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5
回覆列表
  • 1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三國田豐之死是有這樣的原因

    田豐,曾經為袁紹的重臣,也一度為袁紹所器重。早在袁紹破冀州時,就曾派田豐等人分掌州事。後來,袁紹與公孫瓚在磐河開戰,甚至與田豐帶僅幾百人的護衛隊到前線視察,由此可以看出袁紹對他的信任。

    田豐為袁紹出謀劃策:

    在曹操佯攻徐州,劉備請袁紹相救時,田豐說:“兵起連年,百姓疲弊,倉廩無積,不可復興大軍。宜先遣人獻捷天子,若不得通,乃表稱曹操隔我王路,然後提兵屯黎陽;更於河內增益舟楫,繕置軍器,分遣精兵,屯紥邊鄙。三年之中,大事可定也。”沮授也支援田豐的看法。

    此戰其實對袁紹並無好處。田豐的意思是先屯兵,積攢糧草,製造戰船,且先上書天子,報告近年戰事,天子收到書最好,如收不到,就說曹操中間攔下了,正好以此為名義征討曹操。這樣,進可攻,退可守,;上可以保天子,下可以安黎民。袁紹不聽,與曹操於黎陽對壘。後來曹操留眾將守寨,自己回許縣去了。袁紹不見曹操動靜,也自退兵。這一戰出來的毫無意義,不但沒有攻破曹操,反而為自己日後的兵敗埋下了伏筆。 後來,曹操攻徐州,許縣無人把守,田豐說與袁紹,可趁虛而入,而袁紹因為小兒子發燒命垂,不肯發兵去救。田豐聽了,氣得拿手杖在地下亂敲,說:“遭此難遇之時,乃以嬰兒之病,失此機會!大事去矣,可痛惜哉!”

    再後來,玄德兵敗投袁紹,劉備為了自己報仇,勸袁紹起兵徵曹操。田豐知道了,又去諫曰:“前操攻徐州,許都空虛,不及此時進兵;今徐州已破,操兵方銳,未可輕敵。不如以久持之,待其有隙而後可動也。”袁紹不聽,田豐再諫,袁紹煩了,便打他下獄。袁紹出兵白馬,不但損兵,還折了顏良文丑二將。

    官渡戰前,田豐在獄中又諫於袁紹:“今且宜靜守以待天時,不可妄興大兵,恐有不利。”袁紹非但不聽,還說田豐擾亂軍心,後來官渡兵敗,袁紹又遷怒於田豐,殺了他。田豐之死有什麼原因呢?

    一、田豐自身。曹操手下第一謀士荀彧曾評價田豐是“剛而犯上”且為人高調,有什麼話一定要說出來。正是因為他的“剛”和高調,才是他失去了袁紹的信任。田豐屢次諫言袁紹,要謹慎用兵,而袁紹為人暴躁,切無主見,聽人一挑撥,便發兵進攻其他勢力。只要田豐的建議袁紹不採納,田豐便會一而再再而三得給袁紹說。想想看,哪一個頭領喜歡有一個人不停的在旁邊叨叨?因為這一點,使袁紹很煩他,所以打他下獄。為他的死“奠定”了“基礎”。

    二、謀臣不合。袁紹手下謀臣無數,切皆不是碌碌之人,可因為他們不團結,使袁紹內部十分混亂。而田豐為人剛正,不參與結派的鬥爭。再者,田豐聰明有才,眾謀士嫉妒心都很強,還害怕田豐威脅自己的地位,所以與田豐作對,並在袁紹想整治田豐得時候添油加醋,使田豐離死亡跟進一步。

    三、袁紹昏庸。袁紹雖曾為討伐董卓得十八路諸侯盟主,也是雄居一方的英雄,祖上四世三公,可他昏庸暴躁,。聽說田豐與他意見不合,便有三分不悅,田豐多次苦諫,又使袁紹多了兩分煩惱,於是打他下獄。後來不聽田豐直言兵敗,又加了四分憤怒和一分慚愧,所以殺了田豐。其實這是最重要的原因,如果他不想殺田豐,別人勸也不管用,如果他想殺,別人勸他不殺也會殺。

