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城雪未暖

    孔子一生致力於傳師授業,到他晚年的時候,號稱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便有七十二人。

    在這七十二人中,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顏回。

    顏回這人,簡直是學霸中的學霸,什麼“孔門十哲之一,孔門七十二賢之首,儒家五大聖人之一”的稱號,統統被他收入囊中。

    一、顏回真是一個君子啊!

    顏回跟孔子一樣都是魯華人,他字子淵,十三歲就跟著孔子學習了。

    顏回問孔子:老師,什麼叫做仁?

    孔子回答道:你要控制好你自己,一切按照禮的標準實行,不要搞那些花裡胡哨的東西,這樣天下人就會覺得你是個仁德的人。

    顏回記住了孔子的話,他決心要做個符合“禮”的人。

    怎麼做呢?

    做人,要知足常樂;

    為政,要以民為本;

    從師,要恭恭敬敬。

    不過,孔子生活的時代,諸侯們天天忙著爭霸,時局動盪不安,誰又有心情去聽你如何施行仁政的學說呢?

    索性,顏回也就不去當官了,始終陪伴在孔子身邊,對此,孔子卻讚譽有加: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需要他的時候,他便濟世救民;不需要他的時候,他便隱於俗世。能夠這樣不慕名利,一切以天下為己任的人,唯有我和你顏回了。)

    無怪乎孔子對於這個貼心的弟子,特別滿意,想來若是有人能夠有顏回的才華、品行,也能很討老師們喜歡吧?

    二、學霸和孔聖人的日常

    顏回和孔子兩個人之間的關係,處於父親和老師之間。

    顏回看向孔子的眼神裡,都泛著崇拜的光芒。

    有一次,顏回在聽完孔子的課後,感嘆道:對於老師的才華和品德,我抬頭仰望,越是覺得高,我埋頭鑽研,越鑽研越覺得堅固。看上去老師就在我的面前,可當我走上前來,卻發現老師又好似在我的身後……

    《論語·子罕》曰:“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學霸顏回想了很多,在他二十九歲那年,【發盡白】。

    隨後不久,便英年早逝了。

    顏回死的時候,孔子痛哭流涕,他想顏回了:自從我有了顏回,門人們越來越親近。

    這件事過去很久後,魯哀公問孔子:先生門下的弟子誰最好學呢?

    這件事又勾起了孔子的傷心事:“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 2 # 建立新世界

    我認為:1.他出身貧寒,自幼生活清苦,卻能安貧樂道,不慕富貴;

    2.性格恬靜,聰明過人,長於深思;

    3.聽孔子所講的許多高深道理,他能完全理解,且能聞一知十,成為孔子的得意門生;

    4.在孔門弟子中,顏回以突出的德行修養而著稱;

    5.他堅守先生不恥下問的教悔,一起畢生精力研之彌堅,欲罷不能,深得孔子的讚賞;

    補充:他終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現一個君臣一心,上下和睦,豐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鹹服,天下安寧的無戰爭、無飢餓的理想社會。

  • 3 # 皇封堂出道觀香查事

    孔子言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顏回的快樂是最高境界的快樂 是內在的清淨心 並不追求物質享受 而且就算住的屋子簡陋 吃的清湯寡水 依然改變不了他內心的快樂 這就是一種心境的快樂

    孔子最喜歡顏回充滿智慧 謙遜好學 極富學問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快樂

  • 4 # 周莊曉夢

    孔子透過觀察平日裡,顏回德行操守整體表現,發現此弟子,符合自身對“人”的設想。有幾則小故事體現:

    1、顏回二十九歲,頭髮全白了,很早就去世了。孔子哭得哀痛之至,說:“自從我有了顏回這個學生,學生們就更加親近我。”魯國國君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是最好學的?”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最好學,他從不把脾氣發到別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樣的錯誤。不幸年紀輕輕死了。之後再沒有發現好學的人了。

