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文會個人
-
2 # 玉見沈華
玉萎縮是古玉的一個顯著的一個特徵,一般集中在新石器時期的玉器當中,由於玉料本身含有的雜質和結構疏鬆的因素,在長期浸泡或者侵蝕等環境下會造成的。
玉質的疏鬆而產生萎縮的這種現象,在仿古玉當中也曾出現過,就是因為很多人願意把玉的塌陷和萎縮缺點作為鑑定的唯一標準,所以很多仿造者從玉料的使用當中,將玉料皮殼上的塌陷位置完整的保留下來。
而仿製古玉的塌陷和萎縮這是兩個不同的現象,因為第一玉料的塌陷和酥空,它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時間的過程,這個是短時間內透過化學物質,腐蝕和浸染很難達到的,必須是在長期的歲月過程當中,而且跟玉製本身材料疏鬆有很大的關係。第二點玉質的疏鬆出現的崩塌不是所有的玉件都會有的現象,古人治玉主要就是把玉中的瘤裂和雜質磨去,特別是漢代鐵器砣具和水凳出現以後,這種加工工藝直接將玉中的雜質剔除出來,那麼保留下來的玉器相對來講都是結構完整縝密的,當然這也不排除有個別的在特殊環境下會出現一些萎縮的現象,但是這永遠是極少數,所以這種方法對戰漢以後的玉器鑑定幾乎是不起任何作用的。第三,鑑定一個玉器是要從多方面的因素,玉器的萎縮只是衡量它特有的玉質,以及年代時間特徵的一個方面,不能代表玉器鑑定的主要依據,一定要通盤考慮,全面綜合的來分析,以上供參考。
-
3 # 卓然堂
玉萎縮是高古玉的一種表面侵蝕現象,其成因是玉器質地不純,較疏鬆處或有裂隙處經過長年的土壤蝕咬,塌陷而損失部分玉質。如果是生坑玉,侵蝕特徵未經改變,仿製的多不到位。
但經過盤玩的玉,玉萎縮表現為表面的坑窪不平或部分缺失,判斷的難度會增大很多。所以,如果到手一件生坑高古玉,有部分玉萎縮,最好在盤玩前拍照存檔,以免盤玩後形態改變,別人質疑時,沒有證據,有口莫辯。
以下幾件多少有些玉萎縮,可說明這個問題。
1-2. 商玉人形勒子,左面部侵蝕明顯,除了色沁外,稍微有點凹陷;
3-4. 紅山玉豬龍,一面有明顯凹陷,另一面好的多,由於是陰陽面,色深面凹陷處多,色淺面僅有幾處小凹陷。這些坑窪處形狀自然,不像是仿的,但此件入藏時即為熟坑玉,沒有更多證據;
5-6. 良渚三叉形器,沿裂縫深色沁邊緣有少許凹陷,不太明顯。此玉收時為生坑,一手盤出,沒有疑問。
-
4 # 吳抒文
先解讀一下這個現象形成的原理:古玉表面塌陷是因為玉在機械加工時候產生產生了表面應力後,(這個原理和鋼鐵機械加工後淬火回火效應很接近。)玉器在空氣和溼熱水蒸氣中,經過長時間的冷熱反應,玉器機械研磨的疲勞應力消失以後自動恢復到自然狀態形成的表面凹凸。加上這些平面年代久遠以後,玉器表面透閃石的分子間距變大,有一部分被空氣中二氧化碳+水分子形成的碳酸離子腐蝕,會形成不平滑的表面。這是個緩慢反應的物理和化學變化。
至於人工可不可以模擬這個過程,只有儀器檢測年代或者觀察玉器間隙中的微生物生長狀況來做權威性結論,目視只是經驗判斷而已。
-
5 # 靜水流深宏約美
玉萎縮肯定是有這種現象的。要仿出真正的萎縮效果,與做仿古藝術的朋友交流,得到的經驗是綹裂處加適當比例的腐蝕劑,再用成分土包裹久埋後,取出的作品綹裂處的咬蝕塌陷會明顯些,但沒有沁痕的萎縮(特意圈起來的圖一)和工痕沒有沁蝕掉的萎縮(圖3)仿不了,最起碼我接觸的朋友仿不了。再有就是透過萎縮斷代問題,我圈裡能接觸到的朋友不認為可作為斷代的標準,因為大家溝通對比後發現不同時代的玉都有可能出現萎縮。最後說個題外話,真要接觸古玉,一定要真的和仿的都上手,不能全真教,也不能一假派,如果能接觸到心懷敬畏、純粹從藝術傳承角度做仿古藝術的朋友,那真就錦上添花了。我們真正要提防的是不良賣家,但與不良賣家之間的博弈也是提升自我的過程。
-
6 # GW65916
玉萎縮是常見的,有重有輕,最輕的像明代棍吾功,萎縮玉凸皮像桔皮樣,長時間水泡,再把玩就會好些,所以玉是活的,
-
7 # 老友7071715772740
本人只是感覺只要喜歡真假就不重要了,不喜歡真的也不感興趣,無所謂真假了。當年臺灣來北京博物院展覽,小偷把東西偷出來,在外面都賣不成,人家說是假的,最後小偷只能拋棄了,這個事實說明沒有真假,只有喜不喜歡。民間大部分人可能都是以自己感覺喜歡為標準的。現在的專家為了錢也出賣自己的良心,其實專家對真假也很難辨別,因為沒有標準。但是說假沒有風險,說真要替買家承擔責任,一旦另外專家說假,那麼這個專家要承擔責任麻煩也就來了。所以還是說假的沒有風險!
