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叫我小美女
-
2 # 歷史的天空絢麗多彩
長平之戰,廉頗以守待變是穩妥的選擇,也是無奈的選擇。
秦將王齕攻南韓,把上黨孤立起來,上黨人見南韓不能救援上黨,於是自願歸順了趙國,把秦王氣壞了,心說:我眼看就要得到的地方,你趙國不費勁就想拿過去,那就連你一起打吧,於是命王齕率軍攻擊上黨,上黨當然敵不過秦軍了,百姓都跑趙國去了,王齕佔了上黨,就殺奔趙國來了,趙國派老將廉頗率軍在長平抵抗秦軍。
廉頗並不是一開始就想堅守不出,他久經沙場,知道最好能速戰速決,於是和秦軍開戰,可出師不利,秦軍偵察兵和趙軍遭遇,裨將茄被殺,後來又打了一仗,趙國兩個都尉被殺,趙軍失敗。幾次失利,廉頗看出來和秦軍硬碰硬打不過秦軍,於是改變策略,建立穩固防線,堅守不出,秦軍也沒有取勝的辦法,雙方形成對峙局面。
可見,秦軍戰鬥力太強,如果對攻,趙軍不是秦軍對手,想速戰速決,被決的可能是趙軍。
以守待變得辦法應該還是可取得,這方面成功的例子也不少,邯鄲之戰,廉頗堅守邯鄲一年時間,屢次挫敗秦軍的進攻,白起已經看出秦軍不能取勝,拒絕去擔任主帥,終於勝利的天平向趙國傾斜,楚,魏聯軍來救援趙國,大敗了秦國軍隊。以守待變成功。
李牧對匈奴的戰爭一直是堅守不出,堅守十年,一戰把匈奴打得不敢在侵擾趙國。肥之戰,李牧也是堅守不出,秦軍久攻不破著急了,想改變策略去攻打別的地方,李牧抓住機會,打敗了秦軍。這些都是以守待變取得了成功。
在來看長平之戰,廉頗堅守不出,這對秦國,趙國的後勤是一個考驗,秦國綜合實力比趙國要強,但路途遙遠,補給也很困難,這樣對峙下去,在有多長時間能分出勝負誰也不知道。
這時候趙孝成王外交上犯了錯誤,虞卿建議派使臣去楚國,魏國。合縱抵抗秦軍,只要使臣到了這兩個國家,秦國就有後顧之憂,趙國就有了和秦商量停戰的籌碼,但趙孝成王覺得麻煩,直接派使臣上秦國求和,秦國故意大張旗鼓歡迎趙國和談使臣,其它國家以為秦,趙馬上停戰了,也就不做支援趙國的準備了。趙國只能獨立對抗秦軍了。
總結:長平之戰,廉頗因為秦軍太強,趙軍不能打敗秦軍,所以採取堅守的策略,儲存實力,在這期間只要趙國外交上做出正確選擇,聯合了楚國,魏國,合縱對抗秦軍,形勢變得有利於趙國,趙國就能立於不敗之地,所以廉頗以守待變得策略按當時情況是正確的選擇,只是趙王把牌打爛了,最後慘敗。 -
3 # 使用者94738516596
趙國長平之戰的失敗個人覺得並不是趙括的方略錯,廉頗的方略對。趙國戰敗我覺得有主要的幾個大的方面來分析一下:
第一國力不一樣,秦強趙弱。單從兵力上來說,趙國已經處於劣勢,趙國前後投入了大概45萬,秦國一共60多萬。雖然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國力大增,再加上向北拓地千里,更是讓許多胡人也成為了趙國的兵源。但是秦國的國力更是在趙國之上,兵力處於劣勢,還有經濟。秦國佔據巴蜀,關中,漢中,源源不斷的糧草送往前線。再看看趙國多山地高原。打仗是需要糧草的,每天幾十萬人要吃去多少糧草。還有趙國最厲害的還是騎兵,秦國呢?攻防戰都是一等一的高手。你讓騎兵守城,已經很難了,加上長平本來就不是能騎兵發揮的地方,山谷縱橫。
