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發展太快了,有些高職都已經開出小龍蝦專業了並招了不少農民朋友(從養殖銷售到紅燒蒜蓉一條龍培養)。若干年後的農民會是什麼樣子,很大程度決定於國家農業和社會需求的發展,而不是教育,因為教育是隨著時代發展和要求而轉舵的,它有一定得滯後性和服務性。
農業關係到糧食生產,是國家安全穩定的命脈。所以不管城市化程序和房地產如何發展,國家都死守了18億畝耕地紅線。縱觀現在的農村,躬耕一線主力還是50-60後。當然70後也有,但不是主力。至於80後,由於人口高峰,高校擴招,改革開放,城市化需要,大部分80後,甚至絕大部分90後基本告別了農耕,或者誇張點說都不知道自己家幾畝地在哪裡,更不用說一年24節氣適合種植哪些作物。
這樣來看,未來的農業應該會有歐美前些年路線,隨著土地流轉等政策。會出現大面積,集中化種植,衍生出類似農場主職業經紀人。那個時候可能農民伯伯需要能操作機械化的裝置,能操控無人飛機施肥打藥,能透過5g和感測器來智慧管理園區,包括後續的農產品銷售可能告別現今走鄉串戶的收購,完全電子商務和物流化。
所以這種需求會逼著高職轉型,培養更多未來農村農業需要的技術型人才,我們可以理解為農業藍領。
那個時候或許就是新版的新農村。
我認為若干年後的農民會走向“職業化”。科學種田,集中管理,實現自動化、產業化經營。由農民個體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方式轉變。
時代發展太快了,有些高職都已經開出小龍蝦專業了並招了不少農民朋友(從養殖銷售到紅燒蒜蓉一條龍培養)。若干年後的農民會是什麼樣子,很大程度決定於國家農業和社會需求的發展,而不是教育,因為教育是隨著時代發展和要求而轉舵的,它有一定得滯後性和服務性。
農業關係到糧食生產,是國家安全穩定的命脈。所以不管城市化程序和房地產如何發展,國家都死守了18億畝耕地紅線。縱觀現在的農村,躬耕一線主力還是50-60後。當然70後也有,但不是主力。至於80後,由於人口高峰,高校擴招,改革開放,城市化需要,大部分80後,甚至絕大部分90後基本告別了農耕,或者誇張點說都不知道自己家幾畝地在哪裡,更不用說一年24節氣適合種植哪些作物。
這樣來看,未來的農業應該會有歐美前些年路線,隨著土地流轉等政策。會出現大面積,集中化種植,衍生出類似農場主職業經紀人。那個時候可能農民伯伯需要能操作機械化的裝置,能操控無人飛機施肥打藥,能透過5g和感測器來智慧管理園區,包括後續的農產品銷售可能告別現今走鄉串戶的收購,完全電子商務和物流化。
所以這種需求會逼著高職轉型,培養更多未來農村農業需要的技術型人才,我們可以理解為農業藍領。
那個時候或許就是新版的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