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陳康令

    在英語中,也有很多與“禮”和“儀”相關的詞語。與敬意、禮貌、禮節相關的詞語包括politeness、courtesy、etiquette、decorum、propriety、art、manners、protocol、formality、gift、present、concierge等;與儀式、典禮、禮俗相關的詞語包括:rite、ritual、ceremony、Proper、pomp、coronation、pageantry、celebration、liturgy、inauguration等。但由於翻譯過程中普遍常見的“文化不可譯”現象,我們無法將漢語中的“禮儀”與某一個英文單詞嚴格對應起來。再進一步看,英語中關於“儀”的詞語比較接近漢語裡的意思,兩者相通性較強;而英語中關於“禮”的詞語則與漢語裡的意思相差不少,中西方差異性明顯。

    英語中與儀式、典禮、禮俗有關的單詞主要是指宗教和政治意義上的儀式安排,這與中國的情形非常相似。英語中關於儀式的詞彙主要源於古羅馬時期,隨著基督教的發展,西方文明裡產生了許多與宗教儀式有關的詞語。基督教的宗教儀式深受古代埃及等國和猶太教宗教儀式影響,主要包括帶有佈道和行聖禮的公共禮拜儀式、年度的宗教慶典、對聖母瑪利亞和聖人們的崇敬等,在歐洲中世紀,人們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常常被這些神聖而又複雜的宗教儀式所佔據。在古代中國,宗教儀式在一定範圍和程度的社會文化生活中佔據主導地位,各種宗教都發展出了成熟的儀式體系,例如佛教中的“禮敬諸佛”“應禮與不應禮”的思想和儀規,以及道教中的齋醮儀式等。另一方面,各種典禮和儀式又普遍是東西方政治文化的核心,其外在表現是各種加冕、冊封、慶賀、進貢、賞賜、遊行儀式,其內在本質則是與權力之間複雜的展示、建構和維繫的關係。

    英語中與敬意、禮貌、禮節有關的單詞主要強調個人修養與社交規範。儘管西方文明對於禮貌、禮節的重視程度很高,但這更多地侷限在社交禮儀和人際交往過程中。在近現代西方社會,有禮貌常常被視為有教養,而這又是尊貴身份和高階地位的象徵。也就是說,西方文明中的“禮”在很多歷史背景下尤其是指貴族階層和上流社會的行為規範與處事準則。直到19世紀開始,隨著資產階級的興起,禮貌、禮節在西方社會才得到了更廣泛的普及,連大洋彼岸的美國也不例外。

  • 2 # 美食博主小吉吉

    一、含義:

    禮在中國古代是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作為典章制度,它是社會政治制度的體現,是維護上層建築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人與人交往中的禮節儀式。作為道德規範,它是國家領導者和貴族等一切行為的標準和要求。

    二、標準:

    1、衛生:清潔衛生是儀容美的關鍵,是禮儀的基本要求。

    2、服飾:它既要自然得體,協調大方,又要遵守某種約定俗成的規範或原則。

    3、言談:態度要誠懇、親切;聲音大小要適宜,語調要平和沉穩;尊重他人。

    擴充套件資料:

    禮的四個原則

    1、“尊重”原則:要求在各種型別的人際交往活動中,以相互尊重為前提,要尊重對方,不損害對方利益,同時又要保持自尊。

    2、“遵守”原則:遵守社會公德,遵時守信,真誠友善,謙虛隨和。

    3、“適度”原則:現代禮儀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一定要把握適度性,不同場合、不同物件,應始終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一定的分寸。

    4、“自律”原則:交流雙方在要求對方尊重自己之前,首先應當檢查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禮儀規範要求。

  • 3 # 野駱駝9777

    什麼是禮,禮的作用是什麼?

