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皛川
-
2 # 小濤1760472
“茶禪一味”是為道,
品茶在於心,在於靜,
才能品出茶的味道;
禪修也須靜於心,
才能淡看繁華落寞的味道 ,
所以,味即是道;道即是味。
菲煙菲茗自芬芳,修身養性禪一味。
-
3 # 偶拾心得
顧名思義,禪茶一味,簡單來說就是參禪和飲茶有相同的道理,追求一味,至於“味”是什麼味,我們可以逐步探討一下。
先說“禪”首先既然是是圓悟克勤禪師所說,那禪茶一味裡的禪,大機率指的就是佛教裡面的參禪,佛教的參禪是禪宗用以學人求證真心實相的一種行門。
虛雲禪師說,參禪最要生死心切和髮長遠心。若生死不切。則疑情不發。功夫做不上。若沒有長遠心。則一曝十寒。功夫不成片。只要有個長遠切心。真疑便發。真疑發時。塵勞煩惱不息而自息。時節一到。自然水到渠成。
何為生死心切?
翻遍了各種資料,然後我總結出來就是:沒有雜質,至簡至純。
如果一個人被人追殺,他想的就是如何逃命,如果一個人一心想要求死,他想的就是如何赴死;逃命的人不會去計較今天的飯好不好吃,求死的人不會計較還欠了別人多少錢。在那種狀態下的至簡至純。
何為髮長遠心?
這個比較好理解,就是持之以恆的恆心。
參禪的目的,在於悟明心自性,明心是發現自己的真心;見性是找到自己本來的真性。
明心做法就是找到,不盲目,不急躁,平靜;自性做法要去掉自心的汙染,實見自性的面目。汙染就是妄想執著,自性就是如來智慧德相。有如來智慧德相,即是佛,有汙染執念,即為眾生。
舉例,孩童之時,我們會與好朋友分享玩具;長大之後,我們則可能會拒絕朋友的借錢,嘴裡說著我們很重情重義,卻是不由自主地和金錢價值聯絡起來,這就是汙染,就是妄想執著,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明白感情才是重要的。
再說“茶”茶聖陸羽在《茶經·一之源》後半部分論述了茶葉的使用時寫到: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乏、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翻譯:茶的功用,因為它的性質冷涼,精誠專一有美德的人適合喝,如果發燒,口渴,胸悶,頭疼,眼澀,四肢無力,關節不暢,喝上四五口,其效果與最好的飲料醍醐、甘露不相上下。)
華佗也曾在《詩論》中寫道:
苦茶久食,益意思。(翻譯:茶的味道苦澀,飲後能讓人深思熟慮,開拓思考。)
陸羽提到的“精行儉德之人”,指的是:精誠專一,認真,踏實,簡樸,道德高尚的人。
此刻,陸羽的“精行”與佛家的生死心切異曲同工。華佗的“益意思”開拓思考,也就是佛家開悟的過程。
所以,我理解的禪茶一味,所謂的一味,既是佛家的見明自性,也是俗人的想明白。
-
4 # 雲萱說茶
“茶禪一味”的“味”究竟是什麼味呢?我想了半天也沒想明白。還是講一講十三年前雲萱我親身經歷的一段感悟吧:茶禪一味 悟道如水~
茶人做茶數年,每日見形形色色的人,品形形色色的茶,看形形色色的茶書,日子過的匆匆。
茶人自稱雅茗居士。店內壁掛心經,案供觀音,卻不燃香。手執佛珠,每日素食,卻不受戒。每有茶客見之,問:你佛弟子否?茶人難以作答。茶人自覺六根不淨,諸惡未戒,不敢稱是佛弟子,只好信口說:我奉茶道。然何為茶道?茶人又說不出所以然來。是故,一人獨處時常想:什麼是茶道?
茶道是什麼?
有人說:茶道是一種精神,是一種文化;
有人說:茶道乃修身養性之道;
又有人說:茶道分為武夷茶道與閩南烏龍茶道。是烏龍入宮、是關公巡城、是韓信點兵,是如何如何泡茶怎樣怎樣的過程,在某某茶博會上,某某舉行某某的茶道表演,茶人聽了只覺得糊塗。
據書說,福建茶業界元老張天福先生把茶道精神總結為:儉、清、和、靜;日本茶人的茶道四諦是:和、敬、清、寂;又見有書說茶道乃:和、靜、怡、真。如智者見山,仁者見水,茶人對於茶道的理解似盲人摸象。
子曰:道可道,非常道。
趙州和尚說:吃茶去!