如果是想投資那就希望有個真假,對出手的價格有一定的幫助,所以也是看收藏者的目的啦!
-
8 # 鳳凰之舞9
玉萎縮是古玉在地下不同環境中的特殊特性。萎縮,變形,牛毛紋都具有不同環境下的各自特性。
玉經變化沁化,最終變質,成為雞骨白,古玉。
但玉變又些也是表面鈣化,內部玉質瑩潤,又有一些玉卻完會鈣化,成為真正的古玉。
-
9 # 泉城高古玉
任南古玉鑑真法
1.淨:因土古玉表泌出漿層的包裹,在玉體周身便會形成一層與外界土壤之間的隔膜物質呈殼狀,灰漿態半透明緊裹狀態且內質呈凝脂態有膠凍感,其表 麵漿層由如風乾的白菜呈包裹態,漿殼表層反光呈散漫光,土古玉器在包裹態漿殼的保護下產生這種視覺淨感,真土古多表現為雖有土漿卻不顯髒爛,玉器在土中必 有陰陽方位,入色質變必有門,即玉不軟沁色不入,古玉表之沁門對應質變區色色間邊廓清晰,色與色其表解理態不同.漿層灰漿態,漿殼的厚度與年代和地層環境 與土中方位有直接關係.一件玉器要根據因土中陰陽方位之故形成的表層資訊來判斷其成因和對應成因的應有狀態是否符合工上自然態質變規律!而仿品表層資訊紊 亂則多呈現表層非解理態無緊縮感且髒、爛、模糊之狀。
2.熟:土古玉器整體因水.時間和地熱、地壓.地層的深度等物化的作用,外部物質順晶格進入填充其間,折光律發生變化使玉器整體或因土中方位之故 區域性會變軟而產生的一種質的變化多產生失色,失透與凝脂感,玉器整體呈現水充盈狀態感由如煮熟的蘿蔔,經電子掃描測試,其含水量明顯高於生玉。土古玉的質 變其過程為門開,失色白化,充漿失透,內軟色質變,減縮殘留原質斑塊現,此特徵要注意區分老料仿品,老料仿品表層狀態無對應內質質變。
3.肥:真土古玉器顯現的肥油狀物質(解理)多存在於透閃石材質的玉器中,解理其表象與原材質有明顯色差,其所處部位應與玉體存在明顯凸起或凹 陷,色與色間邊廓清晰且帶溝槽,立體電子顯微鏡下觀察此種特徵尤為明顯,肥油狀部位透光率明顯高於其他部位。而仿品多用含有白色油狀物的鉀長石或滑石仿 制,其料質極軟.
