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館

    曹操是三國時期曹魏集團的代表人物,既是政治家、軍事家又是文學家,他擁有卓越的政治才幹和無與倫比的權謀手段,又兼具奸詐狡猾、陰險多變的性格特徵,故此在眾多的歷史典籍和文學作品中常被記載刻畫成一個複雜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最為成功。

    後世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認為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傑”,也有人認為他是 “古今來奸雄中第一人”,還有人認為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正因如此,曹操的形象在不同時期的文學作品裡都有著不同的展現。

    首先是陳壽所著的《三國志》。陳壽是三國時期蜀漢、西晉著名史學家,265 年晉取代魏之後,陳壽從四川來到洛陽,開始著書立作。他是晉臣,晉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他在編撰《三國志》時,以“魏”為正統,也維護了曹操的形象。儘管也描寫了一些曹操的陰暗面,但也沒有全面否定其歷史功績,還是比較符合真實的歷史和曹操形象。他透過大量史實把曹操定位為治世之能臣,例如曹操圍剿黃巾軍,只為匡扶漢室,全無篡位之心;董卓東進洛陽、廢除弘農王后,曹操更是積極參加討逆軍,成為匡扶漢室的一員;其次是曹操具有愛民之心,如在打敗河北袁紹後,同情河北所受戰亂帶來的災難,免去租賦等。另外,在陳壽筆下,曹操卓越的軍事和政治才能展露無遺。如官渡之戰中出奇兵燒了袁紹糧草,並以少勝多等。這言之,《三國志》中的曹操基本上是正面形象。

    到南北朝時期後,由於曹魏正統觀念逐漸變化,蜀漢取代曹魏成為人們心中的正統,加之南朝宋裴松之註解《三國志》中,曹操殘忍的一面逐漸被關注,曹操逐漸成為陰險狡詐、弒殺無情、欺君罔上的負面人物。

    至於曹操形象在宋代開始大為改變的原因,主要在於那個砸缸救人的司馬光,他在66歲時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的一部鴻篇鉅著《資治通鑑》。書中即肯定了曹操的政治功績和優秀品質。又評價其為“亂世之奸雄”。在曹操東征陶謙中,司馬光認為曹操“殺男女數十萬,泗水為之不流”,具有纏繞嗜殺的性格特徵。在司馬光的影響下,宋詞元曲中但凡有《三國》的內容,曹操一律塑造成“奸賊”形象,還蔑稱曹操為“阿瞞”。因此在宋元時期,曹操的“奸臣”形象不斷深化,文人雅士也推波助瀾不斷樹立劉備、關羽等忠義、仁愛形象,一味貶低、嘲諷曹操,讓曹操的“奸賊”形象在民間形成,並一直流傳至今。

  • 2 # 可樂事兒

    曹操生逢亂世,胸有大志,有道是時勢造英雄!在真實的古代,曹操是一位唯才是舉,知人善任的軍事家 政治家!為儘早結束國家分裂的局面,進行堅決的鬥爭,是古代中國具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人們對曹氏充滿了崇拜之感,這種情感一直持續到了宋朝,宋朝是一個文盛武衰的朝代,主要由於統治者思想觀念的轉變,重用文人制約武士,再加上程朱理學的興起,曹操家族的奸詐與兇狠被人們所厭惡!

    由於這兩種原因,曹操家族被人們唾罵!

  • 3 # 相城歷史小學生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同樣,世界上也沒有兩個一模一樣的人。當我們品評歷史人物時,總是對這個人物進行正反兩面的剖析,畢竟,人都是有優缺點的嘛。而對於曹操,這樣一個非常複雜的歷史人物,有人說,他是被後人抹黑的一代梟雄,有人說,他是亂世之奸雄。戲曲舞臺上,曹操也總以白臉的形象出現,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曹操歷史形象如此大的變化呢?

