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漢唐之音

    讀了呂洞賓的一首詩,人生豁然開朗

    仙人呂洞賓,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姓呂名巖,出生於唐代,傳說他四十六歲時去長安應考,在酒肆中遇見了仙人鍾離權。經過了南柯一夢,呂岩看破了人生,後隨鍾離權去終南山學道,終於得道成仙,成了著名的八仙之一。

    傳說呂洞賓為人瀟灑飄逸,寫出來的詩也是文采飛揚,清麗絕塵。在他流傳下來的詩集裡面,除了一些丹道修煉的詩之外,還有許多寫景和說理的詩篇。他的許多詩篇不僅有很高的藝術性,而且有的還非常具有哲理性。即使在當今社會,一些詩篇也能對我們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便是仙人呂洞賓寫給我們芸芸眾生的一首詩。這首詩選自於《呂祖全書》,詩的名字叫做《訓人》。

    你沒有看錯,就是訓人。身為仙人的他,逍遙世外,遊戲人間,對我們這些芸芸眾生,又是如何訓示的呢?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訓人

    “何事勞勞死不休,為名為利在心頭。

    要知造化皆前定,莫逞機心啟後憂。

    大地有緣能自遇,憑天付與莫他求。

    廣行方便存陰德,何事區區作馬牛。”

    整首詩只有四句話分別闡述這幾句話的含義。

    我們這些凡人整天把金錢,地位等等放在心上,為了這些累死累活操勞一生,甚至到死都不肯休息。殊不知,人生中的貧富貴賤,生老病死,得失成敗,這些往往並不是人力所能掌控的,而是由天地因果自然造化所決定。換句話說,一切得失都是有定數的。他告訴我們,不要為了得到名和利,苦苦鑽營,費盡心機,甚至不擇手段。假如以不正當的手段得到了名和利,恐怕會給自己留下日後的憂患。與你有緣的事和物,你會自然而然的遇到,就像是上天賜給你的一樣,不需要向誰去祈求。換句話說,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不要去求,求也沒用。修心修德修行可以改變命運,我們做人只需要廣行方便,樂於助人,多做善事,積功累德。那些福報自然而然的出現在我們的身邊。哪裡需要把地位和財富整天放在心上,一輩子為了這些做牛做馬呢?

  • 2 # 隴右行思見聞錄

    道無處不在,生活就是悟道。一天一個小週期,一年一個大週期。每個週期陰陽變化無處不在。

    一天十二個時辰,對應十二生肖。早上啟明星出現,太陽就出來了,傍晚太陽下山,長庚星亮了。啟明長庚是最亮的星星,金星,離地球最近。

    夜半子時,陽氣升,陰氣降,中午,午時,陽氣降,陰氣盛。一日三頓飯。

    一年之中,夏至陰氣升,陽氣降。冬至,陽氣升,陰氣降。

    一月之中,初一月虧,十五月圓。陰陽之變化,如月虧月圓。

    易也,變化,規律,週期也。這就是道,每個人都在悟道,開悟著不多。

  • 3 # 毛彥民

    它教會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使我們成為一個快樂的人,幸福的人,有價值的人。它教會我們做一個自律的人,使我們成就利天下的楚想。它教會我們無為的思維方法,使我們成為善於解決各種問題的人。

  • 4 # 藍契丹農牧發展

    去繁就簡,抓根治本;於有中追求無的境界;在無中生出有的規則;掌握規則執行的方法,大概是我輩需要理解的“道”

  • 5 # 春秋老師聊歷史

    自從“道”這個概念問世以來,兩千多年過去了,對它的理解和爭論就從來沒有停止過,所以,在這裡,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所以,老子告訴我們,無論作任何事情都要唯“道”是從,“無為而治”。

    老子的“道”,來源於自然,並效法於自然。不過,《老子》中的 “自然”不同於我們今天所說的“自然”。我們今天所說的“自然”,通常指“大自然”或者“自然界”,而《老子》中的自然是“自然而然”,是一種沒有人為的天然狀態,更多的時候,是指人類和人類社會存在的境遇。如“功成事燧,百姓皆謂‘我自然’”(17章)、“希言自然”(23章)、“道法自然”(25章)、“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64章)等。所以,“道”的存在狀態就是“自然”,而“自然”更是“道”的本質特徵。

