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顫動的丹田

    1941年7月28日,日本軍隊進駐了南部法屬印度支那,突破了英美的底線。8月1日,美國政府宣佈對日本實行全面石油禁運。在9月6日,11月5日和12月1日一連開了三次御前會議,與會者有首相,外相,陸相,海相,藏相和鈴木貞一企畫院Quattroporte,軍部則參謀總長,次長,軍令總長,次長和陸海軍的軍務局長出席。其實都沒有必要再御前會議,因為7月2日就開過御前會議立下了宗旨:“帝國必須建設大東亞共榮圈,在支那事變的處理上邁出新的步伐。為了確立自存自立的基礎而向南邁進,同時根據形勢的需要解決北方問題,……為了達成本目的不辭於英美一戰”。因為日本需要石油和其他戰略物資,而這些戰略物資都在英美控制下的南洋,現在英美又對日採取了制裁,所以日本一定要執行"南進",得到資源。就是說整個行動的目的是為了得到資源,為了資源才會和美國必有一搏。可以說,這算是那時候日本軍國主義的一種“政治正確”吧。

  • 2 # 過去即歷史

    網路配圖

    這就漸漸導致一些日本人產生錯覺,進入癲狂狀態,得隴望蜀,認為強大的美國不是不可以打,日本極右翼分子有種狂熱想法,別看美國強於自己,這麼龐大,但是日本喜歡閃電戰,搞突襲,先發制人,很崇拜納粹德國的閃電戰;你看,納粹德國的閃電戰席捲歐洲大陸,戰無不勝。日本也想徹底把美國太平洋艦隊幹趴,尤其山本五十六這樣的賭徒分子,更是用賭博心理搞突襲。

    網路配圖

    日本當時認為如果被美國拖住,國內戰爭儲備有限,不利於自己,才在實力懸殊的情況下,決定先發制人,攻擊美國的珍珠港。

  • 3 # 趙凡丁201

    〇打得過,打不過,是要打了以後才能知道。沒打,怎麼知道打得過或打不過。

    〇日本與前蘇聯打了一仗(諾門坎戰役)被前蘇聯揍的很慘,知道打不過。所以,放棄了“北進”的方案,改為“南下”方案,與美國打。

    〇美國很強大,與日本不在1個檔次,這是現在的美國。為當今世界上的人們和今天日本人的認知。上個世紀40年代,日本軍國主義者可不是這麼想的。歷史上日本人與美國沒有交過手。美國建國以來,沒打過什麼硬仗。美國獨立戰爭,13個殖民地組成民軍,在華盛頓的指揮下敗多勝少,有法國人幫助,美國才獲獨立。建國後與加拿大,被英軍和加拿大民軍攻入首都華盛頓,燒了總統府(後來的白宮)。後來美國打的都是小國丶弱國,如墨西哥丶西班牙等。第1次世界大戰,它是戰爭後期參加,撈取勝利果實。30一40年代初,美國經濟大蕭條。在上世紀40年代的日本軍國主義者眼中,美國沒那麼可怕。珍珠港一個偷襲,更讓日本人得意忘形。

    〇日本發動侵華戰爭,自始至終支援戰爭的油料(石油)都是從美國進口的。美國威脅要對日本斷絕石油供應。那日本的作戰,還怎麼維持?這令日本軍國主義者大為惱怒,最終下決心要與美國打1仗(其實,這才是日本與美國開戰的最重要的原因)。

  • 4 # 老威觀史

    在二戰太平洋戰爭開戰以前日本和美國的差距不是一點點,而是非常大,從兩國的實力對比上就能看出來。

    二戰開戰前美日兩國實力對比

    1941年美國的工業產值是200多億美元,日本僅為90多億美元;鋼產量美國是3300萬噸,日本只有580萬噸。從綜合實力來看,美國的國民收入是日本的7倍,美國的鋼鐵產量是日本的 5 倍,美國的煤炭產量是日本的 7 倍,美國的汽車產量更是日本的80倍。