    2、孔子在陳國和蔡國之間的地方(缺糧)受困,飯菜全無,七天沒吃上米飯了。白天睡在那,顏回去討米,討回來後煮飯,快要熟了。孔子看見顏回用手抓鍋裡的飯吃。一會,飯熟了,顏回請孔子吃飯,孔子假裝沒看見(顏回抓飯吃的事情)。孔子起來的時候說:“剛剛夢見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乾淨的飯然後才給他們吃。”顏回回答道:“不是那樣的,剛剛炭灰飄進了鍋裡(弄髒了米飯),丟掉又不好,就抓來吃了。”孔子嘆息道:“(按說)應該相信看見的,但是看見的也不一定可信;應該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們記住,要了解一個人不容易啊。”所以要了解真相很難啊,孔子認為要了解一個人更難啊。

    3、孔子對顏回說:“顏回,你過來!你家庭貧困處境卑賤,為什麼不去做官呢?”顏回回答說:“不願意做官。我有城外的五十畝地,足夠供給稠粥;城內的十畝土地,足夠穿絲麻;彈琴足以自求娛樂,所學先生的道理足以自己感到快樂。我不願意做官。”孔子欣然改變面容,說:“好啊,你的願望!我聽說:‘知足的人,不以利祿自累;審視自得的人,損失而不憂懼;進行內心修養的人,沒有官位而不慚愧。’我誦讀這些話已經很久了,現在在顏回身上才看到它,這是我的心得啊!

  • 5 # 好玩的國學

    我們先說孔子是多麼喜歡顏回,這一點,子路、宰我和子貢他們,大概要羨慕嫉妒恨了。

    就像班主任一般都喜歡班長一樣,在“青年政治學院”,孔子最喜歡的學生是班長顏回。

    公元前481年,顏回先孔子而去世。孔子對他的早逝感到極為悲痛,“天喪予!天喪予!”他哀嘆說,“這是老天讓我死啊”。

    孔子是極為理性極為內斂的,顏回的去世,讓孔子呼天搶地悲痛不已,可見孔子對顏回的感情至深。

    孔子把顏回列為十大弟子之首,說他是君子,是賢人,別人都做不到做一天的君子,踐行仁的理念,一般人一天都做不到,而顏回可以三月不違仁。在孔子眼中,顏回大概可以達到賢人的境界了。那麼,顏回到底有什麼優點,讓孔子這麼喜歡他呢?

    第一,顏回是孔子最忠心耿耿的弟子,對孔子是真心的崇拜,無論是孔子風光的時候,還是在孔子喝涼水都塞牙的倒黴的時候,顏回都不離不棄,守在孔子得瑟身旁。自十多歲進入師門,顏回始終追隨著孔子的腳步,是孔子“骨灰級”的“鐵粉”。對孔子的話,顏回深信不疑;對孔子的要求,顏回堅決執行。在辦學之初,孔子在和少正卯的競爭中處於下風,學生們都跑光了,但只有顏回一個人陪著孔子,所以說,顏回是孔子忠心耿耿的學生。

    第二,顏回最有執行力,最任勞任怨,是孔子最得力的助手。在孔子面前,顏回是班長,替他管理班級;是廚師,給孔子燒菜做飯;是心理醫生,給孔子加油打氣;是助教,幫晚年的孔子蒐集資料整理《易經》;他甚至還會說幾句笑話,給孔子調劑心情。在跋涉四方找工作時,顏回掉了隊,很晚才和大部隊會合,孔子擔心地對顏回說,我還以為你死了呢。顏回則幽默地說,老師還沒有死,我怎麼敢死呢?這也就是顏回,要是子路說這樣的話,估計孔子早就開罵了。

    第三,顏回絕對情商巨高無比,他看起來很木訥,實際上卻是個非常聰明的人,他太會討孔子的歡喜了。

    莊子曾經講過這樣的故事。顏回對孔子說,“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 我們不禁感嘆顏回的語言藝術。他平時不說話,一旦開口,每句話都能直達孔子內心最柔軟的地方。這段話是說,“老師慢步走,我也慢步走;老師快步走,我也快步走;老師跑起來,我也跑起來;但老師一旦加速,絕塵而去,我只好目瞪口呆了”。這話說的好啊,簡直讓我和小夥伴們都驚呆了。

