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顧空城

    一個朝代到了垂死之時,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藩鎮割據,各自為政;經濟蕭條,民不聊生;社會治安動盪,盜匪猖獗…但這些絕不是一個人所能造成的,但那些亡國之君確實難逃其咎。國家經過幾代老皇帝一頓瞎折騰,到自己手裡時可能已經千瘡百孔,但是這些個末代皇帝不僅不勵精圖治,依舊沉迷女色享樂,甚至變本加厲,這就加速了朝代的滅亡。

    比如隋煬帝楊廣,楊家的江山才打下沒多久,自己當了皇帝之後就橫徵暴斂,搜刮民脂民膏供自己享樂。大修宮殿,開鑿運河,征討高麗,不僅耗盡了隋文帝打下的家業,而且造成民不聊生,民怨極大。文臣武將不喜歡他,老百姓心裡恨他,一旦有個導火索,自然群雄並起。還有夏桀商紂,也是如此。

    但是有人說明朝是因為陳圓圓才滅亡的,這就扯淡了。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引清軍入關,充其量只是導火索。明朝不被清朝滅了,有李自成那些人折騰,也活不了幾年了。歷史上很多女人承受了王朝興衰的罵名,其實要不是皇帝老兒自己作,好好的朝廷絕不會因為一個女人而倒臺。

  • 2 # 影視讓你開啟眼界

    勝利者的刻意引導,還有普通民眾對了解歷史一般只願聽歷史故事、評書,其中就經常把歷史人物如同動畫片般善惡分明,也就把王朝的滅亡歸在一個人身上,但的確這樣是利於統治者的統治的,對一般普通民眾來說也較易接受。

  • 3 # 而山說

    中國的老百姓往往有一個簡單的幻想:首先希望有一個好皇帝,如果沒有就希望有一個好大臣,如果好大臣也沒有則希望有一個俠客能夠劫富濟貧,替天行道。這種想法無疑是盲目的。

    而把古代王朝的滅亡歸在一個人身上毫無疑問和上面的幻想一樣盲目。

    中國古代的王朝更替往往伴隨著的是土地的兼併,在王朝建立之初,分田,耕者有其田,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資本積累,富人兼併窮人土地,窮人只能依靠勞動力投入來獲得可憐的產出,引發了嚴重的內卷化問題。其他特殊情況如明王朝還出現了很嚴重的白銀外流問題。

    這是王朝更替的根本原因,也即經濟基礎。

    皇帝的執政水平和政策制定不當也是重要原因,比如東漢讓羌人進關,為五胡亂華埋下了伏筆。

    這些是王朝更替的重要原因,也即上層建築。

    其他的具體人物的行為,特別是女性,比如妲己,褒姒,陳圓圓等等,只是導火索而已。

    但往往人們只能看到導火索。

    用唯物史觀分析歷史,你就會發現,真正創造歷史的是人民群眾。

  • 4 # 青梅煮酒品三國

    引言:古代王朝的滅亡大多都歸於君主一人身上。信任奏摺、信任讒臣、奢靡無度、不瞭解民情。奏摺矇眼、讒言順耳

    在古代封建帝制中皇帝的每個決定都影響著一個朝代的走向。如果皇帝相信奏摺中取悅他的言詞、聽信饞臣的順耳之語那麼國情在皇帝的思維中就是國盛民強。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遮體就會發生暴動。等到局勢無法控制時各處封疆大吏就會上奏朝廷,說百姓造反再給饑民扣上一頂暴民的帽子,出動軍隊鎮壓。而真正的民情皇帝是永遠都不會知道的,那麼王朝就會一點一點的走向沒落甚至覆滅。

    奢靡無度

    在封建王朝能夠成了一國之君的都不是等閒之輩,單單隱忍、剋制就非常人可比。但王國之君也正是因為隱忍、剋制的太久了,繼承皇位以後就釋放了本性奢靡無度,再沒有人可以管制自己了。權利的誘惑讓王國之君逐漸的沉迷,王朝也隨著迷失的皇帝走向覆滅。

    隋朝的末任皇帝隋煬帝殘暴、冷酷,只知道滿足個人的私慾,不去管百姓的死活。勞民傷財興修運河只為自己到處巡遊享樂。最後導致各地農民軍起義,覆滅了隋朝。

    總結:歷史中王朝覆滅多是皇帝的昏庸導致的,封建王朝時期皇帝的的一個決策決定著王朝的興衰。

  • 5 # 湘西超風行者

    王朝滅亡歸於個人,個人的利益無法衰害到整體利益,犧牲個人是歷史的通病 ,往往個人的下場才能廣為流傳,容易被記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電影里美軍老是彈盡糧絕,悍馬上不能放子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