    老子的“道”是偉大的,它不僅道出了世事變遷、滄海桑田的規律,也道出了人世間永恆不變的真理。因此,學會了“道”,我們就學會了天地萬物,學會了人生。

    正因為老子知道自然界萬物的運動和變化都必須依循著某些規律,所以,老子便賦予了 “道”作為規律的內涵。“道”具有規律這一內涵,像規律一樣去引導人類和萬物執行。

  • 6 # 公議

    ”老子的”道”如何指導我們的生活?從你使用的”邏輯關係”來講:”顛過去倒過來”幾乎差不多!而使用依據事實存在的真實存在狀態的思考事與物的來龍去脈的結構次序都話就不可能存在邏輯的可以顛來倒去都是正確的那回事了?也就是說”邏輯”的顛來倒去都正確僅僅存在於語言表達層面而不具有正態結構上的正確!也就是沒有遵循道那種具有相關多元混成運動著的動態平衡運動著特性。為什麼呢?

    ”道”僅僅是人類語言表達!關鍵是語言表達想引渡到什麼樣的事實存在中去意會出什麼樣事實存在中去理解語言引渡所指的事或者物上去理解與解剖分析其中的事實存在真相是如何存在著的?再返回到語言表達上進行比較分析出語言表達的真假偽劣關係來判斷與選擇信什麼和不能信什麼或者只能是將信將疑狀態還需要更多的證據來共同證明究竟是什麼?才會有最後的抉擇與行為指南著去作為而選擇具有針對性的方法與技術及人為共行……。

    從事情發生的次序和作為事情的次序是非常重要的且是必須把握住事物生成次序來決定人作為次序是不能混亂的更不用說允許顛來倒去能把事情助推成功是有可能的事了!如果用將次序顛來倒去的方法只能將正常生長或者正常進行的事情破壞掉而收穫的負成果!為何要有遵循事物運動規律作為的道理就是要明白次序增長過程的遵循。也就是說:自然運動著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而古籍老子五千言中的”道”與別處的中華民族求生存下去的發展文化中的”道”都是探索未知中發現的事實存在的真相是具有共同特性的”相關多元混成運動著的存在其中”由此才有用一箇中文字”道”來對這種運動著狀態來命名成”道”的!當中華民族成員相互交流是使用”道”就意味著在說”相關多元混成混成運動”在進行中!有可能指向的是”參與的多元中的某一個或者多個相關元的事實存在狀態,也有可能語言表達指向的是經過混成運動出來的結果。還有可能是”混成運動著的運動狀態本身發生的變化!那是需要由語言表達出來的場景是什麼才能知道意指哪方面的事的事情是無法憑空就能說得明道得白的!不管自己覺得自己如何能言善辯都無法說出真事來是一定的!故有”只聽其說而不見其作為 ,必定被欺騙!”

    ”道”呢?是人先發現自然運動著的的存在中具有共同特性的運動規律具有”相關多元混成運動著生成新事物”的”運動特性而進行的命名成為”道”這種語言導引橋特性的名稱而已。其真實存在是”混成運動”!也就是說:道意指混成運動!

    古籍老子五千言中就明確定義了”道”意指什麼了:”有物混成”,”不知其名強曰道!”只是後世不去探究物件的真實存在是什麼而弄出些人為製造出來的圈圈套套用先入為主的自高自大不將自然運動著的規律與法則放在眼裡去圈去套探究物件是什麼圈圈是什麼套套的東西來自己騙自己也騙別人而無法理解中華民族文化的自然運動著的規律與法則的文化了!甚至將”自然運動著的規律與法則中的”運動著”的存在狀態都丟棄了只剩下空洞的”自然規律”與”自然法則”無法使用而變成了口號性的空談!應該在言談中已經有如何在生活中使用”道”——混成運動著就得依據事實存在的真實去實事求是什麼就承認是什麼樣的存在才有依據事物變化次序來有序作為的應該觀了。就簡單回答到此為止。複雜多變的世界是不能用語言表達說得明道得白的。