    一.《三國志》初評曹操

    作為最早記載三國這段歷史的書籍,《三國志》的地位無疑是最具權威的,而其作者陳壽更是蜀漢政權的遺臣。陳壽對曹操的評價是相當高的,稱其為“非常之人,超世之傑”

    在陳壽看來,曹操在混亂的東漢末年,可以獨樹一幟,一改漢朝儒仁治國的理念,堅持自己的庶族法家路線,在亂世之中團結百姓和小地主,緊跟底層勞動人民的利益。這樣的做法是非常大膽的,也可以說是當時之第一人。所以,曹操憑藉著個人能力把殘破的中原地區進行統一,保障了北方經濟的發展,他的一系列行為是得到人民的擁護的。

    同時,西晉王朝是秉承曹魏政權衣缽的,為了顯示自己政權的正統性(司馬炎是透過曹奐禪讓得到帝位的),所以,對於曹魏的實際奠基人曹操,西晉政權對他的一系列行為是持肯定態度的。因此曹操在這一時期的形象是相對公允的。

    二.南北朝時期的“曹操”

    時間來到了南北朝時期,中國文學開始了迅猛的發展,著名文學家裴松之先生為《三國志》做批註,在他的批註中,曹操的個人魅力得到了進一步的顯示,無論是軍事方面還是文學方面,同時,裴松之先生還特意點出曹操“奸雄”的特點。而南朝文學家劉義慶在其所著《世說新語》中,對曹操一系列的正面做法再次肯定,但是,不同的是,他在作品中還著重刻畫了曹操殘忍多疑,嫉賢妒能等一系列弱點。這一時期,曹操開始從歷史人物的框架中向文學形象邁進,同時也為曹操後來人物形象變化埋下伏筆。

    同時,這一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南北朝,北方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動亂。所以,北方的老百姓渴望出現一個“曹操”式的人物帶領他們走出困難,所以,北方對曹操形象相對正面,而南朝政權,由於要顯示自己王朝的正統性(南朝東晉取於西晉,而後宋齊梁陳取於東晉),所以對篡奪東漢政權的曹操相對比較鄙視,也就可以理解劉義慶小說中對曹操形象的一定醜化了。

    三.隋唐時期的“曹操”

    等到隋唐時期,中國再度進入了大一統的王朝時期,同時也是中國文學發展的又一個高峰期,唐詩的發展讓很多歷史人物流傳的更加廣泛,曹操就是其中典型人物之一。

    而唐詩的創作也秉承了南北朝時期的文學風格,同時也繼承了前人對曹操文學上的一些看法,這一時期對曹操曾經做過的功業更加肯定,同時也加深了對曹操負面影響的看法。劉禹錫的《歷陽書事七十韻》徐偐所作《吳》中就對曹操進行了深刻描述。

    四.宋元時期的“曹操”

    宋元時期,商品經濟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市民階層的水平也在逐漸提高。各個城市出現瓦舍酒肆,宋詞元曲開始走入歷史舞臺,而且,這樣的文學形勢更貼近老百姓的文化水平,所以,流傳程度更高。所以才有了“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的說法。

    同時,這一時期也是儒學變更的重要時期,理學的誕生讓中國儒學發展正式成為統治階級治國安邦的不二選擇。由於理學的普及,他所提倡的一些思想也逐漸走入民間,尤其是“三綱五常”等束縛人們思想的說法廣為流傳,因此,曹操的形象開始發生重大轉變,無論是宋詞還是元雜劇,都開始刻意忽略曹操的歷史功績,轉而更多的體現他“奸雄”這一形象,同時為明清時期曹操形象的變化打下基礎。

    五.明清時期的“曹操”

    到了明清時期,市民階層的力量進一步擴大,文學發展逐漸向市民階層靠攏,小說成為這一時期文學發展的主流。同時,經過幾百年的統治,理學思想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根深蒂固,眾多文學作品開始帶有理學思想的味道,提倡忠孝仁義,講究皇位正統。

    而元末明初的文學家羅貫中先生,他整理了宋元時期一系列描寫三國時期的作品,終成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三國演義》。一直流傳至今,對今天的人們依然有著深遠的影響。

    而羅貫中先生作為理學的擁護者,所以他的作品的中心思想就是“擁劉反曹”,將曹操一系列的缺陷進行放大,刻意抹除模糊了曹操所做出的貢獻,而著重加強劉備的形象。隨著《三國演義》的不斷流傳,曹操這個歷史人物開始家喻戶曉。明清時期,孩童們在聽說書人講述《三國演義》時,聽到劉備打了敗仗居然嚎啕大哭,而聽到曹操打了敗仗,竟歡呼雀躍,彼此拍手稱慶。

    就這樣,經過了近兩千年的發展和文學的傳播,曹操逐漸從一個救萬民於水火的亂世英雄,變成了陰險狡詐,無惡不作的“奸雄”,不得不令人嘆息。

    我們只能默默的為曹操感到可惜,因為他也是一個期盼著“山不在高,海不在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英雄啊!

