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十一老爹
-
2 # 白亦詩部落
關羽能成為和孔子齊名的聖人,也是不容易的。這要起來,還得說三國演義幫了他很大的忙。在這之前,有兩位都比他早的武聖,結果在明朝終於讓他後來居上,奪得了這個無比尊崇的位置。第一位武聖是《封神演義》中的姜子牙。
古往今來的中華名將數不勝數,但能當的起聖者的卻屈指可數。姜尚,這位曾經掌管封神大權,並著有武經七書之一《六韜》的名將,就成了當之無愧的首任武聖。
唐朝開元年間,唐肅宗建武廟,尊姜尚為武成王,祭祀等同孔子。並給姜尚配置了亞聖十哲七十二將,姜尚塑像居中,張良為副,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位左;張良,田穰苴,吳起,樂毅,孫武位右。下首還有廉頗,孫臏,王翦,關羽,蘇定方,韓擒虎,謝玄,宇文憲,周瑜等歷史各代名將七十二名,這種武廟配置,堪稱史上最豪華陣容。
第二位是南宋的抗金英雄岳飛嶽鵬舉。也就是嶽武穆。岳母刺字,精忠報國的故事讓他千百年來備受尊崇,各地的嶽王廟不少。
第三位才是關羽關武聖,雖然他比岳飛早,但是死的時候才是封號“壯繆侯”。離武聖的距離太遠。一直經過“從侯到王,從王到帝”,才具備成聖的先決條件。所以,直到明朝,關羽終於成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才完成自己的武聖逆襲之道。
-
3 # 北十
關羽成神,最直接的原因是統治者的冊封和宣揚。關羽身上所具備的勇猛、忠義、好讀儒家經典等特徵,都非常符合統治者對人民的道義要求,因此,出於政治需要,一旦有人開了個頭,歷代統治者就停不下來,不得不對關羽大加推崇,直至清朝末年推崇至無以復加的地步。
關羽作為神的地位得到國家承認並且地位不斷上升,始於宋朝。宋太祖趙匡胤開寶三年(970年)下詔選出古今忠臣義士32人加以表彰並在墓所派專人祭祀,其中就有關羽。
宋神宗時,傳說在宋軍遠征交趾時關羽曾顯聖幫助宋軍,因此政府出資在玉泉寺內加建專門的顯烈廟,後來宋哲宗還親自題寫“顯烈”二字作為顯烈廟的匾額。
從此,關羽成為護佑宋朝軍隊的“軍神”,地位不斷上升。
到崇寧元年(1102年),宋徽宗封關羽為“忠惠公”,大觀二年(1108年)加封“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年)再加封“義勇武安王”,宋徽宗還親自為玉泉寺顯烈廟題寫“神勇”二字的匾額。
關羽封號從明朝開始出現了“顯靈”“協天”等字眼,直至萬曆皇帝誇張至極的“三界伏魔大帝”。這表明關羽至少從明朝開始就成了官方祭祀的神仙了。也正是在這一時期,關羽取代了姜子牙,成為武廟中供奉的主神,也就是“武神”。
在中國歷史上,佛道兩教一直存在或明或暗的競爭。在南北朝時期陶弘景確立的道教神仙體系中,並沒有關羽。直到隋朝,關羽被佛教看中,將關羽尊為伽藍神。這時,道教人士馬上意識到沒給關羽封神是個失誤。就在湖北的玉泉寺將關羽尊為伽藍神不久之後,山西解縣就有道教人士請求地方政府按照道教風格重修當地的關羽廟。至今,解州關帝廟仍是道教全真派聖地。
在政府、宗教、晉商三方面的推動下,加上三國題材的戲劇在明清時期深受群眾喜愛,關羽早已成為超越特定地域的信仰,成為全國各地廣大老百姓普遍敬奉的神。有的偏遠小縣,連縣衙都沒有,但卻一定有文廟和武廟(即關帝廟)。
