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蕭武
-
2 # 度度狼gg
從1948年11月23日起,東北野戰軍十個主力縱隊和全部特種兵部隊大舉入關,70多萬名指戰員頭戴狗皮帽子身穿嶄新棉軍裝手持繳獲的美式武器,簇擁著3000輛汽車、8000輛大車和14萬匹騾馬,後面跟著15萬名支前民工,浩浩蕩蕩向長城沿線進發。然而這樣的大軍開拔卻是極其隱蔽的,報紙上甚至還有林彪在瀋陽出席活動的新聞。
東野縱隊數量不對吧?沒錯,由第4和第11縱隊(塔山阻擊戰的參戰主力)組成的“先遣兵團”,早已經在河北遵化地區完成集結,在司令員程子華的率領下先期從熱河方向的冷口、喜峰口越過長城,西柏坡給他們的任務是:以最快速度直撲京西的懷來和南口地區,切斷北平與懷來之間的聯絡,配合華北軍區部隊消滅“平張線”上的所有守軍或者援軍。
東北野戰軍發起的遼瀋戰役整整打了52天,至1948年11月2日才全部結束,東野各部傷亡較大(全軍傷亡69000餘人)、解放戰士成分增加、百萬大軍的糧秣函需補充,甚至還有幹部戰士離開家鄉南下的思想問題等等,因此進行一定時期的休整非常必要。儘管華北戰場軍情如火,林彪還是電請休整至12月中旬,而傅作義根據軍事常識判斷:東北野戰軍至少需要休整四到五個月才能再戰。
這只是軍事家們對戰爭的通常或者說正常理解,西柏坡的毛澤東則站在戰略高度強調抑留傅部的緊迫性,強調東野提前入關的重要性,致電林羅劉指出:“欲抑留蔣、傅兩部於華北,以華北我軍現有兵力,是無法完成的”,於是1948年11月18日,囑東野提前入關的命令不容置疑地下達了,次日上午林羅劉回電:“我們決遵來電於22日出發”。
先遣兵團司令員程子華將軍雖然55年沒有授銜,卻是當之無愧的軍事家,早年就是強悍的紅25軍軍長(徐海東轉任副軍長),也是東北野戰軍最早建立的兩個兵團部(原番號為第一、第二前方指揮所)司令員之一,另外一名是開國大將肖勁光,軍界資歷顯而易見。他率領先遣兵團入關後,12月4日逼近密雲縣城,即現在的北京市密雲區。
密雲縣城座落在潮河與白河的匯流處,雖然我軍步兵可以徒涉,但如果不能控制城郊的渡口,東野先遣兵團的輜重車隊就難以過河,並且根據情報顯示,密雲城內只有敵人一個保安團和少量警察,至多不超過2000人。兵團前指經過研究決定,順手牽羊解放密雲,為了不影響大部隊前進速度,只派出11縱第31師獨立完成作戰任務。
從純軍事角度出發,程子華司令員的決定沒有錯誤,東北野戰軍在遼瀋戰役結束後,編成內重武器數量較多,攜帶的裝備和彈藥為數不少,如果輜重車隊不能跟上隊伍,則必然影響兵團戰鬥力。然而從戰略高度來看,擅自攻擊敵人重兵把守的京郊重鎮,極有可能暴露東北野戰軍祕密入關的企圖,事實也果然如此。
戰鬥打響後就出現了意外情況,由於敵正規軍第13軍的464、465、890共三個團,之前一天剛剛從古北口收縮排密雲,使守敵數量驟然大增,東野第31師登時陷入激戰和苦戰。接到報告後的程子華,只好命令已經渡河的第32師折返回去,配合第31師共同攻擊密雲之敵,兩個師的解放軍官兵經過12月5日整整一天的戰鬥,才終於解放密雲。
密雲戰役,東野先遣兵團以1500人的傷亡代價,全殲守敵四個團6700餘人,繳獲大批武器彈藥和輜重物資,也算是個成功的攻堅作戰,參戰部隊理應得到嘉獎。然而程子華接到的,卻是西柏坡雷霆大怒的電文,電報同時命令先遣兵團不得停留全速前進,增援華北軍區的楊得志第二兵團。
西柏坡關於平津戰役第一階段的戰略構想,是假意圍攻張家口,誘使傅作義派出機動部隊第35軍前往增援,然後在野戰中包圍之,從而使傅作義捨不得起家部隊暫不南逃。然而這一切的戰略佈局,是建立在傅作義判斷東北野戰軍必須休整相當時間的基礎上,如果他發現林彪百萬大軍有入關的跡象,會不顧一切西撤、或向東從海上逃跑。
果然,密雲漏網的敵人迅速逃回北平報告:“發現戴狗皮帽子的解放軍”,傅作義馬上判明東野主力正在入關,因為我華北軍區部隊的兵力已用到極限,而沒有其它什麼部隊可以在24小時內吃掉他6000餘人。於是傅作義12月6日緊急下達命令,著第35軍火速返回北平,一刻也不能耽誤,電影《平津戰役》中特別呈現了這個鏡頭,就是華北“剿總”早晨升旗那一橋段。
於是郭景雲的第35軍乘坐400多輛美式卡車,從張家口沿平張公路全速向北平撤退,途中遭到華北軍區部隊的節節阻擊,而與此同時,傅作義又派出了第16軍、第104軍前往接應,楊得志兵團腹背受敵,差一點被郭景雲衝過新保安,那問題可就大了。所幸東野先遣兵團強行軍抵達戰場,迅速擊潰了從懷來出援的第16軍和第104軍,楊得志兵團才得以集中兵力完成了對第35軍的合圍,戰場形勢當真是千均一發。