    軍工生產方面,軍工生產:1941-1945年日本共生產了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63艘、潛艇147艘。而在同一時期美國生產了航母(包括護航航母在內)131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48艘、驅逐艦355艘、護衛艦498艘、潛艇203艘。陸軍方面,二戰時期,美國生產了重炮7803門,中型坦克24997輛,輕型坦克4052輛。日軍只生產了604門口徑大於105毫米的野戰火炮和70-105毫米口徑火炮6512門,中型坦克1065輛,輕型坦克1024門。

    ▲二戰時期美國的工業實力令日本望塵莫及

    日本在工業基礎和技術能力上與美國存在巨大的差距。陸軍規模日本從240萬人升到310萬人,美國則從415萬人激增到了889萬人。日本車輛生產在頂峰時為1941年的47901輛,而美國在1943年的汽車生產量卻達到了621502輛。經過以上的對比,二戰時期即使日本全力與美國開戰,也沒有一點勝算,只不過是晚一點失敗而已。

    所以,二戰時期日本偷襲珍珠港,實際上是“喚醒”了一位巨人,而這個巨人在之後的戰爭中把日本打的夠嗆,一直打到了日本本土。

    那麼既然實力差距這麼大,為什麼日本要對美國開戰呢?因為日本人賭國運賭習慣了。

    日本賭國運的歷史

    如果說到日本賭國運的歷史,還要從明治維新之後的第一場對外戰爭,中日甲午戰爭開始說起。當時的日本是一個絕對的效果,從人口上來說日本是4000多萬人口,而對手清朝有4億多的人口,人口相差了10倍。國土面積來說是37萬平方公里對1000多萬平方公里,當時的清朝對於日本來說是個絕對的大國,然而日本卻敢於向清朝開戰。當然,由於當時清朝的腐敗無能,日本人獲得了甲午戰爭的勝利,得到了2.3億兩白銀的戰爭賠償。這2.3億兩白銀的戰爭賠償讓日本得以迅速崛起,成為了世界列強之一。

    這是日本近代第一次賭國運。

    而之後的日俄戰爭則是日本第二次賭國運。日本在歷史上的發展戰略一直都是先北韓,然後中國東北,再是整個中國,最後佔領印度,稱霸世界(豐臣秀吉時代就制定的一個“戰略”),只不過這個戰略在近代有所變化,基本思路是不變的。在甲午戰爭之後,日本獲得了北韓,之後就要往東北擴張。

    這個時候橫在東北的是俄國,對於1904年時候的日本來說,要想擴張到東北就必定與俄國有一戰。於是也就發動了日俄戰爭。日俄戰爭的結果是日本付出了極為慘重的傷亡代價擊敗了俄國,獲得了中國東北的利益。

    如果我們看開戰前日本和俄國的國力對比就能發現,實際上也是一次小國挑戰大國。俄國當時土地面積近2000萬平方公里,擁有人口1.2億,還是一個列強國家,所以挑戰這樣的國家並不容易,但是日本還是賭了一次國運,這次有賭贏了。

    抗戰時期中國的戰略把日本引入了第三次賭國運

    抗戰初期,中國著名的軍事理論家蔣百里就制定了對戰日本,由東向西打的策略。如果是由北向南打,則中國軍隊的主力有被日軍包圍的可能,但是如果由東向西打,以空間換取時間,則可以層層設防,層層防禦,最終拖垮日本。

    為了貫徹這個戰略,在“七七事變”之後,除了當時的北方戰場,國民政府在上海發動了淞滬會戰,從而將日軍的攻擊方向由由北向南改為了由東向西,自此之後,中國軍隊便在東西向的戰場上層層設防,日軍也不斷地步步緊逼,但是越往後打,日本的國力就越難以支撐戰爭。尤其是武漢會戰,日本本以為武漢會戰結束後中國會向日本妥協,但是當時的國民黨政府並沒有在失去武漢之後向日本妥協談判,而是繼續抗日的政策。到了1941年的時候,實際上日本深陷中國戰場泥潭而不能自拔。同時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也不希望日本獨霸中國,開始對日本實行資源和武器的禁運,並且對中國展開了一定的援助。

