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漢唐之音

    讀了呂洞賓的一首詩,人生豁然開朗

    仙人呂洞賓,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姓呂名巖,出生於唐代,傳說他四十六歲時去長安應考,在酒肆中遇見了仙人鍾離權。經過了南柯一夢,呂岩看破了人生,後隨鍾離權去終南山學道,終於得道成仙,成了著名的八仙之一。

    傳說呂洞賓為人瀟灑飄逸,寫出來的詩也是文采飛揚,清麗絕塵。在他流傳下來的詩集裡面,除了一些丹道修煉的詩之外,還有許多寫景和說理的詩篇。他的許多詩篇不僅有很高的藝術性,而且有的還非常具有哲理性。即使在當今社會,一些詩篇也能對我們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便是仙人呂洞賓寫給我們芸芸眾生的一首詩。這首詩選自於《呂祖全書》,詩的名字叫做《訓人》。

    你沒有看錯,就是訓人。身為仙人的他,逍遙世外,遊戲人間,對我們這些芸芸眾生,又是如何訓示的呢?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訓人

    “何事勞勞死不休,為名為利在心頭。

    要知造化皆前定,莫逞機心啟後憂。

    大地有緣能自遇,憑天付與莫他求。

    廣行方便存陰德,何事區區作馬牛。”

    整首詩只有四句話分別闡述這幾句話的含義。

    我們這些凡人整天把金錢,地位等等放在心上,為了這些累死累活操勞一生,甚至到死都不肯休息。殊不知,人生中的貧富貴賤,生老病死,得失成敗,這些往往並不是人力所能掌控的,而是由天地因果自然造化所決定。換句話說,一切得失都是有定數的。他告訴我們,不要為了得到名和利,苦苦鑽營,費盡心機,甚至不擇手段。假如以不正當的手段得到了名和利,恐怕會給自己留下日後的憂患。與你有緣的事和物,你會自然而然的遇到,就像是上天賜給你的一樣,不需要向誰去祈求。換句話說,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不要去求,求也沒用。修心修德修行可以改變命運,我們做人只需要廣行方便,樂於助人,多做善事,積功累德。那些福報自然而然的出現在我們的身邊。哪裡需要把地位和財富整天放在心上,一輩子為了這些做牛做馬呢?

  • 2 # 不逛語

    為惡無近刑。做惡事不要觸犯刑法。那麼做惡事怎麼可能不觸犯刑法呢?比如,捕魚,你用小型捕魚工具,怎麼捕,也不過幾斤魚,當你用大網,或大電網去捕魚時,就已觸犯了法律。同時是捕魚,結局完全不一樣。再比如,賭博,老爺爺,老太太賭博一天輸贏不過十多元錢,但有的人輸一次就幾萬,幾十萬,那就跨界了,同是賭博,有允許也有不允許。謝謝!

  • 3 # 南柯非太守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字面意思,參看錢穆所著《莊子纂箋》,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郭象曰:忘善惡而居中,悶然與至當為一,故刑名遠己,而全理在身。胡遠濬曰:《大宗師》雲,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此真人之不近刑近名也。張文虎曰:兩無字皆轉語辭,與無乃 、將無 、無得辭氣相近。劉鹹炘曰:管子《白心》為善乎,無提提;為不善乎,將陷於刑。是其證。把錢穆編纂的註解全部看完,特別是張文虎關於兩個“無字”的解析。那麼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為善近名,為惡近刑。意思是你去做你認為美好的事,會和名接近。你去做你認為惡劣的事會和刑罰接近。《養生主》開篇的意思就是善惡莫作,不近刑名,悶然與至,緣督以為經。我自己的看法,莊子好多思想,參照佛學的知識,更容易理解,可能區別就那麼一點點,莊子的每個篇章的思想是層層拔高的,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恰恰是一個低層次的理解,比如庖丁解牛。本篇養生主,我認為就是在說無善無惡、無美無醜。道之恆存,依此,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養生之大義。佛家所謂緣起即緣滅也可佐證。你問第二句如何理解,是因為第一句你理解錯了,所以第二句要問怎麼理解。努力解釋,恐貽笑大方,不當之處,敬請海涵斧正。