4.透:因地質原因,土中陰陽方位之故,某些坑口的土古玉器會因水與各種土中物質由微孔,裂隙進入其內填充晶格間隙呈現整體膠凍質的透光感.或因 水融失色,有些也表層為區域性不規則斑塊狀透明和失透感,此種透明不是玻璃般的通透感。土古玉因外界物質充填晶格間使質變失去原有透明度----失透-熟, 而酸腐玉器的透度過勻過透內無質色和膠凍感。
5.葬:真土古玉器的葬香味,因其埋藏年代特別久遠,故大多表現為相對單一的土香味,而年代越靠後的葬玉則有明顯的墓葬味。淺土層器物因經地表水 長期沖刷,其土香味則幾乎散發盡,故難以嗅到,用老坑土燻蒸的仿品也 有其葬味,但此種仿品的葬香味與真品相比,存留時間短,易淡退。
6.孔:這裡所說之“孔”專指目測不能觀察到的細微孔洞。土古玉器上的自然態微孔孔型為不規則型或幾何型,孔邊沿部位會下陷或翹起。因孔洞內易積 水,必導致土壤中物質色素順孔而入聚積,久而久之,以孔與孔底為中心點內質有色變向四周暈散現象,形成由孔底呈由內而外的質變且變軟融縮並在外表層殘留同 質島型凸點,玉質也會在暈散區產生質變,這質變由內部向外展開.由如爛心萍果態.孔壁內多見支撐狀晶簇,孔底也常見次生物或微小磁性鐵珠附著.且有古菌絲 生成。而帶孔老料仿品其孔口邊緣與玉表多處於同一水平面且孔口變形,且孔邊緣顯現為非自然態多無色質變化。
7、 坑:坑需藉助高倍立體電子顯微鏡觀察,土古玉器自然態沁坑其邊緣凹凸立體感強,如山巒起伏呈山脈狀,有層次,邊緣多為下陷或上翹,微坑內有 坑且有老土漿緊咬坑底,呈梯田狀.柴裂態,邊緣清晰,坑內與坑外相比,坑內解理態質變與色變應明顯,呈脈象和晶體狀且多有吐灰現象,少數坑壁與坑底也有雞 爪狀晶體。觀其5平方毫米顯微圖象,即可顯現對應材質質變形成的脈絡,坑的分佈應對應其在土中方位.而非自然態坑無以上表象,且坑口邊緣與玉體表面處於同 一水平面且分佈過均無凹陷,坑形等狀態坑底非質變色。
8.縮:真土古玉器表層因水融蝕會導致玉體體積區域性或整體變軟呈減縮其減縮區多對應硬質殘留和原質殘留,硬質殘留呈解理態如骸晶,而原質殘留多呈 島狀 ,減縮區分佈現象的觀察必須注意考慮玉體在土中的埋藏朝下方位或水融嚴重部位如裂處.玉器單薄與邊緣和孔洞沁門處,減縮部位必有對應色與質的內質改 變,縮部色變重的多存在明顯界線與臺階且呈隨型包裹態表(表土層乾燥地水撓動質變,質變由內而外所至.).生坑態時吐灰區對應減縮區.整體水融減縮部分的 光滑度明顯高於其他位置呈包裹態殼狀;土古玉器經盤摸,表層解理會出現團狀回縮態(此現象盤前盤後的表象在顯微鏡下觀察團狀回縮態變化尤為明顯),仿品表 面縮的部分工沁順序混亂多呈縮上工且沒有相對應的內質質變和對應的清晰邊緣。
9.次:原玉器主體後天之工上自然態質變均為次.土古玉器的表層自然態質變會產生多種形態,多為目測很難觀查到的漿殼殘留導致的凸凹次生物,多呈 團狀、山脈狀解理態,次生物形態要對應其材質結構.如透閃石和蛇紋石其組成的成份是不同的故它的凸顯解理也是不同的.而這凸凹次生物的分佈和產生必須符合 其土中方位.沁門點.和外部條件造成內質質變的成因。如水融減縮會現內質硬質解理如骸晶.(骸晶英文名稱skeleton crystal晶體生長過程 中,沿著角頂或晶稜方向生長特別迅速,從而形成晶面中心相對凹陷的結晶骨架,稱骸晶。骸晶常呈漏斗狀、樹枝狀、羽毛狀等形態。如雪花就是冰的骸晶。骸晶主 要是在溶質供應很不充足的條件下形成的)而同質島狀殘留多為土中上方最早失水部位.原玉器主體後天之工上自然態質變還會產生融合物及隨形包裹態隱形和淺表 多層錯位且邊緣整齊清晰的開裂,和非直線曲痕.而裂的表象需要符合其成因,裂口向兩側有色和質變且呈開口態必是土中因素造成且邊囗下陷,裂痕中多有二氧化 矽晶狀溢位呈長合態.而古玉因地層環境變化,會造成無沁色淺表層包裹態隨形開裂,其因多為玉器在土中下端水的因素而造成鬆軟,由於土中水分快速減少或清洗 玉器包裹層過快時,導至其內部應力快速失壓造成無色淺表層包裹態隨形蠅翅狀開裂。工上自然態質變減縮呈現的凸出玉表次生物與玉體應存在明顯界線和溝槽呈融 化態.次生物分佈與出灰點對應內質質變部位.在顯微鏡下所顯現的顏色色彩斑斕,色與色間界線清晰,即使在一平方毫米的區域內也是如此,而仿品上的所謂次生 則無根無溝槽 ,非解理態--籽麻做西瓜大!邊緣模糊,凸起物周身包裹,形狀與層次單調.凸起點並非對應內質結構的質變處,多等高度附著在同一平面上。不 掌握真品自然態微坑特徵是區分不了酸腐坑孔的.