  • 4 # 江雨燕

    都別搶,我來答。

    從“英雄”到“奸雄”,曹操的人物形象演變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時間發展,我曾經寫過一篇關於“諸葛亮人物形象演變”的文章,透過諸葛亮人物演變的原因不難發現曹操的形象之所以趨於負面化,從外在來看充滿多種多樣的複雜誘因,如政治、如風氣、如品格等等。

    但其根本原因卻在於一直以來爭論不休的史學觀念“正統論”,究竟該尊劉還是尊曹?而後代史學家或者文人評客選擇讓誰來繼承漢朝大統,也就意味著另一個人物的形象必然將會被臉譜化,時至今日,曹操的“奸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但至少在宋代以前,曹魏政權被視為漢朝大統的繼承者,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曹操的形象已經被崇高化。

    自東晉以後,曹操的形象就伴隨著劉備逐漸被美化的過程而被汙名化,在宋代,由於“靖康之變”導致傳統的“正統論”發生了變化,譬如朱熹在《資治通鑑綱目》中把蜀國列為正統,而魏國則變成了一個篡奪漢朝大統的賊寇政權,同樣還有民間藝術對劉備和諸葛亮的君臣關係的美化,都不同程度推動了曹操的形象演變。

    下面我來簡單談談曹操形象在宋代前後的演變原因。

    宋代以前的曹操人物形象和社會背景

    宋代是曹操、劉備和諸葛亮形象大變的關鍵時期,傳統的史學觀念開始受到“靖康之變”以後整個宋朝社會悲觀和低迷氣氛的影響,劉備和諸葛亮開始作為一種精神寄託的方式走上神壇,而曹操則作為一個欺君篡位的“奸雄”被推倒風口浪尖之上。

    但在宋代以前,曹操的形象無疑是受到推崇和讚揚的,《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評價曹操說“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可以看到陳壽對於曹操基本上是保持讚賞的態度,而他對劉備的評價則隱隱透露出了“尊劉”的一種個人意願,“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

    儘管同樣都是讚美,但陳壽卻使用了不同的詞彙,之於曹操,他用“人傑”來評價,之於劉備,則摻雜了政治意識,如“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高祖是指劉邦,這自然是在隱喻劉備才是繼承漢朝的大統,而在陳壽看來曹操只是一個人傑,但劉備卻是一個英雄。

    羅貫中的情節“煮酒論英雄”取材於《三國志·先主傳》中曹操品論英雄的事情,“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成為了以後把曹操塑造為奸雄,把劉備塑造為英雄的重要歷史依據。陳壽儘管把曹操列入本紀,把劉備列為傳,但是從他對劉備和曹操的評價中不難看出其所運用的春秋筆法,一句“蓋有高祖之風”便足以顯示出陳壽的態度。

    但由於受制當時“帝魏寇蜀”的政治意識,陳壽也就不便直接說明。不過,不管陳壽是更加偏愛劉備還是維護曹操,畢竟陳壽還是按照傳統的史學觀奉曹魏為正統,漢獻帝禪位於曹魏政權,這是不爭的事實,正因如此,形成了“帝魏寇蜀”的政治意識。

    這也符合魏晉時期的主流意識,尤其是司馬氏奪取曹魏政權以後,把曹魏奉為正統就顯得更加迫切,如果司馬氏如果不把曹魏奉為正統,那麼也就意味著它自己是偽政權,為了自身的正統性,司馬氏必須承認曹魏是正統,而它也就成為了繼承正統的新興王朝。

    清代學者趙翼在《二十二史札記·三國志書法》中就已指出了這一點,“蓋壽修書在晉時,故於魏晉革易之處,不得不多所迴護。而魏之承漢,與晉之承魏一也。既欲為晉迴護,不得不先為魏迴護。”

