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們現實生活中通常都鼓勵大家要多出去行走闖蕩,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增加見識豐富人生閱歷。而老子卻說"不出戶,知天下"。這是什麼理?老子的"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之言論科學嗎?
21
回覆列表
  • 1 # 裘承信微讀道德經

    “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出自《道德經》第四十七章原文: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誰是聖人?在老子的思想體系裡“道”是聖人,道的本質是真理,道的本能是宇宙的能量,所以,老子稱真理與善良為聖人,大部分聖人指的的是“善”,而這一章我更傾向於聖人是真理。

    真理的看不見的客觀的規律,是靜態的公理,隱藏在萬事萬物的本質上。真理的屬性是公平,而真理所體現出來的具體的表現是數學。宇宙的執行規則就是根據數學的意志執行。萬物皆數,沒有一樣東西不是數學不能計算的。只要找到數學的規則就可以計算過去與未來,“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故大致不割”,都是在描述數學從宇宙開始的那一刻到未來都是一脈相承,知道1+1=2就可以計算宇宙中的無限大的數。不管你在電腦裡寫多少文字而文字的背後永遠只有兩個數,0和1。只要你把數字輸進去電腦就已經知道你要表達什麼,計算機馬上就把結果就告訴你了。

    有一句話,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用科學的語言表達道道本質是數學,道的本能是物理,道的體現是化學。只是在遠古的時代科學不發達,老子對於宇宙中所發生的一切事用道來代替。

    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描述的是真理的功能,也就是數學的功能。《道德經》是一部用哲學的思維模式優美的文學語言寫出的一部科學鉅著。寫的就是數學、物理、化學

    三者之間的關係。

    非常道:美:現象:生命:公義:化學:微

    可道::善:規律:道路:公正:物理:希

    道:::真:本質:真理:公平:數學:夷

  • 2 # 真一道子

    宇宙天地之間,不過是陰陽動靜而已,陰陽動靜,不過是“無極”、“太極”之理而已。天下也總有一個原則與定理,聖人若是隻求淡然無慾,心上圓明,自然可以洞見一切,就能夠體悟這個原則與定理,所以天下雖然很大,但還是離不開這個原則與定理,所以聖人不必走出門戶,就可以完全知道天下的一切事物。

    但是,凡夫之人則不同,每每要以自己的眼睛,來了解天下的事物,而不知天下的事物是不可窮盡的,所以凡夫俗子費盡了畢生的精力,走遍天下,迷於身外之見,反而更迷失自己的本性,所以是走得越遠,知道的反而越少,因為自己越遠離了本性,受到外物汙染的原因。

    科學昌明,利於一時,值得尊重,但科學是有限的,科學不是萬能的,若是認為聖人之道也需要用科學來檢驗,那麼,科學的確有點不知天高地厚,人類過分相信依賴科學,則必然被科學所誤而自毀前程。

  • 3 # 無話可說一個字服

    解釋字面是不行的。理解了就是聖人了。和佛家講般若智慧是一個意思,內心不染一塵而知天下事。如果去推測、猜想都是世間智,老子即講世間智,也講出世間智。科學上叫天才兒童。人人都是天才,需要開發本來的智慧。因為汙染了心性而失去智慧。因為道體遠遠超過人的認知,人類文明不及這個道體億萬萬分之一,包含音樂、藝術、科學、發明等々,都是本來就有的,只是被釋放出來。

  • 4 # 孤猴78345271

    原創思想,老子曰:`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意思十分明確,意即:如果你悟道,你就可以足不出戶,全知天下事! 初看起來,這簡直是老子在胡說八道,99.9...9%的人會反對這個觀點。然而,細想之後,不得不說,老子沒有錯!實際上,宇宙蘊含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準則,即:宇宙是天然合理的! 比如宇宙空間無窮大是合理的,空間有限是不合理的,時間必須古往今來,無限延伸才是合理的,時間有起點或終點是不合理的,宇宙必須永恆地執行,所謂宇宙誕生,或死亡是不合理的,`一陰一陽之謂道’是合理的,因為只有這樣,宇宙才能夠在膨脹和收縮交替中永生,...於是就隨之有了陰陽合一,物質誕生,萬物從物質中誕生,...所以,一個悟道之人,他根本就無需聞窗外事,便可以知道宇宙,萬物和人類社會,一切的一切! 那麼,你贊成老子的觀點嗎?本民間思想家舉雙手贊成!

