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駱可自話
-
2 # 金兔歷史
兵,正式軍,屬於有編制的軍隊。
勇,即鄉勇,說白了就是臨時工。
也就是說,兵和勇的區別,其實就是正式工和臨時工的區別,具體如何,今天金兔就來簡單聊聊兵和勇的具體區別吧。
清朝士兵胸前帶有兵字的,一般都是國家的常備武裝力量。兵,包括八旗和綠營。
八旗分滿八旗、漢八旗和蒙八旗,屬於國家的正規軍,直接隸屬於清朝皇帝,而八旗軍的兵源主要來自於八旗的男性子弟。
再來說說作為臨時工的“勇”吧。
雍正、乾隆兩朝,一遇到戰事,但八旗兵和綠營兵不夠用,這時候往往就會採取就地取材的方法,直接從附近招募臨時工,也就是臨時招募鄉勇組成軍隊,以應對戰事。
戰事結束後,這些由鄉勇臨時組成的軍隊就會被立即解散,所以“勇”很像“臨時工”。
-
3 # 福樓西餐劉顯琨
兵:可以理解為“常備軍”。勇:可以理解為“地方民兵”。
平時兵,最常見。一旦有戰事。朝廷就會在當地招募兵勇,衣服上就寫“勇”,戰事結束之後就可以遣返了!
比如,鎮壓太平天國,就動用了湘勇,淮勇。
-
4 # 白話歷史君
這是由朝廷養著的國防軍。他們的招募、訓練、指揮排程以及軍餉都是朝廷統一排程,他們直接對朝廷負責。“勇”字則代表清朝各地方的團練鄉勇,如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
如果具體來講,主要是兩點區別:
第一、兵員組成不同。
就如同咱們開頭所提到的,胸口寫著兵字的士兵是清朝常備軍,是正規部隊,無論是城防還是打仗,這部分軍隊都是最先承擔戰爭責任的。
八旗軍雖強,但一個明顯的缺點,那就是他們在人數太少,特別是在入主中原之後,面對龐大的疆域,其遠遠達不到全國佈防的標準。
所以在清朝中央控制國家以後,他們也在防禦方面感覺到了壓力,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他們也只好開始招收漢人正規軍,這支軍隊被稱為綠營軍。
到了咸豐時期,綠營規模已經達到了六十萬,是絕對的主力。
而“勇字軍”的組成就相對簡單一些了,這種軍隊也被形象的稱為“鄉勇”,意思就是民兵組成的臨時軍隊。雍正時期,為了彌補八旗和綠營的不足,正式設立勇營,作為駐防之用。從性質上講,乃是一種為了應急而募集組建的地主階級的地方性武裝力量。
這種軍隊的兵源都是當地的青壯,由於這些人平時並沒有經過嚴格的軍事訓練,所以他們在戰鬥力方面是顯然不如“兵字軍”的。這種軍隊往往都會在國家緊急之時進行集合行動,幫助中央軍完成一些守城拒敵的任務,一般的大規模作戰是不需要他們的。
但是,這種情況僅僅是存在於清朝中期,太平天國運動中,曾國藩和他的湘軍聲名鵲起,一舉成為大清王朝的支柱。而後來李鴻章的淮軍,更是成為了清朝的主力軍,甲午戰爭就是淮軍打的。甚至於後來的北洋新軍,也是以淮軍為基礎。
所以,鄉勇雖然出身不好,但相對比較爭氣。
第二、承擔任務不同。
關於“兵字軍”和“勇字軍”的任務分配,大致要以太平天國運動為分水嶺。
在太平天國運動之前,“兵字軍”是絕對的軍事掌控勢力,特別是嫡系的八旗軍雖然人數上不佔優勢,但是地位卻是遠超其他軍種,所以只需要將八旗將領均勻分配到每個地方,就能起到對軍隊的領導作用。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之中,國家的大小征戰任務以及防禦任務,都是由“兵字軍”獨立承擔,“勇字軍”的實力在這時完全是不值一提,他們就是臨時工,負責維持下治安。
由於“兵字軍”在和平時期享受了太好的待遇,國家的政策以及錢款大量的湧入軍營,在這種“浮誇”的風氣之下,“兵字軍”就開始逐漸的走下坡路了,軍營中的中上層將領不斷貪汙,軍隊中營造出了奢靡之風,原先突出的戰鬥力也因此消失不見。
以至於在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中,八旗軍和綠營軍打得是一塌糊塗,沒有過多的抵抗就選擇了投降,這時候的“兵字軍”已經算不上主力了。
