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夏天的風

    蘇聯如何發展軍事工業這個問題問得好,如果從歷史軌跡來看蘇聯發展就軍事工業的問題,不僅僅是指發展軍事工業的話題,而是蘇聯國家的發展方針與政策與命運當初是如何制定的。

    應該是說蘇聯的發展軍事工業本身就是有強大的工業基礎,沙俄時代的1914年沙俄的工業總產值就位列世界第五。當時的莫斯科聖彼得堡等城已經是發達的工業城市了,尤其是聖彼得堡的造船鋼鐵機械等等更是相當發達了,聖彼得堡頭維堡區更是工廠區雲集,後來著名的基洛夫工廠也就是183廠當時稱為普提洛夫工廠已經是歐洲第四大軍工企業了。

    一世界大戰及在蘇俄內戰結束以後布林什維克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在國家的發展方針方面蘇聯領導層內部展開了空前的大爭論。以托洛茨基斯大林為首的一派主張不惜代價的發展工業尤其是重工業農業走集體化路線,而以布哈林季諾維也夫一派主張首先要提升整體國家實力工業與農業全面發展,農業走土地國家所有村社與個人自願結合的國家控制農業經濟方針政策,也就是類似於中國後來的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最後爭論的結果是在列寧同志去世以後,以斯大林為主的蘇聯高層決定走優先發展工業尤其是重工業而農村全面推行農業集體化路線方針政策。

    應該說蘇聯在優先全面工業化尤其是發展重工業方面有他們的優勢基礎,但是在一次世界大戰及蘇俄內戰的催殘下蘇聯的工業發展先決因素也是相當困難。蘇聯領導層的決策是分兩步走,既首先是在國內推行以農養工。既國家制定農產品的價格收購利用價值剪刀差進行原始資本積累,再把這些資優先投入到工業化中。

    這些作法不能說沒有代價,1920年代的蘇俄衣民大暴動尤其是烏克蘭頓巴斯頓河流域的空前農民大暴動就應該是(靜靜的頓河中就有描述),1930年代以烏克蘭哈薩克等地的空前大饑荒更是將這些後果推向了極至。有一個未經證實的笑話斯大林說過;我們就是要扒資本家與富農的皮……!

    外部因素也應該是說對蘇聯有利,一次世界大戰後蘇聯被西方世界孤立了起來而德國與奧匈帝國不是打破了產就是打分了家。蘇聯利用西方帝國主義世界的矛盾與上述國家地區展開貿,易利用自己的農產品換來了他們的工業裝置與技術。尤其是德國與捷克斯洛伐克更是敞開大門向蘇聯大量的輸出工業化設施與技術等等資源,如莫斯科軸承廠幾乎都是德國杜伊斯堡軸承聯合公司建設的。

    1929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世暴發了空前的危機,在資本家們紛紛破產哀聲一片的情況下他們也放鬆了對蘇聯的政治經濟封鎖。在此情況下蘇聯人可以說是以便宜價格去美國大掃貨,1930年代初蘇聯人把美國匹茲堡、芝家哥等等城市的鋼鐵、機械製造、化工汽車廠等等是大搬家似的買到了蘇聯進行重建,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羅斯托夫汽車廠等等就這樣的成果。

    以列寧、斯大林為首的蘇聯創造者們認為奢侈的生活方式是西幫資本主義世界的毒瘤,於是他們在1920年代開始不斷地將沙俄政權留下來的金銀珠寶們在歐美開始拍賣有些甚至是稀世珍品以獲取資金,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蘇聯是真正的地大物博他們有廣闊的土地,以及豐富的各種自然資源。蘇聯有關方面利用古拉格勞改營中的勞改者們廢物利用開採黃金白銀鑽石等等礦產,在西伯利亞遠東北極地區收集動皮草等等輸出到西方世界獲取資金。

    列寧的著作中早就闡述了資本家最大的目的就是獲取利益,在蘇聯政權創始初期列寧與斯大林同志並不反對或排斥與西方世界的資本家們進行合作與貿易。美國著名的紅色資本家阿曼.德.哈默還有摩根家族等在1920代初就開始與蘇聯合作進行各種貿易合作,為蘇聯在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封鎖中打開了視窗,當然他們自己也獲得了空前的利益。