-
4 # 林城—布衣
孔子,春秋時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核心思想是“仁”和“禮”,而禮講的就是等級,這有利於封建君王的統治。後經過歷代帝王的冊封和扶持,孔子成了文聖,思想成為了正統。
關羽,東漢末年劉備集團的名將,陳壽的《三國志》對關羽的記載並不很多,但有斬顔良、辭曹操和刮骨療毒、水淹七軍等。 人們對關羽的更深入的認識是源於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羅貫中有“擁劉貶曹”思想《三國演義》在《三國志》的部分史實基礎上,對於關羽有很大的虛構和演義。如“斬顔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行裡走單騎”等,突顯了關羽忠義。
關羽的忠義勇武,既符合帝王的統治也能滿足百姓對英雄的崇拜。自宋以來歷代朝廷多有褒封,至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
-
5 # 山山趣聞
神分很多種,有天庭神將也有陰間鬼將,關羽就是被認為是陰將,《三國演義》描寫關羽向曹操、呂蒙索命,也顯然是把關羽當作陰將來描述。他與趙朗(公明)、溫瓊、馬勝齊名為四大元帥,即是雷部正神之一,也是地府陰將。有的人是在修真過程中飛昇,像關羽、趙朗這種死後成神的通常都是陰將。《搜神記》裡記載的陰將還有趙公明(趙朗)、鍾士季(鍾會)。 陰將有時也會擔任土地神,土地神上頭有城隍爺,城隍爺上頭有東嶽大帝,東嶽大帝屌過地藏王,孫悟空不過是遇上了一些好欺負的老人家土地神,看他遇到宋代以後的關羽會怎麼樣?關羽連蚩尤都能幹。《西遊記》中雷部三十六將圍攻孫悟空,這是不可能的,當時很多雷將都沒成神,關羽一定不在裡頭。如果有人有意畫中國版《死神》,大可以用泰山當做屍魂界,東嶽十太保畫成十隊長。青龍偃月刀卍解的威力可真不敢想象。 《萬曆野獲編》:至宋大中祥符之甲寅,鹽池大壞,關壯繆以陰兵與蚩尤大戰而破之,始為之建祠。至崇寧元年,加封關為忠惠公。大觀二年,又加武安王。
-
6 # 土養木
堯舜禹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唐那幾千年官方主流崇尚的武力文化是黃帝蚩尤文化,那是一種尊重對手的文化,包容的文化,崇尚榮譽崇尚戰死沙場而不是投降俘虜的文化,那時君主祭祀的是黃帝尊封的兵主蚩尤,勇猛無比的蚩尤戰敗戰死後,黃帝並沒有貶低他為狗屎,這種文化有人與人之間的尊重,魯迅先生也曾推薦軒轅黃帝文化,魯迅有詩為“我以我血薦軒轅”。而北宋末元明清這九百多年裡許多皇帝大封的關公則不尊重對手,曹操很尊重對手孫權說生子當如孫仲謀,而關羽當著東吳使者面羞辱孫權是犬。還有關羽立了軍令狀又違反華容道放曹,不守規則反被贊有情有義。還有關羽投降曹操是為救嫂嫂家眷也被讚揚投得大義凜然,他最後做孫權俘虜死的,從不戰死沙場,這種文化對投降當俘虜已無羞恥,軍人為保命可以不在乎榮譽,還有關羽很輕視文人同僚,對武人同僚老將黃忠也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顯得有點不尊重老人,這是不團結的文化,宋元明清的皇帝們希不希望老百姓們懂得團結呢?