吃茶?依茶人最初的理解:一為提神、解渴,稱之為渴飲;二為茶癮,每日必喝,寧可居無竹,不可飲無茶;三為品飲,每日必品,每品必得,品出百般優劣,千種風味;四為心品,用心品飲,品出種種感觸,種種境界,而獲種種心得,而成種種文字。然以上種種終稱不上道。
偶一日,福州鼓山湧泉寺的一位和尚來買茶,茶人見和尚面目慈祥,舉止端莊,遂與之閒聊。不料兩人性情相和,話語投機,竟視如知己。
和尚出家前為檢察官,掌管犯人之生死;茶人做茶前從事餐飲,常造殺業。
和尚因出家受戒而吃齋,茶人因品茶漸惡葷腥而好素食。
和尚以佛結緣,送茶人以佛經,佛書;茶人以茶結緣,供養和尚以茶葉,茶具。
和尚與茶人說佛法,茶人與和尚論茶道。
和尚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茶人道:水不是茶,茶就是水。
和尚道:老實唸佛證菩提。
茶人道:用心泡茶得真味。
和尚道:明心見性,度化眾生,是佛陀。
茶人道:遇水捨己,濟人無數,為茶飲。
和尚道:心就是佛。
茶人道:茶就是水。
兩人相視一笑,原來茶湯中有佛法,佛法就在茶水裡。茶與佛,其道不同,其理相通也。
和尚與茶人和掌道別。茶人悟而得一聯:
兩頭是路 品幾杯頓悟茶道
四大皆空 坐片刻難得壺途
請木匠製成屏風置於店堂過道中,路人皆道好聯,卻不甚解其意。
後和尚雲遊舟山普陀寺修行,從此了無音訊。茶人仍每日見形形色色的人,泡形形色色的茶,看形形色色的書,日子過得悠悠。
備註:
-
5 # 赤誠子
什麼是“禪茶一味”?這還是個比較專業的問題,不懂禪,不懂茶的人,是根本不可能知道的!
禪宗,是佛教裡最貼近中國文化的宗派,也是最被學人接受的法門。
禪,講究自強自立,要有獨立思想!佛教最早的自耕自種的禪林模式,就是禪宗祖師們的身體力行。
禪法裡說:依靠外物,終究不能成道。此事他人代不得,無論對方是誰!
阿難尊者,身為佛陀釋迦摩尼堂弟加隨侍弟子,自身又博聞強記,號稱多聞第一。然而直到佛陀涅槃離世,他還還未開悟成道。
茶,在中國傳統裡是最親近百姓的精神物品。不管東西南北,家貧還是家富,都有愛茶喜歡品茶之人。
而茶要怎麼喝,它有很多講究。不同的茶,不同的泡法,就會有不同的味道。但是無論什麼茶什麼泡法,最重要的一點,卻是要你自己去品味!
“禪茶一味”,在這裡說的是他們有共同的道理,都是需要自己去品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
6 # 那邊仍是孤獨
“茶禪一味”的“味”,不是舌根所品嚐到的酸甜苦辣的“滋味”,而是“旨趣”“意義”的意思。“茶禪一味”的意思就是茶和禪有相同的旨趣。那麼,這個“味”,也就是這個“旨趣”,究意是什麼呢?為什麼茶與禪有相同的意義呢?
到底什麼是禪?從佛祖拈花微笑禪宗出現那天起,它就是離語言文字的,因為它無法用語言文字來表述。它是不立階梯,不分層次,不借助任何東西直接登堂入室,直指人心的,所以語言文字等任何手段,都只是“戲論”“影子”,都需要再進一步,都不是“本來面目”。所謂“從門入者,不是家珍”,“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禪本來是無功用行,以心傳心,以心印心的。但傳至中國後,祖師慈悲,於無階梯處立了階梯,就多了“參話頭”這一舉措。這相當於足球比賽中的臨門一腳,只要時節到了,自然會破門而入。“參茶味”,即如“參話頭”一樣。本以為臨門一腳,球可入網,等破參了,才知道球本就在網中;本以為“參茶味”可以明心入禪,等破參了,才知道茶和禪本是一味。
佛祖拈花微笑,“花”即是妙明本心,即是禪;青青翠竹,無非法身,“竹”即是妙明本心,即是禪。那麼,為什說“茶禪一味”,而不說“花禪一味”,“竹禪一味”呢?
這就得先介紹另一個詞:“繞樹經行”。古時參禪的人是不睡覺的,困了就繞著樹走,邊走邊參。為什麼參禪的人不睡覺?因為“眠心所”意識是斷絕的。參禪是不斷意識妄想的,沒有了意識妄想,也就沒了禪。針對臥輪禪師的“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偈語,六祖慧能回覆一偈:“慧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因為妄真同源,煩惱即是菩提,沒有了妄想煩惱,也就沒有了菩提禪心。
所以參禪是不能睡覺的。這時候茶的功能就體現出來了。困了,不必圍著樹轉圈,喝上一口香茶,醒神驅眠,所以說“禪”與“茶”有著天生的緣份。
茶是禪門必不可少的平常之物。風花雪月是禪,鍋碗瓢盆是禪,柴米油鹽是禪,行住坐臥是禪,穿衣吃飯是禪,但是,哪個也替代不了茶在破參中所起的作用,所以說“茶禪一味”,而不說其它。
回覆列表
所謂茶禪一味中的味,其實就是指精神體味。先說對茶的體味。茶,有二分。一是吃茶或者叫喝茶。二是品茶。茶現如今已成為高檔消費品了。談生意,談戀愛,朋友聚會聊天等都會到專業場所消費,但那不是品茶。茶只是聚會的介質。真正的品茶,需要靜心,並透過過程得到精神體味的。比如,對茶類的知曉,比如綠茶是不發酵的茶,青茶是半發酵的茶,紅茶是全發酵的茶。而每種茶的泡製方式又是有別的,綠茶水溫,投茶方式與青茶的水溫,紅茶的水溫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整個品茶的過程就是靜心操作細心體味的過程。而禪,就是佛教的專用語,他要求弟子排除雜念,靜坐感悟,唸經悟德修為的過程。茶和禪雖說理念不同,但是,都需要靜心感悟,這是殊途同歸的。所以,才有了茶禪一味的感知。(^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