  • 4 # 我是伍洋

    ⺀為惡無近刑,”是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一段中的一句,要理解它的含義,必須得知曉這一段前後的意思。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追求無限的知識,太艱難了。這樣還去追求知識的話,簡直艱難之極。做好事不要沾上名利,做壞事不要觸犯刑罰,以自然之理作為常法,可以保護身體,可以健全生命,可以蓄養精神,可以延年益壽。

    人生不過百年,而人之慾望卻追求無盡的,不論知識權利富貴。人應在有生之年,平和自然追求慾望,順應自己,依循天理,不損傷身體,不違背內心,使自己無憂無慮迴歸自然,心胸寬廣暢然怡悅。做好事不沾名利,一與名利接緣必心生私情,必迷失自我,必受制他人,從而徒添無窮煩惱。做壞事不要觸犯刑罰,這裡所謂的壞事,不過是做些投機取巧無道德的宵小之事,不會觸犯刑罰。世上盡有惡壞之人,指望他們不做壞事,根本不可能,只能希望他們在刑罰範圍之內做一些投機取巧不是大壞之事吧。

  • 5 # 羅佈衣

    《逍遙》

    戰國時期的莊子,他的處事論道與孔子卻大相徑庭地相勃,

    當時的社會狀況使他棄官為遊民,

    他的深痛惡極的是非觀,人生觀獨到一面地反映了他的善良明辯的一面,

    他相信人間的仁智禮義信的信條,但在戰火紛飛的戰國年代他不認為那些列國君主以於開明地接納學者的仁意之志,以仁意約束治國使好戰的君王置然茫聞地於以逐放殺剹。

    故莊子的學術觀點是逍遙地以天為命,

    其妻病逝卻擊鼓嚎唱,並無棺槨,儀仗入葬。

    弟子言天有禽,地有蟻,暴屍禽食,地蟻腐食,如此善哉?莊無所言,僅言無為中一切生命來去自由,莊窮聞名

    善惡有心,不為則安,為而徒勞,不如雲遊,

    終將戰而不戰,不戰則平,平則自然耕枟,民生安然,故吾不見他見,後者自見平和狀呼,

    若吾如此以道,妄我莊子豈安然拘生呼?

    佈衣

  • 6 # 靳樹懷

    必須學習考核,比賽招聘,專家肯定,才能出名。

    所謂,“為善無近名”,就是作事情,不能急於成功,必須得有時間過程。

    職場靠名人支撐。名人為公司賺錢,公司給名人發工資,互利共贏,沒有公司,英雄無用武之地,一事難成。

    入公司,難進門。才能名氣揚,公司重金聘請;父母有權,召呼一聲;依靠名人,面子頂;投過師的,師推門;所有這些,統統水到渠成。

    自己闖蕩,比那李白難於上青天,還難攀登!

    總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山窮水盡疑無路,憂愁悲傷,萬箭穿心。

    可,不找工作咋生存?還得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奔忙!

    一天花銷太大,難壞了爹孃後勤,眼看到了彈缺糧盡。

    祖祖輩輩生在農村,生活在最底層,付出畢生,把兒子當作指望,真可怕呀,竹藍打水一場空

    走過一路艱辛,對“為善無近名”,理解更深。

    至於“為惡無近刑”,暫不回答,怕以賓奪主,影響文章,誠請提問者見諒。

    我的回答,或許越出了莊子想象,這就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

  • 7 # 一曲凌日

    我談一點淺見——

    莊子所謂“為善不近名,為惡不近刑”本意是:欲在世俗之中得到身安心寧就要淡泊名利。因為心繫功名必累於心,身著貪慾必刑于身。由此看,上文決非專談善惡,而是旨在身心的安定——所以“為惡不近刑句”似有訛誤之嫌,因為理不通故。古人向來以貪慾刑身言重利的危害,故有一句“貪渠刀蜜坐成禽”的警言。

  • 8 # 反岐視

    為惡無近刑就是做惡事不定馬上受懲罰,但所受的影響是深遠的,比如現代人把小河小溪的魚電光,要找一條野生魚和泥鰍都沒有,又要人們辛苦養殖,希望立法,小河小溪禁止滅絕性捕捉,小河大河也要設休漁季。