    第四,顏回人家甘於寂寞敢於清貧。孔子從小也是苦出身,但對財富懷有一種淡然看待的心理。孔子就說過,富貴於我如浮雲。孔子弟子中,顏回大概是最窮的人了。一竹筒飯,一瓢水,住在破巷子裡,簡直是在貧民窟裡要飯的。別人不能忍受這種貧苦,顏回卻自得其樂。而顏回在這一點上,簡直和孔子是一模一樣的,這也讓孔子與顏回之間,形成了一種於我心有慼慼焉的氣場。

    第五,顏回勤奮好學。孔子最喜歡勤奮的學生,只要你不是太笨,像司馬牛那樣的笨孩子,理解力太差,孔子是不喜歡的。但太聰明,孔子也不喜歡。比如子貢、宰我等學生,太聰明瞭,老喜歡錶現自己,老喜歡耍小聰明,就經常找來孔子的大罵。

    而顏回,實在很勤奮。孔子說“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 。意思是,“認真做筆記目不轉睛不開小差聽我講話的,大概只有顏回了吧”。顏回去世之後,孔子還悲嘆,“死得可惜啊!我只看到他前進,從未看到他停下前進的步伐。

    ”在孔子眼中,顏回就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典範。最重要的是,顏回人家聰明,又很低調內斂,看上去有點呆。一開始孔子認為顏回的智商不高,到後來才發現,顏回其實一點都不笨,對孔子的學問,顏回不僅能夠掌握其精神實質,做到融會貫通,還能夠對孔子有所啟發。

    這樣聽話的乖寶寶,這樣忠心耿耿的弟子,這樣什麼事都能做的學生,這樣低調內斂不張揚的學霸,誰不會喜歡呢?

  • 6 # Leslie73

    顏回聞一以知十,孔門弟子中屬上根利智者,最得儒學真傳,故後世有“孔顏心法”之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回也不改其樂。安貧樂道的顏子,堪為萬世之楷模

  • 7 # 貓員外

    因為顏回是孔子認定的接班人。

    顏回被儒家稱為“復聖”,地位甚至高於“亞聖”孟子。如果不是早夭,顏回完全有可能和孔子並肩,帶領儒家走上一個我們現在都無法企及無法臆測的新高度。

    孔子愛顏回,主要有以下三點:

    首先,是顏回的學術能力。

    我們大家都很熟悉孔子的另外一個學生,端木賜,也就是子貢。子貢“受業身通”,更是被孔子稱讚為“瑚璉之器”。善於經商,強於辯論,就辯論一項,孔子也自愧不如。子貢是一個卓越的政治活動家,“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其作用和影響力之巨,孔門中無出其右者。孔子去世後,子貢甚至結廬在孔子墓邊,為之守孝6年。即便是這樣一位人物,在談論學術成就的時候,也對顏回讚歎無比:“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孔子贊同的說道: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顏回十四歲求學於孔子,歷二十五年。在孔子眼裡,顏回可以說是一個完美的學生,與之相比,子路失之於魯莽,曾參失之於愚鈍,子貢失之於世俗,弟子都各有所缺。孔門弟子三千,有賢七十二,稱哲十人,在境界上能比肩孔子者,唯顏回一人。孔子提到顏回時說:“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翻譯一下就是:我和顏回談話一整天,我說什麼他就聽什麼,也不表態,也不問問題,跟個傻逼一樣。但是等他下去之後,我看他和別人談話,卻能完整真實的表達我的意思。

    其次,是顏回對信仰和真理的堅持。

    一個真正有大修為的,必有大堅持。只有在面臨絕大困境的時候才能體現出來。

    孔子周遊列國,被困於陳蔡,斷糧絕路,死亡威脅著這隻儒家團隊。在危機時刻,孔子依舊每天講學、誦歌。子路忍不住了,站起來諷刺孔子:我們現在飯都吃不飽,都不知道能不能看到明天的太陽,您還在每天飽吹餓唱。這麼多年來,您總是從失敗走向更失敗,難道就沒有一點值得反省的嗎?面對這種質疑,孔子提出了一個問題: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對此,孔子的三個學生先後發表了觀點。第一位是子路,子路認為或許是我們的德行和智慧都還不夠,所以混得不好。子路的回答暴露了他的短板,那就是面對困境的時候容易變得不自信,不能夠堅持原則。