    這是由於當時的時代背景所造成的,在東晉以前,對於曹操的評價都是趨於認可和贊同,而且由於當時的社會背景,甚至還要為曹操的形象多加維護,而這一點在北宋以後讓陳壽飽受批評。不過這一切都隨著西晉滅亡,“衣冠南渡”後東晉偏安一隅而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東晉偏居江左,遠離中原,如果這時候再把曹魏奉為正統,那麼也就意味著北方的五胡十六國政權才是華夏正統,如此一來,東晉無疑就變成了偽政權。這時候橫空出世了一本以蜀漢為正統的史書,即習鑿齒所寫的《漢晉春秋》。

    從書名上我們就能夠看出端倪,所謂“漢晉”自然是指晉朝繼承的是漢朝國祚,習鑿齒直接跳過魏國是想要說明魏國乃是偽政權,由於此時的中原已經落入北方異族手中,那麼曹魏政權自然也就得不到承認。而東晉和以前的蜀國所處的形勢相同,而且都打著“收復中原”的旗號發動北伐。

    在這樣一種社會背景下,“帝魏寇蜀”轉變成了“帝蜀寇魏”,《漢晉春秋》直接把蜀國視為正統,而魏國屬於篡位政權,晉國才是繼承漢朝國祚的王朝,習鑿齒在《漢晉春秋》的開頭就長篇大論了晉朝繼承漢朝的合理性,其用心不可謂良苦,“以晉承漢,功實顯然,正名當事,情體亦厭,又何為虛尊不正之魏而虧我道於大通哉。”

    但正如《四庫總目提要》的評價:

    其書(《三國志》)以魏為正統,至習鑿齒作《漢晉春秋》,始立異議。自朱子以來,無不是鑿齒而非壽。然以理而論,壽之謬萬萬無辭,以勢而論,則鑿齒帝漢順而易,壽欲帝漢逆而難。

    可見陳壽儘管有心把蜀國奉為正統,但是礙於當時的社會形勢所不容許,而到了習鑿齒時,由於社會形勢發生劇烈變化,“帝蜀寇魏”就變得十分容易,在這樣一種時代背景下,連在北方的匈奴人劉淵也宣稱要繼承漢朝大統,自稱漢王,國號為漢(後改為趙,史稱漢趙、前趙),並把後主劉禪追尊為孝懷皇帝。

    吾又漢氏之甥,約為兄弟,兄亡弟紹,不亦可乎?且可稱漢,追尊後主,以懷人望。”乃遷於左國城,遠人歸附者數萬——《晉書》

    由此可見“衣冠南渡”以後整個社會關於正統所掀起的一場爭論,但曹魏政權儘管被視為偽政權,但曹操的形象依舊還是保持著相對正面,儘管自從習鑿齒首開批判曹魏政權和曹操的風氣以後,導致曹操的形象受到不同程度的批評。

    除了肯定曹操在功業上取得的成就,史家文人也開始毫不避諱的揭露曹操欺君罔上、殘忍無情的一面,尤其到了南北朝時,裴松之在為《三國志》做注時,大量引用《魏略》、《世說新語》、《曹瞞傳》,《異同雜語》等等這些不再受制於“為尊者諱”,而把有關曹操的趣聞軼事都收錄其中的私人史書,這些事蹟也成為後世貶損曹操的主要依據。

    如《世說新語》記載曹操攻打鄴城時透露其原委說:

    魏甄后惠而有色,先為袁熙妻,甚獲寵。曹公之屠鄴也,令疾召甄,左右白:“五官中郎已將去。”公曰:“今年破賊正為奴。”

    譬如又記載有曹操年輕時劣跡斑斑的事蹟之搶婚:

    魏武少時,嘗與袁紹好為遊俠,觀人新婚,因潛入主人園中,夜叫呼雲:“有偷兒賊!”青廬中人皆出觀,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婦與紹還出,失道,墜枳棘中,紹不能得動,復大叫雲:“偷兒在此!”紹遑迫自擲出,遂以俱免。

    這些事情或真或假已經難以考證,但無疑使曹操的形象嚴重受損,從此背上了一個“好人妻”的標籤,而這些對於曹操私生活的揭露,自然是西晉偏居江左以後,由於社會形勢發生變化導致曹操高大光輝的一面不再受到推崇,而他的缺陷逐漸被放大,又或者刻意編排以詆譭他,這些情節描寫為後世的《三國志平話》、《三國演義》等等話本小說產生了重要影響。