    田豐的死,不僅是對自己,也是袁紹的一個悲劇。袁紹輸了官渡之戰,已是大傷元氣,又殺了田豐,使本來就不完整的隊伍更殘缺了,又少了一位既忠誠又能幹的人才。反之,如果袁紹真心聽取了田豐的話,那結果就不一定了。

  • 2 # 路遙lgy

    謝謝邀請! 田豐之死,有點搞笑,袁紹太好面子了。袁紹起兵攻打曹操,就是官渡之戰剛開始!田豐說,曹操雖然兵少,但不能輕敵,曹操善於用兵。不如我們用持久的方法來對付曹操。我們現在地盤大,人口也多,我們只要努力促進生產。然後將精銳部隊分成幾路,讓他們不斷的分路出擊騷擾曹操!用不了兩年,曹操就敗了。現在我們出兵,是把勝敗賭博一樣押在了這一次戰役上了,要是打不贏,就來不及了。

    按說田豐說的,也不算什麼計策,只是一個戰略方針罷了。袁紹根本不聽,田豐就再次勸說,向袁紹推銷自己的戰略思想。袁紹說你這是亂我軍心啊!將田豐關了起來。官渡之戰,袁紹大敗。田豐猜對了結果。看管田豐的人說:這下你可以出來被起用了。田豐說:要是勝利了我還有命,敗了我命就沒了啊!

    田豐或許真瞭解袁紹的為人,果然,袁紹將田豐殺了!袁紹敗退河北後,他還對別人說:要是用了田豐的計謀,或許誰輸誰贏也不一定!這很顯然是肯定了田豐的。袁紹手下逢紀嫉妒田豐,兵敗後,他對袁紹說:田豐知道你兵敗後,拍手稱快啊!袁紹也對人說:河北的人聽說我打了敗仗,都會原諒我,繼續擁護我的,只有田豐不是這樣的,我都不好意思見他了!這就是田豐被殺的理由,主要是袁紹作為領導,失敗了,在田豐面前很沒有面子,不好面對他了,加上正好逢紀誣陷,這是給袁紹找個臺階下!可惜了田豐,明知道袁紹的為人,還要丟了性命!

  • 3 # 小兵讀史

    袁紹是東漢末年群雄之一,官至大將軍、太尉,領冀州牧,持節總督幽青並冀四州。封鄴侯,是東漢西園八校尉之首、十八路諸侯的盟主,也是三國時代前期勢力最強的諸侯。但是他被曹操打敗,最後失敗被消滅,有諸多原因。而最大的原因還是認不清自己,更認不清別人,也認不清敵人,自以為是,喜歡聽好聽話,但是田豐那人,直言進諫,說話難聽,作為謀臣,你不瞭解老闆的脾氣,作為老闆你不知道屬下的性格,所以兩個人就合不到一起去!這也是人和人相處時需要注意的!乍一看,田豐直言進諫,料事如神,好像沒錯!但仔細分析,他是有很大錯誤的,你的老闆是這樣的一個人,你不去順著他去建言獻策,就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說,你老闆聽你的才怪,你就是對的,老闆也不聽你的。不聽你的你就惱羞成怒,罵罵咧咧,那老闆不弄你才怪。很多事並不是因為你對就要聽你的!所以袁紹殺田豐那也是必然的!

  • 4 # 嶷山腳下

    這要從袁紹的性格來看。司馬光認為袁紹為人寬雅,有局度,喜怒不形於色,但性矜愎自高,短於從善。

    袁紹能聚人缺不能盡其用,多疑而無曹操的肚量。

    袁紹從小就跟曹操認識,表面上看,各方面好像都比曹操強,但是總是以吃虧居多,和曹操大戰是為了爭霸天下,但是也不能說沒有賭氣的成分,曹操是他心裡的一根刺。田豐最瞭解他,好說歹說,就差把這根刺點明瞭,袁紹心裡也明白最瞭解他的是田豐,但是心裡就想出這口氣。

    表面上袁紹是戰場上負於曹操,實際上他自己可能明白,這輩子再也不是曹操對手了。但是這個心思不能讓其他人知道,要不然隊伍就不好帶了,但是這個心思偏偏只有最瞭解他的田豐知道,這時候田豐就必須死了。