林彪與程子華都是優秀的軍事家,但他們在平津戰役第一階段對全域性的戰略認識都有所欠缺,沒有深刻理解西柏坡的戰略籌謀和部署,不過都能在西柏坡的巨大權威下修正自己的不足,反之,華北之敵和南京方面的戰略思想卻始終不能達成一致,失敗在所難免。所以說,軍事家擅長的領域多為戰役和戰術層面,能夠做到判斷準確和指揮得力,但是戰略家更著眼於戰爭全域性,對戰役戰術的細節,反倒可以放手讓手下的軍事家自由發揮,區別還是非常明顯的。
-
3 # 在下渡邊
大家好,我是奇蹟就是紅色,軍事家和戰略家的區別在哪裡?我們拿孫子這個人來討論。孫子超脫了純粹軍事家,而是戰略家,思考的不是狹隘的戰場問題,而是國家間博弈問題。研究孫子兵法必須認識到孫子兵法的立足點是國家而不是軍隊,是為了國家的生死存亡而不是為了戰爭的生死存亡。目的性非常明確,是要打造服務於國家的優秀軍事手段而深刻分析軍隊建設,戰爭態勢,而不是相反。如果只是用純粹戰爭博弈認知孫子兵法你就不能理解孫子的初心!
孫子兵法的創作與服務物件是春秋多國博弈以及戰國即將到來的更激烈鬥爭的大環境而打造,是立足於國家層面為國家統帥在多元博弈中取得勝利而著作,因為古代軍事問題受制於統帥,所以立足國家戰略的軍事問題一定要深刻的密切聯絡,不僅僅要分析國家戰略問題,更要具有國家戰略的實際操作問題,所以,孫子兵法中關於具體作戰的問題是服務於國家層面博弈的手段,則其強調,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已經說明了其軍事研究服務於國家的生死存亡這個核心目的 所以說,孫子與孫子兵法的立足點是為了國家的生死存亡,而不是為了軍隊的戰場的生死存亡。但是孫子是大家,所以其在進行純粹軍事戰場的敘述也是非常精闢,但後人就過於狹隘的認知孫子兵法戰場博弈的精華而忽視了國家博弈層面的目的性。過於注重軍事手段視角認知而忽視了國家目的視角的認知!後人狹隘的理解孫子兵法是其自身思維認知格局太低!
無論是國人與外國人,都是長期狹隘的理解《孫子兵法》與兵家。
總是把兵家看做徹頭徹尾的軍人將領,大錯特錯。對於軍事問題的哲學回答,克勞塞維茨已然說明——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孫子並沒有對於政治軍事問題的聯絡進行密切分析,但是孫子對於國家層面的總體戰略認知是非常清楚的,對於國家之間的以軍事博弈為主的時代,孫子與《孫子兵法》也沒有純粹軍事而軍事,而是更注重戰略。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古之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
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 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
夫兵形像水,水流就下,避實擊虛。
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孫子與《孫子兵法思考的不僅僅是戰場之上的博弈,孫子思考的更在於戰前就要選擇敵人,了解敵人,製造我方必勝之因,合理選擇強弱對手,合理分析對手的強弱,要捏軟柿子,一擊必中。
-
4 # 史學達人
軍事家和戰略家還是有所不同的,戰略家一定是軍事家,但是軍事家不一定是戰略家。
一般戰略家他們看問題的時候眼光看的都比較深遠,對於戰爭都是從全域性出發的。我們都知道的毛澤東就是偉大的戰略家,同時他也是傑出的軍事家。
大家都知道一般戰略家,一定程度上來說,他們都是偉大的軍事家。但是,軍事家家並不一定是戰略家。
在戰略家裡眼裡看來,必有的時候,可以放棄一場戰術,來贏取戰略上的勝利。
軍事家更像是針對某一場戰役而進行的謀劃,戰略是就全域性而言的,戰術是就某一場戰役而言的。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下,你就知道什麼是戰略家,什麼是軍事家了。
這個三大戰役就是戰略層面的,就是戰略家才能佈局謀劃的。
也就是說在戰爭還沒有開打之前,毛澤東已經看到了結果。
毛澤東堅信,只要人民解放軍打勝了遼瀋之戰,淮海之戰和平津之戰,我們就能取得了最終革命的勝利。
事實上也是如此,國民黨反動派為什麼會被動挨打呢?
