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文史哲司

    我來說說“江巨孝”的故事,看看他是如何成為“巨孝”的。

    此人名叫江革,字次翁,山東臨淄人,家中只有母子兩人相依為命。

    那是東漢初年,王莽篡位,新朝政治腐敗,導致戰爭頻繁,各地戰亂不斷,盜匪四起。盜匪不僅搶財物,還常常把壯年男子抓去,逼著他們入夥。

    江革為了避亂,揹著母親棄家出走逃難。母親年邁,腿腳不方便,為了儘量減少母親的顛沛流離之苦,江革整天揹著母親趕路。母親心疼兒子,要下來自己走,江革卻說:“孩兒揹著母親,就像回到了小時候一樣,感覺到母親的溫暖,孩兒心裡很歡欣,感覺自己很有福,可以隨時侍奉母親,所以就會越走越有力氣。”

    一路上,母親渴了,江革馬上到處討水給母親喝;母親餓了,他竭盡所能為母親準備吃的;天色將晚,他想方設法找住處,使母親能踏實地安歇。在倉皇逃難的人群中,江革想到的是母親的安全,全然忘記了自己的飢餓和疲勞。逃難當中,江革多次遇到盜匪,想要把江革劫去。

    每當面臨這種情形,江革便會在盜匪面前苦苦地哀求,痛哭流淚,對盜匪講:“我從小失去了父親,孤苦伶燈,是母親含辛茹苦把我拉扯成人。如果沒有母親,哪會有今日的我。如果我隨大王去了,留下孤零零的老母親,兵荒馬亂,舉目無親,母親又如何保全生命,如何度過餘生。懇請大王念我有老母在,沒有人奉養,放過我們。”

    盜匪看到江革如此誠心誠意地哀求,無不被他的孝心所感動,所以也不忍殺他,更不忍把他劫走。就這樣,江革屢次感動盜匪,化險為夷。

    後來江革揹著母親,流浪到江蘇省下邳縣暫居下來。在舉目無親的異鄉,江革衣不蔽體,也沒有錢買鞋子穿,打著赤腳為別人當傭人,賺取微薄的收人來維持生活。

    江革省吃儉用,把最好的物品來孝養母親,母親需要用的、想要吃的、要穿的,盡最大的努力,沒有一樣不替母親辦到。江革所做就如《孝經》所言: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

    劉秀稱帝后,國內形勢慢慢穩定。建武末年(公元50年左右),江革又揹著母親,跋涉千里返回了故鄉臨淄。回臨淄後,他依舊勤勤懇懇,把母親照顧得無微不至。

    當時,百姓每年都必須到縣衙“案比”,即每個人都要親自到縣衙與官府登入的畫像對照,以核實戶籍。江革的母親年老體衰,自己不能走著去,江革想僱車前去,又怕牛車、馬車顛簸,母親的身體受不了。於是,江革決定不用牛馬拉車,而是自己拉車親自送母親去縣衙。一路上他緩步而行,車子非常平穩,母親坐在車上也非常舒服。鄉里的百姓看見江革如此孝敬自己的母親,非常敬佩,都稱他為“江巨孝”,江革“巨孝”之稱,行於天下。

    太守聽說了這件事,瞭解到江革的品質高尚,想請江革出來做官,江革以母親身體不好需要照顧為由婉拒。後來,江革母親去世了,他整整三年結廬住在母親的墳旁,連晚上睡覺也不願把孝服除去。因為他品德優秀,在臨淄很有聲望,於漢明帝永平初年(58年左右)被推舉為孝廉,做到了郎官、楚太僕等職,由於他廉潔清正,敢於彈劾權貴,與官場格格不人,因此都沒幹很長時間即辭官歸鄉。

    漢章帝建初初年(76年左右),太尉牟融又推舉他為賢良方正,他又做了司空長史、五官中郎將等職。漢章帝劉炯對他的孝行十分敬佩,對他恩寵有加。每次上朝,考慮到江革年齡大,常常派貼身的皇宮侍衛去攙扶他;江革生病,也常常派太監拿著好藥和美食去看望他。當時京城裡的貴戚衛尉馬廖、侍中竇憲等人更是對江革十分敬仰,經常準備精美的禮品前去江革府上拜會,但每次江革都堅辭不受他們的財物。