    田豐一死,他還可以鼓舞人心做一方諸侯,自己內心對曹操的懼怕也沒人知道了,可以多撐些時日。

    如果袁紹在其他朝代,可能就成大業了,但是在三國時候勁敵太多,他的能力和曹劉孫比確實要差一些。

    當然,這只是後人的猜測,我們只能分析必然原因,但是分析不了偶然原因,具體原因是什麼,恐怕只有袁紹知道了。

  • 5 # 賢愚生

    袁紹這個人剛愎自用,好大喜功,而且是一個要面子的人,在官渡之戰前田豐就極力建言袁紹不要親征,可是袁紹不聽非要自己去消滅曹操,當時袁紹強盛,曹操屬於弱勢,但是曹操的謀士荀彧卻仔細曹操的優勢和袁紹的劣勢,認為定能打敗袁紹,荀彧對曹操說道:“今與公爭天下者,唯袁紹爾。紹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達不拘,唯才所宜,此度勝也。紹遲重少決,失在後機,公能斷大事,應變無方,此謀勝也。紹御軍寬緩,法令不立,土卒雖眾,其實難用,公法令既明,賞罰必行,士卒雖寡,皆爭致死,此武勝也。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好問者多歸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誠心不為虛美,行己謹儉,而與有功者無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實之士鹹願為用,此德勝也。夫以四勝輔天子,扶義征伐,誰敢不從?紹之強其何能為!”

    荀彧看到的袁紹的劣勢也正是田豐所知道的,但是礙於袁紹是自己主公的面子,他不能那樣評價袁紹,田豐只能極力反對袁紹親征,但是卻惹怒了剛愎自用的袁紹,被下了大獄。

    等到袁紹官渡之戰敗北歸來,才想到當初田豐勸自己不要親征曹操,自己沒有聽從,現在大敗歸來沒有面目再見田豐,但是袁紹這個人確實是心胸狹窄,因為自己的面子竟先處死了田豐,這樣不知悔改的人怎能成為勝利者呢?田豐假若跟的是曹操絕不會落得如此下場。

  • 6 # 歷史折返

    袁紹是三國演義中早期的這麼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祖上都曾位居險官,相當於現在的總理部長級吧。可想而知,當時的袁紹擁有多少別人羨慕的稀缺資源。

    當初袁紹起兵討伐董卓的時候,得到了各路諸侯的擁護,大家一致推舉袁紹做盟主。可惜後來這些臨時組成的盟軍沒有一個首先出兵,都怕自己受到損失,大家互相推諉,互相觀望。這個時候袁紹作為聯軍盟主,也沒能起到很好的領導作用。不久之後,這些臨時湊起來的聯軍也就慢慢的散了,討伐董卓成為空談。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袁紹作為聯軍盟主,沒有表現出應有的雄才大略,大局觀不強,也就是我們說的格局不高吧。

    下面我們瞭解一下田豐。田豐年輕的時候學問高,有見識,最初也在官場混跡,後來由於其剛正不阿,不善於和領導溝通,而被迫辭職。

    不久之後由於袁紹邀請,遂投入袁紹營中做了參謀一職。隨有多次好的建議,怎奈不善溝通,再碰上袁紹這麼一個格局不高的領導,兩人多次產生分歧。最終在官渡之戰開始前,由於田豐數次阻止袁紹不要和曹操開戰而導致兩個人矛盾爆發,被袁紹投入監獄。等到袁紹官渡大敗之後,恨透了田豐,於是下令處死了田豐。

    田豐的死雖然是由於袁紹的小肚雞腸,沒有大將風範所導致,但田豐也為自己不善溝通,頂撞領導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 7 # 杏林帥哥

    田豐,本是袁紹手下著名的參謀,雖然滿腹經綸,且對袁紹的作戰方針有獨到的見解,但是他忘記了袁紹的為人: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文死諫,武死戰,這話固然不假,但分對誰,若是換作曹操,田豐的話可能會聽,但那只是假設,田豐是個耿直boy,若是劉備或者賈詡,可能換一種方法勸說袁紹,那也只能是一種假設了。

