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四處走走5
-
2 # 乞丐sucker68888776
大清從一開始就沒準備打仗,過程只是裝樣子。既然一開始就選擇避戰,就應該堅持不戰的原則,這樣大清可能還會多存活幾年。甲午戰爭失敗後,世界列強看懂了大清昏庸無能,開始加速侵蝕,最終導致大清快速滅亡。
-
3 # 像樹171634593
甲午戰爭是1894年發生在黃海日本艦隊和清朝北洋水師的海上戰爭,它以日本勝利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而告終,這場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一個轉折點,馬關條約的簽定,使中國進一步淪為兩半下社會,嚴重加重了華人民的負擔,加速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步伐,為以後日俄戰爭的勝利,發動九一八事件,以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奠定了基礎。這場戰爭以日本勝利而告終是必然的結果,試想腐敗的滿清政府不可能贏得勝利,單從慈禧把海軍軍費挪用用來過壽誕修建頤和園這一點就足以說明問題,同時這場戰爭的失敗,也加速了清期滅亡程序。
-
4 # 晴波泡泡
1894年的甲午戰爭分為陸戰和海戰兩個戰場。陸地以淮軍為核心的清軍在葉志超率領下在平壤跟日軍進行激戰,損失大了些,但在未敗的情況下奔襲幾百裡跑回了鴨綠江。海上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率領的北洋艦隊(也是由淮軍改編),在大東溝海戰中跟日本艦隊激戰,應該算是一個平手,但也是損失很大,之後退守到威海衛劉公島再也不出來了。戰爭的失敗導致清朝簽署馬關條約,賠償了兩億兩白銀。甲午戰爭意義非常重大,他標誌著清朝洋務運動徹底失敗,國勢日益衰退,人民對清王朝越來越失望。另外一方面,日本嚐到甜頭,從此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在日俄戰爭中打敗了俄國,民國30年代又覬覦整個中國,發動了對華戰爭,最後妄圖打敗美國發動了太平洋戰爭,這回踢到了鐵板上招致徹底失敗。
今天再來看甲午戰爭,中國為什麼戰敗? 在甲午戰爭爆發之前,全世界絕大部分的國家和媒體都看好中國,因為中國畢竟很大,日本很小,綜合國力還是中國強。清軍剛剛平定了太平天國和捻軍,武器裝備和戰鬥技能都經過實戰檢驗,很具有戰鬥力的。海軍總噸位比日軍少,但是淮軍陸軍總兵力在10萬左右,比日本陸軍還是多,準備上差不多。提督葉志超和丁汝昌也是淮軍中的佼佼者,不是無能之輩。戰敗歸根到底在於統帥李鴻章。李鴻章是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實力派,也是主和派。於私,李鴻章很清楚一旦開戰首當其衝的就是淮軍。李鴻章是近代具有軍閥思想的第一人,把自己看家本錢拿出來拼是他不願意的。於公,他認為當時中國應該靜下心來好好發展國力。迫於光緒皇帝以及全國輿論的壓力,他不得不出戰。在這種出工不出力的態度下,高度懷疑戰前他跟葉志超、丁汝昌有過囑咐儲存實力。現在看到在平壤戰役和大東溝海戰中開始都拼的很厲害,一旦損失很大之後就開始脫離接觸,儲存實力非常明顯。而日本上自天皇下致普通百姓士兵,眾志成城,決死必勝。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日本不是戰敗了整個中國,而是打敗了李鴻章的淮軍,戰敗的後果由整個中國來承擔,李鴻章是千古罪人!而日本勝在精氣神上。當華人民團結一致堅持抗戰的時候,日本是無法戰勝中國的。
回覆列表
1894年為中國甲午年,我們稱甲午戰爭,日本稱為日清戰爭,以中國慘敗而告終,李鴻章苦心經營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當時定遠,志遠,都是5000頓的鐵甲艦,退回十年,那可是我們的驕傲,風光無限,日本對我們可是頂禮膜拜,由於清政府閉門自封,高傲自大,甚至到訪日本清朝水兵可以隨意玩樂,日本受到莫大刺激,明治維新後,日本逐步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脫亞入歐,舉全國之力大力發展海軍,制定一系列的針對中國的大陸政策,1894年日本藉口出兵北韓,隨即向清朝挑起戰爭,甲午海戰爆發,日本也是舉全國之力來打這一丈,有種勢在必得的架勢,可清軍倉皇應戰,頑強反擊,也湧現出眾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最終以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慘敗收場,可以說以北洋水師一家之力來對抗整個日本,豈有不敗,割地賠款,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人民身上揹負者不光是債務,更多的是民族恥辱!中華民族在反帝反封建反外入侵的鬥爭中前仆後繼,為了民族獨立英勇現身!我們要永遠記住落後就要捱打,唯有自我強大才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