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何處是家鄉
-
2 # 頭號實驗室
佛學界有這樣一首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世人多用此詩來描述,在佛學家眼中的四大皆空,表面上看好像是說世界上什麼都不存在,什麼都沒有。然而佛學也是博大精深,也依然是講科學的,是依然符合我們認識事物本質的規律。
佛學中的空,如果按照唯物主義的辯證法來解釋,應該說更強調事物在不斷髮展變化中沒有恆定不變的物質,這樣一個道理。
舉個例子,你現在眼前看到的桌子,它是存在的嗎?唯物主義者會直接說,當然存在,那如果佛家角度出發,你可以說它不存在!為什麼說它不存在呢?是因為你眼睛看到的那個桌子,他在下一秒甚至下一秒的萬分之一的時候,她已經有了新的變化,也就是說你眼睛看到的那個桌子,他已經不存在了。
變化在哪裡呢?也許這個變化並不是你肉眼所能見到的。這樣說吧,如果一個小蟲子微不足道,你根本就沒有發現的小蟲子,把桌子咬了一個洞,這還是肉眼和意識可以證明客觀存在的話,這桌子還是你以前看到的那個桌子嗎?不是了,因為他已經有了一個洞!
好,那我們再從微觀的角度上去闡述這個問題,在你看過這個桌子的下一秒,或者是下一秒的萬分之一秒,這個桌子上已經落了灰塵,或者已經落了細菌,或者已經落上了某種微生物,已經開始生長,已經開始繁殖,已經有了死亡,而這些都是發生在你看了一眼這個桌子以後,所以你看到的那個桌子,它已經不復存在了。
物質是存在的,是永恆變化的,物質和意識是可以相互作用的,有了存在的物質,才激發了人們的意識和幻想,為了不斷滿足人類的需求,在意識和幻想的支配下,又創造了新的物質。
佛學的深奧,我並沒有過多的研究,並不能理解其更加深奧的意義,在當前我們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普世價值觀的社會形態下,物質就是基礎。
為尋求和獲取更多的物質,需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用你的智力或你的體力來換取,如果幻想有用的話,不知道你幻想你銀行賬戶上是幾位數字呢?
少一點幻想,多一點夢想吧!萬一實現了呢?!
-
3 # 手機使用者70380736114
慾望,有了慾望才有進步,有了慾望才會有人的思維正與反黑與白,年輪向前不停運轉,才會有正義與非正義,最終進步戰勝落後。
回覆列表
怎麼還有這麼幼稚的想法呢?
貓捉老鼠,貓認為有老鼠就能捉老鼠,老鼠認為沒有貓就安全了?這不是動畫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