而“勇字軍”卻在這時候崛起,晚清名臣曾國藩臨危受命,回到自己家鄉湖南,從民間招募新兵進行訓練,很快他就在湖南建立起了一直極具戰鬥力的軍隊,即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湘軍”。
這樣的勇字軍已經不再是雜牌軍了,他們在戰鬥力方面已經超過了傳統的“兵字軍”,所以二者所承擔的任務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保國禦敵的任務從“兵字軍”手裡過度到了“勇字軍”身上。
-
5 # 條友協會會長
清朝時期的軍隊主要是八旗軍和綠營軍。八旗軍是滿族入關前建立的為滿兵,八旗兵以鑲黃、正黃、正白、鑲白、鑲紅、正藍、鑲藍等八種旗幟為標誌,但數量不多,八旗旗主皆為世襲。入關以後,部隊人數嚴重不足,為了補充兵力,順治年間,清朝政府招收一部分漢人,參照明代舊軍制度將他們單獨武裝起來,稱為綠營兵,也簡稱營兵,綠營兵有馬兵、步兵、守兵之分,由兵部管理。雖然八旗軍和綠營都是一種世兵制度,八旗兵的主要任務是保證京師;而綠營兵數量是八旗兵數十倍,主要用來負責全國各地的治安。八旗兵和綠營兵都是實行薪給制,八旗兵的薪餉和軍備都優於綠營兵。
軍士當兵吃糧,一家子都要靠俸祿為生,但由於清朝時期餉銀不足,而八旗兵丁養尊處優迅速腐化,毫無戰鬥力可言。由於長期無戰事,八旗兵丁的軍備廢弛。另外,為照顧旗人,清政府擴大名額,有時還把老人、小孩也招進兵籍。三藩叛亂時期,八旗兵已經腐朽太徹底,沒有戰鬥力可言,清朝其實是靠著綠營兵平定三藩。雍正登基後,嚴格整軍治軍,但沒有太大作用,八旗軍依舊士氣低落。雍正、乾隆時期久無戰事,綠營兵的軍備也開始鬆弛,軍隊 戰鬥力開始下降。
到了乾隆朝後期,八旗兵和綠營兵均已無法參加戰鬥,清政府能依靠鄉勇。
據記載,清代早有勇營,但只是作為輔助武裝,非正式軍隊,為了區分鄉勇和正式軍隊,就在衣服上鏽個“勇”字。鄉勇部隊是啥時候缺人啥時候徵兵,打完就解散,不管有沒有立功,國家就可以節省大量的經費。清末太平天國革命爆發時,八旗和綠營兵前去鎮壓,均慘敗,這時曾國藩在湖南招募大量鄉勇,將非正式的鄉勇改為湘軍或稱湘勇,然後又仿照湘軍在各省建立勇營。在平定叛亂後,各省仍然留有一部分勇軍,可惜的是最強大的曾國潘的直系部隊被解散了。從這以後,“勇”字軍就進入了國家的視野,在一個時期基本代替了 “兵”成為保衛國家主力。這個時間段的“勇”字確實要比“兵”字更厲害,這個時間段的“兵”字早已不堪重用,只能欺負平頭百姓罷了。
-
6 # 明史留香
大家經常在影視劇上看到“兵”和“勇”二字,特別是電影、電視劇上整裝待發 的清軍隊伍裡,通常背上貼著這兩個字。好像這使人容易聯想到“勇”就是 特種兵,“兵”就是一般 軍人 ——實際上不是這麼回事。
史載“兵“是清代國家的常備武裝力量,包括 八旗 軍和 綠營軍 。八旗軍為滿兵,綠營兵則是為彌補滿軍的不足而建立的漢人組成的漢兵。這種軍隊以綠旗為標誌,以營為建制單位,故稱綠營兵,也叫綠旗兵,簡稱營兵。八旗軍同綠營兵雖然 使命 相同,都是保家衛國,但主次不同,朝廷倚重不同。按定製:八旗兵大部分衛戌京師,為國家 精銳 部隊,掌管京師安全;綠營兵則遍佈全國各地,數量要比八旗兵多幾倍乃至幾十倍。通常影視劇上浩浩蕩蕩的大軍都是綠營兵。
順治 以後綠營兵日漸取代八旗兵的主要地位。 康熙 年間清朝建立不久,力圖以和為貴,於是軍備廢弛,萎靡不振。八旗兵丁長期處於 養尊處優 的地位,以至於 三藩 起事時臨陣磨槍亦難振軍威和 武力 ,所以平定三藩之功實屬綠營兵。 雍正 登基後,立志彰顯滿軍 尚武精神 ,乃 三令五申 “八旗為 滿洲 根本”,大動干戈,整軍治軍,終於使得士氣大振,維護了國家統治。