第二國君的戰略眼光不一樣,秦國可以說一直在準備這場戰爭,秦國上下都在打這場仗,李冰把巴蜀的糧食都能運上前線,就可以看出秦國是多麼的想贏這場戰爭。因為所有的秦華人都知道秦魏百年河西之戰,秦華人所受的委屈,秦王也知道經此一戰,如果秦軍勝利,東方六國就再也沒有誰可以與秦國想抗衡了,統一天下就近在眼前了。再看當時秦國佔領南韓野王,把上黨之地分開,就知道趙國一定會插手。所以當時秦國派去的野王之戰也是有三十多萬,打一個小小的南韓根本不需要這麼多人。再看看趙國,等秦軍已經佔領了長平的時候才派兵迎敵。當時秦軍佔領長平谷底,趙軍在北方的山地(長平是北高南低),如果趙軍藉助地勢優勢可以和秦國打,趙王和秦王都看看到了這一點,所以趙王想靠這個來和秦軍講和。從這就可以看出,秦趙兩國國君的差距。加上後來秦王暗地換白起上,趙國卻是因為猜忌換趙括上,就已經看出趙王和秦王不是一個級別的了。
第三,再來看看一開始廉頗所帶的軍隊有多少人,秦軍有多少人。根據史書記載,趙括後來是帶去了三十萬左右,那麼可以肯定的是,廉頗前期帶的人最多也就十萬多一點。可是再看看秦軍,野王之戰如果秦軍是三十萬,那麼後來加上北邊進攻長平的,起碼有五十萬。十萬人怎麼進攻五十萬人。所以廉頗只能採取防守。而且秦軍剛進過野王大勝,士氣高漲。這時候就算廉頗有四十萬人可能也難以打贏。
長平之戰從結果上分析,無論趙國當時換誰上結果都是一樣的,趙國可以說是在各方面都不如秦國。但是戰場上的事瞬息萬變,誰也說不好,陰晉之戰,吳起率領五萬魏武卒大破秦軍五十萬,以少勝多也不是不可能的。
-
4 # 淡看天上月
從短期戰略上來看
短期的僵持戰是廉頗最佳的選擇,畢竟秦軍確實是當時七國之中最強大的軍隊。能夠用防守來僵持戰局,使得己方人員的傷亡降低,從而保持己方的戰鬥力,是短期之內最好的選取。
這樣趙國的軍隊才不會損失較大的戰鬥力,不過這只是一時之計,是長久不了的。
從長期戰略上來看長期的僵持,秦國的補給線雖然比趙國長一些,而且趙國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等等方面的改革,趙國也相對其他五國是強大了一些,但是和秦國相比還是有一截的差距。
所以長期的戰略來說,廉頗的這種行為就是一種拼國力的行為了,秦國不僅國力強盛而且佔據了地利不怕其他幾國大兵犯境,而趙國就不一樣了,如果打持久戰國力又得不到快速的補給,那麼不僅耗不完秦國國力,反而說不定還要“背後一涼”,被另外幾國趁機來襲。所以長期的戰略上來說,廉頗的做法確實不明智。
故而個人認為廉頗的這個策略在短期內還是正確的,而在長期內就不行了。所以當時的趙國才臨時換將,雖然做好了失敗的思想,但是還是抱有一絲僥倖心理想著會取勝,但是最終趙王應該沒有想到會是如此結果了,如果趙王會知道是這種結果,還會換將嗎?可惜沒有如果!
