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長春wwwwao
-
2 # 兔哥哨位
蘇-27戰鬥機採用翼身融合體技術,其機翼與機身是有一個流線型的過渡融合結構佈局的,整個機翼位於前機身下部,機翼下部掛載兩臺發動機的進氣道,發動機位於機身後部,這樣一來,蘇-27就成了典型的中單翼佈局。蘇-27戰鬥機的機翼前緣翼根處有光滑彎曲前伸的邊條翼,也就是翼身融合技術。矩形進氣道位於翼身融合體的下方,進氣道內部有防異物格柵,防止起降時有異物被吸入進氣道,同時下部有吸開式(類似百葉窗)輔助進氣道。
蘇-27屬於中單翼,由於其頭部以及前機身都處於機翼上面,被視為下單翼到也不奇怪,但是,如果說蘇-27是上單翼則太過牽強了。
飛行根據機翼佈局通常分為上單翼、中單翼和下單翼三種。上單翼在今天的大型軍用運輸機上普遍存在,主要是軍用運輸機需要在野戰機場起降,防止發動機過低吸入異物,還有就是軍用運輸機為了裝卸物資方便,起落架比較低,採取上單翼可以使佈置在機翼上的發動力具有一定離地高度。上單翼的重心穩定性也要好,戰鬥機中,米格-25/31、“飛豹”戰鬥機等就是上單翼。
中單翼戰鬥機佈局的比較多,下單翼戰鬥機曾經是二戰時期螺旋槳戰鬥機的主流機翼佈局,現在民航客機也多采用下單翼。現在的戰鬥機通常都採用翼身融合技術,氣動佈局更好,蘇-27戰鬥機就是這種翼身融合技術的機翼佈局,蘇-27戰鬥機屬於中翼身融合中單翼佈局。
-
3 # 皇家橡樹1972
從主翼的位置來看,蘇27既不是上單翼也不是下單翼,是中單翼,而且是翼身融合很好的中單翼戰鬥機。
那麼翼身融合的好處什麼呢?就是機翼的翼根處與機身翼盒之間的結構強度大大的加強了,機身甚至成為了機翼的一部分,這樣機身的重心和重量被均勻的分攤,使得飛機在飛行時更加的平穩,做高機動動作時承受的過載更大,更有利於近距離格鬥和躲避敵方防空火力的打擊,比如說:著名的“普加喬夫眼鏡蛇機動”,如果不採用翼身融合設計飛機就會解體了!所以,蘇27這樣大型的戰鬥機非常有必要採用翼身融合氣動佈局。
從這架以色列F16I戰鬥機正面照就可以看出“翼身融合”的好處,機翼上方各安裝了一個保形郵箱、翼根處也掛載了兩個大油箱、翼中間是兩枚1000磅鐳射制導炸彈、最外側掛架上兩枚自衛用的“響尾蛇”,也正是由於機翼和機身結合處結構強度高才敢這樣安裝重物,若是上單翼戰鬥機只敢在機腹掛架上安裝。
翼身融合技術最早就出現在F16戰鬥機的設計上,當時對於F16這種中型戰鬥機的要求就是高機動,不論是空戰還是執行戰術轟炸,要求飛行速度塊,但它的機身較小,再採用1970年代普遍的上單翼設計問題多多,首先就是機翼的強度不夠,不能掛載重型彈藥,也不能攜帶更多的燃油,需要掛載大型副油箱才能執行遠距離轟炸任務,但掛載副油箱後就沒法掛載重型彈藥了。
蘇30S如果不採用翼身融合氣動佈局,做這樣的高機動動作絕無可能,早就被自身重量(過載)扯成碎片了。
第二,就是機動性降低了,難以做很高過載的機動動作,1970年代隨著地空導彈和空–空導彈的效能完善,戰鬥機要想躲避打擊就必須完善氣動佈局,使飛機在複雜戰場環境下具備更高的機動能力,但這需要機翼和機身的結構強度大,飛行時升力高,否則非常容易空中解體或者做高機動動作時造成飛機時速、尾旋…這都是極其危險的!而改變氣動佈局,採用翼身融合結構,就可以大幅度提高飛機強度,平衡重量和重心,更能附帶的提高飛機的升力。
蘇27在黑海上空攔截美軍B52轟炸機,近距離從B52前面切入航線。
從B52機頭略過,引起B52機艙內一片慌亂,實事求是的說,蘇27固然是大型戰鬥機,但是與B52相比仍然很小,做這樣的動作非常危險,因為B52飛機大前衝氣流更大,“小飛機”伴飛時不容易擺脫氣流影響,很容易發生碰撞。
但蘇27藉助優秀的氣動佈局和發動機強大的功率,不但擺脫了B52的氣流影響,還高速從它前面掠過,表明蘇27在高機動大過載情況下也能駕駛平順。
總得來說,進入到1970年代末處個別型號外,大部分戰鬥機型號都是上單翼或者翼身融合設計,這不但有利於大型航空彈藥和副油箱的掛載,同時也加強了機翼和機身的結構強度,更有利於戰鬥機做高機動動作。
有了這麼多的好處,蘇聯設計師在總結F16戰鬥機的設計經驗後,也將蘇27設計了翼身融合,也讓蘇27這樣的重型戰鬥機有了極高的機動能力,是四代機當中的佼佼者,近距離格鬥能力甚至力壓F16、Phantom2000…這類輕便靈活的中型戰鬥機。
回覆列表
蘇27是中單翼結構,它把兩個發動機掛在了機翼的下面,機頭,機身一大部分放到機翼上面,還有高高在上的垂尾,這樣平衡重量,機翼就處在中間位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