史載“勇”也是兵的一種,是在雍正、 乾隆朝 後如有戰事,若八旗和綠營兵不足用,則就地取材臨時招募的軍隊,戰事完了後立即解散,不是國家正式的軍隊,即便是戰時有功的也不久留久用。直到清末 太平天國 時, 曾國藩 以 團練 起家,才改非正式的鄉勇為練勇(即 湘軍 ),定 兵制 ,發餉糧,稱為勇營。從此,“勇”基本代替“兵”成為了國家的正規軍主力。
雍正、乾隆朝後遇有戰事,若八旗兵和綠營兵不足用,則就地取材,臨時招募鄉勇組成軍隊,戰事完了後立即解散,不是國家正式的軍隊。直到清末太平天國時,曾國藩才改非正式的鄉勇為練勇(即湘軍),定兵制,發餉糧,稱為勇營。從此,“勇”基本代替了“兵”,成為國家的主要軍事力量 。勇營的特點是拿國家餉的私募武裝,所謂“兵為將有”,士兵和軍官只忠於自己的長官,不直接效忠皇帝。
-
7 # 嚐嚐歷史這塊瓜
“兵”是官兵,是正規軍,“勇”是鄉勇,是臨時招募來補充正規軍的不足的。說白了,就像我們現在的正式工和臨時工。
不過在咸豐以前,“勇營”都是臨時性的,隨用隨建,用完即撤。
太平天國爆發後,曾國藩在“鄉勇”的基礎上建立了一隻有獨特製度的正規軍,稱為“湘勇”,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湘軍”。其後李鴻章仿照“湘軍”營製成立了“淮軍”,其它各省也紛紛效仿。
-
8 # 0惟善為寶0
兵指國家的常備力量和職業士兵,勇指臨時組建的非正式軍隊,清朝的兵和勇區別如下:
一是建制和性質的不同。
兵是清代國家的常備武裝力量,包括八旗軍和綠營軍,八旗兵是滿族入關前建立的,它既是滿洲貴族統一東北地區的基本力量,也是統一全國的主力;綠營兵則是入關後,為補充八旗兵力不足,順治年間,在明代舊軍的基礎上改編而成。
勇是就地臨時招募的軍隊,稱作“鄉勇”。戰事一結束就立即解散,並非國家常備軍隊。近代勇營制度由曾國藩創建於鎮壓太平天國之時。曾國藩創辦的湘勇(也稱湘軍)是一種與綠營制度根本不同的新型軍隊,它採取野戰軍體制,不同於綠營的分割槽固定防守。以後又創設水師,軍制與陸師相仿。
2、內部劃分不同:
兵以民族劃分:有滿八旗、漢八旗、蒙八旗以及綠旗兵。勇以地區或主官劃分。曾國藩以團練起家,組建“湘勇”,李鴻章組建“淮勇”等。
3、效忠物件不同:
兵聽令於朝廷,直接忠於皇帝,八旗軍直接隸屬皇帝,衛戍京師。勇營的官兵拿國家的軍餉但只是忠於自己的長官,並不直接效忠於皇上和朝廷,實在是私人武裝集團。
4、戰鬥力不同:
兵:初期八旗兵是世界上最強的騎兵部隊,雖然人少,但是戰鬥力很強。後期統一中國後,八旗兵以難以置信的速度腐化,已經無法勝任戰爭。這才有綠旗兵的出現。及至滿清後期,八旗兵和綠營兵全面衰落,戰鬥力大大下降。例如,面對太平軍時,八旗兵和綠營兵都不堪一擊。勇:在血腥鎮壓太平軍的過程中,湘勇和淮勇為朝廷立下汗馬功勞。因此 ,當 到了清朝末年,“勇”就日漸代替“兵”,變成清朝主要的軍事力量。
回覆列表
朝的兵和勇的區別如下:
1、建制不同:
兵:是清代國家的常備武裝力量,包括八旗軍和綠營軍。
勇:是就地臨時招募的軍隊,稱作“鄉勇”。戰事一結束就立即解散,並非國家常備軍隊。
2、內部劃分不同:
兵:兵以民族劃分。有滿八旗、漢八旗、蒙八旗以及綠旗兵。
勇:以地區或主官劃分。曾國藩以團練起家,組建“湘勇”,李鴻章組建“淮勇”等。
3、效忠物件不同:
兵:聽令於朝廷,直接忠於皇帝。
勇:只是忠於自己的將軍。勇營的官兵只是忠於自己的長官,並不直接效忠於皇上和朝廷,實在是私人武裝。
4、戰鬥力不同:
兵:初期八旗兵是世界上最強的騎兵部隊,雖然人少,但是戰鬥力很強。後期統一中國後,八旗兵以難以置信的速度腐化,已經無法勝任戰爭。這才有綠旗兵的出現。及至滿清後期,八旗兵和綠營兵全面衰落,戰鬥力大大下降。例如,面對太平軍時,八旗兵和綠營兵都不堪一擊。
勇:在血腥鎮壓太平軍的過程中,湘勇和淮勇為朝廷立下汗馬功勞。因此 ,當 到了清朝末年,“勇”就日漸代替“兵”,變成清朝主要的軍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