-
5 # 剛剛圖774
廉頗以守待變不能說是錯誤的選擇,只是對時局的一種誤判。
其實廉頗並不是一開始就是防守,也曾經和秦軍面對面的正面扛,可是趙軍在正面戰場上打不過秦軍,沒有辦法了,廉頗只有挖戰壕,起營寨,死防守了,只有這樣才能穩住陣腳。
本來想著,秦軍是出境作戰,糧道遙遠,對峙個三五月沒有戰果秦軍就會退去。
結果,誰知道,秦軍都對峙快兩年了,就愣是不退去,結果,自己趙國在本土作戰就先支撐不下去了。
四十五萬大軍,一頓飯能夠吃掉一座山,所以到了最後階段的時候,一直防守的廉頗被換掉,換上了主戰派的趙括也就順理成章了。
只是趙軍換帥秦軍也換帥,白起掛帥後知曉了趙軍一定會進攻,於是早就挖好陷阱等待趙軍進入口袋了,結果趙軍果然上套。
不過我們也不能以此小瞧趙括,他在被當時的第一名將白起圍的情況下沒有糧草、沒有支援還能夠支撐四十五天,並且在最後時刻的時候也沒有投降,他作為軍人是死在了突圍的路上,馬革裹屍。
-
6 # 謝金澎
所謂老將出馬,一個頂仨。廉頗作為戰國名將,雖然沒有很多教科書似的經典戰例,但是其能夠成為趙國柱石,一定有他的道理。
因為上黨郡守的一個餿主意,把上黨郡出讓給趙國,用趙國的力量來牽制秦國大出天下的步伐,結果害苦了趙國。廉頗老將軍之所以堅守不出,那是因為秦國軍隊戰力、士氣、國力已經蓋過趙國,在上黨爭奪戰中,趙國敗象已顯,丟掉了部分地區。所以老將廉頗才採取了守勢戰略跟秦國對耗,趙國即便耗空,畢竟還有山東六國支援。但是秦國如果耗空,便會引來聯軍攻擊,秦軍遠道而來,後勤補給比趙國成本更高,耗損會更大,對峙的結果,一定是秦國吃虧。
再說,即便秦國在對峙過程中發起攻擊,趙國居高臨下,付出的代價和犧牲肯定要少的多,秦國再強大,要徹底突破趙國防線也很難如願。最壞的結果,就是上黨丟掉的地盤不要了。上黨本來就不是趙國的,趙王和平原君趙勝貪圖便宜虎口奪食才招了巨大危機。
在三年的對峙中雙方都到了強弩之末,在最考驗意志的時候,趙王先撐不住了,主動求和,秦國虛與委蛇,迷惑了楚魏趙,喪失了聯軍抗秦時機,又在秦國大量的金錢、間諜攻勢下中了秦國反間計,把沒有實戰經驗的趙括推向前臺。而秦國卻偷偷換了前軍主帥,把戰國時期讓各國聞之色變、百戰百勝的“人屠”白起送到前敵總指揮的位置上。
趙括接手之後立即改變廉頗的策略,主動向秦軍展開攻擊。白起用誘敵深入,穿插包圍策略將趙軍分割包圍,圍困四十六天後射死領軍突圍的趙括,群龍無首的趙軍全部投降,被白起設計屠殺。
當時秦趙之間國力、軍力已經有了較大懸殊,廉頗老將軍不是不戰,是交戰中連王乾指揮的秦軍都打不過才不得已設計出守勢戰略的。在軍力懸殊較大的情況下,趙軍換誰做主將,只要秦軍不犯大錯,趙軍都沒有實力跟秦軍全面攤牌。秦國當時名將也不少,除了用兵老成的王乾,白起還在總攬全域性,指望秦軍犯錯就是天方夜譚。
所以題主的想法和說法是對常平之戰了解的還不夠深入,跟趙括的想法有得一拼。
-
7 # 史論縱橫
很多人,都認為把廉頗換成趙括是趙國最終失敗的原因,其實,這只是其中之一。趙國和秦國開大,尋求決戰,有三層獲勝的希望,而堅持下去,趙國一層勝的希望都沒有了,士兵連飯都吃不上了,還怎麼打仗?