    宋以後曹操的人物形象變化和社會背景

    儘管習鑿齒為了掩飾西晉丟失中原的尷尬處境,進而創作了《漢晉春秋》試圖說明西晉的正統性,但是在正統的官方史書中,曹魏政權一直被視為是繼承漢朝國祚的政權。北宋司馬光在編撰《資治通鑑》時依然以曹魏為正統,說明曹魏政權的合法性是受到普遍認同的。

    曹操的形象之所以會受損是由於兩晉時期特殊的社會局勢造就的,但歷朝歷代對於曹操的評價依然還是趨於正面,如李世民評價他說“帝以雄武之姿,常艱難之運。棟樑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乎往代”,王勃讚揚他說“振威烈而清中夏,挾天子以令諸侯,信超然之雄傑矣”,司馬光也高度評價曹操說“王知人善察,難眩以偽。識拔奇才,不拘微賤,隨能任使,皆獲其用”。

    這些評價說明,拋卻兩晉時期那種特殊的社會局勢,曹操的人物形象和能力在士大夫階層以及統治者眼中實際上是相對正面以及值得被肯定的。但猶如諸葛亮的形象在宋代以後也經歷了一次鉅變,儘管歷朝歷代對於諸葛亮都把他視為一個忠臣代表,但宋代以後諸葛亮的形象被神化,從一個人被改造為一個能夠呼風喚雨的道士形象。

    “靖康之變”以後,宋室南遷,歷史出現了驚人的巧合,同樣和東晉一樣偏居江南地區,同樣是喪失中原。值得思考的是宋朝繼承了後周政權,後周是一個坐擁中原的王朝,宋朝承襲後周國祚,自然就會把同樣曾經坐擁中原的曹魏政權視為正統了。

    宋真宗年間編修《冊府元龜》時就提出觀點說“魏文受山陽之禪,都天下之中,謂之正統,得其宜矣。劉先主僻處梁益,孫大帝遠據江吳,自竊尊名,靡有神器,誠非共工之匹,然亦異於正統。”

    因此也就不難怪司馬光為什麼會在《資治通鑑》中把曹魏奉為正統,然而到了南宋時,中原已經被金人佔據,南宋的史學觀念為了迎合社會形勢便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倘若依舊把曹魏奉為正統,那麼也就意味著偏居江南的南宋是偽政權了。

    這一點自然讓南宋史學家們難以接受,到了朱熹時代,隨著程朱理學的興起,除了把諸葛亮塑造為忠君事主的模範代表,也為了迎合“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學觀念,以及化解南宋朝廷面臨的尷尬處境,曹魏政權的合法性開始受到否定。

    在北宋時代,正統論的標準為“合天下於一(即《春秋公羊傳》提出的“大一統”思想)”,而到了南宋時由於喪失了中原地區,正統論的標準於是演變為“居天下之正(類似於“尊王攘夷”的血統論)”。

    這種史學觀念的出現很巧妙的化解了南宋面臨的尷尬處境,於是蜀漢、東晉都被南宋視為是正統的王朝,朱熹在《資治通鑑綱目》中修正了司馬光的正統觀,轉而把蜀漢視為正統。一方面是為了迎合當時的社會形勢,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迎合“存天理,滅人慾”的倫理綱常。

    而曹操的人物形象在這樣一種社會背景之下開始迎來巨大變化,作為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且又殘忍嗜殺的人,曹操自然逃不掉要建立倫理綱常的朱熹的口誅筆伐,在《資治通鑑綱目》中朱熹僅以“操”來稱呼曹操,蔑視之意不言而喻,而稱劉備卻為“帝”。

    可以說由於南宋面臨的社會形勢以及程朱理學的興起,都讓曹操再度成為批判物件之一,這種批判除了在官方史書中被描述為欺君專權、詭計多端之外,在民間藝術作品中則被以一種更加嚴厲的筆觸加以醜化。