    當時日本國內的資源並不能支撐中日戰爭,要想獲得足夠的戰爭資源,只能進攻東南亞,而當時的東南亞基本是美國和英國的殖民地,要想獲得東南亞地區,就必然對美英開戰。

    由此,日本方面就認為反正遲早要與美國開戰,就不如先偷襲美國一把,佔據太平洋戰爭的主動,然後乘著美國沒緩過勁來的時候不斷地進攻美國海軍,壓著美國還軍打,這樣就能獲得戰爭的勝利。

    當然,日本之所以這樣做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日本當時的高層,包括東條英機在內的日本內閣領導人過於狂妄,他們基本都是陸軍出身,對美國的情況知之甚少(不如海軍了解的多),自以為“皇軍天下無敵”,覺得跟美國可以一拼,再加上之前兩次賭國運都是和大國(清朝和俄國)賭的國運都賭贏了,這次再賭一次也屬於“正常”情況了。

    所以便有了偷襲珍珠港事件。

  • 5 # 王司徒軍武百科

    日本打珍珠港確實是一招險棋,但對當時的日本來說,這是不得已也要去做的事情。而且站在當時的角度來看,美國並不是1945年那個強大到沒邊兒的國家,1941年的美國還沒有爆發出絕強的實力。

    首先,偷襲珍珠港不應該與太平洋戰爭分開看待,我們需要認識到,在偷襲珍珠港時,日本人同步發動了對南洋的戰爭,珍珠港只是為了癱瘓美軍艦隊力量,南洋的攻勢才是日本的主要核心。

    我們可以看到,在菲律賓的日軍很好的完成了任務,它們將美軍打得一敗塗地,近8萬人成為“死亡行軍”的俘虜,麥克阿瑟隻身逃跑,溫萊特將軍被俘。當時的美軍並非不可戰勝,我們也不應該將日軍說得太過不堪。至少放在當時那個歷史環境中,日本在發動太平洋戰爭前,與美國是有一戰之力的,甚至對美還有優勢。

    可以說,日軍太平洋戰爭的前期任務完成的非常漂亮,他們癱瘓了太平洋艦隊,然後同步拿下了美國的菲律賓殖民地,英國的海峽殖民地,荷蘭的東印度群島,清空了南洋區域內所有的西方力量,兵峰直指斯里蘭卡,還兩次以小代價消滅了英軍的Z艦隊。

    就憑這份表現,我們並沒有嫌棄日軍“打不過美軍”的理由,當時的美國純粹是個BUG,誰都沒有預料到,這個30年代還在經歷經濟危機,社會風氣無限趨向於自我封閉的孤立主義的國家,會突然綻放出瘋狂的戰鬥熱情和生產能力,以至於寥寥無幾的軍隊吹氣球一樣擴張,各種武器裝備和戰爭科技沒完沒了的出現,最終扭轉了勝負的天平。

    自1937年全面開戰以後,日本在中國人民的堅決抵抗中打得入不敷出,戰爭物資極度缺乏,德意日的三國聯盟,再加上他們對列強在華利益的侵犯,最終導致了美國收縮了對日貿易,甚至還牽引了一幫國家,共同切斷了對日貿易。

    這無疑讓日本的戰爭更加雪上加霜,他們面臨著一個極度現實的問題——戰爭打不下去了,在美國的有意限制下,各種工業產品、油料、鋼材、礦石漸漸都被卡死,日本將會喪失繼續大規模戰爭的能力,特別是原油的斷供,讓日本引以自豪的艦隊以及航空力量迅速陷入困境,再這樣下去,沒多久日軍就得與中國人打非機械化戰爭了。