    還有一個原因,袁紹官渡大敗後,正在後悔沒聽田豐的勸說,逢紀卻在一旁扇風點火:“豐在獄中聞主公兵敗,撫掌大笑曰:果不出吾之所料。”莫非田豐先生哪裡得罪了逢紀,讓他在關鍵時刻落井下石。

    可憐的田豐,最後用袁紹的佩劍自刎於獄中。

  • 8 # 超級小瑪麗耶

    東漢末年經過十年諸侯混戰,當時北方就剩下袁紹與曹操兩股勢力。袁紹坐擁冀州、青州、幽州、幷州四大洲成為當時最強的割據政權曹操的勢力西到關中,東至兗州、豫州、徐州,掌握了黃河以南、淮漢以北的大部分地區,兩股割據勢力沿黃河下游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

    戰爭一觸即發,公元199年,自恃地廣兵強,糧食充沛的袁紹親率十萬精兵南下進攻許都,決定北方統治權的官渡之戰揭開帷幕。面對兵多糧廣的袁紹,曹操選擇主動出擊,驕傲自滿的袁紹措不及防,賬下兩員大將顏良文丑相繼被殺,損兵折將後的袁紹怒不可恕,一路渡河追擊曹操,雙方在官渡展開相持。

    曹操據營死守,袁紹久攻不下,雙方的戰鬥長達三個月也未見勝負。就當曹操想要放棄的時候,戰局出現了轉機,袁紹賬下的謀士許攸叛變投靠曹操,並向曹操獻計襲擊袁紹屯糧之處烏巢,曹操大喜過望抓住戰機,一舉將袁紹的全部糧草燒燬,袁紹的軍隊開始動搖,紛紛叛逃,曹操乘勝追擊大破袁軍,袁紹只得帶著八百騎兵狼狽逃回河北,自此一蹶不振。

    在這場舉足輕重的戰役中,袁紹集團就有兩人對這場戰役堅決的反對。其中以田豐更為強烈,說到此人他是袁紹賬下的重要謀士,袁紹正是才用他的計策才消滅公孫瓚,平定河北,坐擁四州。他認為:如今曹操已經將劉備打敗,兵力不再空虛,再加上此人擅長用兵,變化無常,不可輕視。如今應該發展壯大自己,派出小股部隊從多個方面去騷擾曹操,以逸待勞,不出三年,大事將成,可如今主公你召集十萬精銳部隊與其決一死戰,萬一失敗了該怎麼辦?

    袁紹卻不以為然,狂妄自大的他認為,自己兵多將廣怎麼會敗在曹操手裡。於是否定了田豐的建議,可田豐為人十分剛強,拼命阻擾袁紹,不勝其煩的袁紹勃然大怒,下令將田豐收監入獄。

    果然如田豐預料的那樣,一年多以後,袁紹戰敗的訊息傳到了鄴城。田豐的朋友們趕忙來到監獄中向田豐祝賀道:田兄這回你可是料事如神啊,主公回來必然會重用你的。田豐得知袁紹戰敗,仰天長嘆,這回必死無疑了。眾人百思不得其解,他說道:假如主公打了勝仗,說不定一高興就把我赦免了,因為勝利的時候他是很寬容的,可如果打敗了,他一定遷怒於我,所以這回是在劫難逃了。果不其然,袁紹回到鄴城第一件事就把田豐殺了。

    袁紹為什麼要這樣做,我們來分析一下他的性格特點就能知道了。

    他是個自鳴得意,心胸狹隘之人。少年時,出身於四世三公的名門望族的他,憑藉著家族的聲威四處招募賢人豪俠,為日後自己的事業積攢人脈。在戰國時期很多貴族公子都是用這樣的手法來壯大自己,可剛愎自用的袁紹並不是真心誠意的招募人,他有一個原則,那就是隻結交名人,普通人根本看不上,打心底也瞧不起那些人。他這樣做就是為世人面前有一個良好的形象,以此抬高自己的名望,他從不認為天底下有人能超越他。

    再者袁紹還是個愚昧之人,入朝為官後的他對宦官專政頗為不滿,為了除掉宦官集團,他竟然建議大將軍何進召弒殺成魔的董卓進京誅滅宦官,這無疑引火自焚無知舉措,還未等董卓進京,何進就被殺了,董卓便無人能制衡,後來宦官確實被剷除了。洛陽城在董卓血腥統治下一座繁華都城成為了生靈塗炭的人間煉獄。