    隨後,子貢說了他的看法。認為夫子之道至大,太超前了,標準也太高,大家不能理解,也不好接受,建議孔子適當放寬標準,去求容於世。子貢比子路好了不少,有道路自信,但是不能夠堅持,會妥協。

    只有顏回,擲地有聲地回答:“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顏回首先肯定了夫子道路地正確性,然後指出大道不修,是作為儒家的恥辱,而大道不被採納,則是當權者的恥辱。所謂的君子,就是在大道不能被認可,依然能夠堅持自我而不是墮落下去隨波逐流。

    所謂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誠顏回也。

    第三,是學派發展的要求,顏回實際上已經成為了儒家二代目的不二人選。

    《韓非子.顯學》開篇即言:“世之顯學,儒、墨也。”在孔子晚年時期,儒家實際上已經發展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其對時政的影響一點都不比墨家差。孔子脫困於陳蔡之後,門人子弟紛紛出仕各國,其中之佼佼者便是端木賜,子貢。而在儒門之中,顏回是唯一一位有能力,有權威繼承孔子衣缽的人。實際上孔子也是將顏回作為接班人在培養,孔子多次在不同的場合盛讚顏回。在孔子所有的學生中,如上所說,顏回的思想境界和認知,是最為接近孔子的。我們可以預見,如果顏回沒有早死,那麼在孔子去世之後,儒門必將是團結在顏回的周圍,繼續將大道實踐、傳播下去。孔子的學說將透過顏回之手繼續發揚、完善、傳播。儒學將會呈現出和現在完全不同的面貌。

    可惜啊,

    公元前481年的噩耗,徹底改變了先秦的思想史。

    顏回死了。

    顏回之死,對孔子的精神打擊是空前而且絕後的。孔子大哭,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孔子之哭,並非單純為了顏回之死,更是為了儒家的命運而哭。所以,孔子悲痛的說:“天喪予”。果然,在孔子逝世之後,缺乏核心的儒家立刻陷入了分裂。不同門人帶著自己對從孔子那裡傳承下來的知識的不同理解,自行開宗建派,被稱為儒家八派,分別是:子張之儒,子思之儒,顏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孫氏之儒,樂正氏之儒。

    儒門陷入了雪崩式的衰落,儒家子弟紛紛根據自己學到的知識,搞自己的理論,直接催生了法家、道家等諸子百家。

    儒學道統幾近斷絕,儒家學術幾近滅絕。一直到百年之後,戰國中期,亞聖孟子橫空出世,才避免了儒家失傳的悲劇。

  • 8 # 讀人

    開始的時候,孔子對顏回這個學生的影響並不是特別好!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孔子說:“我整天與顏回談話,他都沒有任何質疑,好像是個愚笨的人。但離開教室留意它私下言行舉止,卻能夠發揮不少心得。顏回並不笨呀!”顏回上課完全沒有反對意見,但能融會貫通。

    而孔子最欣賞顏回哪一點呢?

    主要兩點:不遷怒、不貳過。

    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弟子中誰比較好學?孔子回答說,以前有個叫顏回的學生,不遷怒,不貳過,可惜不幸短命已經去世。現在沒有了,沒有什麼好學的人了。

    孔子特別喜歡顏回,在《論語》多次提到他,而且都是稱讚的話,後世將他排為孔門七十二聖賢之首。顏回十三歲就跟孔子學習,能夠做到安貧樂道——“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可惜身體不好,二十九歲頭髮全白,朱熹注說他三十二歲就去世了。

    從魯哀公與孔子的對答可以看出,孔子評價好學者的定義有兩個標準:不遷怒、不貳過。這兩點是孔子特別佩服顏回的!

    如何理解呢?

