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數學推理雙色球
-
2 # 彎腰拾豆豆
《道德經》第七章獨家解析版
春秋時期 · 老子在其《道德經》第七章裡有如是說:
【原文】
【註釋】
①、是以:因為……所以,所以,後:使……其後
②、而:反而,先:使……領先
④、非:難道不是 或類似譯意, 邪:語氣詞等同耶
⑤、私:個人、自己、個人、自己利益、
【解析】
譯: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夠長久的存在,是因它沒讓自己獨自生存,才得以永久。所以深明此理的聖人們都把自己的私利放在身後,而是身先士卒的做在前,並把個人安慰也置之於度外,這卻也最好的保證了自己身家性命的安全。難道這就不是他無私的表現?恰恰相反,正因為他這些無私的存在,不但保護了他的個人安危,還成就了他的不凡。
用白話文理解這段話意思便是: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的存在,【是因為他們不違背自然法則強行讓自己獨存於天地間,他們努力維持著自然的平衡,卻也在這些不懈的努力中,保證了自己的長久存在】
【】符號裡標註的這段譯註,是第七章中,本人對“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這話的理解與譯註。這樣的譯註雖然與古今許多註解版本都不太一樣,但本人還是樂意堅持自己的觀點,認為老子在第七章這段文裡,此處這句話就該理解成【是因天地不強求讓自己獨自存在,並努力維持自然平衡發展的規律,才在萬物的平衡發展中生存,更確保了天地(自己)的長久】
接下來後半句的白話理解便可順理成章的譯釋為:
正因為這樣,明白了這些道理的聖人,首先把自己的切身利益放在大義之後,採取的是身先士卒的做法。並把生死、個人得失等都置之度外,如此卻也更好的保住了他個人的身家性命,你能說這些不是他無私的表現?相反他們做的這一切不但證明了他的無私,也確保了他的個人安危,繼而還成就了他的不凡!
-
3 # 傑俊建築92884818
天長地久是因為天地對萬物都是沒有私念的,聖人的長久是因為聖人效法天地,公正無私,才得到萬民擁護。聖人才留名千古!
-
4 # 彼何人哉
道德經沒論述什麼道理
它只是記載了事實
聖人無私無我
教化的也是無私無我
-
5 # 山澗一清泉
一、原文解釋
1.天長地久。
意思:天地是永恆的。
2.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永生。
意思:天地為什麼能生生不息永久不滅呢,是因為天地不為自己而生,實乃順應天地自然而生存,所以天地可永不滅亡。
3.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不存。
意思:所以聖人往往是置身於他人後面,反而能走在前列。做人做事忘了自己,反而能保全自己。
4.非以其自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不就是因為他沒有私心,或者說他沒有私心,甚至心中自私兩個字從來就沒有存在過,這樣反而能成全、成就他自己。
二、這一章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個人以為這一章老子主要在給我們論述“自私”這兩個字。如何理解呢?社會中如果人人自私,人的慾望又是無窮盡的,那麼結果就是財富極其不公平,最後的結果就是戰爭,白骨累累,如此怎麼可能長久呢!舉個例子,一個商人,他最賺錢的時候不是他心中天天想著錢的時候,而是他天天不想著錢而是做事做人的時候(如馬雲說:我的心中從來沒有錢的概念。雖然是做了一點,但此話不假)。推而廣之,每個人成功成功的路上,都是不想著最後的結果而發奮努力時最輕鬆,最後的結果最好!
老子後來說反者道之動,這句話有陰陽相生相剋之義(也可說陰陽互化或者物極必反),也教給我們一種方法:正反對照!也就是說如果不好理解什麼是自私,那就反過來理解什麼是不自私。有個成語叫“大公無私”,大公即無私,無私即大公。如果我們人人大公無私,那麼就不存在財富不均的問題,人人都安居樂業,自然社會和諧。人類社會中最接近無私的是我們的母親。
後來的道教在理解這一章時,認為老子是在教我們長生不老之法,能修道成仙,得道永生。實際上個人認為這是誤解老子了,老子雖然近道得道,但他畢竟不是道,他是人是天地萬物之一,所以是不可能永生的。我們華夏民族是講究傳承的,我們如果有了繼承者,則雖死猶生比如老子、孔子等至聖賢者,反過來則雖生猶死。我們5000年的祭祀文化就是這一理念的完美詮釋,祭祀不是迷信,更不是宗教,祭祀的本質是我們這些後世子孫透過祭拜我們的先人,來表達我們的感恩之心,從而達到傳承的目的。
最後總結:老子雖然教導我們要無私無我,以達到永生。然現實的社會人是無法真正做到無私的,我們學習此章就是告誡自己人的慾望要有度,不可過。我們在成就功業的路上,可以把無私無我作為一種手段來成就你的“私”,只要不過度,德配位了,依然是可以長久且幸福美滿的!
星星之火⭐必將燎原!
