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安劉律師
-
2 # 薩沙
其實二戰飛行員的培訓,也是非常困難的。
很多人不知道,即便德國和日本到了最後崩潰的地步,他們並不缺少飛機。
以德國為例,他們還有最先進的Me262噴氣式飛機,數量眾多。
在1944年5月德國也致力於擴大飛行員規模,組建了高達210個滑翔機訓練營,飛行員人員儲備達到10000人。
然而,這些人最多隻有5%的人可以成為合格的飛行員,也就是500人。
為了補充前線巨大的人力消耗問題,德國空軍只能降低飛行員的挑選標準,比如將訓練時間壓縮35%。
他們的總訓練時間只有160個小時,不到盟軍飛行員訓練時間的一半,通常這樣的飛行員第一次空戰就會成為敵軍飛行員的活靶子。
1944年6月6日諾曼底登陸,同盟國為此投入1.5萬架飛機,而西線德國空軍可以作戰的,只有480架飛機。隨後從德國趕來支援的德國空軍,在諾曼底戰役前兩週,就被打掉了600架飛機。
大家看看,雖然說壓縮,但因為當年是螺旋槳飛機,學習是比較簡單的。
所以,訓練時間160個小時就可以參加空戰。
放在今天的噴氣式戰鬥機,160個小時絕對是不行的。
飛行員在最開始需要進行500個小時的飛行模擬器訓練,然後才正式接觸戰鬥機,開始長達100小時的初級和中級甄選,通過甄選的人還需要50-100小時的教練機陪飛,最後才允許駕駛戰鬥機單獨飛行。
看看,這就是區別。
原則上,二戰的飛機,除了戰鬥機以外,運輸機、轟炸機、偵察機之類的學習的難度還是有限的。
如果有過民用飛機駕駛經驗,很容易就可以勝任。
-
3 # 王司徒軍武百科
第二次世界大戰畢竟是人類迄今為止最大的曠世浩劫,與今天小打小鬧的戰爭不同,每個國家是真真正正將生產力給壓榨到了極點,在這種條件下,飛機巨大的產量不足為奇,它們與許多速成的飛行員一樣,都是消耗品。
在這其中,有各國瘋狂的引爆產能,也有規模奇大的飛行員培訓計劃,這在今天這種和平年代都是看不到的,總之,都是時辰的錯。
相對來說的話,二戰時期的飛行員的確比現在更容易培訓,需要掌握的知識量與戰機的操作難易度與今天不可相提並論。甚至在某些局勢緊張的關頭,還會“速成”一批飛行員,真真的把人命使用到了極限。
我們可以對比下現代與過去的戰機,比如上圖的零戰A6M2的機艙,裡面的儀表相當簡單,實際上除了空速表、高度表、水平儀、羅盤外,其它的都是些氣壓表、油量表、油溫表、升降速率表以及時鐘等不太重要的東西,控制方面除了踏板和控制桿外,也就在某些機型上多出幾個螺旋槳的轉速控制桿,以及需要管控起落架的收放等等,並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超級複雜。只要稍微摸索多了,與開車沒什麼區別。
上圖是比日本戰機更復雜一點的德國BF109戰機座艙,但也沒複雜到哪裡去,武器的設計並不是為了故意為難人,二戰時的科技也沒複雜到超出時代的容許度,畢竟那個年代可沒現在這麼多大學生,文盲都遍地都是,社會的構成本就不一樣。
受飛機設計的影響,二戰時的戰機也遠比現在好開,機身普遍在靜穩定性上優於現代噴氣式戰機,現代戰機為了追求高速效能,氣動上已經走向了另一條道路,兩者的操控舒適性不可同日而語。人類最早的超音速試飛員查克·耶格爾就曾經表示過,開Mustang就像暢快的駕摩托,而開噴氣式飛機好似騎著火箭玩德克薩斯馴牛。
再看看現代一架SU-30戰機的座艙,很顯然,這與駕駛一架二戰戰機需要的知識不可相提並論,現代戰機佈滿了各種電控系統,需要擁有更多更系統的理論知識和操作經驗才能完成駕馭,光一個火控雷達帶某型空空導彈的操作就夠讓人眼花繚亂了。
除了操作的複雜度直線上升以外,現代戰機的飛行要求也更苛刻,篩選飛行員時的健康標準增加了不少,飛機因為速度的提升,人員需要經受住更大的考驗,因為高過載機動造成的血液迴圈變化甚至能讓人眼產生紅視、黑視,幾乎達到了生理承受的極限,這是二戰飛行員不可比擬的。