    1、不遷怒

    就是你對什麼事發怒就對什麼事發怒,對什麼人發怒就對什麼人發怒,而不是把怒氣撒到別的地方去。

    比如看球賽看到自己喜歡的球隊輸了發怒,有些脾氣暴躁的就會砸電腦,這就是把怒氣遷於電腦;你在公司被上司誤會罵了,你回到家把這氣撒在妻子身上,就是把怒氣遷於妻子。所謂成年人,得把自己的情緒控制好,不遷怒其實就是一個重要的點。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多少禍是從不能控制情緒而導致的?男女朋友之間、夫妻之間、兄弟姐妹之間、上下級之間,而不遷怒更是一種修養。

    君子任道,小人任性。顏回是按道理來處理人和事,不因自己的情緒而變。

    性情之學比知識難學多了,孔子的七十二聖賢也就顏回做到了。

    2、不貳過

    同樣的錯不犯第二遍,這也是很難的。我們錯誤的種類其實不多,這輩子犯的錯誤都是重重複復。比如說話要考慮對方感受,我們顧著嘴爽就犯了錯誤;我們不少人試過喝多誤事,但很不少人一輩子卻老犯這錯誤。顏回能做到做錯事不犯第二遍,這讓孔子很佩服的。

    一個人想飛躍進步,其實有一個很好的辦法就是同樣的錯誤不犯第二遍,這種力量如複利法則一般,逐漸會有驚人的成就,但很多人是想不明白這點的。

    除了這兩點主要為,還有一點孔子也很欣賞——安貧樂道!

    3、真正的安貧樂道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仔細看,孔子是不禁連稱歎顏回“賢哉回也!”顏回的快樂是來自內心的,做到的真的太難了。

    你無法想象吃一竹筐飯,喝一點白開水,住在破舊的房子,下雨可能裡外都被淋,在這樣的環境還能活得很快樂,對於現在不斷追求慾望的我們,是不是反思一下,我們的樂也該嘗試從內而發,化被動為主動。

    總結一下:顏回吸引孔子欣賞的有三點,主要是“不遷怒,不貳過。”外加一點“安貧樂道”!

  • 9 # 尼山啟明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對於聖人來說,亦復如是。孔子之所以最喜歡顏回,也不是沒有緣由的,不只是因為投緣或對了脾氣。

    根本的原因在於,顏回總是能在最關鍵的時候,能給予孔子一種最觸動心扉的理解和精神上的慰藉,甚至在遭遇最落寞困境時,都能給孔子以最堅定的支援。而這是孔子其他任何一個弟子都難以做到的。顏回不僅做到了,而且做的很好。

    聖人也不想像孤狼似的作著空虛而蒼茫的曠野呼告,而顏回就是那個最溫暖的回聲。特別是孔子的行道,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末期,更是沒有幾天順風順水的時候,因而,來自顏回本能般的無條件的支援,對於孔子來說,就尤為難得。

    茲舉兩個例子,加以說明。

    王充《論衡》曰:“少正卯在魯,與孔子並。孔子之門,三盈三虛,唯顏淵不去,顏淵獨知孔子聖也。夫門人去孔子歸少正卯,不徒不能知孔子之聖,又不能知少正卯,門人皆惑。”

    這一段是說孔子與少正卯在宣講自己學說上的大競爭。“孔子之門,三盈三虛”,孔子的弟子被蠱惑的都不知道該怎麼做好了,也就是說孔子面臨著空前的“信任”危機。

    哪怕僅有一個人的教室,還可以叫做教室,假若一個人都沒有的教室,還能叫教室嗎?若是那樣的話,孔子就徹底冷場了。只有顏回,在那裡作老僧入定般的堅守,在當時應該會給孔子以莫大的心理安慰。所以當子貢困惑地發問“子為政,何以先之”時,孔子冷冷地回答:下去,這不是你能問的回題。因為這時的孔子根本就沒有心情回答這種回題。

    再一個例子。據《史記 孔子世界》,在孔子周遊列國陷入困境的時候,孔子分別向子路、子貢與顏回分別問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是《詩經》中“匪兕匪虎,率彼曠野”詩句,問他們如何理解。孔子其實是在問他們如何看待所信守的儒家之道與所遇到的目前的困境。