    後來,江革上書請求退休,漢章帝特地賜給了他一個“諫議大夫”的職位,准許他返回故鄉臨淄。

    又過了很多年,元和年間(86年左右),漢章帝非常掛念已經退休的江革,就發詔書給臨淄的地方官,詳細詢問了江革的生活情況,並指示縣裡要常去探望他,賞賜給他谷千斛和羊、酒。到江革去世的時候,漢章帝又再次下詔,予以厚賞。

  • 2 # 任幫全

    古人見到母親必須跪下!我們的許世友司令員每次見到母親都下跪。逝世後被鄧主席特批實行土葬,他說活著沒有盡忠,死後要盡孝。

  • 3 # 小小妙因

    古人孝養母親故事很多,但各有不同,有養身的,有養心的,但最徹底的孝敬,當屬佛教《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中介紹的故事,往昔的光目女靠著佛陀的加持力和自己信心,救度地獄中受苦受難的母親昇天得樂並最終覺悟成佛。

  • 4 # 飛龍一把刀

    在古代,孝敬父母上升為國家層面,具有至高無上的榮譽感,凡是士階官層、平民百姓、科舉制度等等,孝是一切道德準繩“為仁之本"的做人原則,父母要教育孩子,孩子長大後要孝敬父母。甚至那時封建社會把“孝"定為加官進爵的不二定律,要當官,選人制度要考查你是否是方園幾里的孝子,如果合格,才可能參加科舉制度。古代由於對孝文化的重視,就流傳至今很多可歌可泣的孝子的故事。比如:湧泉躍鯉、聞雷泣墓、乳姑不怠、棄官尋母等等。古人云,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意思是說,讓後代子孫都效法你的行為,我們要為父母增光,而不去做父母蒙羞之事。

    百善孝為先,為什麼把孝立為之首,大至概括為孝來了,路才寬。古代分為:小孝。養父母之身。中考,養父母之心。大孝,養父母之志。至孝,養父母之慧。

    古書記載,六十歲以上的老人,我們就要把他們當成小孩來關懷照顧,不要讓父母優慮,讓後代子孫把養老精神傳承下去,用智慧引導老人,不攀比,不患得患失,有一個平常心安居晚年。

  • 5 # 夏瞄淺談

    說魏王裒,事親至孝。母存日,性怕雷,既卒,殯葬于山林。每遇風雨,聞阿香響震之聲,即奔至墓所,拜跪泣告曰:“裒在此,母親勿懼。”

    白話來說,三國末魏國營陵(今山東昌樂)人王裒(,侍侯母親極其孝敬。

    王裒母親在世時,生性怕雷。後來母親死了,王裒將其安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空中傳來雷聲,王裒就立即跑到母親墓園,跪拜在墳哭著告慰說:“裒兒在這裡陪您,母親不要害怕啊。”

    後人有詩讚曰:

    慈母怕聞雷,冰魂宿夜臺。

    阿香時一震,到墓繞千回。

    出自《二十四孝》,從那時的觀點看,所謂的孝順就是完全的遵從長輩的意願、家族的傳承,香火的延續,長輩離世後能走的風風光光就是大孝;以現在看來,《二十四孝》中存在著一定的愚孝。現在所謂的孝順――父母老有所依、能多回家陪陪他們、讓家裡少一點牽心、家庭和睦。

    總的來說,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不同的定義,有每個時代不同的精神,孝順的含義也在不斷的變化。不過,我們應該緬懷過去,活在當下。父母的話具有前車之鑑,但也不是全對,在這方面,我認為換位思考是不錯的選擇。

  • 6 # 清雨歌者

    古人是如何孝順父母呢?

    子游向孔子請問“孝”,孔子回答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時孔子還回答說:”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意思是:只養活父母,對父母不尊敬,即是每一頓都給他們酒肉吃,也不能算做到了“孝”。孝順應是發自內心的真正的愛,語言要和氣,面色要和悅,行為要恭敬。子夏說:“事父母,能竭其力”,即侍奉父母,要做到盡心竭力。

    其實無論古代、現代,對真孝子來講,孝順父母的心是一樣的,都想盡己所能,做到最好。但經過簡單的對比,我們仍可看出古今孝道的不同。比如古代的孝,孝的是“禮”,是“敬”;而現代的孝,孝的則是“錢”,是“房”。前者偏重精神上的孝,後者則側重物質上的孝。古今孝道的差異,恰好折射出現今社會重物質發展而輕精神追求的現狀。