    日本當時其實還是有點原油產出的,並不像教科書上說的那麼一窮二白。除了本土的稀薄油田,他們還與蘇聯在庫頁島地區聯手開發了薩哈林油田,用日本的說法叫“北樺太油田”。日本在1939年時企圖通過向北進攻,侵佔蘇聯遠東,並整個將薩哈林油田撈進嘴裡,但他們很不幸的遇到了剛剛放出來的朱可夫,在航空、裝甲、豬突、細菌戰都輪番用盡的情況下,日軍精銳部隊讓剛剛經歷大清洗的孱弱蘇軍打得屁滾尿流。

    自此,日軍再也不敢打北邊的主意,反倒花費大力氣在海拉爾一代修築防禦蘇聯的關東軍要塞。哪怕他們與德、意是軸心國聯盟,哪怕元首一再催促,日本也依然保持著謹慎的對蘇態度,甚至與蘇軍簽訂了《蘇日中立友好條約》,蘇聯放棄對華支援,日軍不再與蘇聯敵對,兩國甚至其樂融融的開發其了北薩哈林油田。

    但是,北樺太的這點原油只是杯水車薪,日本通過北攻蘇蒙獲得資源的想法也階段性流產了,因此他們開始將主意打到南邊。日本高漲的軍國主義無法令戰爭剎住車,日本帝國主義也不可能在正打得如火如荼的局面前罷手,那樣將會喪失掉百年來的日本國運。何況極端軍國主義化的日本,早已將自己變成了武裝到牙齒的猛獸,他們也早就做了與美英西方勢力開戰的心理準備。

    南洋此時的局面非常微妙,1939年爆發的歐戰,令歐戰幾大國幾乎全部淪陷,以英法為首的盟軍在1940年讓德軍打得抱頭鼠竄,比利時、荷蘭、法國、盧森堡統統完蛋,獨剩英國拼命逃過了海峽,在德軍的空海圍攻下苦苦支撐。在這種局面下,南洋的列強殖民勢力降到了歷史最低點,這對日本來說無異於天賜良機。

    南洋當時主要的殖民勢力為控制了中南半島的法國,控制了菲律賓的美國,控制了海峽殖民地英國,控制了荷屬東印度群島的荷蘭。法國已經亡國,維希政府與自由法國還在圍繞法屬赤道非洲打嘴炮;英國被德軍堵在家裡錘,能支援的力量有限;荷蘭東方艦隊雖然有幾條老船,但壓根不是日本海軍的對手。唯一需要擔心的就是美軍。

    但當時的美軍還真不被日本放在眼裡,實際上在二戰初期,因為孤立主義的影響,美國的軍力並不強大,力量與波蘭彷彿,陸軍常駐正規軍少的可憐,也沒有戰鬥經驗。唯一能看的海軍也並沒有強到天上去,以當時日本的艦隊力量來看,要幹掉美海軍還是相當有信心的。

    恰恰是因為日本襲擊珍珠港後,羅斯福全面挑動了這個國家的戰爭激情與產能,在大批資源和資金的爆砸之下,這才誕生了我們看到的那支二戰美軍。

    其實站在策劃者山本五十六的角度,他已經把能策劃的事情做到了極致,唯一缺乏的就是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尤其是看待美國這個沉默怪獸時,日本人顯得極為缺乏想象力。他們將美軍總結為“少爺兵”、“怕死鬼”,認為美軍與波蘭戰鬥力差不多,又認為太平洋艦隊被殲滅,日軍就可高枕無憂。

    說實話,當時的日本有這個輕蔑的資本,他們久經戰陣,打過一堆大戰惡戰,海軍又有最新的艦載航空作戰能力,戰列艦、航母一個不缺,只要搶到南洋的資源,憑什麼說不能打贏美國呢?