    官方的批評否定態度助長了民間醜化曹操的風氣,再加上自東晉以來就有《世說新語》、《曹瞞傳》、《異同雜語》以及裴注《三國志》的流通,使得曹操的負面形象早已在民間流傳開來,而南宋再度掀起的對曹操的批判之風使得宋元之際民間評書興起“說三分”,曹操此時已經被定義為詭計多端、虛仁假意以及欺君罔上的亂臣賊子的形象。

    這些民間戲劇故事對後來元代的《三國志平話》產生了重要影響,在《三國志平話》中甚至已經出現了許多具有志怪情節的描寫,如龐統變狗,也有對歷史的歪曲和改造,如漢帝斬十常侍等等藝術情節。除了對曹操的奸賊形象大加貶損之外,《三國志平話》還把諸葛亮描摹為一個擅長呼風喚雨的神仙人物。

    這些藝術性的描寫實質上都顯現出南宋“帝蜀寇魏”正統觀念形成定局以後,曹操、劉備和諸葛亮各自受到的不同待遇和評判,而《三國演義》的誕生正是建立在這許多民間故事的基礎上對三國曆史的重新編排。

    但實際上曹操形象的變化無非就是受到“正統論”的影響,而諸葛亮的形象同樣也隨著“正統論”的不斷變化,逐漸從一個謀臣演變為一個能夠呼風喚雨、懂得奇門遁甲的奇人異士形象,它多少反映出民間老百姓那種質樸的是非觀,以及為了迎合政治需求做出的改動。

    而晚清至民國以來,由於封建制度垮臺,對於曹操的形象這才有了較為客觀的認識。

  • 5 # 舊時樓臺月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東漢末年,社會動盪,天下大亂,地方割據勢力崛起,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以漢天子的名義派兵征戰四方。

    對內,曹操消了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地方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少數民族,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安定百姓生活,曹操採取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等一系列措施,從而使中原社會逐漸穩定、經濟出現轉機,一改東漢末年社會的頹喪局面。

    曹操此人非常有才華,他不僅是個卓越軍事家、政治家,領導了官渡之戰、匡亭之戰等許多戰役並取得了勝利。除此之外,曹操還是個文學家,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等許多名句傳世。曹操的形象隨著朝代更迭一直可以說是變化多端,被不同朝代的人們描述成不同的形象。

    與"仁義"的劉備不同.他的性格陰險.奸詐.暴虐.多疑,一旦大權在握,則就會為所欲為 ,與諸葛等人的忠軍愛國形象對比,曹操的形象很鮮明也反叛,他"挾天子以令諸侯"讓汗獻帝成了他的傀儡,因此被他的政治對手罵為"名為汗將,實為汗賊"。

    曹操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人,但是,他也是一個自私的人,一句“寧叫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就可看出曹操的性格,其形象雖不為人喜愛,但也深刻的體現出當時動盪不安的歷史環境!

    而在宋代,曹操則變成了“名為漢將,實為漢賊”等被批判的形象,原因就是經過長期的戰亂,到宋代時儒家一直提倡的三綱五常、君臣倫理已經衰弱,加之三教並行,佛教與道教的興起,儒學家為了維護儒家的正統地位,重新對儒家經典進行解讀註釋。

    同時,朱熹、二程等人發展理學,十分提倡綱常倫理。同時又興起了以陸九淵為代表的陸王心學,儒學走向復興。在南宋時,程朱理學被列為官方思想,確定其正統地位,影響逐漸增大。儒家不喜歡甚至是批判僭越君王的曹操,大肆批判曹操,加上宋代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肯定不希望有曹操這樣的人出現,威脅皇權,因此就利用儒家加強對曹操的批判,所以,曹操的形象到了宋代會大變。

  • 6 # 我愛祖國美166

    曹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膝下孩子眾多,他教育有方,個個成才。

    曹操一生充滿對生活的熱愛,會持家,故里莊稼臺見證曹操是育種種糧專家,又是美食家,亳州許多美食,貢酒都出自他的手。

    我們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曹操能在亂世之中為天下主持公道,說明他做事是很有經營頭腦的,小說說曹操疑心,一個專業人士如果忘我工作,他就沒有多餘的閒雜心事。

    很多謀事善斷之人做事很有風度,他想忘我工作,必須消除不安全因素,使他的工作進度加快,有句話還是這樣說,說曹操,曹操到,說明上班下班你對他的工作一定要認真,雷歷風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衛生間怎麼設計最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