10.過:土古玉器的“過”渡.必須注重其在土中的埋藏方位和入沁之沁門,處於土層最下端水浸蝕時間最長,故其質變最嚴重呈失透失色態,玉軟沁方 入,形成表層減縮態.且表層沁蝕對應內質有質變與色變向上或以沁門為中心漸變向外擴散呈包裹狀:也有外部物質順微孔進入產生由內而外的漸變,色與質變也有 隨裂和孔為中心向外擴散且呈三色過渡狀且呈膠凍感。並少數在方位下端質變失色處伴有腐蝕質有機炭沁入(多呈以失色部位為起點依器表同狀態開口且邊口色清 晰)微縮端且有隨型硬質解理顯現.古玉的次生變化是與地下水的PH值、浸泡時間、水量的充足有密切關係.玉器有色變減縮態而無臺階,其因玉器色變輕端多土 中朝下(封閉的泥中產生一個穩定的環境)在方位下端(多呈周身同狀態邊口色清晰裂) ,外界撓動對其相對上半部鬆土部位小.。而老料帶沁仿品,色的分佈無 對應內外質變的方位感 ,觀其表層沁蝕程度與內質質變不對應,其色含糊不清無三色膠凍感過渡.表象的色和質變非漸變包裹狀。
11.漿:土古玉器的泌漿層用手推摸其表面,有如同推乾肥皂時的感覺,阻而不黏,老土浮漿層去掉後古玉有自身泌出漿的固化包裹層---漿之皮殼和 石之解理態皮殼兩態.總之有殼感且光為漿層反光呈全包裹散漫狀.而仿品之光為拋光產生的玉表反光且死角拋光盲區無光, 淺地表玉器多因風沙的作用對漸露地 表之物進行了自然拋光故所現光感與大漠玉石風砂拋光同理!土古玉之光為泌出漿層之反光,淺表地層玉器之光為風砂拋光即玉石解理面之表光!兩者光的反射基面 是不同的!故光感不可兩者相比!土古玉之光其反光基面(漿層之光)與仿製工藝品(玉表反光)反光基面是不同的.故其光感是不同的. 仿品做皮用手推之則多 為滑膩感,因為目前仿品多用注蠟法仿製漿層。真品漿層如同糖葫蘆外面的糖殼,質密而透明,有些真品固化了的漿殼表層上還會產生自然皺褶和非直線性紋脈.且 出灰漿對應質變沁殘點。泌灰漿與酸燒反白其底顯微鏡下其晶格是有區別的!生坑古玉用60度熱水清洗後數秒鐘後吐白色灰漿.如同倒在水泥地上風乾後的牛奶 狀.鑽孔中產生的灰漿殼因出土後風乾會形成脫骨狀殼圈.自然態生坑古玉出灰漿點為非規律外形.且灰漿厚端對應內質失色和失透並伴有同態邊囗清晰包裹狀腐蝕 質有機炭沁入.(老土浮漿層去掉後古玉有自身泌出漿的固化包裹層---漿之皮殼和石之解理態皮殼兩態.總之有殼!而仿品為玉表做坑凹(無法盤除)而非漿層 殘留(漿層殘留可盤縮)! 坑狀過於規律且出灰與土中方位沁蝕不對應者要提防)
12.神:即“神韻” 古玉器的神韻體現在圓滿與鬼斧神工之態.“神”在十二個字中是最重要的圓滿與鬼斧神工之概念,其主體凝聚了天地之靈.祖先 視玉品為人與靈界溝通的載體方去琢之且圓滿.而仿製品為急功近利之物讓人感覺形似而神不在。玉器新老鑑別一定要觀察物件本身的神韻。你沒有接觸過真古玉器 之前,可能會認為這“神”是虛的,可是當你將真古玉器與仿古玉器一對比,便會發現其神韻的不同.這個“神”要靠你心靈與多年的收藏經驗去感悟了。
前述12字概念是從大量的古玉中概括出來的,12字的概念不論哪一種型別的古玉,都有一些共同的要素和各自的特殊要素,有意識地從這些要素或特徵去分析不同型別的古玉,進而對概念進行綜合分析、比較、運用,是真正理解和運用12字概念的必要步驟。
回覆列表
高古玉的次生晶和許多特徵是目前無法仿製的,有嫌疑的不粘手任憑什麼套路故事堅守自己的眼力和認知度,這樣上當受騙的機率會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