當然不希望啦!清朝幾十萬的滿人管理幾億的漢人,老百姓雖然多,最好是大都崇拜單打獨鬥的文化,這樣威脅會最小,百姓們最好不要懂團結的文化,老百姓須不須流行像黃帝蚩尤那樣有相互尊重的文化?不須要,要是老百姓們懂得相互尊重,就容易團結,皇帝會怕怕的,所以皇帝們是喜見人們崇拜不團結的關帝廟文化的,皇帝們只須要老百姓們忠心就行了,老百姓們也不須要有不屈的精神,保命才是第一的,不要崇拜戰死沙場的英雄,不要流行像周秦漢唐那樣有雄赳赳的文化,宋元明清的皇帝們不喜歡老百姓有雄心壯志,老百姓們只要記住忠心第一就行了,關羽最突出的是忠心不二,雖然這是值得肯定的優點,但宋元明清的皇帝們也最喜歡利用這點教育老百姓,清朝滿世界都是關帝廟,但這種文化附帶的糟粕卻很多,而黃帝蚩尤文化才是精華的,黃帝蚩尤文化更加擁有雄赳赳的精神,更加擁有人與人之間的尊重,有人說:草原無獅子,二哥當大王。中華民族這幾百年淪為沉睡的獅子,關二哥已經美化成了仁義禮智信勇的全能中國武聖,但是宋元明清卻沒有了周秦漢唐時的風采,有些學者們認為中華民族的精神素質從北宋後就開始整體下滑萎靡,不是沒有原因的,為什麼我們以前周秦漢唐時能夠雄赳赳的立於世界幾千年,不要忘記我們祖先的榮譽是靠什麼得來的?如果我們那時崇尚的不是優秀的文化,如果我們那時流行二流的無尊重文化,我們又有什麼資格自稱有文明素質的禮儀之邦華夏中國?以前我們雖然經歷了春秋戰國的戰亂,還有三國分裂五胡融入,其間犬戎樓煩匈奴鮮卑等等民族也融入了中華民族,但都沒有讓中華民族喪失雄赳赳的精神,沒有喪失人與人之間尊重的文化,周秦漢唐其間雖然有北齊北魏等等歷史,北方漢人曾經也被匈奴鮮卑等等少數民族統治過,但當時漢人們和匈奴鮮卑等等統治者的地位是平等的,那時少數民族都非常認可甚至崇尚漢文化,改漢姓,學漢禮遵漢禮,匈奴王赫連勃勃甚至自豪的宣稱自己是華夏後裔;隋唐時漢人當皇帝,當時的少數民族的地位也和漢人一樣,李白也寫過歌頌當時是少數民族的一個唐將的詩;春秋時秦穆公重用犬戎謀臣,趙武靈王手下少數民族大臣也多,總的說來就像周秦漢唐時流行的黃帝蚩尤文化那樣,有人與人之間的尊重。可是北宋以後呢?連原來雄赳赳彪悍的金蒙滿融入我們後,也跟著大家一起淪落了,元朝時漢人是第四等人,社會已經沒有了人與人尊重的文化,元朝流行的戲劇是〈關雲長大破蚩尤〉,為什麼會這樣?宋元明清已經沒有了人與人之間尊重的文化,能怪金蒙滿嗎?不能怪,因為推崇關羽流行關公文化是北宋末就已經開始了的,流行注重忠心的文化,可是關公文化相比黃帝蚩尤文化缺乏人與人之間的尊重,人家金蒙滿已融入我們漢文化,要怪只能怪我們自己漢文化變得不爭氣了,就像你罵別人是強盜,恨別人打自己,但你不罵自己軟弱,不恨自己恨鐵不成鋼,光罵別人,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的,是沒有用的,因為強盜只能欺負軟弱的人,卻不能不敢欺負像李連杰成龍那樣的硬漢,一樣的道理,首先是漢人文化變軟弱了造成漢人軟弱,才會變成宋元明清那樣的歷史,文化是一個熔爐,金蒙滿一樣被熔進了這種文化裡,強盜融進來以後也變軟弱了,大家再重新被另外的強盜欺負,卻已經沒有了像周秦漢唐時那種雄赳赳的、人與人之間尊重的文化,因為時代流行什麼樣的文化,就會鍛造出什麼樣的人,北宋後社會流行著讚揚投降、當俘虜無所謂的傳統武力文化,中華民族還想像周秦漢唐那樣雄赳赳啊,宋元明清的歷史表明已不可能,每次變革都要靠靠外來的文化。