正因為飛行駕駛相對簡單,二戰時許多國家也因此能將大批民間飛行員轉化為戰機飛行員,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畢竟開塞斯納的飛行員你不可能隨便培訓兩下就讓他飛F15出去打仗,而當年許多國家恰恰是這樣做的,美國就是其中範例。
有大量的美國飛行員從飛行競速比賽、農業飛行公司、郵遞公司、飛行愛好者團隊甚至雜技團中徵得。這種飛過飛機的飛行員,最短通過半個月到1個月的培訓就能送上戰場,而從沒有接觸過飛機的人,即便是日本的神風特攻隊也需要至少半年的全系統培訓。
這還不夠,羅斯福在1938年就搞了個“學員培飛計劃”,將全美所有大學作為飛行員的徵兵基地和培訓場所,而且任何膚色、種族的大學生只要交40美元就可進修飛行課程,政府給每人補助20美元,給學校補助290美元。這項計劃最終讓美國大學和學生趨之若鶩,有1132所高校和1460所相關院校加入計劃,每年培訓飛行員數目多達2萬人。
到1946年培飛計劃結束,美國訓練了50萬具備基礎飛行能力的飛行員,這些年輕人成批的加入到戰爭,他們在軍隊的飛行員培訓中只有12%的淘汰率,二戰中美國密密麻麻的空軍便由此而來。
英國沒有美國那麼好的條件,但他們也絲毫不含糊,約翰牛跑到安全的加拿大設立了培訓中心,還拉來了澳洲、加拿大、紐西蘭等英聯邦國家成員,在渥太華簽訂了《空軍聯合訓練協議》,大家分攤合同,一起批量製造空軍飛行員。
根據《協議》,英聯邦四國每年培訓指標為5萬人,人數由協議會議進行分配,每國會各自進行初級飛行員的徵兵和篩選培訓,最後再將這些人送到加拿大的高階培訓中心進行戰爭培訓。到戰爭結束,加拿大已經建立了107座飛行學校,有13萬軍人在此受訓,是十足的二戰最大飛行員“新手村”。
德國也差不多,他們有完備的分級培訓制度和嚴格的訓練市場,但在戰爭的壓力面前一切慣例都會變,通常德軍戰鬥機飛行員會進行20個月的訓練,最短也要13個月,後來為了應付戰爭,許多航校學員5個月內就被“速成”了,飛行時長只有150多個小時。仗打到最後,德軍已經拿不出飛行員了,所以教官們關閉了學校的大門,開著飛機上了前線。
反觀日本則不一樣,也許不少人印象裡,日本是個能把只飛了十幾個小時,只會起飛不會降落的中學生往天上丟著送死的國家,但實際情況與此有點出入,比如太平洋戰爭中與美軍拼光拉倒的日本海軍航空兵,他們長期都遵循著一種嚴苛到變態的飛行員沙汰制度。在飛行員的選拔中,他們要比賽槍術、格鬥術甚至武士精神,還要訓練在澄淨的白晝尋找星光,不斷練習高臺翻滾跳和爬杆,整整10個月的訓練都在這種無聊的淘汰中進行。
這種死心眼選拔基本與飛行內容無關,但是日本在二戰進行到一半時仍然維持著這種制度。1937年,日軍讓部隊篩選了1500只“精英”,這些人最後只剩下70只“精英中的精英”進航校,到1939年卒業時,僅剩25只“精英中的精英中的精英”。這麼一搞,日本海軍的飛行員當然夠不上數了,與美軍打了幾場消耗戰就迅速的慫了。
而且日本人沒有系統的分級培訓制度,更沒有後備準備,僅靠這些“精英中的精英中的精英”完全是杯水車薪,這也成為日本二戰中最大的痛腳之一,完全就是反面典型。
除了人員培訓外,飛機的製造成本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素,現代戰機極為複雜昂貴,集高精尖技術於一身,根本不可能大規模的裝備,許多國家來個換代都肉痛不已。
二戰時的飛機則相對便宜的多,鋁合金蒙皮結構、木製膠合結構比比皆是,以當時的生產力已經可以非常迅速的大規模生產。哪怕是日薄西山的日本和盟軍打到老家的德國,也仍然能維持一定的戰機產量,如日本在1945年8月居然還能造出8架戰機。當然,許多飛機都是粗製濫造到極點的縮水產品,大部分也就應個急而已。
-
4 # 海中巖haha
