案,一個至高無上的皇帝,與一個草民百姓有了非審訊式談話。
“喜怒不定”的雍正皇帝,竟然沒有對曾靜施以法辦,反而給了他“巡迴演講”的機會。曾靜到各地去,宣傳皇帝是好人,滿漢是一家。
同時,雍正為了堵住眾人的悠悠之口,做了一件將自己推向“網紅”的境地。實際上,他所遭受的滾滾罵名,很大一部分程度,來自他自己的炒作。
雍正皇帝已經非常辛苦,每天睡眠時間不超過四個小時。如此繁忙,還要擠出時間,“著書立說”,一一駁斥曾靜的“雍正十大罪”。
針對十大罪,“一謀父,二逼母,三弒兄,四屠弟,五貪財,六好殺,七酗酒,八淫色,九誅忠,十任佞”,雍正使用了不小的筆墨。
雍正在批駁過程中,透露了康熙晚年,九子奪嫡的密事。兄弟之間的嫌隙,互相爭鬥。大臣的幫派黨爭,與傾軋等,也透過文字,披露給遠離宮廷的老百姓。
大義覺迷錄
書中反覆倡導的“華夷一家”,已經不是百姓關注的重點,人們的注意力,都落在了宮廷秘聞,甚至醜聞上。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啊。
雍正的預期目的,沒有達到,反而是持續發酵了。一個皇帝,親自出來闢謠,已經是不合規制了。更況,謠言是越闢越兇猛。
這本叫做《大義覺迷錄》的書,不僅沒有達到讓百姓“覺迷”,反而增強了漢人的,排滿情緒。
雍正皇帝的業績毋庸置疑了,他剛即位時,國庫存銀不過八百萬兩。他去世前,已經累計到五六千萬了。他的兒子弘曆,真的是享受到了“紅利”。
乾隆
父子兩個,性情不同,執政風格也是大大不同。雍正的《大義覺迷錄》,反應出一個帝王的真性情,同時有點政治幼稚。
尤其書中那些有損皇家形象的語言,父皇“直抒胸臆”,對兄弟們多有謾罵之詞。這些也是小老百姓能看的?
最可恨這個事件的始作俑者,那個曾靜,當然還有他的一個徒弟張熙,必須處以凌遲。
說辦就辦,乾隆登基僅一個月,曾靜的好日子徹底結束,他的身體被削得血肉模糊。
同時,乾隆將《大義覺迷錄》列為禁書。下旨搜查,凡有藏匿此書的,一律問斬。
電視劇裡的曾靜
乾隆太過痛恨此事,終於等到御宇之時,哪裡還管地下的父皇,有什麼意見呢?
-
6 # 酒鬼丁大虎
明清皇帝比較記載多
永樂皇帝編纂的《永樂大典》
乾隆皇帝組織的《四庫全書》
太平天國還編了一部書,但是我不能定義洪秀全是不是算皇帝。
-
7 # 沙漠孤狼138609229
乾隆~《四庫全書》;康熙~《康熙字典》;朱棣~《永樂大典》;宋朝~《冊府元龜》、《太平廣記》、《太平御覽》及《文苑英華》。
回覆列表
公元645年正月,“唐僧”玄奘回到了長安!
此時的唐太宗,英武不減當年,正在思考著帝國的國運:西域的高昌國已然成為大唐的西州,去年安西都護郭孝恪擒拿了那依附西突厥的焉耆國王,使之臣服;但是西突厥依然猖獗,阻斷絲綢之路,西域與中原商旅不通,大大限制了大唐的發展;這讓開放的“天可汗”如梗在喉,不去不快,他思考著解決的途徑……
恰好玄奘從西域歸來,他趕緊召見,兩人從旭日東昇交談到金烏西墜,意猶未盡,問答不絕,更鼓開敲時,太宗最後提出要求“……佛國遐遠,靈蹟法教,前史不能委詳;師既親睹,宜修一傳,以示未聞”,玄奘這才出宮……
為了重新貫通絲綢之路,為了增加“貞觀之治”的含金量,讓大唐更出彩,李世民要求玄奘把它的所學、所見、所聞編輯成書,特下詔為玄奘設定譯經院,並在全國選調優秀人才,組成了包括辯機和尚在內的編寫委員會,除了翻譯佛經外,著重編寫《大唐西域記》,它由玄奘口述,辯機和尚撰寫,於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七月撰寫完成;玄奘第一時間把著作呈獻給李世民,太宗看了很滿意!
《大唐西域記》全書十二卷,十多萬字,系統詳細的介紹了沿途國家、地區、城邦的地理形勢、水陸交通、氣候、民族、語言、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物產、宗教、風俗習慣等;該書為唐朝統治者尤其是太宗、高宗時期處理西域地區軍政事務提供重要資訊,甚至對高宗時大將蘇定方平滅西突厥進而暢通絲綢之路起到重要作用,為中原人瞭解西域各國提供重要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