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喜歡抵毀別人,但又不認可自己
3
回覆列表
  • 1 # xiajoney

    負能量就是心裡話。

    大人們不會去理解孩子真正的心理,負能量有好多意思,在孩子的世界裡,沒有什麼正負。

    或許孩子說負能量的話是因為吸引大人們的注意力,(原諒我說的不好聽)現在的大人們越來越不負責,做任何的事情不會考慮前因後果的。在二胎的說法上,要給一個孩子正確的方法,沒有,就拿最近的胡可來說吧。安吉和小魚兒,胡可在這兩個孩子上沒有任何的怠慢,兩個孩子一起養,同吃同住,不會偏心任何的一個孩子,所以胡可讓我挺佩服的,最起碼她在二胎的事情上處理的也很好。

    但是有些家長。就是因為偏心,自私,引起了孩子的負能量,乃至生命事故。

    還有負能量就是也是因為家長不太關心。當孩子拿著不理想的成績回來,你沒有任何的關心,只有一味地指責,我想到過我老師說的一句話,每次的成績不要羨慕其他孩子,還要去想想自己的責任。

    總結下來,還是要多去關心自己家的孩子,不要產生嫉妒。

  • 2 # 糖糖的小其貓

    其實這個問題我也不好回答,雖然我十八九歲了,但我覺得自己都還是個孩子,很多時候都會有負能量的想法,不過我並不會說出來,因為我長大了。孩子總是說負能量的話,一個原因是我覺得是孩子接受了這種思想,如果不是父母傳達的,就有可能是環境影響的。另一個原因是我覺得孩子認為自己沒有接受到父母給的愛,想讓父母發現自己的病態,從而關心自己吧。

  • 3 # 一度甄選

    放狠話的背後,孩子究竟為啥這麼做

    但凡有孩子的家庭,基本都有機會聽到“打死媽媽”、“殺死爸爸”、“摔死奶奶”這樣的狠話。越是孩子親近的人,他就越是樂於用這些語言去攻擊對方。不過家長們不必過於傷心或是緊張,認為孩子不愛自己了。其實他們並沒有變壞,這都是“詛咒敏感期”搞的鬼!詛咒敏感期,是指孩子在3歲左右,在接觸到一些髒話或者帶有詛咒的話後,喜歡不分場合地使用,越是被制止就越喜歡使用。聽上去真的很討厭有沒有?但這也沒辦法,誰讓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呢。

    記得我在看早教專家林怡在《別以為你會愛孩子》中提到一個故事,她在和一個小女孩玩的時候,女孩突然說:“我要殺死你”,然後就有了如下的對話:

    “是嗎?我要是被殺死了,你就再也見不到我了。”“那你去哪兒了?”

    “我就變沒了。”“那我要把你砍斷。”

    “我要被砍斷了,就需要用膠水把自己黏好。要黏不好就麻煩了,我就死掉了。”

    “那我把你頭砍下來。”“那我的頭一定很傷心,因為它不能跟我的身體在一起了。”

    聊了幾句,女孩很快被別的事情吸引了注意力,也就把要殺人砍人的念頭給忘了。看到了嗎,當孩子發現這些“炸彈”不起作用,就不會再對這些詞語感興趣了。詛咒敏感期,隨著孩子的長大和懂事,也會悄悄的過去。

    所以作為家長,我們不用太過擔心和焦慮,在度過詛咒敏感期的路上,我們要學著理解孩子,並且不要大聲的斥責孩子的行為,因為你越是反應激烈可能越會讓孩子覺得好玩和有趣。

    1、不要粗魯的迴應孩子,冷處理最好

    相信一般父母聽到孩子說出狠話或者髒話的時候,都會氣急敗壞的恨不得一巴掌呼上去。但是,請一定先保持冷靜。孩子說髒話罵人的行為,如果我們強行地去制止,對孩子大發脾氣、動手打孩子,那我們就輸了。因為,孩子詛咒敏感期的特點就是:越批評禁止,寶寶說得越歡。打罵只會更加刺激他,即使孩子在我們的阻攔下閉嘴了,但在心裡卻留下了難以癒合的傷疤。當孩子再次說出“詛咒”性的話語時,家長可以淡定地回答:“哦,知道了。”“好的。”“是嗎。”當家長沒有表現出過激反應時,漸漸的,孩子就會失去“詛咒”的興趣。這就像“禁果效應”所說的:越是禁止的東西,人們越要得到手。

    2、編故事代入情景告訴孩子,用其他方式發洩情緒

    模仿治療又稱為示範法,是指透過觀察別人的行為,學習和獲得良好行為,減少和消除不良行為的一種矯正方法。家長可以編故事讓孩子自己體會,這是典型的讀物模仿法。家長給孩子編故事的同時,在故事中給孩子一些好的建議,比如:在孩子生氣的時候可以找人傾訴或者和喜愛的玩具說話等,而不能用說髒話的方式。

    3、設立規矩,說髒話有獎懲

    如果寶寶一直講這些不好的話樂此不疲,可以在家裡面定下規矩,不許在家裡和外面說髒話,不然就會有懲罰。而一天不說髒話就有有獎勵,如果一週沒有說狠話、髒話也有大獎勵哦,這樣寶寶就會很容易改成狠話、髒話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準備入手英菲尼迪Q70L,感覺價效比很高,大家覺得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