主要是因為現在的飛機太貴了。所以培訓飛行員要求非常高。根本不需要那麼多飛行員。所以把條件要求非常高。當然也和現在的飛機效能比當年強的多,對人的要求也高了有關。需要1萬個飛行員的要求,需要100個飛行員連招工要求都不一樣。現在要求也確實得比中間高一點兒,從前的飛機飛得低速度也慢,對身體要求也低一點。現在都是超音速飛機,對人的抗菏能力要求高得多。對於大多數玩兒個過山車的都嚇得尖叫那種,當飛行員肯定是不合適的。二戰時飛機速度太慢。比現在的高鐵也快不到哪兒去。所以能達到高鐵司機的身體要求,也就能開飛機了。二戰時飛機多損失大。對人要求就不高了。不列顛之戰中,專門演過戰鬥機的飛行員,有了8個小時的訓練時間,就要上天打仗了。素顏更乾脆,生產的飛機,效能都不能維持20個小時。搞的就是人海戰術。對飛行員要求自然也低。開不好你就跳傘,把飛機扔掉就算了。二戰時,空軍起碼得有幾百架飛機。飛機不值錢,飛行員自然也不值錢。那時王牌飛行員,標準非常高。打下10架飛機都不見得能封上王牌稱號。現在的飛機上基本上也相當於陸軍士兵都開著勞斯萊斯上戰場。人肯定多不了。
-
5 # 村裡有個惡霸
雖然美國1941年12月才因為珍珠港事件參戰,但美國1939年9月就已經開始準備戰爭了,在這期間美國陸軍和空軍都招募了大量的預備役飛行員,美軍不收他們的學費,還給他們大量補貼和獎金,所以數以萬計熱愛飛行的年輕人蔘加了預備級,戰爭一爆發這些年輕人就成了正式飛行員。
此外美國還為戰爭準備了各種飛行訓練計劃,比較有名的如CPTP/ WTS,戰爭期間為美國培育了43萬飛行員,進入美軍服役的就有6萬。
關於訓練難度,題主忽略了一點就是二戰期間的飛機複雜程度根本沒法和現在比,二戰美國一年生產數萬架飛機,但現在一年生產幾架F35都難,所以二戰時培養飛行員的時間要比現在容易多了。當然美國作為當時世界第一大工業國,各類資源都不缺也是一大主因。
-
6 # 大衛思想
二戰的戰機與今天有極大的不同。首先就是複雜性,二戰主要以活塞發動機為主,複雜一些的就是水冷發動機,現在主要的是噴氣發動機,單單是發動機葉片的單晶生產,就不是一般國家能生產的。其二,飛機的控制系統,過去的液壓等傳動、控制系統,現在全是電控,僅僅是控制晶片,就需要絕對的無塵空間。其三就是材料,二戰戰機有不少是用木頭做的,日本人就嘲笑蘇聯的飛機“是用斧頭砍出來的”,而現在,飛機超音速飛行所需耐高溫的材料都是特種合金或其它特種材料,更何況還有隱身的要求。更不用說機載電子系統和武器了,——總之一句話,一個字:貴。那是用“億”這個“美刀”來衡量的。
所以,不會有鋪天蓋地“萬”這個產量的,既然“器”是如此之精,那麼,做為主要載體——人,也必然優中選優,數量自然也不會那麼多了。
最重要的是,現在一架作戰飛機的效應是過去的N倍!
這也是一個原因吧。
-
7 # 嘯鷹評
為什麼在現在培養一個飛行員如此之艱難,幾萬人中也就那麼幾個人能夠上天,但是在二戰時,飛行員卻跟臘腸一樣,一抓一大把呢?
但是實際原因是戰爭期間,飛行員死亡率居高不下,為了彌補戰損,考核標準放寬,只要能把飛機開起來,就允許上天。
以日本為例。在間戰期間(第1次世界大戰結束到第2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前的空檔),日本對於飛行員要求十分嚴苛。
但是沒辦法,畢竟採取精英政策,飛行員畢業的數量很少,而且採取精英政策也是迫不得已的,畢竟在和平年代,每年服役的戰鬥機也就那麼三五十架,如果國家比較窮的話,三五架那都能高興的笑出聲來,所以說戰機就這麼幾個,飛行員培養多了有啥用?自然而然的就是優中選優,只要最好差一點的根本不要。
然後問題就是一旦戰爭爆發戰爭機器全力開動戰鬥機,坦克軍艦。飛速建造,直接導致,裝備的服役速度已經超過了人員的補充速度,這也是為什麼會出現我們在新的大黃蜂號上再見的原因。
因為在戰爭期間,人才是最寶貴的資源,就算你裝備再多,沒有人能操縱,又有何意義?
