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先生在1992

    謀殺者的香水

    《香水》 是一部讓我感到十分壓抑的電影。

    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做苦力的少年對香氣的執著和瘋狂的追求,殺少女取其體香制香水。他殺戮,他有罪,可是他的願望又單純的像個孩子一樣——僅僅是為了留住最美好的香氣。

    他生於腥臭的魚肆之中亦死於其中。

    那瓶用十三個少女的體香製成的香水足以讓世界為他瘋狂為他臣服,可是他選擇了回到出生的地方將自己歸於無。

    最後一滴清淚落下,難辨喜悲。

    我從來不認為他有錯,也從未見過哪個人物形象比他更純粹,恩,大概我也是個變態。他所做的一切目的都很明確,從來不拐彎抹角。他喜歡香氣所以想要保留香氣,他認為少女的體香最美所以殺了她們做香水。

    即便,他是個死神般的存在。

    母親因拋棄他一出生便被送上斷頭臺,孤兒院因將他賣掉遭遇橫禍……當他離開每一處曾容身之地時就會有人死去,帶著命運和詛咒般的傳奇色彩。

    有人說電影想表達是愛。那些因他而死的人從來都不愛他,都遺棄或者利用過他。而那個有一頭紅色捲髮的賣橙少女——他唯一愛慕過的人,居然是被他自己誤殺了。

    他想保留死去少女美麗的味道,由此便開始瘋魔般地殺人制香,走上了一條不歸路。他從未得到過愛也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愛,於是用了最極端、最原始的方式,想要留住那一刻的味道。

    相對於這種理想主義的說法,我覺得他最終要找的是他存在的價值,是他生命的價值。

    他的香水讓劊子手放下刀,讓被害少女的父親跪下抱著他痛哭流涕,讓整個廣場的人不顧身份體面淫亂。但是最後他選擇了讓自己消失。

    我不說死亡,因為他不曾真正活過。

    片末他的身體被巷子裡的人吞噬殆盡,一滴清淚落倏地在地上。那一刻,一定是他最輕鬆最快樂的時刻。好像在說,我也曾經來過。

    主人公的存在感隨著香水的消失而消失,他的屍骨也被那條極盡骯髒市儈的街上的人吞噬殆盡。他結束了他的空虛和痛苦。

    真正的存在感,恐怕是需要住進別人的心裡才能擁有的吧。我們也在找存在感,找這生活的意義和價值,和他並沒有什麼不同。

    剛開始看這部電影的時候真的是不太好受,先前也提到了兩個字,壓抑。這種窒息的感覺一直延續到片末,但是片頭最為強烈。

    起初覺得主人公就是一個變態,尤其是他的鼻子。有種病態的味道。我不記得演員名字了,但演的真好,好到現在想起來彷彿那個鼻子就在眼前。

    影片是取材帕·聚斯金德的原著《香水》一書,推薦看一看,至少這個哈姆雷特在我這裡是被認可的。

  • 2 # 眀皓晨

    很久沒回答過問題了,這個問題我突然想到了一本書《旋風少女》,很多人可能會不屑或者笑話我,也許在很多人看來,這就是一本很幼稚的言情小說,但說真的,這本小說的作者明曉溪之前寫得真的大多是小女孩之前的瑪麗蘇言情,這本書也可以歸為這一類,但在我心中,這本書真的不一樣。

    這本書一共有四部,感情方面我很羨慕若白和百草之間平淡如水,相互扶持的戲份,但是,最令我感動的,是百草無論面對什麼,她都能真的像一棵小草般頑強,堅韌,永不言敗,不輕易放棄,一步一步咬牙堅持,心懷善意,陪著自己愛和愛自己的人好好的長大。

    記得我初三體育中考的時候,每天的體育訓練我幾乎堅持不下來,但我想做一個像百草一樣的人,撐下去,撐下去,那段時間我真的是這樣過來的。

    後來,體育中考,我一個女胖子(體重就不說了,反正難以想象),體育差一分滿分,這讓我在一群瘦子面前揚眉吐氣,最後我中考沒發揮好,文化分很低,但因為體育分補了上去,我考上了是重點高中。

    所以,這本書於我真的很重要。它在關鍵時候給了我堅持下去的勇氣,讓曾經得過且過,常常半途而廢的我一直堅持著到了想到的彼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同樣面對蘇俄,為啥硬漢肯尼迪就是外柔內剛而特朗普卻是外強中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