    這裡老王再次提醒一下,不要將“偷襲珍珠港”與“太平洋戰爭”割裂開來。珍珠港是太平洋戰爭的起點,也是日軍同步發動的起點,在攻擊了珍珠港的同時,他們也同步進攻了整個南洋。

    日本人做的也確實不錯,他們通過暗地結盟泰國,支援了泰法戰爭,很早就給對法作戰打下了樁子,然後通過煽動越南人反法,將法國殖民地鬧得滿目瘡痍。太平洋戰爭一爆發,泰國就成了日本的盟國。

    而英國、美國、荷蘭的殖民地也同一時間遭到了攻擊,其中“馬來之虎”山下奉文賺足了名氣,他以一隻疲餓之師,硬是長途奔襲打到了新加坡城下,逼迫英軍主將帕西瓦爾乖乖的投降。攻打菲律賓的本間雅晴則不那麼順利,但他最後也硬著頭皮將美菲軍逼到了巴丹半島,最後主將麥克阿瑟坐魚雷艇逃亡,丟下了喬納森·溫萊特中將與8萬大軍被俘,之後他們經歷了殘忍的“巴丹死亡行軍”。

    值得一提的是,英軍在戰前就已經預測到海峽殖民地將會出現的危機,所以擠出了一支配備航母、戰列艦的“Z艦隊”前往救援,結果在日軍航空兵的圍毆下幾乎全軍覆沒。不肯服輸的英國很快又組建了一次規模更大的第二次“Z艦隊”,結果仍然讓日軍的海空力量絞殺的乾乾淨淨。南雲忠一的航母艦隊在其中起到了定鼎的作用,新型的航母作戰令英軍的艦隊幾乎做不出像樣的抵抗。

    以日本人當時的表現來看,他們已經超水平的完成了任務,既在珍珠港將美太平洋艦隊搞了個七七八八,又將南洋的列強艦隊一掃而空,甚至兩次以微弱代價幹掉了英國的大型艦隊,炸掉了名艦“威爾士親王號”和“競技神號”航母。如果不是美國那突然爆炸的戰爭情緒,以及美國變態的工業產能,山本五十六的戰略並沒有失敗的地方。

    不過呢,我們也要注意幾個問題——在山本五十六的原始計劃裡,他並不準備與美國進行一場全面的戰爭,而是希望給予美國有限度的沉痛打擊,讓孤立主義盛行的美國在日本強大的軍力面前縮頭。

    可惜的是,山本五十六的策略並沒有見效,美國的羅斯福政府一開始就打著將美國拖入戰爭的想法,日本人的所作所為簡直是打瞌睡送枕頭,一下子美國就爆發了。

    但是山本五十六的戰略也並非完全失敗,或者說他本就沒做日軍能一下子打服美國的想法。山本將戰場劃成了線段,要求日軍按島嶼駐防並修築機場,依託岸基機場和海軍航空兵防禦美軍艦隊,通過島嶼堅固工事阻止和消耗美軍。當南洋的資源化為產能和戰爭的血液時,更加強盛的日軍艦隊再一鼓作氣出動,與美軍“決戰”,最後拿下勝利。

    無奈的是,珍珠港襲擊時漏掉的幾艘美軍航母,在隨後的戰爭中成了美軍的中堅,企業號等航母在付出巨大的犧牲後,硬是扛住了日軍近1年的攻勢,為本土來援換取了極大的戰略優勢。

    而且令山本五十六始料不及的是,敗軍之將麥克阿瑟居然開創性的使用了一種名為“蛙跳”的戰術,美軍陸戰隊像青蛙一樣越過目標打要害,迅速的令日軍的關鍵節點化為廢物,完全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

    至於南洋的資源,日軍確實取得了一些,他們的艦隊甚至逼迫英軍只能固守斯里蘭卡一線,最囂張時,日軍還差點打算突破印度洋,跑到馬拉加西修建基地。

    但美軍的潛艇部隊迅速盯上了這裡,他們以超高的效率與日軍打起了海上絞殺戰,被日軍嘲笑為“少爺兵”的美軍潛艇,以並不算高昂的代價,幹掉了超過95%的日軍運輸船(甚至連日軍偽裝的運俘船都沒放過),日軍的原油根本運不回國內,連運輸船的消耗都沒法補充,許多船長拒絕下海,因為“出去了也是被擊沉吧!”

