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九源

    去年秋天,我開始接觸古琴,瞭解古琴。從一無所有知的小白到漸漸地被古琴吸引,總想去探究古琴的淵源。

    古往今來,多少琴譜,琴論,浩如煙海。

    2003年11月7日,“中國古琴藝術”被列入聯合國“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古琴成了世界級“文化遺產”的同時,更為可喜的是,它一直都“活著”,在歷史長河中絃歌不輟。

    琴,又名七絃琴或瑤琴,當代為彰顯其歷史悠久、文化淵源,又名其為“古琴”。

    琴聲存於詩歌,琴史載於汗青。早在《詩經》中,“琴”便已出現。“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賓,鼓瑟鼓琴”,就分別出自膾炙人口的篇目《關雎》和《鹿鳴》。從琴自身來說,琴底為平,琴面為弧,以法“天圓地方”;琴身約長三尺六寸六分,以象三百六十六天;琴身結構有額、頸、肩、腰、足等稱,以達“天人合一”,琴聲以“中正仁和”為佳,充分體現著傳統儒家文化。

    古代典籍 《禮記》、《琴操》記載為“伏羲造琴”;而 “神農氏制琴”的觀點則見於《新論·琴道》和《琴賦》。還有說法認為黃帝、堯、舜等遠古氏族領袖創造了琴。

    春秋時代,“琴”已經發展成為可以獨立演奏的樂器,並且湧現出大批技藝高超的琴家與傳世作品。萬世師表孔子也愛琴,曾向琴師師襄學琴。無論傳道於杏壇,或受困於陳蔡,孔夫子都“操琴絃歌不絕”。

    戰國時期,發生了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千古傳說。戰國末年荀子所著《勸學篇》載“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極言伯牙琴藝精湛,琴聲可通六畜。

    《呂氏春秋》、《列子·湯問》則記載了“伯牙子期”的故事,巍巍乎高山、洋洋乎流水,知音難覓,“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古代琴家高尚之精神追求可見一斑。

    漢代,文人與琴家共舞。如名垂青史的司馬相如、卓文君夫婦,蔡邕、蔡文姬父女,皆是文采斐然、琴藝高超。

    相傳,司馬相如便是用琴曲《鳳求凰》打動了卓文君芳心。同時,古代“四大名琴”中的“綠綺”琴和“焦尾”琴就分別屬於司馬相如和蔡邕。

    漢末戰亂,三國紛爭,魏晉南北朝可稱得上是“亂世”。但魏晉時代又充滿著睿智和哲思,精神自由解放,富於熱情。

    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賢”中不乏文人音樂家。

    建安七子中,阮瑀,是蔡邕的同鄉,幼時曾師從蔡邕學習,琴藝精湛,其子便是阮籍。阮籍的一生徘徊於高潔與世俗之間,年少雲遊四方,年長後為官。為躲避司馬昭政治迫害,阮籍總借酒佯醉,傳世琴曲《酒狂》便是為表達阮籍此種心境而作。

    儘管我非常喜歡古琴,因為多種原因,如果時間一長就會有不想彈琴的想法,這是正常的現象,生活不易,把手頭上的事安排好以後,還是要彈古琴的。

    琴其實就是法器,能通神,能怡情養性,每當你學會彈一首曲子的時候,就會覺得古人的志趣高遠,感受琴音裡的良宵美景,沙場征戰,彷彿穿越了時空。

    朋友,隨我一起練琴吧,一首《高山流水》讓我們真正感受到遙遠年代那種超凡脫俗,平靜自然,心與自然完美融合的修養境界。

  • 2 # 涵靜線上

    我自己會有不想彈尤克里裡的時候,通常情況下我會先接納自己不想彈的這個狀態。

    然後去尋找一些自己想要做的事。

    或者看看那些積極向上的朋友們的動態,以此來激發自己的內在動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會覺得蘋果se2會出別的型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