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等待黑島
-
2 # 牡丹亭紀
朱熹“事事物物皆有定理”,而心學王陽明說“心即是理”,“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卻是外義也。至善者心之本體也。”王陽明認為事物的道德秩序只是來自行動者賦予它的道德法則 。朱子理學認為事物的都有客觀規律,而心學充分發揮了人的主動性。強調從“心”從內出發,而外顯本心本體。
朱熹“事事物物皆有定理”,而心學王陽明說“心即是理”,“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卻是外義也。至善者心之本體也。”王陽明認為事物的道德秩序只是來自行動者賦予它的道德法則 。朱子理學認為事物的都有客觀規律,而心學充分發揮了人的主動性。強調從“心”從內出發,而外顯本心本體。
理學與心學都是宋明理學的各自分支,但基本算是對立存在的。因此有了“鵝湖之辯”這樣的中國思想史上有名的歷史佳話 。兩者都不能愉快地“做朋友”了,自然也不能用對方的理論互相解釋論點了。詳解如下:
1.程朱理學,又稱性理學,簡稱為理學。朱子(朱熹)就是裡面的集大成者。它上承儒家經典,又講格物致知。系客觀唯心主義。
理學相信有“天理”,強調的是“理”在事上又在事中,人生在世必須在各自的崗位上做事以完成理分,即盡本分。
其實就是種入世思想,強調每個人都要認真勤奮地去工作學習。有現在“敬業”的意思。
2.心學,陸九淵直承孟子,而開創心學一派。王陽明是其中的集大成者。所以心學又稱陽明學。系主觀唯心主義。
它強調“心即是理”,即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而從自己心裡即可得到。這樣就不可能會有有“事事物物皆有定理”這種說法了,甚至是對人慾與天理的關係都是持開放態度,因為心就是理!
但由於人的內心經常受到個人私慾與外界環境的干擾,導致自己的內心也無法清醒。心學就會要求人要不斷調整自己的內心,只有做到內省,才能具備良知進而瞭解天理。
似乎與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挺像,心學也算是名副其實了!
PS:圖一朱熹 圖二王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