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趣事間

    成年野生麻雀被捕捉後,拒絕進食,餓死,所以養不活。但未開眼或剛開眼的幼麻雀能養活,用手或鑷子夾了食物靠近幼鳥,會認為親鳥回來了,張大嘴巴等待食物。小心餵養能長得很好。

  • 2 # 使用者6051710282

    說下自己的經歷,少年時,住在一個鎮子,庭院中會聚集很多麻雀,從大叔大伯那學會扣鳥之計。用一簸箕,支一棍,棍系一長繩,簸箕下撒小米若干。每次撈繩簸箕下都會扣麻雀二三十隻。然後修一大鳥籠,中間有一顆兩米高的梨樹,枝繁葉茂。養鳥近百隻,一直到高中上縣城後,沒時間照顧,放生,而養育的都是無疾而終,更有繁衍小雛近60只。因為常年餵養,和人挺親近的,去餵食物,會直接飛到食物桶和手上爭食,並不怕人。到了冬天怕他們冷,製作鳥窩30多個,掛梨樹上,這些傢伙還搶地方,有的三五隻一個鳥窩。後來,父親的朋友送野雞幾隻,孔雀一對,飛龍10多對。都在籠子裡,略顯擁擠,不過,麻雀每每群飛,卻是壯觀。感覺,這些傢伙,假以時日還是會認識人的。有幾個老家雀,你一進這大籠子,他家會圍著你轉,有幾隻給他們帶過腳環,認得出來,一進去,就會朝你飛過來,和小貓一樣。說養不活的,可能是空間太小。我之前用過30立方米的籠子養100多隻,死過一些,後來,家父將籠子擴到100立方米,中間一顆大梨樹,這樣的空間還蠻好的。感覺只要空間充足,麻雀還是能適應人工餵養,而且能夠繁育後代的。我養了100多隻近6年。你呢。

  • 3 # 事與願違背

    你說的那是成年麻雀,確實養不活。要從身體還沒有長毛或是剛剛長出毛的時候養。我小時候就養過一隻這樣的麻雀,那時候家裡窮,只有饅頭掰成米粒大小餵養,漸漸長大後,雖然還不會飛,但是很聽話的,叫它過來,它就會扇動翅膀用雙腳跳著快速來到我的身邊,可惜的是後來被鄰居家的小孩抓住捏死了,我傷心了好長時間。

  • 4 # 厚顏無恥的徒徒

    以我看來,半道抓來的是養不活的,小時候我在農村生活,家裡旁屋有一堆糧食,每天早上總有麻雀飛進屋裡偷吃我家的糧食。(就是這樣的谷堆)

    後來有一天我就蹲在窗戶那裡等他們都進來了,我迅速關上窗戶,好傢伙,麻雀瞬間炸窩了,屋裡確實麻雀在飛,好多麻雀慌不擇路各種撞窗戶上的玻璃,最後一個個的撞暈了都掉在地上,我和我姥姥就把他們用毛線把腳栓起來想養著。但是姥姥說麻雀脾氣大,你養不活的,他會被氣死。

    小時候貪玩那裡聽進去這些,固執的非要去養,結果可想而知,給他們啥他們都不吃,脾氣大的很,最後到死我也沒有給他們放生,還傷心了一陣子呢,心想對他們這麼好他們還不領情,後來長大才知道萬物對自由的渴望甚至超過對求生的渴望,對他好他不一定是這樣想的。

  • 5 # L梓琳

    麻雀還是在野外餵食的好,因為麻雀喜歡自由自在自己覓食的,關起來養它會得抑鬱症的,所以請有愛心的人們可以在野外投食,喂稻穀,小麥,玉米,米糠拌飼料都是可以的。麻雀也是吃的很雜的,在野外吃各類穀物,樹上的野果,以及小蟲子的。冬天由於野外食物少,大家可以野外投食稻穀,小麥,玉米,及米糠都是可以的,謝謝所有愛護自然的人們。

  • 6 # 一點一滴86541

    問題是麻雀能不能養活,我來回答。

    不想轉彎抹角,首先我的答案是能養活。前題是你必須瞭解牠的習性才能養活牠。

    有的朋友說了,我不瞭解也養活了!我想那多數幼鳥,也就是剛岀窩沒有兩天的。有的喜歡養鳥的人把麻雀養的很熟那都是幼鳥,而且是沒有出窩的小鳥!成鳥也有能養活的,但事情總有例外。

    有的朋友說麻雀氣性大不好養。說麻雀氣性大是不正確的,不好養是正確的。

    說麻雀氣性大是不懂麻雀習性或者說沒有養鳥經驗。麻雀不是氣性大,而是膽小!

    看到被抓到的麻雀喘著粗氣非常緊張,一般人會認為生氣所致,那是錯誤的,是害怕所致!