    蘇聯創始之初列寧與斯大林就認識到了蘇聯若想發展工業化,實現國家的現代化。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全體人民的文化素質與教育水平,在沙俄時代沙俄國民的平均教育水平不過是小學到1930年代未全蘇聯的整體國民教育水準達到了高中水平。

  • 2 # 唯愛者夏

    在列寧指揮下,打敗十四國武裝干涉,清除了國內高爾查克鄧尼金叛亂後,蘇聯軍隊在華沙城下遭遇失敗。不得已對外革命要轉向國內建設。而實際上在黨的高層,並不認為還處於農業國的蘇聯能夠開展社會主義建設。包括托洛茨基在內,黨始終認為,只有不斷向西發動革命,迫使西歐建立起社會主義政權,才能在西歐幫助下,蘇聯建成社會主義。而列寧並不這樣認為,所以提出一國首先建成社會主義理論。隨後在列寧個人威望下,戰時共產主義,這個被托洛茨基稱道的經濟政策轉變為布哈林的新經濟政策。在兩年的時間裡,新經濟政策緩慢的改變了嚴重創傷中的蘇聯經濟,但更多的限於輕工業,作用還不是很明顯。1924年列寧去世,接過指揮棒的是斯大林。在清理掉政敵之後,斯大林認為必須按照馬克思的經濟學說,優先發展重工業,因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沒有重工業,沒有飛機大炮是無法抵禦資本主義進攻的。斯大林在一次談話中講到,看看我們東方古老的鄰國吧,它沒有重工業,列強們只要願意,幾艘軍艦就可以踏進這扇門。

    然而發展重工業首先必須要有資金積累,那麼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從資本主義國家來看,發展的道路無非是對外掠奪,包括奴隸貿易,黃金掠奪和殖民地掠奪。而這些,在二十世紀初的蘇聯都不具備。奴隸和黃金都沒有了,殖民地也被瓜分了。世界其他國家敵視蘇聯,也不可能存在外資引進。那只有一個辦法,對內索取。即在分配領域只進行最低限度的配給,節省下來的錢放入投資,對農民採取工農業價格剪刀差,只給農民留下口糧,其餘全部徵收,只給予最低補償。斯大林抓住一戰後德國美國與英法西方國家的矛盾,積極推動與德國美國的貿易,採購了許多新技術和生產線,在國內推行幾十個重點工程專案。就這樣,斯大林用了不到五年時間,基本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把農業國改造成一個工業國。蘇聯從用犁的國家變成用拖拉機的國家。蘇聯人民以極大的熱情,開展了各種建設領域的競賽。在西方資本主義陷入經濟危機的時候,蘇聯經濟一枝獨秀。

    當然這種分配領域的問題短時間,人民是可以忍耐的,長時間就受不了了。蘇聯的輕工業和農業並沒有像重工業一樣快速發展起來。但必須說明的是,即便如此,也要比同期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更好。

    在二戰到來時,蘇聯這種經濟的問題被掩蓋,因為戰爭的特殊時期,計劃經濟的作用展現出來,也為蘇聯扛過第二次衛國戰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戰後重建中,這種模式也很有效。而斯大林偉大之處還在於,他本人也發現了自身經濟模式的問題。但在冷戰的環境下,很難改變這一方針。也正當斯大林看到亞洲革命不斷成功,社會主義形勢一片大好後,要準備著手改變時,突然去世。經濟調整和變革的任務落在了下一代領導人手裡。

    接手的馬林科夫和赫魯曉夫都進行了改革。而赫魯曉夫因為本人知識水平受限,改革亂來,導致了自己的下臺。而繼任者勃列日涅夫本身就是一個妥協產物,蘇聯經濟已經開始被利益集團掌控,改革的阻力已經是非常大。加之勃列日涅夫本人也沒有改革的想法,在改革派柯西金下臺後,蘇聯經濟陷入停滯狀態。急需的輕工業農業沒有資金投入,龐大而無法消化的軍工企業越來越大,最終畸形的經濟把蘇聯拖垮。