    子路的回答是,我們是否還沒有真正做到“仁”與“知”,所以人家不相信我們?這個回答讓孔子很不滿意。子路的回答是,是不是我們所奉行的儒家之道太大了,人家接受不了,能不能把標準放得小一點,這個回答讓孔子很不高興。

    顏回不愧是顏回。顏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夫道之不脩也,是吾醜也。夫道既已大脩而不用,是有國者之醜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

    顏回說:假如是我們在宣揚的儒家之道上存在問題,那責任在我們;若是儒家之道上沒毛病,那就一定是他們出了問題。儒家之道不為當世所接受,又有什麼大不了的呢?若是這樣的話,就能看出“誰是當門定腳人”之君子了。

    這一席話一下子就說到了孔子的心裡,孔子當即笑逐顏開,給顏回開起了玩笑:“有是哉顏氏之子!使爾多財,吾為爾宰”。太棒了,你這個姓顏的小子!你要是有錢,我就給你當那個管帳的。

    這樣看來,顏回就不只是個好學生,說他是孔子的患難知音,也是不過分的。孔子曾對顏回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這分明是把顏回當成是知音與同調來看待的。

    還有什麼比患難時期的理解更讓人感動與銘記的呢?

    除此以外,顏回身上還有不少優良品性與超拔德行,不僅是儒者的典範,更讓孔子很是欣賞。

    顏回在恪善求仁方面,幾乎達到完美的程度,這讓孔子是讚賞有加。孔子會這樣說,“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顏回還是好學不倦的,同時顏回也是聰明的,當然他是屬於那種大智若愚式的聰明。孔子這樣評價顏回:“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爾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當別人問他的弟子中誰最好學時,孔子回答:“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論語》中有一段孔子與子貢的對話。孔子問子貢,你與顏回相比怎麼樣?子貢回答:“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知二”。孔子則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這是師徒二人對顏回穎悟能力的最大肯定。

    顏回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安貧樂道。這可是儒家非常向往的一個境界。

    孔子曾這樣評價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其實,孔子就是最大的安貧樂道的提倡者,孔子就有“憂道不憂貧”等諸多這方面的教導。由於師弟二人在這方面深相契合,於是就有“孔顏樂處”之說。

    此一“孔顏樂處”在後世宋代理學那裡,得到了很好的繼承與發揮。北宋邵雍命其住所為“安樂窩”,應該就是由此取義。

    顏回在儒家中有“復聖”之稱。孟子最先抬升了顏回的地位,他把顏回與遠古大賢禹、稷並稱同列(《孟子 離婁下》)。貞觀六年(632),唐太宗便下令廢除唐高祖設立的周公廟,以孔子為“先聖”,顏淵為“先師”。

    到了宋代理學,對於顏回的尊崇,達到了一個小高潮。他們試圖從“屢空”與“虛空知道”角度來研究顏子,朱熹稱孔子是“水已平”,而顏回是“水初平”,認為顏回是緊隨聖人的境界。

    當孔子說顏回“於吾言,無所不說”時,孔子對顏回的讚賞之情已經是溢於言表了。可以說,在孔子弟子中,顏回是最能懂孔子的那個人,顏回同時又是儒學與儒道修為非常高的一個人。像這樣一個人,深得孔子喜歡,實在是理之必至。

  • 10 # 感照

    不容,然後見君子。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 11 # 寂語堂齋

    我認為還是顏回好學這一點上最吸引孔子,我們看《論語.雍也篇》,原文:

    6. 3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日: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者亡,未聞好學者也。

    顏回死孔子感嘆,現在沒有象顏回這樣好學的人了,也沒有聽說過誰好學。

    孔子喜歡顏回好學這是符合人之常情的,做為老師最喜歡的就是自己的學生好學,從古到今一個道理。並且孔子也極力推崇學習,比如孔子說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學而不厭。

    在孔子看來沒有比學習更重要的事,《論語》開篇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在《論語.衛靈公篇》裡又說過,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還有在《論語.公冶長篇》裡也說過,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孔子用自己來說明知識都是透過學習得到的。子夏在《論語.子張篇》裡說過這樣一句話,君子學以致其道。可見學習是成功的唯一途徑。

    同時孔子也說到了不學習的危害,比如孔子在《論語.陽貨篇》裡說的,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這一段是孔子對學習最為精闢的論述,就是仁、知、信也必須要學習。我們知道孔子對仁可是情有獨鍾的,但是即使是仁人若不學習,那就變成了愚人,這就說明了學習是高於一切的。

    我們從孔子是個老師,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高於一切這三點上,就可以推斷出顏回好學是最吸引孔子的。

    那麼孔子對顏回的才能是怎麼看的呢?