    往往有些朋友抓了個麻雀小心翼翼的放到鳥籠裡,給添上小米或穀子、水就可以養了(成鳥),結果過一段時間或第二早晨一看,食沒吃,水沒喝小鳥死了。

    究其原因,還是驚嚇過度不敢飲水吃食等原因導致死亡。

    要想養活麻雀首先要消除牠的恐懼。怎樣消除恐懼?就是讓牠感覺有個相對的安全環境,這樣的環境也好創造,就是把牠放在相對或養熟的鳥一起就可以了,待三、五天或一週單獨飼養就可以了。如果沒有養其他鳥,最好的辦法就是放在屋子裡,大環境,有躲藏的地方(放在屋裡時不要讓撞在窗戶玻璃上,容易撞傷或撞死)。地上放點水、米或穀子、粗一點的玉米麵都可以。在沒有人或靜下來,餓了自然就會吃了,慢慢的就可以了。

    一點經驗,分享給大家。

  • 7 # 懷舊的宇哥

    有一種動物,它很小,但是五臟俱全。這就是麻雀。

    麻雀是一種很可愛的小鳥,它的叫聲“嘰嘰嘰……”很好聽。

    然而,麻雀很難人工飼養。這是真的。

    現在,我先分享自己小時候養麻雀的故事——

    我童年的時候,我的爺爺幫助宗族看守祠堂。夏天的時候,有村民在祠堂的天井中曬稻穀,麻雀就會來偷吃。

    它們很機靈,聲音小而清脆。

    我喜歡麻雀,於是利用老鼠貼,在上面撒幾顆米粒,然後自己躲在柱子後面。不一會兒,“撲通”幾聲,原來,貪吃的小麻雀被粘到了。

    我把它抓起來,用沙子擦去它翅膀上的粘膠,然後用小籠子將它養起來。

    那是我第一次養麻雀,也是至今為止唯一一次養麻雀。

    我在籠子中擺放盛滿清水的水槽,還有放著米粒的食槽。可是,它似乎不愛吃,總是嘰嘰喳喳叫個不停。

    那一晚,它也是不消停地叫著。直到家裡熄燈了,我睡著了,才似乎聽不到它的叫聲。

    第二天一早,我又聽到它的叫聲。只不過,這聲音小了很多。

    我也沒有怎麼去觀察它,吃了早飯,匆匆忙忙去上學了。

    中午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去看籠子裡的麻雀,本想看看它是否已經吃了米粒、喝了水,不曾想,它倒在籠子裡,早已經沒了呼吸。

    我很傷心,很失落。

    後來,我才知道,麻雀是很難養活的。不止麻雀,很多野生的鳥類是很難養活的,例如黑水雞,等等。

    即使是能夠養活的,例如斑鳩,它也是野性難馴,一旦有機會,它們還是會逃之夭夭的!

    那麼,野生的動物,特別是麻雀,為什麼養不活呢?我覺得,主要是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被囚的麻雀失去自由,為了逃離籠子這彈丸之地,結果自己傷殘、死亡

    麻雀熟悉、習慣野外的生活環境,它們一旦被囚禁在籠子裡,失去了自由,自然不甘心。麻雀怕人,小小的麻雀五臟俱全,性子火急火燎,所以性子一急,就會用力撞籠子,想要逃跑,結果非傷即亡。

    第二,人工飼養營養不足

    極少部分麻雀比較慢性子、溫和,它們極有可能適應被關在籠子裡飼養。但是,這樣的麻雀,通常是很小就開始飼養的。

    儘管如此,人工飼養也比不上它在野外覓食,它們在野外可以吃到自己喜歡的穀類,還有各類草籽、果實等,所以,營養成分比較均衡、合理。因此,麻雀人工飼養,確實很難成活。

    以上兩點,就是我們平常機會無法看到有人用籠子飼養麻雀的主要原因。

  • 8 # Khargha

    圖片上這個相當於青少年期,之前沒養過鳥得話,不易養熟養活,還是放生吧。麻雀的話,還是從小的比較好養,破殼到初飛之間儘量喂竹蟲木蟲之類的,高蛋白易吸收,黃嘴過半時可以多增加些谷黍類的粉或種,嘴完全黑之後就可以光喂五穀面了。

  • 9 # RoaringKylin

    從小到大不知道養過多少隻麻雀,有養死的,有養跑了的,也有養的很好的,記得小時候老家屋裡經常闖進麻雀去,有幾次把麻雀扔進養鵪鶉的大籠子,可能有鵪鶉的原因,感覺麻雀不那麼慌亂,還會和鵪鶉搶食,一直養的很好,最後都放了

  • 10 # tt190222087

    可以養活啊但是要從沒睜眼的那種養,就會張著嘴伸脖子吃,從大米粥喂起,長得很快,後來眼睛睜開了,就地裡挖蚯蚓給他吃,特別愛吃,很快就羽翼豐滿了,散養就在小院裡一叫就飛過來,很親密的樣子,不過後來突然有一天就失蹤了,再也叫不回來了,可能是去尋找自由了吧。