古代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唐那幾千年可不是崇拜像近代關羽文化那樣子的,那時官方上主流崇尚的武力文化代表是遠古時黃帝尊封的兵主蚩尤,這在古代各種史籍中有一些零星的記載,比如有記載齊文化、秦始皇、漢高祖等等都祭祀兵主戰神蚩尤,唐朝建立以後建了武成王廟,封的中國武聖主祀主神是太公姜子牙,歷史上大部分的謀臣戰將基本上都做了太公武廟的配祀,關羽只是其中很平凡的一個,唐朝史籍《唐六典》裡有記載唐軍出征前要去太公武廟祭祀,唐朝老百姓們自然會懂太公武廟的七十二賢哲名將,而不可能像明清那樣只懂關帝廟關羽一人。宋太祖建立宋朝後,由於他是不忠心於原主公周世宗而得的朝代,並不是像周秦漢唐那樣在戰場上光明正大靠打勝而來的,關羽對主公非常突出的忠心不二對宋太祖的行為像有些諷刺,可能因此宋太祖不喜歡關羽,他親自下令把關羽從太公武廟裡移除了,皇帝不喜歡,當時誰都不敢造次推崇關羽,畢竟誰都怕宋太祖殺頭,這樣關羽受冷落過了一百二十多年到了宋徽宗時代,宋太祖就管不了宋徽宗了,宋徽宗就非常喜歡關羽,連續幾次大封關羽,於是關羽得翻身變紅就來,宋徽宗成了歷史上第一個大封關羽地位的皇帝,宋徽宗在書畫藝術方面上的能力非常厲害, 可是治國方面上卻昏庸無能,宋徽宗掌握的武力一般般,滅掉像張迪、方臘那樣的內部農民起義倒可以,但對付外部的金軍就不行了,典型的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宋徽宗最終淪為和秦檜一起做了北宋亡國俘虜,宋徽宗書畫藝術才華精湛,可稱為古令中外的藝術奇才,但缺乏不屈的精神骨氣,宋徽宗做俘虜是無所謂的,骨頭軟,秦檜更無所謂,秦檜命好,後來從金國回來後還做了南宋宰相,秦檜得到風光善終,而宋徽宗當了幾年俘虜後落得老死他鄉,死後被碎屍焚屍。後來南宋皇帝們繼續賜封推崇關羽,論忠心,南宋高宗更喜歡宰相秦檜的忠心,給秦檜題字是“決策元功,精忠全德”,而精忠報國的將軍岳飛卻被皇帝當眼中釘,秦檜當了皇帝的殺手。元代出現了雜劇〈關雲長大破蚩尤〉,關公文化得到進一步推崇傳頌。明朝武廟並行祭祀岳飛和關羽,清朝後岳飛被移除,關羽受益於清皇帝的繼續大力賜封,獨自做了武廟主祀主神中國武聖,當然,清皇帝最主要的還是利用關羽的忠心,這樣更利於幾十萬的滿人管理幾億漢人,提倡老百姓都忠心,才允許大家到處建廟歌頌關羽,岳飛雖然同樣是忠貞不二之人,但那時就不允許推崇他,因為岳飛以前打的是清皇帝的祖先女真人,清皇帝不喜歡岳飛,誰要是建岳飛廟或者寫什麼岳飛演義的書歌頌岳飛,就會被殺頭或者文字獄消滅,所以一種文化要流行的話要是沒皇帝的允許還真的不行,像秦始皇漢高祖等等那些祭祀蚩尤的君主是絕對不允許出現像元代〈關雲長大破蚩尤〉那樣的戲劇的,一個曾投降後又做俘虜的從不戰死沙場的人,在元朝時變成了居然比黃帝都佩服的勇猛無比戰死沙場的蚩尤厲害,不得不說中國文化已沒落了,變得自欺欺人的虛偽,再虛構一些小說情節來掩耳盜鈴,三國演義小說把關公塑造成了仁義禮智信勇全能的人,可是那不是真的歷史。
-
7 # 古靈精怪的熊
主要是關羽的武功比孔子還高,自然就與孔子齊名。
