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呂大槓

    您這個問題確實非常難回答!“因為要想得到熊掌要去山上去打,而要想得到魚要去水裡去撈,這兩者不可能同時得到,所以熊掌和魚不能兼得. 2.這句話的本意不是說二者必然不可兼得,而是強調當如果不能兼得的時候,我們應當如何取捨. 孟子的原話是:“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求熊掌.” 他是用魚與熊掌來比喻“生”與“義”的取捨關係:“生,我所欲,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求義.”

    成語“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出自孟子《魚我所欲也》:“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本意不是說二者必然不可兼得,而是強調當如果不能兼得的時候,我們應當如何取捨。

    其中也有好的東西不要擁有太多,不然就體現不出其價值所在,就像一山不能容二虎,金字塔頂上永遠是最稀少珍貴的,意在提醒人們在面對取捨時應該如何抉擇。

    出處

    本文節選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內容是闡明“性善說”,即人性裡天生就有向善的種子,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這種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視,因為它們分別是仁義禮智這幾種道德的萌芽形態:“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意近“恭敬”)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應該推求本心,順著“本心”的方向發展,並將它發揚光大,從而成為道德上完善的人。

    因此,放到《告子下》全文裡看,本文講的是每個人都有“本心”,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人都應該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頭,人也能經受住考驗;而如果喪失了“本心”,人就會做出有損於人格的事來。

    解析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

    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裴多菲)

    “魚與熊掌”的確是我們的生命歷程中經常遇到的二難選擇。

    大而言之,想名又想利;想做官的權勢又想不做官的瀟灑自由。

    小而言之,想讀書又想打麻將;想工作又想休閒。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之所以難,難在捨不得,難在那不可得兼的東西都是“我所欲也”,甚至,也是人人所欲的。不然的話,也就沒有什麼可難的了。

    生於朗朗乾坤、太平盛世,似乎已沒有生與義,生命與愛情與自由的不可得兼了,這是幸事。不過,面對滾滾而來的經濟洪流,義與利的二難選擇卻恆常懸在我們的面前了——

    利,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什麼而取什麼呢?

    至於孟子所說“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則是所謂“不吃嗟來之食”的問題。這有《禮記檀弓下》的一個故事可以佐證:

    齊國遭到饑荒,黔敖準備了食物在路邊賑濟饑民。一個人飢餓不堪地走過來了,黔敖連忙左手端飯,右手端湯衝那人喊道: ‘嗟!來食!”那人瞪著眼睛對黔敖說:“我正因為不吃嗟來之食才餓成這個樣子!”儘管黔敖再三向他道歉,那人仍然堅決不吃,直到餓死。

    其窮棒子精神如此! 因為——

    “嗟來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毛澤東《別了,司徒雷登》)

    這算不算是“捨生而取義”呢?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寓意

    有鯉魚躍龍門之說,

    也有兄弟如手足的講法,

    當二者衝突的時候,便是不可兼得!

    這樣便可以理解: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

    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裴多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納豆怎麼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