  • 7 # 愚翁良知

    老子講的是天道,是大道,在天道下講人道。佔位高,格局大。學懂了心情就會豁然開朗。懂得在大局之下順勢而為。

    在天道下講人道,能正確的理解什麼是人道。只講人道,不講天道有侷限性,苦思冥想,也想不明白人道的根。

    只講人道,不講天道,對萬物不公平。只講人道,不講天道,人道就沒有了標準,各說各的話,引起紛爭。

    學習老子的道,可以使我們把握住大方向。老子的道德經還講了認識論和方法論,充滿了辯證法,每個人都可以從中有所收益。但要真正把握也不容易,畢竟是過於古老,需要隨著新的形勢變化而發展,做到不是一件容易事。

  • 8 # 使用者69152465481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的一切,來源於自然,而後迴歸於自然。大自然的規律是不可抗拒的,因此不可奢望人定勝天。人在大自然中是非常眇小而無力的。人類是不是大自然中的一個特殊的存在,誰也不知道。人類生活在地球上,靠大自然的恩賜得以生存,得以延續,但人類的未來生死存亡並不完全掌握在人類手裡。別的不說,僅就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危險性來說,就是不可捉摸的。據人們考查,小行星曾經無數次撞擊地球,其中一次倒致地球上最大生靈恐龍的滅絕。現在小行星撞擊地球仍在時時發生,發生大的撞擊毀滅地球上的一切生物的危險依然存在。試問人類準備好了嗎?當然也不是說人類毫無作為,人類仍然具有別的生物不具有的主觀能動性。人類可以在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中不斷了解自然,適應自然,逐步掌握一些自然規律,並利用這些規律為人類造福。另一方面,在瞭解自然,利用自然的過程中,儘可能地規避自然對人類造成的傷害。但是,千萬不可違背自然規律,逆天而行,歷史上多有慘痛的教訓,應當為大家牢記。

  • 9 # 劉夢輝1445414400581

    老子的“道”用來指導我們的現實生活大有作為。

    人有認識“道”的能力,“道”也是可被人認識和運用的。掌握規律,按規律來行事。規律就是“道”,復歸本性,是事物的變化規律。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道德經》第十六章

    知常就是認識規律,知道事物的規律就是明,否則,輕舉妄動,就要遭兇險。現實社會中就是沒有按“道”的規律行事而後侮莫及。現以生活中“道”的規律來說一下:

    如人們的生活起居,一日三餐,白天干活晚上睡覺。這些就是人們的生活形成了“道”規律。這些規律一旦被打破,對人的身體健康很不利,否則,真是會“後誨莫及,誨之已晚!”

    一,就起居而言,早睡早起就是“道”的規律。晚睡晚起就是破壞了這個“道”的規律。人體的臟器功能是按時做功的,什麼時間就是什麼樣臟器發揮功效,也是週而復始的運轉,遭到壞破是可想而知的。

    二,一日三餐而言,按時就餐,均衡飲食就是“道”的規律。如果一天吃兩餐或四餐,每餐都大魚大肉,喝酒過量,又不按時就餐,這也叫打破了“道”的規律,長期下去會身患胃病,嚴重者手術切除。

    三,白天工作,晚上休息,這是人類社會根據宇宙間運循形成的“道”的規律。晚上讀書寫稿件,白天來睡覺。這也是打破“道”的規律。如形成這種壞習慣,人的壽命就會受到影響。

    總之,以上所說的就是生活中“道”的規律常識。認識並很好地運用這些“道”規律常識,會使人身體健康,青春永駐,長命百歲!

  • 10 # 本然堂講席

    題主好!“道”不屬於任何人,也不是道家的發明創造;“道德”思想是周朝前中國就有的本土文化基因,只是被老子系統總結出來而已。話題的實質是探討“道與人、與世”的關係,這在《道德經》裡反覆講過,下面簡單提煉幾條“道德“的引申義,供參考。

    【1、“無形思想”能教人戒貪】

    “道”是個假名,徒有其表,沒有真實,不可說、不可思、不可見、不可描述,這種無形常隱的特性才使其為世界本源,擁有無上的力量。這能啟示人,凡要有作為,應不求私德、不論己功、不耀顯名,無我者大,無慾者剛,無為者智。為何?“無”是道門,入“無”就能證道,得道天助,順水行舟,事易成功。反之,人有貪私,必與道逆,所事易阻,自相為難,焉能成功?