其實古人在武術方面還有一些高人,比如張飛和岳雲
-
8 # 錦翼
先武穆而神,大漢千古,大宋千古;後文宣而聖,山東一人,山西一人。
這是山西蒲州關帝廟的對聯,寫盡了關二爺的風光。
他和岳飛一樣是精忠的代表,他和孔子一樣是是聖人。
關羽在《三國志》裡,陳壽也就給他列到了《關張馬黃趙傳》裡。
連獨立的傳記也沒有。
即便是在南朝的陶弘景做《真靈位業圖》裡,劉備曹操都有了神仙,關羽卻沒有。
這說明在神仙的世界裡,關二爺還是鬱郁不得志。
那麼關二爺是怎麼就到了今天這個地步,我認為有三點:
第一點:宗教推動,第二點是統治者推崇,第三點是背後有金主:老鄉。
先說宗教推動,話說隋朝的時候智者大師到玉泉山,這個地方里關羽殞命的麥城不遠,坐在一棵樹下,半夜就見關二爺顯身出來說願意把這塊地送給你做禪房用,當天晚上,飛沙走石,劈山填溝,於是智者大師就在此修建了玉泉寺。這事記載在唐德宗貞元十八年的《重修玉泉寺關廟記》,也就是說這玉泉寺乃是關二爺土地出讓修建的,自然關二爺要在這裡就做了伽藍神,負責寺廟的安保工作。
後來神秀拆毀關二爺的廟,關二爺出來教訓了他一頓,神秀趕快請關二爺出來做伽藍神。
這算是開了一個頭,但如果只是這樣也沒啥,關二爺就是個厲鬼而已。
第二點統治者推崇,就在唐朝,唐德宗的時候,武成王廟(當時的武成王是姜子牙)擴招配享的神靈,關二爺就被照進去了。
以上這兩點都說明不了什麼,因為配享神靈擴招的有六十四個人。
就單憑這兩個,關二爺成不了今天的名氣。
最關鍵的一點是關二爺是山西解縣人。
這裡有一種特產:池鹽。從漢武帝開始鹽就一直是國家專賣品,也是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一旦出現災害,就會影響國家財政。徽宗的時候這裡就發生了八年洪災。正史裡沒有記載是怎麼治理的,但是《大宋宣和遺事》裡說是宋徽宗請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去治理的,張天師很快就治理好了,給皇帝說因為這附近有一座蚩尤廟,蚩尤化為蛟龍來搗亂,我派了兩個神仙已經收拾了他,皇帝問你派的是誰?張天師就請出神仙來見,其中一個金甲神,張天師說這位是蜀國的將軍關羽,另一個是鳴山神石氏。“
之所以張天師說派關羽,實際就是因為關羽是當地人。
既然他有保護鹽池之力,再說本來就在國家祭祀範圍之內,皇帝就要給他封官,在宋徽宗手裡,關二爺先是忠惠公、再是武安王、後又義勇武安王,他的職稱已經從壯繆侯直接跳到了王,到了南宋又成了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
有了這個基礎,然後鹽商們就會不斷推崇。
這就要說到第三點:老鄉推崇。
晉商後來崛起,涉足出版行業。導致嘉靖年間出版的三國演義去掉了描寫關羽之死的內容。
到了清朝末年,《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裡就懷疑這一部書似乎專門為關羽所作,“一部書之中,多少人物,除了皇帝之外,沒有一個不是提名道姓的,只有敘到他的事,必稱之為‘公’,這還不是代一個人作墓碑家傳的體裁麼。”這就是晉商的影響力,也是金主的力量。
三股勢力互相交叉影響,打造出了今天我們的關二爺。
回覆列表
