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浩媽聊教育

    下面,根據我多年的教育教學經歷,結合自己教育孩子的一些思考,嘗試著回答一下您的這個問題,說的不一定正確,僅供參考吧!

    孩子有了不好的行為習慣,要從哪些方面教育入手,我認為,家長應該注重以下三點:

    一是家長要反思修正自己的言行。孩子能否接受家長的教育,關鍵取決於孩子在內心是如何看待家長的,孩子身上有問題,家長身上找答案。如果家長自己都做得不夠好,孩子根本就不可能接受家長的引導,因此,家長要經常反思自己,以身作則,言行得體,自然會對孩子產生積極的影響。

    二是要及時糾正孩子不良的行為習慣。孩子出現不良行為要做到不包庇、不袒護,要及時糾正,明確指出要改變什麼,讓孩子清楚,絕不能因為認為“合理”的“因由”延遲。如孩子再次出現同樣的不良行為,用講道理的方式反覆地訓導孩子,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孩子的不良行為透過這樣反覆的糾正,靠強化記憶,也就會逐漸收斂了,最終會消除不良行為習慣。

    三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很重要。教育孩子不是簡單的管教,方法很重要,簡單說教、嘮叨、打罵都是錯誤的教育方式。如發現孩子身上出現幾個不良行為習慣時,切忌吼孩子,要控制好情緒,要集中精力在一定時間內解決一個問題,等這個問題解決了,再轉移到其他問題,這樣的效果會好一些。

    總之,習慣養成是循序漸進的,糾正也需要一個過程。父母應該多關注孩子,要相信孩子,要結合孩子年齡特徵選擇適合的教育方法,好的教育讓孩子受益終生。

  • 2 # 老狐狸愛旅遊

    先得明確這個【不好的行為習慣】是成人標準下的,還是孩子身心發展特點下導致的,這很重要。

    所以你最好說一下你所說的不好的行為習慣是什麼,才能給你更好的答案。

    孩子有很多行為是發展必經,經過年齡的增長就消失

  • 3 # 雞蛋殼裡的蝸牛

    任何行為背後都有一個促使他們發生的原因和背景,家長要仔細觀察,記錄每次孩子不好的行為之前發生了什麼,結果是什麼,他達到了什麼樣的目的?透過一個禮拜的行為記錄,你會從中找出一個共同點,比如往往會在某種情境下,聽到某種語言後就會出現不好的行為,從而在感官上,或者視覺上他得到了滿足,這樣就不難分析孩子為什麼會又不好的行為習慣了。

    明確了原因,家長就可以人為的讓孩子避開相關的環境,或者不要說一些刺激他的語言,同時,在此期間他仍然有不良行為出現的時候,家長不要重複過去的教育方式和語言,也許孩子就是想看到你們緊張他,為他的事而爭吵的場面。

    也有可能他排斥家長的教育方法,於是反而加大加強了不良行為的頻率以及時間,所以家長有時候假裝忽略,無視他也是一種正向強化。

  • 4 # 青檬樂兒

    孩子有不好的行為習慣,首先父母要了解孩子這些不好的行為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要了解清楚孩子的內心想法。不要一味的指責孩子,要引導孩子,告訴孩子這些不好行為的壞處,慢慢的幫助孩子改正。多給孩子語言上的鼓勵,你的每次誇獎都會給孩子很大的動力。家長可以督促孩子,慢慢的引導孩子改正這些不好的行為習慣!

  • 5 # 上善若水113519366

    對壞習慣說不,讓孩子重啟。

    一、嘉獎,賞識,用美麗的大眼睛發現孩子的優點。

    嘉獎,是一種方向性的心理暗示。孩子,可以按照你設定的方向努力。而孩子一旦努力了,有成績了,就要馬上給予肯定,讓孩子進步得到鞏固,並且及時斷了孩子的退路。這樣,就可以逐步引導孩子達到我們設定的目標。

    比如:設計列印相關的勳章:學習勳章、進步勳章、好習慣勳章、百變勳章等。

    賞識的話,孩子易於接受;批評的話,孩子易於抗拒!

    二、交流、瞭解孩子的想法。

    明白孩子在想什麼,為什麼會這樣做,瞭解壞習慣背後的緣由。如果你不會,探不到孩子真實的想法,也可以無故加罪,那麼,孩子辯解之詞一定為實。私下認為,激將之法就是這個意思。

    三、適度的冷淡對方,讓孩子心生害怕!

    有些時候,我們在管理孩子時,孩子會叛逆到故意的狀態,那個時候,我們很害怕的,我們可以適度的忽視他,故意沉默。對於孩子來說,閒置孩子,相當於令其恐慌!孩子心裡亂了,防線就亂了,他最終會耐不住性子,主動問個為什,而我們,已經嚴陣以待,趁機引導,無往而不勝!

    私下認為:明明要有所行動,故意按兵不動,對方就被我們吊起來了,而我們故意吊而不發,知道對方苦苦向問,或自己來談條件,我們才順勢引導,孩子,就被我們抓住了!

    第四、換位思考,心靈相通。

    有些時候,孩子更多的是需要理解,需要關注,需要被賞識,被認可!所以,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多幫孩子想想,多幫孩子出出主意,心靈相通了,孩子心氣也就順了,好習慣也就來了。

  • 6 # 老春開聊

    重獎懲,立規矩!

    跟家庭成員做好溝通,形成一致立場後給孩子立規矩,並明確告訴孩子,這些規矩不能觸犯,否則就會受到嚴懲!