    【2、“無求思想”能教人戒爭】

    “道”是絕在,沒有對立,生出萬物,又不與萬物相爭,和諧同在。人若證道,必然無求,無求就無爭,無爭就無得,無得就無利,無利就無害,無害就無憂,無憂就永樂。為何?有我必然樹敵,有敵必然相損,互損必然互失,積失必然成禍,禍重必然夭亡。可見,爭為大凶,私為大罪,求為大迷,“人生無求”才是大智。以道為智,何憂何怖?

    【3、“無慾思想”能教人開慧】

    人心欲盛,就愚痴闇昧;人行欲盛,就膽大妄為,故欲如泥潭,常陷人無知自欺。天欲滅人,必令其狂,狂而自滅,智者警之。同理,人能知欲如火,就會遠離;知欲如蛇,就會驅除;知欲如網,就不進前;知欲如害,不敢執著。無慾是智,離欲是慧,在欲是苦,斷欲是聖,儒道佛三家的人間大教所講,都是“無慾”共理,沒有別的。

    【4、“無為思想”能教人成聖】

    禍福在命,命運在心,心若有為,必迷於事,一生虛度。反之,心若無為,即明道,後能順道、守道和行道,其德無盡,行同日月,志同天地,當下成聖。人人如此,天下即刻變為樂土,永壽圓滿,超越矛盾和時空。老子為何在經文中說“憂身”之意,就因為人身助長慾望,障礙“無為”,使人容易迷於非真的世間,與道相逆,自作自受,自苦自罰,白活一世。以“無為”自救,是道家濟世的總方向。

    【5、“無惡思想”能教人避害】

    “道”無形,“德”也無形,順德為善,背德為惡,積德為吉,失德為兇。人若厚德,就獲道智,後易成事。故善是人本,惡是人病;善是真財,惡是真禍;善是明師,惡是冤家。自古以來,天地皆善而長久,暴雨皆惡而短暫;盛世多善而聞名,暴政多惡而速亡,人的命運同樣如此。聖賢之教,哪個不是“學善戒惡”?

    【6、“成聖思想”能教人修身】

    悟道為聖,學道為賢,行道為尊,誨道為師,用道為智,在道為公,施道為義,近道為誠,故大志修道,中智修學,下智修術。推廣開去就知,世間教育以“道”為大學,以“聖”為大師,以“公”為大德,儒家靠反省,道家靠無為,佛家靠無相,目標都是成聖。使人人皆做聖賢,既是孔、老、佛的共同理想,也是世俗教育的永恆歸宿。

    【7、“包容思想”能教人化敵】

    “道”生萬物,為世界祖;“無”容萬物,沒有邊際;“有”載萬物,窮盡時空,這種涵容一切的能力就是老子經語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思想來源。人為凡夫,就是心小;人愚無智,就是心狹;人壽不長,就是心隘。若能心如虛空大海,即與道合,頓生道智,在無為位,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就叫聖人。善容則無爭,善下則無阻,善載則無敵。忍辱是世間最大力,寬恕是世間最大德。

    【8、“中道思想”能教人自救】

    萬物居於矛盾兩極,就趨於滅亡;居於中態,就容易長久。換言之,在“中”能超越矛盾、趨吉避凶,最終主宰命運。《易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講的也是“善用中道智慧,轉禍為福”的意思。也就是說,人在矛盾為險地,在中位為福地,恃強必敗,求全必拙,弱而不怠,後必有成。人間的無上智慧,都不離一個“中”字。

    總之,“道德“是個無盡的寶藏,對萬物(包括人)也作用無窮,天然就與萬物共在。道不遠人,人自遠之;人若昧道,道能何為?講到根本上,人即道、心即道、行即道,時刻處處都在“道”中,須臾也沒分離。也因此,是不必探討“道德會不會過時”的問題。

  • 11 # 溜溜56671726

    用一句話闡述道家(老子),儒家(孔子),佛法(禪宗)!道家:人與自然的關係!儒家:人與人的關係!佛法:人與心的關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提高自己的意志力呢?有哪些經驗可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