  • 3 # 雲中雲山

    靠著強大政體,在依靠壓榨農業的剪刀差來促進工業發展。

    簡單說發展工業幾個方面

    一是技術,人才

    二是資金

    三是執行力

    技術需要研究,人才需要培養,都要錢。

    蘇聯依靠強大執行力壓榨農業,只給農民基本口糧,其餘全部拿去變成資金 ,支援工業發展。

    整個蘇聯依靠強大政治體制,掌控整個蘇聯各個環節。整個國家制定工業目標,然後所有人開始圍繞這個目標行動。

    透過壓榨農業的資金,用來投資工業 ,培養人才積累技術。政策上全力支援,給地給人。

    基本上整個社會除了基本生活保障以外的,全部用來發展工業,與工業相關的。

  • 4 # 一丹流青

    蘇聯建成了其重工業體系,主要通過幾個方面的努力:一是沒收資產階級的財產和帝國主義在俄羅斯的投資、貸款;二是蘇聯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出口,來換取外匯資金支援建設;三是透過農業產品與工業產品的價格剪刀差,實現了農業向工業的輸血;四是透過吸引外資來獲得重工業所急需資金和技術。

    十月革命過後,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面臨的來自帝國主義的干涉和圍堵。

    要想戰勝帝國主義,蘇聯必須要發展自己的軍事工業,來加強國防力量。而要發展軍事工業,則必須要發展自己的重工業。

    重工業建設週期長、投資巨大,回報期漫長,因此,初期發展重工業需要龐大的建設資金。

    蘇聯既沒有殖民地來吸血,也不可能發動戰爭來掠奪資源,要發展自己的重工業,可以說是舉步維艱。

    辦法總是人想出來的!

    蘇聯透過一系列的政策,最終建成了自己的重工業。

    一是沒收資產階級的財產和帝國主義在俄羅斯的投資、貸款。

    蘇聯旨在建立公有制的社會主義國家,因此強調沒收資產階級和帝國主義的財產,全部納入公有制的範疇。

    列寧號召:“形勢的關鍵在於儘量堅決地實行國有化,實行沒收,打擊和打倒資產階級。”

    十月革命後,蘇聯有計劃、有組織地沒收資產階級的資產,以及帝國主義在俄羅斯的投資、貸款,集中投放到重工業領域,形成了初期的建設資金。

    二是蘇聯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出口,來換取外匯資金支援建設。

    蘇聯是世界上少數擁有幾乎全部資源的國家,其自然資源儲存非常豐富,透過這些自然資源的出口,獲取了大量的外匯。

    比如,蘇聯沒收的諾貝爾兄弟石油公司,該石油公司出口佔了歐洲相當大的石油市場。

    在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的1930年,蘇聯的石油生產已經達到了1700多萬噸。

    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石油出口到歐洲,換取了寶貴的外匯資源,用於重工業投資。

    另外,蘇聯的西伯利亞、遠東和烏茲別克儲藏著豐富的黃金,通過出口大量的黃金,賺取了大量的外匯資金,密集地投入到了重工業領域。

    三是透過農業產品與工業產品的價格剪刀差,實現了農業向工業的輸血

    蘇聯透過對農產品的低價收購,形成了農產品與工業產品的價格差。把農產品的利潤轉移到了工業品上面,為工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資金。

    四是透過吸引外資來獲得重工業所急需資金和技術。

    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後,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出現蕭條,歐美的資本和工業品急需找到出路。

    這個時候,蘇聯向美國和歐洲的資本家伸出了橄欖枝,吸引他們到蘇聯投資。

    蘇聯的第一家汽車廠,就是由蘇聯跟美國福特公司合資,建立起了一系列的汽車生產企業。在此基礎上,又建立了烏拉爾拖拉機廠和坦克廠。

    蘇聯不僅獲得了美國的資本,還得到了美國先進的管理技術和生產技術。

    正是透過一系列的組合拳,蘇聯籌集到了龐大的重工業建設資金,並透過五年計劃統籌安排生產,迅速的建立起了蘇聯龐大的重工業體系。

    而正是這個完善成熟的重工業體系,使得蘇聯有實力來抵抗納粹德國的侵略,並最終戰勝了法西斯。

  • 5 # 薩沙

    蘇聯建國以後,經濟建設的目標明確:先強國,再富民。

    也就是一切以發展軍事工業為核心,建立強大的軍隊,然後再讓老百姓過好日子。

    以這個為基礎,蘇聯的經濟建設並不考慮人民的生活水平。

    西方社會是自由經濟,市場經濟,經濟建設首要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這就是蘇聯和西方最大的不同。