    正是這一條條始料未及的變數,讓本來還佔據著戰略主動權的日軍迅速的走向了崩潰,他們沒法不與美國開戰,但又不願意與美國全面開戰,豈知美國找的就是開戰的機會。開戰後,日軍炸爛了美太平洋艦隊,消滅了荷東方艦隊,兩次幹掉了英軍Z艦隊,戰果不可謂不輝煌,然而戰略上的優勢卻一步步被美軍搶走,最終落入了萬劫不復的境地。

    這一切山本五十六戰前不是沒想過,包括井上成美、米內光政這兩人的日海軍系“鐵三角”其實一直都擔憂對美英開戰的結果,併力阻這種局面產生,可是在窮兵黷武的絕路面前,日本伸頭一刀,縮頭也是一刀,死到臨頭也只能盡人事,安天命了。

  • 6 # 木劍溫不勝

    第二次世界大戰帶給了人類最為嚴重的災難。一方面,在歐洲上,德國的戰車橫掃著古老的歐羅巴諸國,而另一方面,在亞洲戰場上,日本的昭和大本營,正對古老的東方土地進行著慘無人道的折磨。一時間整個世界都異常的慌亂,“軸心國”成員也好,“盟軍”諸國也罷,誰也不想成為亡國奴,誰也不想成為戰敗國,因為他們心中清楚的知道,一旦這場戰役失敗了,他們任何一個、所代表的一方就意味著失敗,就意味著任人宰割。

    隨著日本加緊對中國和亞洲侵略,從而間接觸動了美國的利益和乳酪,為了能夠迫使日本減少其“瘋狂”且“貪婪”的舉動,同時也是為了能夠間接制約、制衡日本的野心,給歐洲戰場的諸國減少“壓力”,美國開始對日本實施相對應的經濟制裁。

    眾所周知,日本本身就是一個島國,自身資源的不足是該國發動戰爭的原因之一,為了能夠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他們就只能陷入到無限的侵略和掠奪之中。但隨著戰爭的不斷延時和加長,又因為日本的攻勢受到了中華民族的頑強抵抗、以及國際援助,所以昭和軍閥的野心和戰果,並不像一開始那樣順利。就嚴重的來說,日本為了吞併中國下了很多血本,投入了太多,所以很多“資本”都陷在了中華大地上,而在此時又面臨美國的經濟制裁,例如禁運鐵礦石和石油等多種資源,難免讓日本有點腹背受敵的味道。為了能夠將這樣的被動狀態改變,為了繼續在華取得巨大的利益,日本在不得已下有了打擊美國,從而解決太平洋問題、經濟制裁問題的構想。

    在日本陣營中,一直以來都有一個矛盾,這個矛盾便是日本陸軍和日本海軍之間的矛盾,它們的利益點通常是來自於“軍費”、“天皇的寵信”以及“榮譽”等。但如果追根究底,便是“兩大藩”的矛盾,這兩大藩便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長州藩和薩摩藩,這兩大陣營因為在幕府時期支援天皇,所以一直被天皇家族視為心腹和親信,後來這兩大藩隨著時代的進步化身為了“陸軍”和“海軍”兩大勢力。畢竟勢力和勢力之間是有矛盾,同時也是會有鬥爭的,一是因為多種多樣的利益所導致,二是因為天皇為了能夠駕馭他們,出於制衡的目的最想看到的。

    真正讓海軍和陸軍矛盾升級的,還要數後來的一系列戰爭、一系列矛盾的升級。例如日俄戰爭期間,日本海軍在成功打退了俄國海軍後便退走了,沒有為陸地上正和俄國人激戰的日本軍隊提供炮火支援,導致了陸軍大規模的傷亡;或是海軍的飛機因為母艦被敵軍擊沉無處降落和停靠時,陸軍不但不提供他們的機場供海軍飛機使用,還警告飛機飛行員不準靠近,否則就要將他們打下來。

