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看到有人講說“北宋缺將,南宋缺相”,這有說法有根據嗎?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說法?
11
回覆列表
  • 1 # 朝文社

    以國防戰略安全形度說,這句老話,有一半是正確的。完全正確的說法應該這樣講:北宋南宋,都不缺將,偏偏就缺相!

    確切說,英勇善戰的軍隊,忠勇強悍的軍將,無論南宋北宋,都是一抓一大把,但是真正有卓越眼光和負責任精神,能夠承擔起國防戰略規劃重擔的宰相,無論南宋北宋,都是嚴重稀缺!

    說到這一條,就要講講兩宋那被吐槽了千百遍的軍隊戰鬥力,雖然在好些後人眼裡,兩宋被稱為“弱宋”,戰鬥力應該是孱弱不堪,就連好些影視劇裡,都把宋軍照著瘦小枯乾的路數塑造,但如果宋軍真弱到這地步,就以開國丟掉幽雲十六州的糟心國防態勢,兩宋別說維持三百年,就算天天割地賠款,維持三五年都難!

    而在這一條,必須稱道的,就是兩宋軍隊其實無比強悍的戰鬥力。宋朝奉行強幹弱枝的政策,將天下勁旅收歸禁軍戰鬥序列,更憑著雄厚財力,一直堅持重金養兵的國策。而與之配套的,就是兩宋禁軍始終嚴格的選兵練兵規則,特別是真正擔負邊境作戰任務的禁軍,更是有系統嚴格的訓練。裝備更是頂級。一個普通禁軍步兵的負重,基本在六十斤以上。這兵水不水?全副武裝招呼兩下就知道!

    所以,也正是因為兩宋一直保持著強悍的訓練與作戰水平,所以三百年來,從開國到亡國,精兵強將從來人才薈萃,宋初吊打契丹的李繼隆楊業,北宋中期碾壓西夏的郭逵王韶章楶,甚至北宋末期,面對滿萬不可戰的金軍,宋軍也曾在涇源大戰裡硬碰硬,把金國一代悍將撒裡喝打的嚎啕大哭。南宋的一百多年裡,面對金國蒙古的輪番進攻,也正是宋軍的浴血奮戰,才守住這殘山剩水一百多年。

    不誇張說,如果沒有兩宋軍人的一代代浴血奮戰,宋朝恐怕連割地賠款的本錢都不會有。亡國之恥必定來的早!

    可是,為什麼如此“不缺將”的兩宋,空握精兵猛將的兩宋,卻兩次蒙受恥辱亡國的悲劇呢?一個政治短板才真要命:缺相!

    在這個問題上,千萬別被“北宋多名相”的場面給蒙了眼,北宋自開國起,由於其以文制武的制度設計,發展到軍事決策領域,就變成了外行領導內行。別看北宋的宰相們,各個都是詩書文章輝煌,而且美談也不少,但是在軍事層面,由於北宋這種重文輕武的逆淘汰制度,導致真正的專業人才稀缺!

    而北宋起的“陣圖”制度,更叫這種制度短板,副作用更是越發惡化,本身就是一群逆淘汰出來的軍事外行人,每次卻自作聰明設計作戰方略,可憐前線忠勇的將士,就這麼給捆住了手腳。看看北宋幾次經典戰役,比如滿城大戰,唐河大戰,平夏城大戰,都是在前線主帥無視朝廷缺心眼陣圖的情況下出奇制勝。換句話說,只要兩宋朝廷不搞這麼多瞎指揮,宋軍的勝利機率,就是滾雪球般上升!

    但比這瞎指揮更要命的,更是一代代兩宋“名相”們,近乎弱智的戰略眼光,兩宋名相不少,但擁有長遠作戰眼光的,卻是鳳毛麟角。所以兩宋才會在多次外戰的重大抉擇時刻犯錯,比如西夏元昊叛亂時,正是北宋宰相張士遜的弱智部署,斷送了迅速滅亡元昊的最好機會。而在宋神宗幾乎將西夏碾壓到死地的情況下,也正是隨著宋神宗的駕崩,宰相司馬光輕易向西夏割地,導致北宋將士以心血換來的好局白白斷送。

    而待到北宋變成了南宋,在這件事上,南宋的宰相們更是毫不接受教訓,拋開南宋那幾位投降派不談,就論南宋那些名聲比較好的愛國宰相,宋孝宗的恩師史浩,在南宋反擊收復關中的時候,盲目疾呼撤軍,導致南宋北伐功虧一簣。而號稱要光復北方的鐵腕強人韓侂冑,更是志大才疏,北伐戰略嚴重弱智,直接往金軍包圍圈裡衝!最值得一說的,就是南宋末代宰相賈似道,賈似道以統兵打仗來說,是一把好手,但是作為宰相,卻對元朝的戰略盲目預判,最終導致元朝揮師南下,將南宋打包收走!

    所以,兩宋滅亡的最大原因,就是“缺相”,不是說運氣不好,缺哪一個人,而是兩宋錯誤的戰略決策體制,把這個富庶強大的國家,生生帶到了溝裡。一個不能建立健康決策體制的團隊,無論大小,都難逃這樣的下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敢談戀愛,不敢結婚,這樣的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