所以只能放寬飛行員選拔標準,放鬆飛行員畢業要求,在近短時間內培養出儘可能多的飛行員。
至於飛行員普遍素質降低了會導致什麼後果,那自然就是死亡率大大上升。
但是大浪淘沙經過殘酷的淘汰之後,會湧現出來一批優秀的飛行員。
比較一下,好像也就那樣,甚至於戰爭時間的成本要更低。
最後總結一下,為什麼二戰時期的飛機那麼多,原因戰爭期間,戰爭機器全力開動。在和平年代,戰爭機器低速執行。
為什麼二戰時期飛行員那麼多,降低飛行標準,降低飛行考核要求。
把答案都告訴你了,你抄還不會嗎?
-
8 # 劉呵呵8872
很多回答說了很多,但根本原因在於,比起以前,現在培養一個人就很難。
1)古代人管飽就行,其他生活技能都可以在實踐中習得(耕田織布);
2)工業革命之後,人只有完成基本的小學教育才能很好的適應社會工作(電氣化和機械化),所以現代學校制度得以在這一時期建立,比如德國就因為較早普及小學教育而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獨佔鰲頭;
3)資訊科技革命之後,知識爆炸,社會分工細化,不進行系統的學歷教育和繼續教育很難在分工體系中佔得有利地位,更不要說現代航空器的精密性要求更高。對比下圖:
P51座艙
殲X0座艙
二戰飛機和現代飛機的差距,實質就是機械化與後機械化/資訊化時代社會分工的差距,這一差距也體現在對人的培養上。
另外,和平年代和戰時的兵器數量本就不在一個量級,因為需求不同,但這不妨礙不同時代對人的要求不同。所以還是好好看書吧o(╥﹏╥)o
回覆列表
二戰時期的飛機在效能和操作的複雜程度上是遠遠不能和現代飛機相比擬的。
二戰飛機大多屬於活塞式飛機,飛行高度和速度極其有限。二戰飛機儀表大多隻有高度表,空速表,油表,直讀式溫度表,氣動陀螺儀表等十幾二十個儀表,和現代飛機複雜的儀表系統完全不能相提並論!同時,隨著航空技術的發展,現代飛機在可飛行空域,飛行控制,滯空時間,大氣條件等等方面也遠遠超過了二戰活塞式飛機。與之相適應的,飛行人員的培養也大大複雜起來。
因此,二戰時期飛行人員的培養要比現代更加簡易,所需時間也較現代為少。在單位時間和相同投入的條件下,二戰期間合格飛行人員的數量要遠多於現代。
另外,時代的要求也不一樣了。二戰是交戰國以全部國力較量的國家全面戰爭,戰爭規模巨大,戰爭結果關係國家生死存亡。因此,各國都不惜代價的培養更多的飛行人員來滿足全面戰爭高消耗的需要。但現代並沒有全面戰爭的緊迫需求,因此,各國對飛行人員的培養更講究品質和效費比,數量並不是第一位的考慮。
同樣的道理,二戰活塞式飛機結構簡單,製造方便,價值較低。因此可以大量生產。二戰各主要交戰國所擁有的軍用飛機動輒高達數萬架之多。而現代飛機結構越來越複雜,價值巨大,比如四代機單價價值均超過一億美元甚至兩億美元,即使換算成二戰時代的美元也有上百萬美元!這絕不是活塞式飛機那幾萬十幾萬美元的造價能比的(二戰期間最貴的B29戰略轟炸機價值也不過62.59萬美元,大部分戰鬥機價值都不過三五萬美元而已)!
同時,因為現代飛機越造越複雜,越造越重,對地面保障的要求也更加苛刻。二戰期間那種幾輛油車電車,再加上幾輛牽引車(拖拉機也能牽引,沒有車人推也可以),再找上一片夠大夠平的草坪地或者乾脆是沙石土路,就能立刻搭起一個野戰前線簡易機場的情況是一去不復返了。現代機場僅僅是跑道就要求甚高,不僅鋪設跑道需要高標號特種混凝土,跑道上還不允許有任何雜物,以免雜物被吸入飛機進氣道導致飛行事故。因為地面勤務標準和成本的提高,也限制了現代飛機的數量。
但是,如果現在再次出現大規模全面戰爭的現實威脅,那隻要有能力,各國會立刻不計成本的大規模生產戰機和建造地面設施,再次出現數萬架戰機的情況並非完全不可能。而戰機本身也必然會簡化,以便滿足數量上的需求。畢竟,大規模戰爭中裝備數量的重要性怎麼強調也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