趙國在長平之戰初期的失敗,其實已經註定趙國獲勝的機率較小了,很多人認為,勝敗乃兵家常事,為什麼廉頗的敗會這麼重要。趙國之所以強盛,在戰國後期能夠成為比肩秦國的存在並不是因為長時間的經濟積累帶來的,而是進行了一場類似軍國主義的胡服騎射軍事改革,趙國的錢,說句不好聽的都是建立在軍事基礎上對他國的掠奪。繁榮只是短暫的。
胡服騎射,是率先改變了戰法,提升了騎兵的重要性,因此,才能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應該類似於戰國初期,建立的魏武卒那樣的制度,但是相對於魏武卒重甲兵,趙國的胡服騎射,講究的是一個“騎射”,然而廉頗帶領這樣一支精銳之師,在和秦國初期的作戰中,竟然敗下陣來,上黨的地形不利於騎兵開展進攻(戰國時期的騎兵屬於初期水平),但是也不至於敗下陣來。
當趙國在長平之戰時,採取守勢的時候,就已經代表趙國放棄自己優勢的騎兵戰法,而是選擇步兵為主的防守戰法。當然,防守戰法的確也是可行的,按照廉頗的想法,劇本就應該這樣發展,秦國就退兵了,但是,問題就出來秦國出來一個秦昭襄王這樣的二傻子,非要跟你決出個高低,有秦沒有趙,有趙沒有秦。
如果這個時候,趙國能夠發動外交優勢,嗯,就是借糧或者借兵,長平之戰也能夠結束對峙,或者能夠將秦國一舉擊敗,但是,其他五國都坐視不管,就連三晉中的魏國和南韓都不幫忙,這是為何,因為趙國根本就沒有外交,趙國的強盛就是踏著別人的傷痛建立起來的,並不牢固。
長平之戰表面上是敗於軍事,更是敗給了外交,敗給了國力,敗給了自己。
所以,廉頗以守待變不一定是錯的選擇,因為在此之前,你就已經做錯許多事,一步一步走向了不歸路。
-
8 # 虛涵
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秦趙國圍繞上黨爆發了長平之戰。戰爭以趙國戰敗,秦將白起坑殺趙國士兵四十多萬。長平之戰前,魏國,楚國,齊國相繼衰落,趙國自武靈王變法後國力大增,成為唯一一個可以秦國抗衡的國家,趙惠文王時期也多次擊敗秦國,可以說趙國軍事實力並不弱小。
長平之戰初期,廉頗採取以守待援,全線防守的戰略戰術的確沒有錯誤,在當時秦強趙弱的情況下這也是唯一是正確方法,王齕甚至是白起都沒有完全的把握突破防線。之所以以趙括換取廉頗,說是趙孝成王中離間計,我是不太相信的。廉頗的策略主要是後發制人,長平距離趙國近,距離秦國遠,可以從後勤上拖垮秦國,待秦軍躁動一鼓作氣再攻擊。從國力特別是糧食後勤儲備對比來說,趙國不如秦國,原因在於趙國平原區特別是產梁區少,趙國唯一存在的優勢在於秦軍補給線太長,
我們從地圖上來看,秦國幾條運送糧食主要通道都是困難重重,即便是李冰治下的巴蜀的確糧食,可是以徒步步行的方式將糧食從四川,關中,運輸到長平需要很長的時間,排除包括在路上的消耗,真正運輸到前線的交少,這根本不能滿足幾十多萬秦軍的消耗。所以說,只能透過運輸數量增加彌補消耗量。雙方已經進入僵局,即便是白起也無力改變。
也正是這兩個原因,秦國也不能的速戰速決,也不得已的打消耗戰。秦昭王還盡發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去前線以及長平之戰以後近三十年秦國再也沒有發動大規模的戰爭,可以看出說明秦國也消耗的很大。之所以以趙括換取廉頗,說是趙孝成王中離間計,我是不太相信的,人家也不傻。最大的原因再與趙國也託不其,一系列外交的失敗導致南韓,楚國,魏國作壁上觀,齊國又見死不救,導致趙國不得不率先的打破僵局。
說趙括只會紙上談兵,我是不信。趙括也是無奈,更是別無選擇的做出攻擊的決策,因為趙國拖不起,這就與二戰時日本一樣,在於美國經濟制裁對抗中,不得不發動太平洋戰爭,因為趁自己還有機會獲勝,冒險發動戰爭,一旦長時間對抗,國家既然崩潰。
-
9 # 2加3可以不等於5沒錯
廉頗的防禦肯定有問題!!馬奇諾防線和巴列夫防線,以及我們的長城都被突破了,這說明單純的防守是防不住敵人的。你的提法同樣有問題,說明你不懂,防禦也分不同的型別和方法,幸虧你只是紙上談兵,不是帶兵打敗,否則國家要遭殃了!!!!