我理解,齊名的意思大概是指孔丘孔二先生被尊為文聖人,關羽關二將軍被尊為武聖人。他們在清朝縣以上行政區裡都有專屬廟宇,接受文武百官和黎民百姓的禮拜和供奉。儘管老朽曾經吐槽孔二先生道貌岸然,但文聖人實際的道德,學識,能力,業績和在全中國,全世界的影響,都甩了武聖人幾條街。
實際上,因為無限和狂妄的吹捧,在虛高和溢美的尊號和地位上,武聖人又反過來甩了文聖人幾條街。到目前為止,如果要評選古往今來被吹捧得第一高的人,沒有任何懸念和討論餘地,就是關羽。全世界沒有人被捧得那麼高,被加了那麼多好詞和尊號,在寫文章的,做生意的,當官的心目中至高無上。
首先吹捧關羽的是明朝的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關羽是威風凜凜,殺氣騰騰的戰神一枚。他一言不合就動刀,秒秒鐘就把別人的頭砍將下來。斬華雄,斬顏良,斬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到古城斬蔡陽,斬龐德就是這樣。有一個詞彙叫秒殺,估計就是從關羽的事蹟中得到靈感。在《三國演義》中,除了劉姓皇室,羅貫中對關羽和諸葛亮從來不直呼其名,以示尊重。
春秋以來興起的爵位,王以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在整個三國時期,關羽的爵位都是侯。先是獻帝封的漢壽亭侯,後是劉阿斗封的壯繆侯。到了北宋的道君皇帝那裡,關羽先被封為忠惠公,後被封為武安王。關羽在元朝還是封王,體面的是在武安兩字前面加了義勇,後面加了英濟。到了明朝,關羽成了關聖帝君。
關羽的地位至高無上,尊號無以復加發生在清朝。這期間,他獲得聖人和大帝的地位,長達20多個字的諡號。封建社會的傑出人物一般會得到兩個字的表彰,例如岳飛的武穆,孔丘的文宣。關羽得到的好字眼是: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這是要把人憋死的節奏啊。
關羽象天上的玉皇一樣被稱為大帝。在中國歷史上那些正兒八經的皇帝當中,只有漢武帝和康熙帝兩位被稱為大帝,可是這兩位大帝不象關羽被稱為聖人。關羽象人間的孔丘一樣在全國祭祀。中國歷史上那些真正的聖人除了這二位,沒有稱王稱帝的。然而孔聖人不象關羽被尊為大帝,只是被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
光是在各朝政府任職還不算,關羽還在宗教裡獲得至高無上的地位。在道教裡,關羽先是被尊為真君,與佛教的菩薩不相上下;後來被尊為帝君,有專門的關帝廟,關聖宮,與佛的地位也就相差無幾了。在佛教裡,關羽先是一個護法天王,後來成為伽藍菩薩。在中國傳統宗教裡,關羽被尊為財神,全世界的華人華僑都頂禮膜拜。
真實的關羽沒有那麼精彩。他是蜀國的一員猛將和地方官員,指揮過中小規模的戰鬥。他至少兩次當了俘虜,一次投降,一次被殺。他不識大體,不顧大局,對外破壞統一戰線,得罪同盟;對內眼高於頂,得罪同僚。他做人很失敗,老闆的乾兒子,小舅子,自己的上司,同僚和敵人都不喜歡他。他的下場很窩囊,敗在他看不起的國家,看不起的將軍手裡,被未入流的普通將領馬忠生擒。在戰場上失敗時,無論張軍長,李軍長都不伸手拉他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