  • 11 # 中都老百姓

    我小時候在樹上掏過一窩鳥,也不知道名字。比麻雀大。我一直喂兩個月。會飛以後也不走。放飛然後吹口哨就回來。我去給他們逮螞蚱。就用一個竹竿挑著。我抓螞蚱的時候他們自己也抓螞蚱和蛐蛐吃。後來我上六年級就讓我放走了,希望他們安好。

  • 12 # 麻煩了了

    小麻雀是可以養活的,我小時候無數次養活過,它們任何時候都是張著黃邊大嘴嗷嗷待哺。“老家賊”氣性大,被抓後會氣得不吃東西,最後能把自己餓死。也有例外,它生氣是給人看的,只要你不看他,就是周邊沒有人,它興許也會偷偷吃東西,但看人的眼神老是惡狠狠的,你不願意跟它鬧彆扭,一般就把它放了。

  • 13 # 元氣可樂0i

    我七八歲的時候掏了大約十幾個小麻雀,剛孵出來,淡紅色的身體上面有少許軟毛,肚子圓圓的很大。我找了紙盒子,用泡過的小米和餵養。每次餵養的時候我都會吹口哨,結果形成了條件反射,每次一吹口哨,十幾張小嘴齊刷刷的張開,嘴邊還帶著黃色的邊,很是好看。

    後來大一點,也到了夏天。每天下課,隨手在路邊逮幾隻螞蚱餵食麻雀。再大一點之後,麻雀學會了飛。但是隻要一吹口哨,都陸續回來吃東西。

    可以這樣說,麻雀要從小養。成年的麻雀不可能養活,因為已經適應了野外的生存環境。

  • 14 # 使用者12305473929

    在麻雀幼小身上剛長毛時,可以餵養並且經過人的餵養,麻雀也會和人類產生感情離不開人類,我小的時候曾經餵養一隻,放在鳥籠子裡面給他小米吃,給他水喝,等他長大了放他出去,麻雀出去一會還會回到屋裡鑽進籠子裡,可愛極了!現在已經過去30多年了!感覺那時真的很快樂幸福!

  • 15 # 知常容

    麻雀以前是四害之一,因為他搶奪了農民的稻穀,在吃不飽的年代,它就是害蟲。

    所以打麻雀,要麼敲鑼打鼓的趕走他,要不就是把它給打下來,某一個階段嘛,卻很少。

    後來國泰民安了,有錢吃飯了。也就成為保護動物了。濫殺麻雀是要坐牢的。

    麻雀還真的養不活,我很小的時候養過,然後把他養了幾天之後就死掉了。不知道為什麼養不活?他不是不吃不喝餓死,他會吃東西了。

  • 16 # 羽絲3

    能,有一年剛開春四月份,十歲左右的兒子用手捧回家一隻粉嫩肉色的正在蠕動的小麻雀,說是院裡的小朋友家雜物間的一個吊籃裡有個麻雀窩,老麻雀不在,三隻剛孵出來的小麻雀被孩子們瓜分了。我兒子用紙盒做了一個窩,放了舊棉花。每天好幾次餵它,把饃饃嚼了用手指搓成小細節,像個蟲子的樣,那小傢伙竟然張大黃嫩的嘴吞了,剛開始喂兩三條,後來就能喂四五條,還拉屎。不幾天身上的細毛就覆蓋了身體。眼也睜開了

  • 17 # zjfaaa

    每天早上出門鍛鍊身體總會圍著望江公園跑上一圈,總會看見好幾位老太太提著一小袋小米或大米每經過一個護欄石柱就抓上一點,輕輕的放在石柱頂上,一小群麻雀嘰嘰喳喳的飛來啄食,老太太們佇立一旁笑咪咪的看著,最開心的是有時麻雀居然一點不怕人,圍著老太們飛來繞去,有時競能停在手上啄食,我想當人類友善的對待動物,把雀鳥當作人類的朋友,雀烏回報人類的是快樂。其實鳥類本就生活在自然野外,野性是一定有的了。如果我們非要用強制的方法去試圖訓化她們,這就好比是把人關進黑屋子裡懲罰一樣,總會有不適應的,也一定會遭遇反抗,人可以用語言或肢體動作進行鮮明表達,鳥兒則不行,所以麻雀成鳥會用碰撞等劇烈的方式表達恐懼和反抗,大多數成鳥最終用壯烈犧牲表達她們的不滿,極少數可能逃生無望只好屈服,也能啄食對口的食物並生存下來。我見過一老者善捕鳥,精於養訓,家中養有畫眉、臘嘴、麻雀等均是野外捕回訓養的,據他說:麻雀成鳥特別膽小,對人有很重的戒心,雖是生活在人類屋旁院外,但特別警覺,稍有打擾就驚飛。家養確實不易存活。我以為:鳥兒有自己的生活環境,有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人類只有和她們友善共處才能象那幾位老太太一樣,在相處中得到快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今社會有些人掙的錢一生都花不完,為啥還去拼命去掙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