    孝乃德之本,而德乃人之本,人的一切福分、福澤皆從德而來,無德而不得,失德而散盡。所以,積德行善,時時保持仁孝之心,這才是做人的王道也。

  • 7 # 農村大媽談農村

    古代華人最講究的是“孝道”,有道是“百善孝為先”。如果問古人如何孝敬母親,讀讀清朝秀才編寫的《弟子規》就知道了,《弟子規》作為兒童啟蒙讀物,是按照《論語》《孝經》等古代經典編寫的,把古代經典中的道理概括改編成了朗朗上口,易記易懂的韻文。

    《弟子規》開頭即是“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段完全就是孔子原話的複述。從這幾句話,可以窺見古代教育把德育是放在第一位的,上學以學做人為先,做人以孝為首。

    如何在行動上孝敬父母?《弟子規》下面就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床。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不僅清代如此,清朝以前也是,明代王守仁的《教約》,開篇是“每日清晨,諸生參揖畢,教讀以次遍詢諸生。在家所以愛親敬長得無懈乎,未能真切否;溫清定省之儀,得無虧損,未能實踐否……”

    由此可見,古人嚴格按照聖賢遺訓孝敬父母,在學校的學生更是有老師的每日詢問監督。

    不僅明清,追溯至宋唐兩漢,都是這樣效仿孔孟之道孝敬母親的,當然也包括父親。不然也不會有《二十四孝》的誕生,雖然《二十四孝》有些地方有點兒過頭兒了。

  • 8 # 黑白文章澤淵詩

    現在人談起孝,大多都會想到百善孝為先,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些大道理,而且沒有真正去做,做的不好的人也不在少數,那麼,該如何理解孝這個字呢,我從下面幾點直白易懂,簡單明瞭的談談自己的見解,不到之處海涵。 古代孝順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闡述,一個就是仁孝,一個就是人孝,什麼是仁孝,大體就是古人的一種光宗耀祖,傳宗接代,考取功名,修身養性,齊家平天下這些大是大非,謂之為仁孝,能夠學有所成,或者是業有所成,不僅是對父母的孝順,也是報答父母最好的功勞,在仁孝方面就有了後來的忠孝兩難全,為了國家事業,可以少人孝而多仁孝,可以說是大孝,如果觸犯了法律或者走了不正之路,那就是不仁不義不孝,是父母最大的恥辱,長期受封建禮教和儒家思想的束縛,忠孝兩難全也是一種矛盾,更是一種境界,這中間包含了人孝,而且等功成名就之時,就把父母接到身邊,盡兒女之情,頤養天年,善終而去。

    一種就是普通的孝順,更多的是順,就是子女的職責,也就有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子女能力弱一點,有時候孝就是一種命運,也是一種安排,只有順才有未來,才能長久發展,子承父業,如果能力強一點,也需要聽話,不然就不會受到別人的尊重和敬仰,父母也會認為兒女不受禮教,賈寶玉也是很好的寫照,古代好多孝順故事也體現了普通人的一種道德修養,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種精神,來闡述自己的能力,也透過孝順給父母最好的物質及精神,來實現自我價值,久而久之,更多的人就從這些優秀的故事裡面總結和描述了一些關於孝的文字語言,就成了後來的孝文化,也成了當今人們學習的國學經典。 現代人生活水平提高了,普遍都很孝順,不僅能給父母更好的物質生活,也豐富了父母的精神文化生活,給了父母更多的心理安慰,在自己盡孝的同時,身心感受中國傳統孝文化的真諦,尤其是成家立業之後,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後,切身體會作為父母的不容易,從良心職責義務上沒有任何理由不去孝敬自己的父母,人活著不管貧窮富裕,都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孝敬自己的父母,做一個好公民,做一個好子女,今天是母親節,祝願普天下所有的母親節日快樂!身體健康。

  • 9 # 急診二三事

    不知道古人如何孝順母親,倒是聽父親說過伯父當年如何孝順奶奶,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伯父常年在外當兵,偶爾回家探親,遇上夏天,會早早幫奶奶把蚊帳放下,把蚊子打一遍,然後在裡面呆個把小時,把剩餘的蚊子餵飽再讓奶奶進去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工作需要經常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