就是因為他們缺乏戰場上的戰略,總是處於被動迎戰的局勢。最終,他們僅僅就敗了遼瀋戰役和淮海戰役,就已經失敗了,平津是不戰而降的。
下面我們再說什麼什麼是軍事家戰術家,還是以毛澤東來舉例子,因為毛澤東即使偉大的戰略家,也是偉大的戰術家。
大家都知道毛澤東自認為指揮的最為得意的一場戰役,就是四渡赤水之戰。
四渡赤水之戰,就是一場戰術上的勝利。
當時蔣介石想要全殲工農紅軍,並且他們信心滿滿。因為那時候的紅軍只有三萬人,蔣介石派了二十萬大軍去圍剿紅軍。
這是敵我力量十分懸殊的一場戰役。
這一次毛澤東帶領工農紅軍,遊走在貴州、四川、雲南邊境線上,和國民黨反動派打游擊戰,時不時的集中我軍優勢兵力,給敵軍以致命的打擊。
正是因為工農紅軍行居不定,作戰十分的靈活,讓國民黨反動派吃了一個大苦頭的。他們根本找不到紅軍的主力,所以,也就無從而戰了。
最終毛澤東也正是用這種戰術取得了革命的勝利的,此次戰役毛澤東用三萬軍隊打敗了國民黨反動派二十萬大軍,取得了以少勝多偉大戰役的勝利。
所以說四渡赤水之戰,就是一個優秀的軍事家,在戰術上取得的關鍵性的一場勝利。
這大致就是戰略家和軍事家的區別。
-
5 # 冷月鉤沉
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的軍事家,但是戰略家卻是鳳毛麟角。
像毛主席就是一位傑出的戰略家,他已經不侷限於軍事家的範疇。
因為在革命鬥爭中,毛主席站在全國乃至世界的角度,來分析革命事業,這是一個戰略家必須所具備的條件。
早在1927年,毛主席就有著謀全域性的事蹟,秋收起義開始後,毛主席帶著起義軍進攻大城市,目標直指長沙。
毛主席認為,現在不具備攻打大城市的條件,所以應該轉變策略,到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實行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這在當時正是符合中國革命發展的道路,事實也證明毛主席的眼光放在了長遠之處。
革命根據地以星星之火已經成為燎原之勢,這完全得益於毛主席的英明領導,他的謀劃全域性的能力。
這種能力是軍事家所不具備的,就以解放戰爭中的遼瀋戰役為例。
當時毛主席數次電令東北野戰軍,解放錦州,截斷敵人後撤之路,實現關門打狗之勢。
可是戰機稍縱即逝,毛主席罕見地發火,讓東北野戰軍意識到問題嚴重性。
後來的結果大家都已經知道,遼瀋戰役中敵人損失嚴重,我軍大獲全勝。
北韓戰爭爆發後,毛主席提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
當時許多人認為,中國百廢待興,不應該捲入大規模戰爭。
毛主席用脣亡齒寒來說明問題的嚴峻性,如果美國扶植親美勢力,那麼中國將沒有一個安寧的外部環境搞建設。
鑑於此,中國派出志願軍越過鴨綠江,和美軍召開了較量。
經過三年的戰鬥,美國最終服輸,在投降書上簽字。
這一戰打出了中國人的威風,讓新中國在國際上贏得了聲譽。
所以說,軍事家易得,戰略家難求,兩者還是有根本的差距。
—End—
-
6 # 臨時客
舉一個例項來說明一下:以蔣介石為例,他就是一位戰略家,而不是一位軍事家。
周總理曾這樣評價蔣介石的軍事能力:“蔣介石的戰略水準要遠高於他的軍事水平。他能老練地策劃一場戰役,協調平衡、合縱連橫各種有利於自己的力量,來佔據上風。所以,他能夠歷經數十年的軍閥混戰,而屢屢獲勝。但是,在軍事戰術運用層面上,蔣卻顯得很幼稚。他總喜歡把自己想像為一位前線的連長、甚至排長,以為單憑勇敢就能解決一切問題。所以,每當他親臨前線指揮時,國軍就必敗無疑!”