    禮,《禮》是古代一個國家和民族;

    教化,教義,教綱,教典的,模式和稱呼。形成了自古代有朝代以來,最明確的法典和綱紀,夏商周(約公元前2070——公元前421)就基本形成了治國法典。

    《周禮》由周文王姬昌第四個兒子,周公旦揆作(公元前1046——)被後世各個王朝尊崇為看家寶典。

    《禮記》是由秦漢以前儒家有關各種禮儀制度的論著專用編輯。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庶民百姓都要認真遵守服從。

    從春秋戰國時期,孔聖人;【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孔子追求國家應禮治天下的儒家思想,大肆宣揚【中庸之道】。

    從那以後,經過諸朝歷代的不斷完善編成《三綱五常》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五常;仁,義,禮,智,信。《三從四德》三從;未嫁從父,己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論語》孔子和學生的討論對話二十篇。《孟子七篇》孟子講仁義道德七篇。《四書六經》中庸大學,詩,書,易,周禮,戴禮,春秋。《三易六典》連山,歸藏,周易。典謨,訓誥,誓命。《禮記,註釋》戴德,戴勝註釋《禮記》。《禮》的形成和發展,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文明文化,文學藝術的精神和靈魂人們的尊綱守禮,國民素質提高,相互尊禮承讓使社會更加公平和諧。

    在高科技日新月異,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仍然離不開對禮節的尊崇。批判的接受中華文化幾千年來形成的對《禮》的認識,發揚光大禮節的作用,仍然是可行之路。

  • 4 # 文軒閣張永毅

    中國素稱是“禮儀”之邦,是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的一種禮節和儀式,是道德行為的規範。禮儀一詞出自《詩•小雅》:獻酬交錯,禮儀卒度。

    最早的禮儀是祭禮,最後擴充套件到人,特別是《儀禮》、《禮記》、《周禮》三禮的出現,標誌著禮儀發展的成熟。例如:“凡國之大事,治其禮儀,以佐宗伯。”(《周禮•春宮》)“至秦有天下,悉內六國禮儀,採擇其善。”(《史記•禮書》)

    禮,對個人來講是一種禮節,如在行為上古人向長輩行跪拜禮,女子見到人行的萬福禮。在語言上問人姓氏“貴姓”,稱對方父親“令尊”等等;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人在行為上見到人用握手來表達一種熱情和尊重。在語言上用“請”、“您好”等等。禮節體現了一個人的道德水準,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程度。儀,對集體(婚禮、會議)和國家來講是一種儀式,是禮節具體表現的一套完整程式,是社會文明,道德風尚,生活習慣的反映。

  • 5 # 金剛一樣的堡壘

    中國古代的禮有兩層含義:一是抽象的精神原則;二是具體的禮儀形式。也就是“本”和“文”兩個方面。本是指禮的精神和原則,文是指儀節。比如婚禮有一套禮節和儀式,同時還有“同姓不婚”、“聘則為妻”等精神原則,這比儀節範圍要廣泛得多。作為抽象的精神原則的禮,寓於具體的禮儀形式之中,具體的禮儀形式以抽象的精神原則為指導。

    西周的禮制的基本原則是“親親”和“尊尊”,所謂“親親”,就是要求在家庭範圍內,人人親其親,長其長,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聽,人人都按自己的身份行事。而且“親親父為首”,全體家庭成員都應以父家長為中心。所謂“尊尊”,即要在社會範圍內,君臣、上下、貴賤等應格守名分,尊敬一切應該尊敬的人。所有的社會關係中,一切臣民都應以君主為中心,即所謂“尊尊君為首”。尊尊為忠,親親為孝,這說明維護王權與父權是禮的核心。而且,忠高於孝,國重於家。親親與尊尊的一致性,表現了族權與王權的統一,倫理與政治的統一。

    因為禮是周朝的典章制度和禮儀規範,所以內容極其廣泛,大到包括國家的根本法,小到遍及待人接物等生活細節,幾乎整個上層社會的領域都在它的支配下。《禮記·札運》說:“夫禮始於冠,本於婚,重於喪祭,尊於朝聘,和於射鄉,此禮之大體也。”關於西周時期的札的分類,有“五禮”、“六禮”、“九禮”等名目,其實內容都一樣,即包括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五個方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都是“高宗”,你認為多少個趙構才抵得上一個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