  • 9 # 文海166102950

    對無涯的‘知’,想全知全能是困難的,停止學習或者逃避困難以是不可取的,對自己善長的不要受名利的干擾,對自己不善長的也不必太較真傷了自己,要考慮自己身體健康、應該善於向別人學習、要有整體的觀念。這裡的‘惡’指困難,這是個人的理解。

  • 10 # 微道助您創造終生價值

    我認為“為惡無近刑”這句話必須聯絡全章、前後句來理解,才能準確。

    《莊子·養生主》這一章句是莊子的養生之道。其主旨是遵循天地自然之道養生,可以保護身體,養足精神,盡享天年。這是理解“為惡無近刑”的前提。而“為惡無近刑”的提出,是在前句“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欲,精神上損傷已經很危險了!已經很危險而仍追逐所欲者,那就更危險了)之後。其意思是:做壞事沒有接近於刑罰,但精神上要遭受外物的損傷。這是違反天地自然之道而得到精神上的刑罰,不利於養生。

     

    注:知,欲也(《康熙字典》)。《禮記·樂記》:“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

     

  • 11 # 皓月紫光

    為惡無近刑就是做惡事不定馬上受懲罰,但所受的影響是深遠的,比如現代人把小河小溪的魚電光,要找一條野生魚和泥鰍都沒有,又要人們辛苦養殖,希望立法,小河小溪禁止滅絕性捕捉,小河大河也要設休漁季。

  • 12 # 蘇康聊大同

    莊子所言“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傳統意義上解釋是:做好事不會馬上受到稱讚,做壞事也不會馬上受到懲罰,但是做好事的人早晚要被人稱讚,做壞事的人終究要受到懲罰,所以人要向善,不要因為不能馬上得到別人的認可而不做好事,也不要因為不會馬上受到懲罰而做壞事。這實際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活的悖論,人人都向往善與美,但社會的執行中卻產生了對立相反的結果,關鍵是要客觀、正確、辯證地看待,堅持為人的底線,堅信善的終極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 13 # 育兒不焦慮

    《莊子》“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如何解釋

    這句話見於著名的《養生主》,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庖丁解牛”。這句話的本意其實非常簡單,“無”通“勿”,完整翻譯如下:做好事不要想著出名,做壞事不要觸犯法律。就這麼簡單!之所以容易引發世人的誤解,無非是因為人們不可想象,如莊子這樣的聖哲,居然容許我們作惡! 這就必須回到這篇文章的完整語境中去了。

    《養生主》通篇講養生的方式為順應自然。天道和人道都是有秩序的,人必須遵守這個秩序才能保全自己。庖丁近二十年都沒有更換一把刀具,就是因為他熟知牛身上的所有結構,他的刀能夠避開筋腱和骨頭,只在筋骨的縫隙中游走,這就是守了秩序。人活於世,同樣是這道理,在莊子看來,上下各有一條“筋骨”,一條筋骨是安全的極限:名聲,這不難理解的,俗語云“槍打出頭鳥”,古諺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都是這個道理,也符合道家“無為”的思想;另一條筋骨是安全的下限:刑罰,也可籠統稱之為法律。這兩條安全線,就是“刑名”,只有在刑名之間遊刃有餘,才可以保全自己。

    聯絡一下當下,再細細玩味一下這句話。多少名人一夜之間“人設”崩塌,然後是破鼓萬人捶,再無翻身機會,早知今日,不若一直做個普通人的;觸犯法律而受到法律的制裁,那就更不用說了,沒有人希望自己此生會有牢獄之災的!

    那麼,是莊子老先生鼓勵我們行小惡,只是不觸犯法律即可嗎?當然不是,不是鼓勵,而是容許。

    如果以“性善論”、“性惡論”問老先生,莊子的回答應該會是“人性善惡有之,故教育所以貴也,故道家所以存也!”

    老先生知道我們兼有善惡,所以給這善定了“不圖名利”這個界限,給這惡定了“不犯法律”的界限。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循了這個標準,不能說是世界大同,但是,和諧社會不就可期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奶茶店適合線上引流然後銷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