  • 5 # 閒看秋風999

    《道德經》第四十七章: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兩種解讀;第一種是唯心主義世界觀。老子認為,對事物的認識不應到客觀世界中去求,認識不是從實踐中來的。

    第二種解讀:無為而治。而且老子一貫主張最好的統治(管理),就是讓被統治者(被管理者)能夠覺察出有人在統治(管理)。

    從《道德經》全書來看,應該理解為第二種,即“道”為“萬物之宗”;老子還說了:“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這就是說,“道”是宇宙萬物的老祖宗,出現在上帝之先。道,就是“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而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是由精神性的“道”產生的。“道”不依賴於人而獨立存在。

    因此,老子的意思應該是,只有掌握了“道”,只要“法自然”,就可以“不行而知”;否則就是“其出彌遠,其知彌少”了。

  • 6 # 楊福榮

    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之道,用賢文起首兩句話作思維,觀今宜幹古,無古不成今。當然似種概括,主要的還一個人,生於有慧根,心態,環境,理事做人,達到道的高度點化,來成聖,成賢,彼此更懂得天,地,人,的自然遁環規律。對事物有種哲理的直觀,對事物的變化發展,就會十有八九的把把握,比如說,有太陽,就會有月亮,有月就會有星星。必要的是不是修了聖賢的心,走一條聖賢的路。……。習淺胡說。

  • 7 # 古之善

    《老子》第四十七章 不行而知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注 釋

    1、見天道:河上公本、王弼本同。帛書本和傅奕書本均作“知天下”,與河上公本、王弼本句義相同。

    2、不見而名:帛書本“不見而明”。“名”與“明”古時通用,然今本作“名”對應《老子》第一章中的“名”。

    3、不出戶,知天下:意為道生化萬物皆有道法自然的行為規律;天下雖大,若要想知道天下之所以為天下的道理,不須出戶就可以知天下之道理。

    4、不窺牖,見天道:牖,窗戶古建築中室與堂之間的小窗子。此句意為道法自然的行為原則不是用兩隻眼睛就能看出來的,是透過心中的慧眼,不需看窗外,所進行的辯證思維與思辨,來發現道法自然的行為規律。

    5、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此句意為人僅僅透過自身的兩隻眼看天下,是不能識天下的;那麼走得越遠,看的越多,離道就越遠反而頭腦會被現象界所欺騙,其對道的真知就獲得越少。

    6、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意為體合道之行的聖人,不需遠求道法自然的行為原則就可知道,不需要看天下就能說出自然的行為原則,不人為非理性地造作施為,就可與道法自然的行為原則相融合而理性地為之。

    語 譯

    道生化萬物皆有道法自然的行為規律;天下雖大,若要想知道天下之所以為天下的道理,不須出戶,就可以知天下之道理。道法自然的行為原則不是用兩隻眼睛看,就能看出來的,而是透過心中的慧眼不需看窗外,所進行的辯證思維與思辨,來發現道法自然的行為規律。

    人僅僅透過自身的兩隻眼,走得越遠,看的越多,反而頭腦會被現象界所欺騙,其對道的真知就獲得的少。遵從“道之德行”的聖人,不需遠求道法自然的行為原則就可知道,不需要看天下就能說出自然的行為原則就是“道之德”,不人為非理性地造作施為,就可與道法自然的行為原則相融合而理性地為之。

    進而論之

    當下有些人,是這樣認為:老子提出的“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及“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是主張“絕學”、“棄智”,用“靜觀”、“玄覽”的神秘直覺方法,去體驗“無形”、“無名”的“道”,以達到所謂的與道“玄同”的境界。這是一條神秘的唯心主義認識路線,使認識真理性的客觀標準,陷入了懷疑論、不可知論。