    而“偷襲珍珠港”也是一種兩大勢力矛盾的體現。雖然打擊美國和美國爭奪太平洋霸權,在日本海軍的日程內,但海軍為了避免大本營陷入兩線作戰的被動局面,一直沒有實施具體的行動。因為陸軍集團認為他們對於日本的貢獻是很大的,不僅為帝國拿下了中國的大片土地,還使得日本逐漸富強起來,便常常拿這個為談資來“刺激”海軍,再加上當時美國正對日本進行制裁,所以陸軍一直在叫囂著讓海軍去給美國點顏色看看。

    就相對於日本陸軍來說,日本海軍的高層相對理性,他們明白此時不是對美開戰的最好機會。但無奈陸軍的威脅、挑釁、刺激,以及民眾的遊行示威,還是拉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序幕,將日本引上了“大和的黃昏”。

    對美作戰的這一計劃,一直在山本五十六的心中盤踞了很久很久,“偷襲珍珠港”也是他計劃中的第一步。在最初時,日本國內只有崇尚“德國”,卻忽視“美國”,因為在日本早期,很多日本軍官大都去往歐洲留學,所以他們往往會只重視和發現西歐的奇特,卻發現不了美國的神祕。山本五十六曾在美國留學,所以對於那個國家的理解,比國內的一些老派陸軍都深很多。

    “偷襲珍珠港”計劃是山本五十六早就炮製好的,但是在使用的時間上,他是一直都沒有把握。他最初的戰略構想是以“奇襲”來一舉消滅美國盤踞在珍珠港的主力艦隊、資源、廠礦等,以此讓美國的海軍力量大大銳減,從而達到日本製霸太平洋的目的,並且給予了日本陸軍在東南亞一帶行動的時間、機會等。如果這嚴密的計劃真正實施了,則真的可能會讓歷史改寫,但因為多種問題使得日本該計劃的目標和戰果並沒有達到。

    因為在偷襲的戰略戰術目的達成後,山本五十六為了能夠給予美國戰略進一步打擊,要求南雲忠一對美國珍珠港處的一切資源、廠礦、以及其他重要工廠給予毀滅性的轟炸和打擊。

    但因為南雲忠一本身就對這次計劃有所顧忌,所以在得手了轟炸後,並沒有按照山本五十六所指示的那樣,對珍珠港內的重要工廠、廠礦以及資源進行毀滅轟炸,而是前提對部下宣佈了撤退命令。

    要知道,雖然在珍珠港內並沒有美國主力艦的影子,但若是南雲忠一聽從山本五十六的指示,對其港內的重要區域進行毀滅性轟炸,這對於整個太平洋戰爭的戰略意義是不同的。

    綜上所述,日本之所以打擊美國、偷襲珍珠港,只是一種通過區域性戰爭來緩衝美國製裁、以此來獲得與美國當局談判的做法。當然也有為進一步制霸太平洋奠定了基礎,畢竟先下手為強不僅中國人懂得,日本人也一樣懂得。

  • 7 # 光明嶺

    至於你加這個知道打不贏話,可能你自己也武斷了,甚至日本就沒指望打贏美國。

    為什麼?因為他的初衷只是想把美國趕出亞洲及太平洋鄰近亞洲海域。

    為什麼?以使他好佔領亞洲,及太平洋部分海域,將來再拓展(後話)。

    所以他發動了珍珠港偷襲戰。

    直接導火索是美國停止了對他石油供應。這相當他侵略需要的生命線~飛機坦克汽車軍艦的動力。

    所以他要教訓美國,讓美國知道皇軍的厲害,然後可能嚇得迅速撤出。

    所以珍珠港一戰,沉重打擊了美國海軍。

    他以為美國會嚇得跑掉。

    結果美國連夜開國會,次日就對他全面宣戰。

    這一下是他事前不敢也不願多想的結果。因為全面宣戰,從工業能力、科技能力、軍事能力各方面他都不是能抗衡的。必敗無疑。

    這下窟窿捅大了。

    而美國似有意放縱他偷襲珍珠港海軍基地(只是悄悄把最重要的軍事資產兩艘航空母艦提前撤出港外而不知去向),就等著口實向他宣戰,以便激合國內各派政治力量同意美國參加二戰。

