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走過來I走過去
-
2 # 慈音1
人們在學習文化知識的時候,都知道兩個半聖人孔子和曾國藩。一個聖人就是王陽明。他知行合一的心學的四句話一直回味無窮。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噁心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應該說是做人的一個指導思想。但是,古代聖賢的書比較多。終其一生也學不完。現在社會發展很快。生活節奏也比較緊張。科學知識不斷地更新。人們學習都跟著自己專業知識想對口。很難靜下心來讀幾本專著。比如說,專業人員喜歡研究專業對口的知識。文史哲都有側重。有抱負的政治精英。喜歡讀一些傳記之類的書籍。高考生也喜歡讀一些近代史。特別是政治時事之類的書籍。作為華人應該讀一讀中國的歷史。作為黨員要讀一讀中國黨的歷史。作為普通的華人,應該讀一讀中國的幾大名著?釋道儒的名著,只要自己感興趣都應該讀。博大精深,啟迪人生。時光經不起蹉跎,青春經不起揮霍。無論哪個年齡段兒。豐富自己的知識還是完全必要的。
-
3 # 逆維思維
《黃帝內經》《易經》和《道德經》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奇書。
《黃帝內經》是集哲學、醫學及民族智慧、情感、靈魂於一體的生命鉅著,是一部傳誦千秋、惠澤百世的盛典。
概括而言,它具有三個“第一”的價值。
①它是第一部中醫理論經典。這部著作第一次系統講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療的原則和方法,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健康做出了巨大貢獻。
②它是第一部養生寶典。該書彙集了先秦時期的各種養生觀點,全面探討了養生之道,系統、深刻地提出了養生三境界——“形體保養,形神共養,天人合一”和7種養生法則——“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恬淡虛無、精神內守,虛邪賊風、避之有時”以及“治未病”的養生思想。
-
4 # 軫念信箱
我們都知道陽明先生是達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物,心學集大成者,儒家四聖之一。陽明先生的思想體系是慢慢建成的,在搭建的過程中。有很多經典的言語被記錄並傳習下來。
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聖賢
勝負之決只在此心動或與不動
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即知道,知天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陽明心學還有更多的言語值得我們細細去品味,結合我們自身的生活實際去感悟,精心體悟,事上磨鍊。
上一期我寫了文章之後,有個小夥伴評論說我們把陽明先生的位置捧得太高了,一陣吹噓。在這裡,小編想對各位小夥伴說,古聖先賢的一生功過是非我們沒有那個資歷去評判。但涉及到一種思想體系,我們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觀點,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利波特。我們這些喜歡陽明心學的並沒有要把陽明先生捧得有多高,但我認為,陽明先生的學說有其高明之處,一點一滴都值得我們深思學習,我們想要把我們的感想領悟分享給大家,需要自取即可。不認同陽明心學的小夥伴也可以自身辯證的看待,只要對你們有意義小編都會支援的。
-
5 # 頑強水滴HO
哲學是一個集合,上面有很多子集。科學、儒學、道學、佛學等等是之一,不是唯一。傳統文化科學技術是基礎,我勤奮努力攀登。喜歡讀書學習實踐,書主要是唐詩宋詞。
-
6 # 隴右觀察
陽明心學有一個學問基礎就是博專通透。所以應該對能學的知識越多越好。然後才能培養跨專業的通透思維。只有通透了才能我心光明。
不是你把他的著作背誦了就掌握了陽明心學,他提供的是一種修為路徑和做事的方法。
-
7 # 夕佳亭主
學陽明心學,除了讀聖賢書之外,還可以廣泛涉獵西方哲學書籍,這裡推薦一本黑格爾的《小邏輯》。因為中國的哲學典籍重論述,輕推理,造成論證不夠嚴謹周密,而西方哲學可以補上這個短板。
但是,如果真想把陽明心學學到家,光讀書是不夠的。陽明先生最推崇的是“事上練”,一定要在工作生活中,時時刻刻處處進行實踐,比如如何做到“不著心”?在現實中如果碰到讓你生氣煩惱的人和事時,你能主動按陽明先生的教導調整情緒,有意識說服自己,進而化解之,這比讀一百本書還重要,還有用。
以上僅供朋友參考。
-
8 # Hema月亮
陽明心學講知行合一是存在矛盾的—-致良知 而知行合一.
首先思想不到處,行動不會抵達,思想抵達處行動才會發生。思想等於行動但是高於行動,這個知是真知,一種客觀存在的知,但是客觀規律不存在良知還是惡知,本源上它是超越良知的。
本源來自於自然,來自於道。老子的道德經以及易經講的陰陽混沌的規律,讓人迴歸這種混沌與陰陽平衡,是做人的道德與良知,但是不是世俗認為的那種道德與良知,它是客觀的存在。
推薦— 道德經,易經,金剛經,心經,古希臘三聖(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聖經.
對東方和西方哲學都深入研究,瞭解,分辨. 另外自身可以學習禪定,以禪定思想解讀經書。
-
9 # 獵獵風11
除了陽明心學,我還讀道德經,論語中庸,孫子兵法,易經偶爾看一看。
自從接觸陽明心學,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愈發的濃烈,現在看傳統文化,跟以前看這些差別太大了。陽明心學是個引子,讓我對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回覆列表
偶然發現自己是一本最好的書!
邊寫邊看,創造無限。
讀懂自己,此生無憾。
行知一心,明心見性。
起性隨緣,合一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