偉人的觀察力是很敏銳的,尤其是對熟悉對手的觀察。記得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區軍民都親切地稱蔣介石為“運輸大隊長”,這就是對蔣的軍事能力的最佳評價。
-
7 # 不才講史
戰略家一定是軍事家,但是,軍事家不一定是戰略家。
軍事家把握的主要是把每一場戰役打勝,實現自己的某種抱負,他們的出發點一般都是從一個點上開始的。
戰略家不一樣,戰略家考慮的是面,也就是所謂的從全域性出發。必要的時候,戰略家可以放棄某一場戰役,來贏取整個戰略上的勝利。
因此,也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其實想當一個戰略家,比當一個軍事家,要難得多得多。中國歷史上的軍事家有很多。
但是,說到戰略家,就寥寥無幾了。
大家都知道,中國近現代史上的毛澤東,即是戰略家,又是軍事家。他在和反動派打仗的時候,一直都是從戰略上來考慮問題的。
我們大家比較熟知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爭取。
這就是戰略上的層面考慮的,儘管當時工農紅軍,遇到了各種艱難困苦,但是,毛澤東相信只要戰略上布對了局。
通過一些列戰術的實施,最終,我們將會取得革命的勝利的。
結果,大家也都看到了,毛澤東最後打敗了國民黨反動派,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就是靠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就是靠著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戰略佈局的正確性。
還有抗日戰爭時期的《論持久戰》,也是從戰略層面上來看待中日之間的戰爭的。並且他還指出,中日之間的戰爭,是需要長時間的戰鬥,才能結束,它需要經過戰略防守,戰略相持,和戰略進攻三個方面。
結果中日之間的戰爭,就是通過全體中國人民的抗戰。經過長達八年的時間,取得了最終的勝利的。
一個偉大的戰略家,在一開始佈局,就已經預料到了最後的結局,也許這才是最難以把握的地方。
所以,很多人只能當軍事家,而難以成為戰略家。
當然了毛澤東在戰略方面的佈局還有很多:比如說三大戰役。
三大戰役佈局之前,毛澤東就預測到了中國的革命,若是想取得勝利,就必須要把這三場戰役打贏。
這三場戰役就是遼瀋戰役,平津戰役和淮海戰役。
結果正是在打贏三大戰役之後,中國徹底的打敗了國民黨反動派,取得了革命的勝利的。
也正是因為毛澤東的每次戰略的佈局,最終毛澤東帶領中國人民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新中國成立了,人民獲得了自由民主,獨立與自由的權利,全體中國人民,成為了國家的主人。
這就是一個優秀的戰略家和軍事家,帶給中國人民翻天腹地的變化。當然了毛澤東還是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著名的詩人。
相信通過我以上說明的這些,你肯定就知道戰略家和軍事家的區別了吧。若是不從戰略上出發來說,但從軍事家上來說,無疑,毛澤東指揮的四渡赤水之戰,就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
回覆列表
為什麼呢?主席認為,克勞塞維茨沒有戰爭實踐,只是書本上的理論,所以不行。但他也不是說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就毫無意義,完全是扯淡。主席的意思是說,紙上得來終覺淺,須知此事要躬行。尤其是戰爭指揮這種事情,沒有實踐是不行的,哪怕理論學得再好,沒有充分的經驗積累和實踐,就不太適合做指揮員。
但那些行伍出身的人,即使經驗豐富,如果不勤加學習,絕大多數也很難發展出自己獨立的戰爭理論,甚至連戰略都不太懂。比如《亮劍》中的幾個主角,李雲龍的長項是戰術,但他並沒有太強的戰略思考能力,而丁偉則剛好相反,雖然戰術上不一定比李雲龍強,但是他的戰略思考能力是比較突出的,無論是在抗戰後期對三大水王面臨的局勢的分析,還是在軍事學院的畢業論文,都體現了這一點。
即便是後來眾所周知的“36個軍事家”,其實裡面的絕大多數人也是不合格的,有些連戰略思考能力都不具備,有些甚至連戰術性的指揮能力也不算太強。但也有人喜歡自作聰明,搞點發明創造,覺得自己是戰略家、軍事家,其實多數都是自吹自擂。比如前些年一個上將的公子回憶他父親的那本書,裡面說他父親覺得自己在抗戰時期也成了軍事家,其實就有些言過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