    在這裡我只能說,有上述觀點的人,他沒有真正系統地理解《老子》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沒有真正與古哲人老子的智慧心靈,進行交契、交流、感悟,來理解、解釋老子的智慧心靈與他所說“玄”的本意。而且,這些人只是以“形而下者”的認識觀,在字面上、簡單的、物象的、技術層面來理解《老子》。那麼實際上,以“形而下者”的思維方式,怎能看懂“形而上者”老子所表達的智慧呢?“形而下者”只能看懂《老子》表達語句中字義之現象,而沒有看懂《老子》表達語句中的智慧之奧妙,這就是,形成“形而下者謂之器”的原因。

    道家曰:“三眼能識天下事,一鞭驚醒世間人”。這就是在說,兩隻眼只能看現象、兩隻眼只能模仿、兩隻眼無法創新、兩隻眼只能在技術層面打轉轉。也就是說,只有狹義的、專業技術層面的認識觀之眼,是無法認識大千世界。那麼,第三隻眼是什麼?那就是古哲人所說的“天眼”、“慧眼”。用當下的話表達,就是具有智慧的認識觀之眼(哲學的認識觀與科學的認識觀相統一)。而且,古哲人要用鞭子抽我們,要我們驚醒,要我們懂得“形而上者謂之道”,並且告訴我們懂得“形而上者謂之道”時,那麼我們一定要懂得“形而下者謂之器”。因為,“形而下”是“形而上”的本體。形象地說,我們長著兩隻眼去看“專業層面的知識論”,那是不難的事,天下人都知道如何去學習。難就難在“智慧層面的認識觀及思維與思辨”如何去學習。那麼,我們只有透過學習來豐富我們的知識結構,才有條件使我們長出第三隻“智慧的認識觀之眼”,才能明白哲學思維與科學思維的統一,以及哲學應用與科學應用的統一。當然,我在這裡所說的第三隻眼,不是人體上生理的長出第三隻眼,要是人體上有生理的第三隻眼,那麼這個人一定是怪物。

    老子云: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老子在告訴我們,我們要長出第三隻“天眼”、“慧眼”,我們才能“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也就是,讓我們知道,去把握“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這個認識上的方法與認識觀,我們才有條件在認識上有“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的可能。

    老子云: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老子在說:我們只依賴我們所長出的兩隻眼,那麼我們只能去“看天下”,不一定能“識天下”。“其知彌少”句子中的“知”不是知識的“知”,而是“真知”的意思。老子表達的意思是:我們走得越遠僅僅靠兩隻眼看現象,弄不好還看錯了,腦子會中毒的,反而得不到真知,得不到“形”的超越,以及在認識上的昇華。如:當下的人,都能走得很遠,與老子的時代相比,那是走遍世界在看世界,網際網路更是如此。但是,不代表你走得越遠、看的越多就有智慧,因為智慧不等於知識。有些人在網際網路上走得越遠、看的越多,反而頭腦中了病毒。原因是看現象看多了,現象界的慣性在頭腦裡會被固化,在現象界的圈裡就跳不出來,就會受到假現象的欺騙,腦子裡的慧根會中病毒的。這在當下的21世紀,這樣的人遠遠、遠遠地不在少數。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老子在公元前6世紀就告誡我們了,而到了21世紀我們竟然都沒有搞清楚老子所云“其出彌遠,其知彌少”這句話的意思。這不正是,我們走到了21世紀,我們已經走得很遠,看了很多很多,反而沒有靜下來,好好地反思老子告誡我們實言的本意。老子在公元前6世紀,就率先在世界上就解釋了宇宙本體,解釋了是“誰”創造了宇宙世界。並且,老子已經告訴後人“道可道;名可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為而無不為”等,這些實言之真理。這就是中國古哲人老子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這就是老子讓我們去深刻地去理解、去解釋、去發揮、去實踐、去創新。

    老子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老子在告訴我們,讓我們長出第三隻“慧眼”,懂得“形”的超越與認識上的昇華。這就是“形而下”不需要走得很遠就能得知,我們可以在現象界中、在學校中、在書本中、在網際網路中,就能學到。

