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顏小二述哲文
-
2 # 行走到何方啊lll
“儒家”與“道家”思想,簡而言之:“入世”和“出世”的觀點主張。
儒家思想建立起了一整套“入世”規矩,研究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設定了人從生至死的標準程式及公式。主張所有人的一生嚴格遵循並完成,按照仁義禮智信的標準,三綱五常的公式於公於私。這樣——你就有資格被社會承認,帶上儒家學說中的光環,萬世流芳。
道家思想主張“出世”。探索人與自然,自然和宇宙的關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四句話,不僅是做人做事的法則,而且是修真證道的法則,這是太上千古不易的密語,是老子思想精華之所在。
-
3 # 玄林齋隨筆
只從個人處世哲學角度而言,不論及政治主張。
儒家:立德修身,修學儲能,有朝一日實現學而優則仕,忠國報國,建功立業,以名垂後世。
道家:超然物外,尚和示弱,追求精神世界的高尚與完美。
-
4 # 南山來客34780
儒家思想主張的是:忠君報國,孝順父母。善待兄弟,愛護子女。誠信待人,和平相處。知書達禮,苦讀詩書。忌偷忌盜,忌淫忌賭。具體的為人準則是:仁義禮智信。
道家思想主張的是:道法自然,懲惡揚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地合一,忌口修身。修橋補路,切忌殺生。救苦救難,勸化世人。練丹修道,功成飛昇。
-
5 # 哲學卜卜為贏
中華民族本來沒有“道家與儒家”之分。後人將老子孔子分成兩家,是無知的舉動。
孔子是繼承了《老子》《尚書》《易》的政治哲學思想,並不是自己“獨創一家”。
中華民族政治哲學思想,可以簡稱為“儒道哲學”。
而儒道哲學的本質,是“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即“以百姓心為心,慎終追遠,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大德不德,天下歸仁……”——站在百姓大眾立場,維護百姓大眾利益。
有誰認為,眾多學者教師所釋譯的“個體的做人處事功成名就”,比“維護民眾利益”更偉大呢!
-
6 # 中上行
孔子時的儒家,與老子時的道家一其實都在追求同一種東西。東周之前中國古人所追求的一種東西。由於當時條件的限制,與成長不同,不同的是老子己明白,孔子明白了一個大概。發展至後來,儒家變成維護官方統治的一種文化。由於孔子理解的侷限性,變成了一種完全靜態的社會。而道家在莊子思想的引導下。變成一種避世求仙。完全追求甶的一種文化。這一切可能與東周官方文化遺失有關。
-
7 # 明貞
儒道均是道學,只是偏重點不同因此有儒道之別,儒學重在人性可稱人道,老子志在自然可稱天性天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德,即生存延續進而成道的正確有效途徑,道即全知全能心事事成,並不存在在建設中。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恆名,道法自然。自然即生存和利益,所以自然不是道,道也無法法自然,自然充其量是德。
儒家八條目格物致知誠心正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有明確的圓德成道意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成就萬事萬物,人類並萬類是受造的,只要順從聽天由命即可,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自然有兩種分別,一是自性自在即德,二是強者意志和目的,以人類並萬類為受造物,奴役並控制人類建立自身之永恆權柄和榮耀。
人類並萬類及萬事萬物不是受造的而是演繹的,如果最終人類並萬類能夠有終極價值和歸宿的話是共同蘊育的結果,而不是天賦恩賜的拯救。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儒學相對老莊更真實一些。
-
8 # 道法自然赤松子
儒家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入世的思想,三綱五常仁德治世。道家以出世思想無為而治,以道的天人合一的整體觀,用德的展現形式入世治理。
-
9 # 黔山逢春
儒家主張"德治”和″仁政”,在政治上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道家主張道法自,順其自然,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
-
10 # 苦廬居士
在歷史上,儒道兩家各行其道,各立風標,代表著各自的治世準則,為人修養,齊家,治國,平天下。
儒家主張,克己復禮,忠孝節義,忠君,孝悌,君仁,民順,天下大平。
而道家則主張無為而治,道法自然,虛極靜篤,自然而然,念止息停,無為而為。
