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嚴說歷史

    糖尿病在中國很早就被發現。馬王堆出土的中國現存最早的醫書《五十二病方》就有了對糖尿病的記載說得此病的人往往“病脞瘦,多溺,嗜飲”。糖尿病並不是什麼罕見病,自古被稱為消渴症。早在公元前四百年,中國最早的古典醫書《黃帝內經·素問》及《靈樞經》中便記載過“消渴症”這一病名,並對其病機症候已有初步的論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具體講,與過多攝入總熱能、脂肪、碳水化合物,少運動,營養過剩有關,故被謔稱為“富貴病。

    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糖尿病名人,是司馬相如。司馬相如覺得漢武帝不是真正的想要讓自己開展行政工作,只不過是喜愛自己的辭賦,覺得自己是個弄臣,就經常推脫自己患有糖尿病不接受召見。根據《古今醫案按》中記載,隋煬帝也患了糖尿病,並且出現多飲多食、多尿和體重減輕等症狀表現。從清代宮廷的飲食檔案中可知皇室成員都喜歡吃各種點心、動物內臟和油炸食品。從宮廷醫案記載,屢見“飲食運化不利,大便微溏而粘”可以發現慈禧患有長期腹瀉這一事實。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可冀在《清代宮廷醫話》的描述也進一步證實慈禧很可能患有糖尿病性胃輕癱。

    有病就要治,首先要知道這病怎麼得上的。古代的醫生們總結出了以下幾條病因:

    1、中國皇帝們擁有古時最好的物質生活條件,吃的太好又缺乏運動

    2、皇帝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透過一系列制度與政治機構穩固地操控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刑法乃至文化諸方面,自然思慮多、壓力大,身體免疫力降低

    3、皇帝的妻子據載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然而事實上遠不止這些。早婚和多妻,性慾不節,腎虛精耗,液竭腎燥,亦為病因之一

    4、為了長生不老,吃一些沒有OTC認證的小工坊三無藥品,身體被掏空

    既然如此,對症下藥就行。孫思邈還在所著的《千金方》中提到糖尿病患者不要傷及皮肉,消渴病者慎者三:一飲酒,二房事,三鹹食及面。能慎此者,雖不服藥而自可無它;不如此者,縱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意思就是,得此病者,要戒酒、戒色、戒貪吃,如此,不吃藥也能自愈,反之,則大羅神仙也救不了也。唐代的王燾在照顧自己患有糖尿病的父親的過程中,提出了合理的注意事項:“此病特忌房室、熱面並幹脯,一切熱肉、粳米飯、李子等”,這與現代對糖尿病患者的限食原則基本上是一致的。清光緒二十四年,江南儒醫白鶴子調製消渴古方治癒了慈禧的糖尿病。其藥物組成之詳細解釋載於魯南著述之《清宮廷醫集續篇》。越明年,適逢庚子國亂,宮室付之一炬,古方再次失傳。

    按照《內經》所說,“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未病先防”,意思也就是說,管住嘴邁開腿,堅持鍛鍊,保證睡眠,保持心態平和,便能杜絕大部分疾病。所以我們現在的生活條件上來了,人民也富裕了,就算不是天天去蘇格蘭調情吃10斤的大龍蝦,身體裡的營養也過分了,摸一摸你的小肚子,趕緊去運動吧!

  • 2 # 古史淺談

    糖尿病在早期最主要的控制方式就是控制飲食和多運動。古人即使是皇族也是一日兩餐,與現代人不同,古人並不吃午餐,而且古人注重中醫,中醫又注重養生,所以,古人的早晚餐飲食搭配相對比較合理,且因為技術限制,古時人的飲食多比現代清淡,這就控制了飲食。而且古人百姓白日需勞動,多為體力勞動,皇帝也有早課晚課可以養生健體,會很大程度上降低血糖的。

  • 3 # 控糖訓練營

    糖尿病人,首先要保證營養。沒有充足的營養不但戰勝不了病魔,身體還會消耗殆盡。保證營養首先需要補充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還需要適當的脂肪保證能量。可以少食麵米等糖類主食,多吃蔬菜,魚類,肉類。

    運動可以有效的降低血糖,每頓飯後保證二十分鐘的運動。運動要適量,大量運動會觸發應激性血糖升高,並不利於降血糖,還可能傷害身體。

    血糖升高了,不要硬撐,要及時降下來,降下後可以撤掉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與熟人、知己、陌生人做生意,你選哪個?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