    所以正如《三國志》所說,袁紹“外寬雅,有局度,憂喜不形於色,而內多忌害。”袁紹這個表面看上去是個風度翩翩、性格和藹之人,但是他內心其實時常猜忌別人,他無法忍受別人比他風光,比他聰明能幹,貿然發動官渡之戰就是因為他覺得曹操挾天子以令不臣比他威風多了,而殺田豐就是因為他無法忍受別人比他正確,田豐也為自己的倔強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 9 # 薩沙

    這就是袁紹失敗的原因。

    袁紹本來是最有可能成為三國霸主的人。

    他作為四世三公袁家的掌門人,是全國最強有力的家族領袖。

    當時全國的漢朝官員,有接近一半是袁家的朋友、門生。

    袁紹依靠家族的力量,輕鬆消滅了草包公孫瓚,佔據了北方的地盤,人口超過百萬,兵力有10萬之眾。

    相反,當時曹操地盤雖然不小,但中原因黃巾戰亂被破壞嚴重,十室九空。曹操地盤人口只有幾十萬,曹軍兵力不過4萬人。

    相比起來,袁紹兵力又一倍以上又是,手下武將很多,謀士也不少,似乎穩操勝券。

    但田豐卻反對和曹操過早決戰,原因很簡單,袁紹集團內部不合,軍隊雖多但是不精,袁紹本人剛愎自用、不聽別人建議又心胸狹窄。

    袁紹為此大怒,將田豐囚禁,然後在官渡和曹操決戰。

    表面上袁紹似乎穩操勝券,其實實戰對峙100多日,袁紹軍隊根本沒有佔到什麼便宜。袁紹兵力是多,但戰鬥力不如曹軍,雙方大體勢均力敵。對峙期間,兩軍糧草也都幾乎耗盡,就看誰能夠繼續維持了。

    其實,袁軍正確的打發就應該向田豐和沮授說的那樣,進行持久戰。

    沮授曾說:河北兵雖然人多勢眾但勇猛不如河南兵,河南的糧少而財少過河北;河南利於速戰速決,河北利於緩慢戰鬥。緩慢抵抗,拖長戰事。

    沮授認為只要進行二到三年持久戰,就可以將曹軍的兵力和糧草消耗殆盡,會獲得勝利。

    但袁紹急於求成,根本不聽沮授的意見,擅自進行戰略決戰。

    這種情況下,果然像田豐說的那樣,袁紹內部的嚴重問題導致悲劇性結果。

    袁紹的謀士許攸叛變投靠曹操,講述了一個天大的軍事機密:袁紹的糧草已經不多,現有糧草放在密集基地烏巢。只要將烏巢基地摧毀,袁紹部隊就要大敗。

    於是,曹軍立即擊中5000精銳,襲擊烏巢的淳于瓊1萬袁軍。因袁軍戰鬥力不高,又被突然襲擊,其實曹軍這5000人幾乎是畢生的。

    之前,袁紹的謀士就認為烏巢空虛,應該讓將領蔣奇率領部隊在附近駐紮,隨時接應。

    但袁紹剛愎自用,根本不聽別人的郵件。

    更搞笑的是,曹軍猛擊烏巢時,袁紹不去派主力救援烏巢,反而不顧謀士和將領的意見,做出極大的軍事冒險:派主力去攻擊曹軍大營,反敗為勝。

    但是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讓主力救援烏巢,儘量搶一些糧食。然後部隊主動向北方有序撤退,將大部分主力保住。

    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畢竟當時襲擊烏巢的曹軍只有5000人,擊潰他們還是不困難的。