    話又說回來,蘇聯的底子還是不錯的,比中國、印度這種強百倍。

    由於蘇聯的故意導向性宣傳,很多人不知道沙俄也是工業強國。

    一戰爆發前,沙俄的工業總量是世界第四或者第五位(統計方法不同),只排在梅德英之後,和法國差不多。

    就鋼鐵產量來說,1914年法國鋼產量280萬噸,沙俄為470萬噸。

    自然,沙俄的工業技術較差,總量畢竟擺在這裡,工業實力還是不錯的。

    蘇聯站在沙俄的底子上,工業發展還是有很雄厚基礎的。

    大家都知道,著名的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裡面,保爾就是工廠的工人,一個鍋爐工。要知道,保爾生活的僅僅是烏克蘭和波蘭邊境的一個小城市而已,也有大型工廠。

    為了發展軍事工業,蘇聯有兩種選擇。

    第一,慢慢來,緩慢的發展,等待農業、輕工業一起同步發展。

    等到農業、輕工業發展到一定水平,開始逐步將它們的剩餘轉到軍事工業方面。

    如果這麼發展,人民生活會有明顯提高。

    單純農業的提高,可以直接體現在人民的飯桌上。

    但這種方法太慢,可能需要幾十年甚至半個世紀的時間。

    第二,忽視甚至擠佔農業、輕工業

    將發展他們的社會資源全部搶佔過來,發展軍事工業。

    這種情況下,軍事工業會有迅速的發展,代價是人民生活就沒太大變化,甚至還會倒退。

    但蘇聯就是這麼做的。

    資料上這麼寫:蘇聯犧牲農業發展重工業,本質上是強制“預留”農業生產剩餘,供養重工業勞動力從事生產活動,重工業則為輕工業和農業提供生產機械。

    但是,在初期階段,重工業對於農業和輕工業是沒有什麼幫助的,只是單純的索取。

    說通俗點,這就是中國的剪刀差。

    這種剪刀差,其實是搶奪農民創造的財富,用於其他方面。這必然會引起農民,尤其是富農的嚴重不滿!

    斯大林明白,俄國農民是不好對付的,這樣一搞肯定反叛。

    於是,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斯大林並沒有發展重工業,而是搞集體農莊。

    搞集體農莊的目的,是消滅以往農村的形式,消滅富農,讓農民沒有反抗的能力。

    結果,這一階段,蘇聯各地農民暴動,成為燎原之勢。

    斯大林多年後回憶:我一生最艱難時期,不是德軍打到莫斯科城下,也不是列寧突然去世,就是對付這群富農們。

    農業集體化的代價是,農村受到重創。

    沙俄的1914年,全國糧食產量為8000多萬噸,而蘇聯竟然在1952年才超過這個產量。要知道,早在二戰時期,蘇聯已經實現了重工業化,軍事工業絕對不亞於德國、英國,農業卻衰敗成這樣。

    而西方認為,沙俄1914年的糧食產量也是蘇聯篡改過的。

    實際上,在1914年沙俄的小麥產量是2800萬噸,麥類產量是8500萬噸,穀物產量是8710萬噸,加上馬鈴薯,則總產量為1億2300萬噸,而不是8000多萬噸。

    這樣來算,蘇聯1965年糧食產量也不過如此。

    所以,蘇聯時期是所謂國強但民不富,蘇聯老百姓生活水平和西歐相差非常大。

    直到蘇聯解體時也是如此。

    大家都知道俄羅斯賣給我們蘇27吧?

    俄羅斯用先進的重武器,從中國換走的是什麼呢?

    是無數的農產品和日常用品,就是今天的義烏小商品。

    在華人看來,這些東西哪裡能夠和高精尖的蘇27相比?