-
10 # 戰漢古玉
以守待變的策略總的基調是對的,但戰術運用是錯誤的。以守待變只能作為一個大的基調,不能等同於閉關免戰。理由如下:
一是整體國力上,秦強趙弱,一味拼消耗秦佔優勢。
二是長平進入相持之後,趙國補給相對秦國便利,守軍又有關隘之險可以憑藉。而秦軍補給路線長,此時應該一面固守長平,一面組織部分兵力和老百姓專門破壞秦軍的補給路線,給秦軍一線部隊補給製造麻煩,同時也加大秦軍物資消耗。
三是相持那麼長的時間,趙國可以在軍事上取守勢,外交和政治上取攻勢,堅定地聯合楚、魏等國趁火打劫、抄秦國後路。
不過,所有的故事都是無巧不成書,世事總是旁觀者清、後來者清、當局者迷。長平的戰火熄滅兩千多年後,我們可以輕鬆地指點江山,但如果我們活在當時,作為趙軍將領還不知道會作出什麼樣的選擇呢。
一是難以對秦國到底有多大國力做出適當的估計。實際上,後來秦國糧食也快吃光、兵源也基本全押上了,也是差點就熬不下去了。這一方面說明固守待變的策略見到了成效,另一方面也說明決戰有時真的在於誰能堅持最後五分鐘,如果趙國繼續堅守不戰,秦軍搞不好還真要撤退,此時會向各國暴露秦國實力,楚國、魏國會對趁機弱秦有興趣,說不定能追擊秦軍。
二是對秦王的決心意志到底有多強難以做出適當的估計。其實在長平之戰中,秦國確實是冒了很大的風險,把全國的糧食、青少年全用上了,搞了一場拼光老本的豪賭,似乎要一戰滅亡趙國。反觀趙國,一開始對秦國的瘋狂性估計不足,貿然接手一塊燙手的山芋,卻沒料想到秦國會瘋狂地舉全國之力攻趙,這是始料不及的。之後,趙國見到秦國也陷入了困境,以為秦國會適可而止,雙方可以握手言和,沒想到中了秦國的離間之計,輕鬆斷掉趙國聯合魏、楚等國抗秦的後路,使趙國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困境,這也是源於對秦王的決心意志估計不足。
三是對秦軍消滅趙國有生力量的殘酷性難以做出預測。還以為投降就能保有生力量,將來還有機會重新整軍備戰呢,沒想到秦國可以不要趙國的土地,卻要殺光趙軍的俘虜,令人大跌眼鏡。
-
11 # 鋤頭是用來鋤地的
廉頗以守待變的方略是對的,是對戰爭局勢的正確判斷,此時,秦強趙弱。守,就是耗。戰爭打的不僅是軍隊實力,更是後勤。
長平之戰中廉頗以守待變進行消耗戰,本來就是等死,最可怕消耗了趙國實力,如果開始就攻,不說一定勝,但也會令秦軍消耗相當的實力。趙括在後來糧食不夠被動局面採取主攻,而且在被包圍下也消耗了大量秦軍糧食和有生力量。但是效果肯定戰爭沒有開始就攻好。這中影響導致長平之戰後趙國沒辦法與秦國抗衡所以我覺得廉頗其實是錯誤的選擇。
回覆列表
長平之戰,廉頗以守待變是不是錯誤選擇?我個人認為這是最好的選擇,而非錯誤,趙括上任以後,就改變了廉頗的策略,改守為攻,事實證明,趙括的戰略方針已經錯誤。當時的軍事實力主要是秦強趙弱,如果主動攻擊趙國沒有必勝的把握所以,廉頗的軍事策略是防守為主!趙軍的地理位置比較好,秦國也知道攻不下來了,所以雙方僵持不下!消耗戰秦國也消耗不起,所以需要快速解決戰鬥,統一六國,不想給六國聯合的機會。
秦國強攻不行,就改用反間計,離間廉頗,趙王很快上當!在當時,秦國得到廉頗被換掉的訊息,可以說驚喜若狂!所以,暗中起用了趙括的剋星白起!事實證明,秦國不怕趙括而怕廉頗,廉頗老謀深算,久經沙場。而趙括太年輕,沒有經歷過這麼龐大的戰役,他上任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也很賣力,但是剛愎自用,軍事部署太差。白起叫了幾千人就把他攔腰折斷,糧草切斷供應不足,慢慢的消耗,最後人吃人。趙括也堅守了很多天,將士們都餓得走不動了再突圍最後被亂箭射死!
而投降的那四十萬趙軍,估計就是沒有吃的,沒有了抵抗力,所以投降了,最後被坑殺!如果不是因為飢餓,坑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歷史沒有給任何人重來的機會,趙括不懂實戰,以為強攻,就能打敗秦軍!而秦國隱藏了自己的實力,就等著他去送死!所以,廉頗的軍事策略是正確的,而趙括大錯特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