    但袁紹襲擊曹軍大營的莫名昏招,導致袁軍徹底崩潰。

    因為曹軍有4萬,出兵5000襲擊烏巢,軍營還有3萬多人,哪裡怕你偷襲。

    結果袁紹大將張郃、高覽帶兵襲擊曹軍,發現曹軍早有準備,後方烏巢又是漫天大火,知道大勢已去,直接率部向曹軍投降。

    內憂外患下,袁軍徹底崩潰。

    各部投降的投降,逃走的逃走,全軍崩潰,沮授被俘拒絕投降被殺。

    袁紹帶著800騎兵逃回地盤,10萬大軍損失殆盡。

    這種時候,袁紹理應釋放田豐,向他認錯,藉此恢復軍心士氣。

    但袁紹心胸狹窄,卻將田豐處死滅口。

    由此,袁紹內部更是一片混亂。

    當時袁紹雖然慘敗,畢竟還佔據中國北方,有著百萬人口,仍然可以蒐羅至少5萬以上兵力,可以和曹軍繼續作戰。

    而曹操的敵人很多,如果袁紹好好地經營,未必不能鹹魚翻身。

    然而,袁紹還是胡搞一通。他連繼承人都沒有好好安排,就死了。隨後袁紹幾個兒子內訌火拼,被曹操趁虛而入,輕鬆打垮。

    說通俗點,袁紹就是一個不適合做大事的人,袁紹幾個兒子也是草包。

    看看曹操,假仁假義但演戲演的很完美:曹操在袁紹大營發現許縣及軍中的某些人員,曾寫信向袁紹表態,他下令將信件全部焚燬,以示安撫反側。

    需要說明的是,袁紹此人並不少見。

    著名的慈禧太后也是這種人。

    八國聯軍侵華之前,朝中有主戰派和主和派。

    其中主和派認為不能以卵擊石和洋鬼子開戰,儘量消滅義和團,和平解決。

    但慈禧太后不聽主和派的意見,利用義和團圍攻洋人使館區,殺死德國公使和日本外交官,惹出大禍。

    誇張的是,慈禧太后在逃出紫禁城之前,卻下毒手處決了主和派大臣袁昶、許景澄、徐用儀。

    這就奇怪了。你慈禧既然被八國聯軍打的連紫禁城都保不住,就說明主和派的意見是正確的,為什麼還要殺這幾個大臣呢?

    說通俗點,就是慈禧和袁紹一樣心胸狹窄。我就算犯了大錯,也不允許你們看老孃的笑話,先殺了你。

  • 10 # 鐵馬冰河wu

    公元二百年(建安五年)春,正當曹操準備與袁紹作戰之時,劉備乘機佔據徐州、下邳(今江蘇宿遷西北 )等地。劉備自稱中山靖王之後,漢室之胄也,又以仁義著稱於世,附近郡、縣紛紛望風歸附。不久,劉備擁眾數萬。他和袁紹暗通曲款,打算聯手對付曹操。這個突發情況打亂了曹操的進軍計劃,為避免兩線作戰的不利境地,他決定親自率軍先解決掉劉備。曹軍很快將劉備擊潰,接著又攻克下邳,迫降了劉備麾下大將關羽,收為己用。劉備潰敗,不得已率殘軍到青州去投奔袁紹之子袁譚,後又輾轉來到鄴城(今河南安陽附近,袁氏老巢)投靠袁紹。

    當曹操率大軍攻擊劉備的訊息傳到河北之時,袁紹帳下謀士田豐認為曹軍傾巢而出,許都必防守空虛,若發兵偷襲許都,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奇效,於是建議袁紹出兵襲擊曹操的身後。遺憾的是,多謀寡斷、見事遲緩的袁紹竟以兒子患病、不忍棄之而去為由拒絕採納,以致白白失去了這一千載難逢的戰機。田豐氣的直跺腳,嘆息道:“可惜啊可惜,大事完了” !直到曹操大破劉備回軍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以後,袁紹才召集眾人商議如何進攻許都之事。田豐認為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因因敵而變,如今情況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此刻攻許都非常不利,於是極力勸阻袁紹這樣做。

    他對袁紹說:“如今曹操已經擊敗劉備,許都的防守也就不再空虛了;況且曹操這人及善用兵,靈活詭譎,其軍人數雖少,但戰力很強,不容小覷。與其此時去進攻防範嚴密的許都,不如聚兵相持,靜觀其變,以做長久打算”。袁紹再一次拒絕了田豐的忠告,而且認為他在大戰來臨前故意擾亂軍心,下令將他逮捕下獄,等自己得勝回來後再懲治他。