    此時,孩子會因為自己壞習慣多而沮喪。那就注重挖掘他好的一面,只要發現他表現好就積極表揚並正面肯定,讓他受到鼓舞建立自信。

    每一個孩子都想要在父母和他人面前表現的好一點兒。如果他壞習慣多,那也只能說明父母或者家庭其他成員有不好的習慣傳染了他。所以,給孩子糾正不良習慣之前,做家長的要首先審視自己身上是不是有不良的習慣存在,要把自己的不良習慣先改掉,然後才能夠有權威去糾正孩子。如果自己都做不好,孩子怎麼會信呢?

    面對不良習慣多的孩子,家長會惱火,會緊盯著壞習慣不放,甚至他的無心之失也會被當做故意。這個時候,家長一定要保持心態平和,要首先想到他還是個孩子,無法達成和大人一樣的觀點和立場。給他時間長大,給他時間改正才行。為了避免這個時候跟孩子之間對立,要多看他的長處,他的優點,多表揚少批評,給他改好的信心和勇氣。當然,有些毛病如果明知故犯還是需要一定的懲戒的。

  • 7 # 俏俏媽媽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有些問題就是父母的眼中是嚴重的行為問題,孩子一旦出現了讓你看著不順眼的行為時,我們該怎麼做呢?

    控制自己的情緒 有的父母看到孩子的不良行為問題時,首先做的就是大發雷霆,狠狠地收拾一頓,其實,在雙方都有情緒的時候是很難解決問題的,因為那時我們完全被憤怒衝昏了頭腦,缺少冷靜就缺少判斷力。

    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小孩子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時,作為家長的我們一定不能只看了行為的表面,要從孩子的交談中,或是孩子的細節行為中觀察,找到產生這種行為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孩子的哪方面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這是真正解決問題的辦法,不然我們只揪著行為不放,而沒有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感受和需求,這隻能治標不能治本。

    理解愛和恐懼這兩種基本感受對於認清行為發生的原因極有意義。我們希望孩子說出實情,但是現實中,當孩子真的說出事實時,許多父母卻會氣得摔門而出。或許你有時不願意聽到事實,但是你不得不承認,瞭解事實對於保持穩定的親子關係非常重要。心思任何時候,對溝通敞開心扉總是更好的選擇。

    教會孩子行為對錯的標準:以待己之道待人——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要怎樣對待別人。以律人之準律己——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應當首先做到。

    這兩條標準,不僅要教會孩子,我們做父母的同樣也要做到,只有我們做父母的做到了,才能去要求孩子做到,養育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的人生旅程,絕對不是單方面的能夠做到的。

    我是煜玲,有事沒事聊聊教育那些事!

  • 8 # 教育的育

    孩子的教育一定是要從頭到尾,從始至終的,一定不能在出現了問題再來著手教育問題。

    舉個例子吧,

    不好的行為習慣,比如對想要的東西盲目追求,不到手不擺休的那種。這是在十歲以下兒童的普遍存在的。

    我們的父母一般遇到這種情況,都是採取臣服的辦法,孩子要什麼,我們給什麼。但是我們錯了,越是他想要的,我們越不能給。如果每次都讓他嚐到輕易得到的甜頭,那以後怎麼辦?

    所以透過這個例子來說明一下:我們不能總是把小孩當做小孩來教育,不要有“他還是個孩子”的想法。

  • 9 # 文木道

    其實這一塊也是我在學習中,注重溝通,定規矩,立獎懲。

    對待孩子,不能單純當他是孩子,瞭解孩子不好行為習慣怎麼養成的,是學習成人嗎?那就共同改正,言傳身教。孩子都視角和成人不同,在孩子角度你發現很多以前沒有發現過的,這樣更容易處理孩子出現的不好習慣。

  • 10 # 平凡福來

    現在感覺孩子在面對老師和麵對家長時,判若兩人,有麼有?作業在校完成質量好,回家就放鬆了。說個現象,共同探討。面對管理人的變化,孩子會發現壓力不一樣,產生的態度就不同,結果就不一樣。因此孩子有自己學習能力,也有調整的能力。好壞的行為,孩子不好判斷,但多數人都怎麼做,他也這樣即使是錯的。孩子的本質是好的,聽話好糊弄(實話)。家長責任就是糾偏,去掉壞習慣。

    方法各有各套路,不同的孩子脾氣秉性不一樣,吃那套自己斟酌。原則上錯的就要指出來,別躲藏。從父母到老一輩要多溝通,用一套辦法管理孩子。到了老一輩手裡變個樣,最後孩子圓滑的不得了。

    面對行為習慣,都是較長時間形成的,不可能今天看了,明天就習慣了。習慣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性的。家長要多留心即使發現。應該說多關注孩子,儘量少做多看。及時糾正。如果我們父母精彩玩手機,突然才發現孩子有不好的行為,已經習慣了。該幹什麼。自己考慮!共勉。

  • 11 # 家庭教育龐彩娟

    不同的行為有不同的指導,最好具體化,如果是宏觀看的話:首先要探索孩子行為後面的原因,然後根據原因理解孩子感受,然後用階梯進步法來幫助孩子從1-2的進步,積極關注塑造這個行為,讓孩子看到自己我能行,愉悅去發展,結合孩子的年齡特點運用好語言,越小孩子,語言越要趣味化、兒童化,孩子做到了,引領她去認知定位自己的價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媽媽可以剛這孩子的面跟爸爸吵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