    雖然在《論語》裡孔子七次表揚或讚揚顏回的才能,比如回也聞一以知十;未聞好學者也;其心三月不違仁;一簞食,一瓢飲;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語之而不惰也;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但是孔子的內心深處是非常討厭顏回的,我們看《論語.先進篇》,原文:

    11. 4 子日: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

    什麼意思啊!孔子已經看穿了顏回的本質,顏回是不能幫我成大事的人,把我說的話到處亂講。這裡的說不能當悅講,孔子是師父,顏回是弟子,師父給弟子講課在古代那是非常莊重的事,弟子需要認真聽,認真思考的,怎麼會表現出喜悅的心情呢?這與氣氛不符。所以這裡的說只能當說話講。

    我們再看《論語.先進篇》,原文:

    11. 23 子畏於匡,顏淵後,子日:吾以女為死矣。日:子在,回何敢死?

    孔子被囚禁於匡地,顏回很久才趕來,孔子就說了,我以為你死了呢?顏回說:你在,我哪敢先死啊!

    從表面上看好象兩人感情深厚,我們往深層次裡想想,孔子在最危難之時,顏回並沒有和孔子在一起,並且很久才趕來。這是把孔子恨的無話可說,恨不得顏回死掉,而顏回來晚了並沒有感到內心的慚愧,確針鋒相對而又理直氣壯的回答孔子,你不死,我怎麼能先死?玄外之意是我要看到你死。從兩個人的對話我們可以看出兩個人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已經到了生死的邊緣了。

    我們再看顏回死後的事,《論語.先進篇》,原文:

    11. 10 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子日: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

    顏路是顏淵的父親,也是孔子的學生,這父子倆也太不尊重孔子了,也就是說沒拿孔子當回事。顏路想用孔子的車給顏淵做槨,那個時代的棺材是裡層叫棺,外層叫槨,共兩層。

    這時候我們看孔子可是真生氣了,才能不才能的,顏淵只是你的兒子而已。孔鯉也是我的兒子,也是有棺無槨,把我的車給你兒子做槨讓我步行,這是不可能的。然後義正言辭的說,我是做過大夫的,不是普通百姓,是不可以步行的。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對顏回的才能持無所謂的態度,稱讚歸稱讚,才不才的在我孔子眼裡算不了什麼。

    總之,孔子看好的是顏回的好學精神,對其才能是持無所謂態度的,稱讚顏回只是孔子管理弟子們的一種手段而已,並且兩個人的矛盾很深。

  • 12 # 錢塘漁翁1

    顏回出生貧寒,生活孤苦,依然刻苦努力,絕不放棄,聽孔子講課又特別認真,恭恭敬敬。這與孔子年輕時的狀況,如出一轍,所以孔子特別喜歡顏回。

  • 13 # 邵顏3

    “貧而好學,篤於存亡,雖簞食瓢飲,不改其樂。”顏回家貧卻敏而好學,能準確理解孔子“仁”,“禮”的思想,“敏於事而慎於言”,在顏回身上能看到“學而時習之”的樂趣和意義。

  • 14 # 澤哥1668

    顏回有兩個特點是別人不具有的:第一個叫不二過,就是重複的錯誤不犯,可以預見的、低階的錯誤不犯,別人犯過的錯誤你看到了以後也不要再犯。另外更重要的一點就是:不遷怒,有的人就不一樣了,在家裡邊讓受點氣,到單位就和同事員工發火,在外邊有點情緒,回家了就跟老婆出氣,還有打孩子的,不一點事記一輩子,這樣的人很讓人討厭,一個人,如果能做到顏回這兩點,就能受用一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您認為數字貨幣發行是早晚問題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