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用一句古文或者詩句,形容自己很無奈,為了生活為了能多賺點錢,不得不去應酬一些不是自己願意的酒局差事。形容男人很不容易。就比如那個很火的影片,一個業務員,陪完客戶躺在地鐵站地上,很痛苦,他老婆來接她,抱著安慰,他的一句我沒用…
回覆列表
-
1 # 一多醬
-
2 # 大腦策馬奔騰
1、《詩經·召南·采蘩》:“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2、蘇軾《臨江仙》“長恨此身非我有 何時忘卻營營”
-
3 # 方寸之間2016
【悲欣交集】
借用弘一法師臨終時寫的這四個字來形容這種不易。
悲的是,為生所所迫,賣力流汗,有時還不得不放下尊嚴,委屈求全。
欣的是,有家人的等待,有家人的陪伴,家人就是生活的希望。
生活,就是在這悲欣交集中一天天的度過。以前如此,今後亦如此。
如果用一句話描述中年男人的心酸,那就丟擲一句歌詞: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幾多風雨!沒有什麼比風雨更能描繪世態的了!
把這句歌詞換成古文,最合適不過的是南宋末期的詞人蔣捷所言。
他曾悲吟過: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一)
蔣捷,(約1245~1305後),字勝欲,號竹山,南宋詞人,時人評為宋末四大家之一。南宋亡國後,他深懷亡國之痛,隱居不仕,人稱“竹山先生”,贏得後世敬重。
他的《虞美人·聽雨》,就寫出了世俗社會里男人成長的三個階段不同的心境,尤其是晚年的悲慼回顧最讓人印象深刻。
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二)
生活的苦是是可以言說的,生存的苦是很難表達的。
可以言說的時候,大多時候想找個可以傾聽的人。難免會有一些誇張的語氣。就好像,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一旦積累了閱歷,體味了世態炎涼,就是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沉默不言便是最痛徹心扉的表達。
(三)
讀言外之意,聽畫外之音。
雨是寄情的一個很好的載體,詩人們從不陌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就是後中年時代的心境寫照。經歷了人生的悲歡離合,幾多風雨,兩鬢斑白的你是否輾轉難眠,就聽著雨聲,嘀嗒嘀嗒,直到天明。所謂心事重重,還是開不了口,因為心裡清楚,自己的苦別人聽不懂,只有自己能參透。
“悲歡離合”道盡了人生百態,一個“任”字,把中年之後的無奈,任生活擺弄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四)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看清了對比,是在傷的體無完膚之後。
少年時候,在歌樓上聽雨,紅燭迷朦,在昏暗的燈光下,只見羅帳輕盈。好一個少年聽雨歌樓上。
人到中年,在漂泊異鄉的小船上,看江上濛濛細雨,沒有大江東去的豪爽,只感到江風的寒涼。雨水江面連成一體,西風凜冽中,只聽見一隻失群的孤雁發出一陣哀鳴。這是中年人的哀鳴,為生存,只能埋葬舊時的記憶。
人到暮年,兩鬢白髮,所有的悲慼都凝聚在了孤獨失落的身形之中。只剩一人在僧廬之下,聽細雨嘀嗒。
(五)
痛苦是有級別的,就像喜悅一樣。最高級別的痛苦一定是家國之痛。
當成吉思汗的大軍兵臨城下,南宋的一切成為蓬草,真正的儒家忠君思想的知識分子是很難向外人低頭稱臣的。能做的只能是在詩詞裡失魂落魄,留下的儒家風骨讓他頭也不回地隱入了故鄉的無邊竹海,從此江湖上只留下了“竹山先生”的傳說還有那首《一剪梅》:
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秋娘度與泰娘嬌。風又飄飄。雨又蕭蕭。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