    於是,日本的軸心國德國義大利被迫向美國宣戰(希特勒是一萬個不願意的,大罵日本為豬隊友)。

    至此,美國名正言順的參戰,大批官兵和武器裝備奔赴並領導亞洲戰場,歐洲戰場反擊戰。改寫了二戰史。

    日本被迫硬著頭皮與美國槓。最後被滅。希特勒也是,被同盟國盟軍與蘇軍夾擊被滅。

    歷史有偶然。但又是必然。必然與偶然相輔相成。

  • 8 # 似水流年

    日本偷襲美國的珍珠港,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說第一個原因,美國在珍珠港事件前已經停止向日本販賣石油和鋼材等軍需物資。美國在二戰期間大發橫財,靠的就是向世界各國販賣武器、石油、鋼材等必要的戰爭物資,但是在後期,美國已經發覺如果任由日本發展下去,稱霸亞洲的話,今後就會對美國造成威脅,而且日本在常年的戰爭下,也沒什麼錢了,美國榨不出什麼油水,所以掐斷了日本的軍需命脈,讓日本陷入了巨大的困難之中,日本對美國的做法非常憤恨。

    第二個原因是當時日本為了掠奪資源,支撐它的侵略,制訂了北上和南下兩個方針,結果北上以後在諾門坎沒打過蘇聯,北上計劃破產,於是只能尋求南下,但是南洋是美國、英國這些國家的殖民地,肯定會和美國發生衝突,仗早晚得打。

    第三個原因,中國戰場把日本拖進泥潭,當初計劃三個月佔領中國成為笑話,百分之七十的日本陸軍深陷中國數年之久,美國此時向日本宣戰的話,日本本國兵力缺乏,會處於非常不利的境地,如果先下手為強,偷襲珍珠港,打殘美國的太平洋艦隊,日本艦隊至少有三年時間在亞洲是佔據絕對優勢的,這段時間如果能全面佔領中國等亞洲國家,日本就可以得到喘息,補充軍需物質,以利再戰。

    第四個原因,日本是自私的國家,雖然和德國結成法西斯聯盟,但是看到德國在1941年6月進攻蘇聯,一路暢通無阻,打到了斯大林格勒,眼看就要滅掉蘇聯,統治歐洲,日本也變的焦急,想要快速佔領亞洲,於是在1941年12月7日偷襲珍珠港,想要徹底摧毀美國太平洋艦隊,為自己佔領亞洲爭取時間,結果人算不如天算,德國在冬季以後,機動部隊趴窩,沒有拿下斯大林格勒,日本把駐守在西伯利亞的20萬關東軍撤走,去加快佔領亞洲各國和防備美國,讓蘇聯的遠東軍可以回援,有了這一有生力量,蘇聯最後打贏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日本間接坑了德國,救了蘇聯。

    第五個原因,日本軍部一直有一種以弱勝強的賭博精神。當年甲午海戰,日本艦隊其實綜合實力是不如北洋水師的,日本人在天皇的帶領下,砸鍋賣鐵褲子都快穿不上的情況下攢出來的海軍,如果當時甲午海戰打敗了,日本都有可能亡國,算是賭上國運跟清朝打,也怪清朝不爭氣,日本賭贏了,獲利巨大,才讓日本軍隊真正有錢發展起來。這一次日本又要賭一次,偷襲完珍珠港以後,1942年在中途島繼續偷襲美軍,結果被美軍事先發覺,中途島一戰,日軍海軍全軍覆滅,輸的一敗塗地,國運從此逆轉,誰能次次賭博都贏呢。

    所以綜上所述,日本選擇偷襲了珍珠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軍事家和戰略家的區別在哪裡,能具體說明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