自古以來,儒道兩家無時不在兩種理念,兩種觀點,兩種治世之道,兩種民風教化之間互相針鋒相對,寸土必爭,歷朝政治都是在儒道爭鋒中進行著,勢同水火,相生相剋。
-
11 # 詩道青史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仁”、“義”、“禮”、“智”、“信”,反對“過”與“不及”,崇尚“中庸”,崇尚和諧。其價值觀就是入世,儒家講的致知格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需要透過入世來體現一個人的價值,即進取精神。
道家思想精髓:
“道法自然”。順應自然,不要過於刻意,“去甚,去奢,去泰”。人要以自然的態度(三個層面)對待自然,對待他人,對待自我。所以會有“自然——釋然——當然——怡然”。道家所主張的“道”,是指天地萬物的本質及其自然迴圈的規律。自然界萬物處於經常的運動變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則。就是關於“道”的具體闡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動符合自然規律,才能夠使人長壽。這是道家養生的根本觀點。
-
12 # mulin30311368
儒家主張“有為”,道家主張“無為”。
所以,儒家總是在給人“立規矩”,強調人必須這樣做不能那樣做——倫理道德。道家說,不需要人為地立規矩,規矩天然存在,那就是道,尊重自然規律就是最大的道德。
-
13 # 液壓老高
所謂的思想就是騙人說教,
為統治階級服務說客,
幹百年來,老百性沒有人信
這鬼話。
-
14 # 網暈者
儒主張天下大治。道主張無為而治。漢朝帝王尊儒重道相互作用,旺漢四百年。而今應該古為中用,去蕪存菁。全球共享,命運一致。
回覆列表
儒家思想主張積極進取,投身社會之人世建設;道家思想則是主張修身養性,恢復人在人世中失去的“自然之性”。或者這樣說,儒家處理人與社會的關係,道家,則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對人的發展來說,互為互補。
1、儒家歷來重“禮”,重“禮”的背後,無非體現其積極入世的主張儒家思想的一大特色,就在於對“禮”的維護,孔子面對“禮崩樂壞”的情況,周遊列國,期待能恢復禮制。孟子承接孔子衣缽,一生奔波,宣揚其“舍利取義”之“禮”。而荀子,雖然其思想對“法”的維護略微重了些,但是他的思想中同樣表明了其“隆禮”思想等等。
儒家諸位先賢的一生,大抵都有一個鮮明的特色,那就是十分“維護”禮,儒家對“禮儀制度”的維護,無非是期待“禮儀制度”來保持人類社會的井然有序。所以,儒家思想主要解決的是人與社會的關係問題。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儒家思想大抵是積極進取的,主張人們積極投身社會建設。儒家,是解決人世問題的學問。
2、道家思想尊崇自然,主張人不要在人世的物慾中遺失自然本性道家思想的特色比較明顯,那就是對復歸於樸的自然之道的崇尚了。老子觀察人世的鬥爭,發現過度的“積極有為”會導致極大的“消極後果”,人在慾望鬥爭的漩渦中成為了“名利”的奴隸,而且最可悲的是許多人對這一點“並不自知”。老子基於“人之過度有為產生的苦果”進行深刻反思,發現,“人的過度有為”往往是因為人受到“慾望”的驅使。
誠然, 人生來有欲,但是人世中的名利鬥爭,卻讓這生來之慾超出了“自然範圍”,於是“違背自然”的強作妄為就出現了。人在“強作妄為”之慾中漸漸失去“自我”,猶如“走肉”,這是讓老子感到悲傷的地方。於是,老子便以其道家思想,強調“強作妄為”對“自然本性”的損傷,以期能讓人從“名利鬥爭”中醒悟過來。所以,我們不難看出,道家思想的主張,大抵就在於強調人不要在人世的物慾中遺失自己的自然本性。所以,我們不難看出,道家所解決的問題,是人與自然的問題。
3、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對人的發展,可以起到互補的作用儒家入世,道家卻有出世傾向,但是,我們不能說道家和儒家屬於完全對立的兩個學派,兩種學說雖然“氣質”不同,但是對人的發展來說,可以起到互補的作用。
如果一味強調儒家入世之積極有為,人在名利競爭中難免難以控制內心湧動的慾望,當“自然之性”在名利鬥爭中全部褪去的時候,人就已經不能稱為“人”了。
許多人說儒家虛偽,不是儒家虛偽,而是儒家本就是強調積極入世的學說,學說是好的,儒家也強調修身養性。儒家一方面要積極建立功績,一方面要修身養性,很好的想法,但是人實際實施起來,卻是很難。道家思想,就能調和儒家思想在“建功立業”和“修身養性”之間沒有解決好的矛盾。
但是,如果一味強調道家思想,人世畢竟是人世,人人都“無為不爭”,那麼這個社會還要不要“發展”了?而儒家思想,就能處理好道家沒有處理好的人自然之性和人世發展的矛盾。
所以,對於人的發展來說,主張積極有為、投身社會之人世建設的儒家思想,與主張自然無為且強調恢復人自然之性的道家思想,二者缺一不可,屬互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