    那麼,要懂得“形而上”的意義,不是靠走得遠看得多就能領悟。實際上,老子讓我們要認識到,透過“形而下”理性思維與思辨,去豐富我們的知識結構,來支撐“形而上”的理性思維與思辨。這才會出現超現象的抽象概念,才會有抽象到具體的概念運動,才會進一步梳理出最為普遍性的抽象概念及思想物件的反思,這才可能“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老子云: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這裡的“牖”是房子內,室和堂之間有一個小窗子叫“牖”。老子所云的這句話,足以說明辯證法大師開山鼻祖老子的智慧。而這句話,在我說來,不正是體現老子智慧的表現嘛。老子不出戶就知道是“誰”創造了宇宙世界。而且,老子知道要想見“天道”,不需要兩隻眼睛透過“牖”來看“天道”,看了也沒用。就是當今的哈勃天文望遠鏡之眼,也看不到“天道”,也跳不出宇宙世界,只能圍著地球轉去看“天”的區域性現象。所以,老子的認識形象,反映在老子用不著出戶,用不著透過窗戶看,就像老子所言,甚至連“牖”都用不著看,就能見“天道”。這就是老子的第三隻智慧之眼在戶內見“天道”,這就是老子有“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的本事,這就是老子身在地球,而能跳出宇宙世界,回過頭看宇宙世界的第三隻智慧之眼的本事,而且是在公元前6世紀那個時代就有此本事。這就是我為什麼說,老子的智慧,充分地反映在“道”的學說中,並且老子的“道”,可以作為哲學規定,確定為關於宇宙本體和最高原因的學說。進而,這就是為什麼說,老子的宇宙觀之哲理學說,不需要著作等身,其論“道”之學說,是後人難以企及的。

    中國古哲人老子認識到“陰陽原則”的普遍性與必然性。老子揭示了宇宙萬物生化演變具有自然價值取向客觀的行為規律,這就是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就是,道效法自然,就是“自然的計劃”生“自然的目的”。“自然的計劃”是“道之性”,是陰陽之性,也就是宇宙本體存在陰陽之性;“自然的目的”是“道之生”,是“陰陽原則之行”之生,也就是宇宙本體按照“陰陽原則”的行為生化萬物。

    摘自《老子的智慧之學》南京出版社,2015

  • 8 # 熱帶雨林的午後

    老子所說的“不行而知,不見而明”,是道家認識方法論的重要標誌。

    《道德經》第四十七章: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老子這麼說,根據的是他所提出的“道論”,表達的是他的認識論的特點。如果僅從“不為而成”的觀點去看,肯定覺得這種說法太不靠譜。但如果聯絡老子的關於道的認識方法論,會發現,老子的見解有部分是科學的,另一面則有誇大其認識論作用之處。

    他提出的“道”,是不能靠感官認識的。這個道沒有形體,沒有可以感知的具體質感,空無,由無限小(“樸”)的東西組成,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既是萬物產生的根源,又存在於具體的事物之中。連描述這個道的真實完整的狀態都是不可能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狀之狀,無物之象。”)

    但是,道又不是什麼都沒有,道中真真切切地“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透過感悟可以感到,老子提出的對道的感知認識方法,就是“玄覽。” 《道德經》第十章提出:“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玄覽方法也有更深的依據,就是轉向事物的深處以“觀復”。《道德經》第十六章提出,“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老子發現,道有一條規律:“反者道之動。” 道所生出的萬事萬物,總是處於運動之中,總是表現出向道復歸的趨勢,這個過程,總是表現為向現存事物運動方向和性質的相反方面轉化,轉來轉去,就回歸道體,復歸於無了。 這條規律體現在道本身和事物的關係之中。透過“觀復”的過程,應該可以直接透悟這個道的本體,認識道的規律。觀復的復,是反者道之動的基本現象,所以,觀復是認識道的基本途徑。甚至,只有觀復,才是通達道體的唯一途徑。