    但俄羅斯人認為,這些東西比蘇27要重要得多。

  • 6 # 戰略論

    總得來說,蘇聯重工業的高速發展是建立在對廣大的農民階級的剝削上的,因為要實現高速的工業化,首先需要大量的金錢,而經歷了一戰和國內戰爭的蘇聯早已經一貧如洗,只能依靠地上種出的糧食和開採出的原材料去換錢。為了掌控全國的糧食,蘇聯強制性的建立了集體農莊,從而可以通過出口大量的糧食來換取蘇聯急需的資金,用於進口機器和引進技術。這樣的代價就是蘇聯的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他們的日用品和糧食極度匱乏,生活水平遠遠低於歐洲國家。

    蘇聯絕大部分的資金都用來進口機器,在1932年,英美兩國全部出口機器裝置的一半都是蘇聯購買的。由於西方經濟危機的爆發,蘇聯以高薪大量招募那些失業的外國技術人才,到1932年已經有1810名外國專家和1萬名外國技術人員在蘇聯工作。

    在蘇聯發展的重工業中,國防軍事工業被放在了最優先順序的位置上,在戰前的13年裡,蘇聯的工業總投資是1850億盧布,而國防撥款則高達1701億盧布,這也解釋了為何蘇聯軍隊會在短短十年之內從一支以民兵為主的落後軍隊發展為一支實力僅次於德國的現代化軍隊,僅從裝備規模來看,甚至還遠遠超過了德國。德國從1939年便投入戰爭,直到1941年全軍的坦克總數也不超過6000輛,而一直處於和平的蘇聯在戰爭爆發時其坦克總量高達20000輛。

    在整個蘇聯人民的巨大犧牲下,斯大林高速發展計劃得到了實現。從1926年蘇聯進入直接工業化時期開始,到193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蘇聯在一戰前工業排名僅世界第五,產值僅相當於德國的五分之一,並在一戰中遭受毀滅性打擊的沙皇俄國的基礎上,蘇聯的工業產值直接越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雖然在工業質量上仍舊和那些工業強國有很大的差距,但是至少保證了足夠龐大的工業規模,這對即將到來的殘酷的衛國戰爭來說,具有深遠的意義!

  • 7 # 世界歷史唯物觀

    蘇聯建國之後,面臨的國內外局勢非常不樂觀,然而在列寧的決策下,蘇聯終究是走上了正軌。

    可是此時的蘇聯,依舊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工業根本難以同西方資本主義強國相比。

    蘇聯要想強盛,只能依靠其強大的領導層,其實也就是制度的優越性。也就是國家干預市場,國家調控各項資源和各項發展。

    如果說列寧制定了蘇聯的基本規則,那麼斯大林那就是對列寧規則的完美執行和詮釋。

    蘇聯在斯大林手裡,集中了一切力量發展重工業,即便當時蘇聯農民還在捱餓,但是斯大林管不了這麼多,全力發展重工業。

    當全國資源集中在某一方面,這個方面將迅速而野蠻的成長,加上政策上的支援。使得蘇聯重工業,在短短十幾年時間裡崛起。

    但是不可忽略的就是在此期間,不少窮人餓死,農民也是勒緊褲腰帶過日子,連溫飽都無法保障。

    蘇聯初期就是這樣,百姓生活艱難不已,然而國家依舊要從他們身上拿走儘可能多的東西,用來發展工業。

    而蘇聯人民之所以在當時情願忍受,就是因為他們都是沙皇專制下的受害者,沙皇把這個國家搞得太糟糕。

    革命建立的蘇俄,打破了許許多多的東西,讓工農有了社會和政治地位。所以他們願意為這個國家付出。

    這很偉大,農戶們溫飽難以保持,但是卻依舊將不多的糧食拿出來,上交給國家。

    所以蘇聯工業化初期,不少人為此付出了生命,飢餓是那一代蘇聯人的共同記憶,但是這終究造就了一個偉大的國家。

    時至今日,蘇聯解體也已經長達差不多三十年。從最初的欣欣向榮,到最後的眾叛親離,蘇聯留給我們的思考實在太多。

    特權階級形成,對於一個國家,無論其多麼強大。都會將其往一條極端的路上推,當剎不住車的時候,也就意味著是砸碎一些東西的時候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十歲的男人還沒結婚,會不會遲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