    接著,袁紹向各州郡釋出討伐曹操的檄文,調集大軍,準備大舉攻曹。

    彼時袁紹擁兵數十萬,其後方不僅地域廣闊,而且相對穩固,稱得上兵精糧足。而曹操與之對峙之兵不過一、兩萬人,且所佔地盤戰亂連綿,局勢未穩,物資奇缺,就連軍隊的後勤供應都很困難。

    建安五年二月,袁紹派謀士郭圖、猛將顏良率軍進駐白馬,圍攻據守此地的曹操東郡太守劉延,他自己親率大軍開至黎陽,準備渡河直搗曹操老巢許都。曹操果然是軍事奇才,他採納謀士荀彧聲東擊西之計,利用降將關羽斬殺袁紹大將顏良,擊潰袁軍,一舉化解白馬之圍。

    解白馬之圍後,曹操用誘敵深入之策,把城中居民全部遷出,裹挾著他們隨軍沿河向官渡方向緩緩撤退。

    袁紹聽說後,立即率大軍渡河南進,恨不得將曹操生吞活剝,將曹軍一股全殲。謀士沮授勸道:“戰爭勝負的變化,不能不仔細斟酌。現在大軍最好還是留在延津,再分兵一部去進攻官渡,如果能攻克,大軍再去也不為遲;如果主力大舉南進,萬一失利,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但是,自恃強大且盲目驕傲的袁紹又一次拒絕了沮授的正確意見,他親率大軍不管不顧地渡河向南追擊曹操。

    史載,沮授站在黃河岸邊,望著正在渡河的大軍,嘆息道:“黃河啊黃河!我們還有機會再渡河回返嗎”?袁紹見他鬥志不堅,就把他的部隊劃出一部分歸郭圖指揮。

    在延津以南的山坡上,曹操早已紮好營寨,靜待袁紹自投羅網。袁紹部下悍將文丑和劉備率五、六千人馬率先追至。曹軍將領們感到情況緊急,催促他快下令出擊。曹操沉著冷靜,對大家說:“時候未到”。又過了片刻,袁軍主力大舉襲來,看到曹軍故意丟棄的軍用物資到處都是,就爭先恐後的去爭搶,秩序大亂。曹操立刻下令出擊,眾將士一起衝殺出去。文丑措手不及,死於亂軍之中。文丑麾下人馬全部被俘,曹操並不戀戰,而是率軍退守官渡。

    袁紹初戰不利,白馬、延津接連受挫,不僅連折兩員大將,還損失了不少人馬,嚴重影響了士氣。連勝兩戰,兵力薄弱的曹操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被動的局面,奠定了官渡之戰全域性勝利的初步基礎。

    初戰告捷後,曹操主動撤兵,退守官渡,高壘深壕,堅守不出,與袁紹十萬大軍對峙、相持了半年之久。

    袁紹外寬內忌,知善不能舉,知惡不能去,不能馭下,帳下群士不和,相互攻擊,內訌嚴重。曹軍則眾志成城,一致對外。

    這年十月,袁紹帳下謀士、貪財好利的許攸投奔曹操,並將袁紹新近在烏巢(今河南延津東南)囤積了萬餘車糧草輜重的情況告訴了曹操,建議曹操派兵偷襲烏巢。曹操納其言,當機立斷出奇兵襲擊烏巢,將萬餘車糧草輜重焚燬一空。火燒烏巢,袁軍糧草被燒盡,敗局已定,官渡之戰的勝負已經有了結果。

    曹操乘勢出擊,勢如破竹,大敗袁軍,殲滅七、八萬人,官渡戰場上屍積如山,血流成河,曹軍還繳獲了大批珍貴圖書、金銀財寶、軍械器杖等物,袁紹和兒子袁譚只帶八百餘殘兵敗將僥倖逃過黃河,狼狽返回鄴城。

    官渡之戰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曹操足智多謀,用兵如神,以弱勝強,一舉摧垮了袁紹的主力精銳,為他之後統一中國北方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三國志》記載,袁紹輸掉官渡之戰逃回鄴城後,獄吏聞訊去給被其下獄等待治罪的田豐道喜。獄吏:“與別駕賀喜”。豐問:“何喜”?獄吏答:“袁將軍大敗而回,君必見重(被重用)矣”!田豐曰:“我今死矣”,獄吏問何故,田豐說:“袁將軍外寬而內忌,不念忠誠。若勝而喜,猶能赦我,今戰敗則羞,吾不望生矣(我必死無疑,沒有活的希望了)”。獄吏未信。忽使者持劍至,傳袁紹命,欲取田豐之首 ,獄吏方驚。