-
6 # 商業模式師袁連法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有幾個問題:
一是聽上去如同佛教的無生無我論;
二是說長生(久)怎麼又跳到了成私之上?
先看兩家註釋。
延伸閱讀1]王弼《道德經注》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自生則與物爭,不自生則物歸也。
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無私者,無為於身也。身先身存,故曰能成其私也。
[延伸閱讀2]蘇轍《老子解》
天長地久,
天地雖大而未離於形數,則其長久蓋有量矣。然老子之言長久極於天地,蓋以人所見者言之耳。若夫長久之至,則所謂天地始者是矣。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地生物而不自生,立於萬物之外,故能長生。聖人後其身而先人,外其身而利人,處於眾入之表,故能先且存。如使天地與物競生,而聖人與人爭得,則天地亦一物耳,聖人亦一人耳,何以大過之哉。雖然,彼其無私,非以求成私也,而私以之成道,則固然耳。
目的不是求長生,而是言不爭之德,而天地之長久喻聖人德行的風行天下?
目的不是求一己之私,想以明明德而讓天下歸從。
這個應該還是針對當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反諷。
還有一點,道德經小為治國大至取天下,主張無為而治,
不爭之德功效大則如天地之可久也。
其誰聽之?
-
7 # 方塊小超人
原文非常晦澀難懂,意思也很深刻。通俗的理解是,這是老子關於對天長地久的思考,進而推及做人也要學習天地包容無私的道理。
道家一直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透過領悟自然參透做人的道理。人追求長生,而萬事萬物只有天地是長久的。因此《道德經》有大量關於生死與自然的辯證觀點。
第七章的意思,就是做人不要太計較得失,能做到“忘我”,我是我又不是我,可以是空氣,也可以是土地,這樣即便肉體消失了,但“我”還能以其他的形態存在於天地間,這就是另一種長久。
所以,可以把這章理解為,做一個豁達無私的人。
-
8 # n是名n
“天長地久”。
天是指我們的生命核心,地指我們賴以生存的這個環境,天地合用,就是指,除了我們的自主意識以外的,所有一切。
“所以久長,以其不自生”。
天地這種久長性,是因為天地的生滅,依託於我們自身的生滅。
我們每一個個體降生時,屬於我們的那一片天地,就同時降生了,我們入滅時,屬於我們的那片天地,也一同入滅,對於我們每個個體來說,天地是相對永恆的,因為它不是獨立於我們而生滅的。
這種現象有好多說法,也可以推匯出很多有意思的東西,比如:“我命由我不由天”,其實確切的講,是“我命由我不由其它任何人”,我的天地只有我一個人能控制,別人是無法直接控制我的天地的,最多,只能透過控制那個傻傻的我,間接的去控制我的天地,這就是“自由”的根本依據,人人天生都這樣,生命本質就是這樣,所以才有“平等”一說。
扯遠了,回到《道經》裡:
“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我們真正應該安駐“本心”,或者自身的那個地方,可以比喻為在我們的“身後”,可以想象作有一把椅子,我們應該坐在身後那把椅子上,整個身心就安住了,或者叫“降伏其心”了。
這裡是原生儒家、道家,和原生佛家修養方法上的一個根本區別:道家不講轉身,講的是“退坐”,佛家講的卻是“轉身”。
我們可以想象,身後有個椅子,怎麼坐上去?一種,轉過臉來,走過去,坐的時候還要再轉個身,然後該幹嘛幹嘛。
另一種,退著走回去,坐到上邊去,然後該幹嘛幹嘛。
這兩種辦法都可以,其實也一樣,那個“椅子”也不是真的就在身後,只是那麼一個比方。
“後其身而身先”,說那個就像在身後的那個“椅子”,那個聖人可以安住的那個地方,其實就是我們的“來處”,也就是我們原本就是打那兒來的,前邊那個“天”的概念,也是指這個東西。
“外其身而身存”,就說我們身外的一切東西,注意道德經裡身心不分的,講“身”這個概念時老子用的是“體”字。說身外一切,是我們賴以存在的依憑。這其實是“地”的那個概念。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說普通人,透過滅掉“私心”,然後,再去滅掉“滅掉私心”的這個心,最終可以完全成就屬於自己的“私”,就變成聖人了。
所以說聖人和普通人沒有區別,都是自己控制自己獨有的那片天地。
但聖人和普通人區別卻很大,聖人清清楚楚的知道整個過程,咱普通人,日用不知。
-
9 # 馬振廷1
天地不自生不分裂,暗示守一也。私,一人為私,後其身,妄想的未來,身先,身成先人,早死也。外其身靈魂出竅也,能修煉到元神出竅天人合一,一點私邪雜念不能有,成其私,私者己也。妄想者早死。非私邪心沒私邪,主要是入靜狀態。收功後還如常人。故成其私,成者不敗也,不敗壞不死,生也。天地守一長久,人守一,成其私身,長生也。長生在道里,生一。所以守一,抱一,絕妙玄璣。
回覆列表
【老子·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