    玄覽的方法,不是完全的無稽之談。但也有本身的缺陷。

    老子的道,實際上是把世界看成是一個無限巨大的系統,本質上不是物質實體,而是物質實體的聯絡。道就像一張網,覆蓋了整個世界。同時這張網又是一個整體,互相聯絡。老子認為,人和這個道是可以相通的。通的路徑就是玄覽,就像嬰孩一樣,保持混沌靜默單純的境界,可以感悟到道的整體。

    老子有一條很高明的發現,就是世界本質上是個空空如也的系統關係。同時老子又有一個過於超前的認識方法,以為這種性靈上的寧靜致遠,可以通達道通體。

    玄覽的方法,也有一定道理。玄覽就是把事物看做是一個整體關係,防止見樹不見林。即使不能真正通達所謂的道體,透過“玄覽”,也有助於儘可能全面地關照事物的整體狀態,更加逼近事物存在的真實關係,更加全面把握事物的發展趨勢。這是很高明的智慧,已經是系統思維的一種近似方法。但前提是必須獲得足夠的資訊,僅憑空想,是達不到效果的。

    同時,玄覽並非完全無思無慮,寂然不動。實際上是一種把握事物規律的思考活動。老子認為“觀復”能得到道的規律,只有深入思考,反芻事物的現象,從中得到領悟,“滌除”掉枝枝葉葉,留下的抽象規律,純淨專一,就是道體。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人的高階思維的經驗,這裡的“玄覽”,就接近於冥思。

    這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系統整體認識方法,客觀洞察事物規律的思考方法,值得肯定。

    當然,也有一種狀態可以達到,就是人在這種靜默狀態,會進入一種與自然合一,心靈自由空靈的感覺和狀態。修煉道功的人認為這就近於得道。可備一說。

    但是,玄覽和觀復,有其侷限。它們本質上都是認識方法、思考方法,一旦領悟了事物的規律,確實能做到“不行而知,不見而明。” 用演繹法、經驗養成的直覺方法,就可以推知事物的發展。比如,掌握了星辰的執行規律,就可以預知何時月食,何時日食。瞭解了物候學,就可以預知何時會鶯飛草長,何時會葉落霜露。見慣了各類事物,憑直覺就能得出判斷。

    但是,認為不要任何經驗和資訊,“不行”,“不見”,“不出戶”,就可以認識道,認識事物的規律,則是不現實的,不科學的。特別是透過“玄覽”,就要掌握整個世界本體的規律,完全地天人合一,是不切實際的。人類也沒有這方面的經驗可以驗證有如此神奇的認識方法。人的認識的奇蹟,聰明才智,都是發生在人的實踐活動的過程之中,玄覽的方法,不能代替人的“出戶”的具體認識活動,它實際上只能是人的實際認識活動的延伸和昇華。

    老子本人也是反對這種所謂的先見之明的,批評道:“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道德經》第三十八章)。對於天下常情,他也要透過實際觀察來掌握,“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但對道的認識方法,還是有理想化的虛幻成分。

  • 9 # 羅無聲永不落幕名博彙

    大道至簡,回答這個問題不用太複雜。

    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指的是“聖人”,是人生所達到的一種境界和修為。

    人生是有限的,宇宙是無限的,人能走到的地方和所見到的很少,單靠“行動”所見所聞所知,人生的“知識”與境界,那將是少之又少,甚至是“無知”。人若要有智慧,就必須“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所見知所不見”。也就是以有限知無限,以有限的行動與見聞,去認知無限的宇宙與世界,要用大腦去“擴張”,給思想插上翅膀,用思想去翱翔,認識到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其先後,這就是不行而知,不見而明。

    不行而知,不見而明,是人生修為的至高境界,有了或達到了這一境界,而後才有“不為而成”。“不為”,不是“不作為”,而是“無所不為”,是以“常道”實現“非常道”,化平常為超常,以平凡見偉大。“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無所不為”。“無所不為”,是更大和偉大的作為,是惠及整個人類社會的偉大行為。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地球村時代,命運共同體時代,“掌握”世界的時代,是一個“大智慧”的時代,時代要求我們:應當做到:“不行而知,不見而明”,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實現人類社會的美好幸福生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動漫中有哪些智慧非凡的男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