    原來,官渡慘敗逃回後,袁紹悔愧交加,感覺沒臉見田豐,乾脆將其誅殺。而這一切,早已被料事如神的田豐預測到了。

    【插圖源於網路】

    【寫作不易 嚴禁剽竊】

  • 11 # 鯤鵬國學

    袁紹,名義上愛才,根子生根本就不愛才

    殺田豐是害怕官渡之戰失敗了沒臉見田豐,怕田豐恥笑自己!

    在十八路之後討伐董卓的時候就能看出一二,這個時候曹操就與袁紹有對話,袁紹說,:“如果失敗,我們憑什麼打天下?”曹操問袁紹:“你覺得怎麼辦呢?”袁紹說:“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曹操就說:“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

    這個話高下立判,袁紹說自己地盤大就沒事,可以爭天下!而曹操就說我要認同天下的人才,用道來駕馭他們,這就無往而不破!

    再看看田豐給袁紹的建議,真的是非常好的建議,如果袁紹用的話,絕對就幹掉曹操了!

    在曹操剛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候,迎接漢獻帝的時候。田豐就對要讓袁紹應接漢獻帝,遷都到袁紹的地盤,袁紹就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了!袁紹始終沒有采納。後來袁紹採用田豐的謀略,消滅公孫瓚,平定河北,虎據四州。

    在建安五年的時候,官渡之戰前,劉備襲殺徐州刺史車胄,佔領了沛縣背叛曹操。曹操親自率兵征討劉備。田豐又勸說袁紹襲擊曹操的後方,曹操這次更加的搞笑,居然說自己兒子生病了,然後就不採納田豐的建議!田豐就很生氣的說:“咳,大事完了!好不容易趕上這樣的時機,竟然因為小孩子生病喪失機會,可惜呵!”袁紹聽到以後很惱怒,從此就疏遠了田豐。

    在官渡之戰之前,曹操害怕袁紹偷襲,就加緊攻打劉備,很快打敗了劉備!劉備就投奔袁紹,袁紹這時才想起來要攻打許都,但是已經晚了,過了最好的時機了!田豐認為既然失去前面的時機,就勸阻袁紹打持久戰,因為袁紹的兵力足,實力雄厚,就可以用粉餅襲擾曹操的方法來使得曹操疲憊,這樣三年的話,曹操就會失敗的!

    田豐建議的原文如下

    “曹操已經打敗了劉備,許都就不再空虛丁。而且曹操擅長用兵,變化無常,人數雖少,不可輕視。現在不如長期堅守。將軍憑藉山嶺黃河的堅固,擁有四個州的人馬,外面聯合英雄豪傑,內部實行農耕用以備戰。然後挑選精銳部隊,分為奇兵,趁敵人空虛輪番出戰,用來騷擾黃河南面。敵人援救右邊,我就攻其左邊;敵人援救左邊,我就攻其右邊,使敵人疲於奔命,人民不能安於本業,我們還沒有疲勞但對方已經睏乏,用不了三年,安坐就可戰勝敵人。現在不用廟堂上穩操勝券的計策而想透過一次戰爭去決定成敗,萬一不能如願以償,後悔就來不及了。”

    但是袁紹還是不聽。田豐極力勸阻,得罪了袁紹,袁紹認為他敗壞軍心,就將田豐關了起來。於是先發布檄文,大舉南下。

    田豐的幾乎每次的建議都是非常好的,但是袁紹就是不能用,所以必須失敗啊,不失敗都對不起自己,對不起老天爺,也對不起田豐!

    但是官渡之戰失敗之後,袁紹又擔心田豐會嘲笑自己,就直接把田豐賜死在監獄裡了!

    其實曹操就很怕袁紹用田豐,袁紹果然隨了曹操的心意,自己把自己送向了最後的失敗!最後憂憤而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異地戀會很難嗎,該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