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D東哥
-
2 # 棲鴻看紅樓
鴆,從字形就可以看出,是一種鳥。
相傳這種鳥兒的羽毛含有劇毒。有多毒呢?只要用它的羽毛在酒裡攪一攪,這酒就變成毒酒了,不需要考慮劑量的問題。
但是,這種毒藥,並沒有其他服用方法。也就是說,從來沒聽人說過,你生吞了它的羽毛會怎麼樣(如果有人生吞羽毛的話),或者把羽毛剪碎摻在食物裡吃了會怎樣。於是,人們也用這種鳥兒的名字,指代毒酒。
毒酒,從表面上看,是清亮的飲料。但喝下去,就會成為穿腸的毒藥。
可是,就是有人這麼傻,渴極了見飲料就渴,不管它是真的飲料,還是泡過鴆鳥羽毛的毒酒。
這個成語用來比喻用錯誤的辦法來解決眼前的困難而不顧嚴重後果。
-
3 # 小勞叨叨
飲鴆止渴,經常被我們錯寫成飲鳩止渴,寫成斑鳩的鳩了,還有人吶,把鴆當成一種毒酒,這個是不準確的,鴆呢不是一種酒,鴆是一種鳥,它也叫同慄鳥,這鳥呀,毛是深色的,紅色的眼睛,足有三趾,它這種鳥呀,渾身上下紫綠色的羽毛裡呀,和它的糞便裡,含有劇毒,這羽毛在酒裡泡一段時間之後呢,這酒就變成了毒酒了,而且是無色無味,這種酒叫做鴆酒,喝了這種酒的人是頃刻之間吶,白眼朝天,身體打顫,猛一看跟喝醉了似的,心裡明白說不出話,接著就是五臟潰爛,神經麻痺,閉上眼就完。鴆酒呢在中國歷史上很有名,常常看到史書上,鴆酒,賜死,這還是個榮譽呢,“得啦,給你吧,賜你個鴆酒,自我了斷吧。”這算是留個全臉兒。皇宮內部的毒殺呢,常常用這種毒酒,因為它無色無味呀,看起來表面沒有什麼太明顯的症狀,你也不好察覺。但是這個鴆鳥不好找,這種鳥經常生活在蛇蠍出沒古木參天的深山老林裡,而且是雌雄雙宿雙飛,雄鳥叫“運日”,雌鳥叫“陰諧”。因為這個鴆鳥哇很厲害,所以歷朝歷代都嚴令這種鳥,產於南方的鳥啊,不能過長江,為什麼呢,長江它寬呀,萬一它飛著飛著,嗯,後門兒不太舒服,噗嘰,它來一泡,這受不了這個,掉江裡了,後邊全是毒。
西晉的大富翁,這位叫石崇,在荊州當刺史的時候,偶遇鴆鳥的雛鳥,為了巴結晉武帝的舅父,後將軍王愷,就把鴆鳥的雛鳥呀,送給了住在洛陽城裡的王愷,結果就有言官上疏彈劾,不過這種事情一涉及王愷,那就不了了之了。
飲鴆止渴呢,出自《後漢書 霍諝傳》,東漢時期霍諝的舅舅,宋光,被人誣告擅自更改皇帝的詔書,這是個大罪呀!結果呀,下獄拷問。霍諝那年才十五歲,挺深為舅舅辯護,給負責這案子的官員寫了一封辯護書,其中就說了,宋光出身官宦之家,仕途順利,現已身居地方地方政府的高官。升官入朝指日可待,而且他的而且他的個人品德沒有什麼缺陷。這樣的一個人,即使對於皇上的詔書有所疑慮,也會採用一種穩當的方式來解決,怎麼可能冒著死罪來更改詔書呢?這不就像飲鴆酒止渴一樣嗎,還沒進到腸胃裡,剛到咽喉人就已經斷氣了,怎麼能有人這麼傻,做這樣的事情呢?唉,著一定另有蹊蹺。那麼這一番話呢,負責審查的官員是聽進去了。查明白了之後呢,就赦免了宋光。飲鴆止渴這個成語就是打這兒來的。
-
4 # 心齋網易經明師
“飲鴆止渴”這個成語的意思比較好理解:就是喝含有鴆毒的酒來解渴(比喻採取極有害的方法來解決眼前的困難,不顧嚴重後果)。但其中這個“鴆”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原來“鴆”是一種生活在嶺南一帶的鳥,比鷹略大,羽毛大部分都是紫色的,腹部和翅膀尖則是綠色的。《五經異義》說它的毒性源於它的食物,因嶺南多毒蛇,而鴆鳥的習性又特別喜歡毒蛇,尤其最愛挑其中最毒的耳蝮蛇的頭部來食用。《草木子》一書中仔細解釋了鴆鳥不畏懼蛇毒的原理:在它吃下毒蛇之後,它的腎就會分泌出一種含有強烈氣味的個黏液,將蛇毒萃取出來,並開始煎熬毒藥,蛇毒就被逐漸分解,直到成為比粉未更細的東西。最後這些毒粉隨著汗水滲透到鴆鳥的面板上,在沿羽毛流淌的過程中逐漸蒸發散失。也正是因為如此,鴆鳥的羽毛才含有了劇毒。用這種羽毛攪酒,便成為鴆酒、在水中輕點,這水就被稱為“文血漿”,喝了便性命不保,洗手則骨肉盡碎。但鴆鳥的肉卻是無毒的,甚可以說是一種美味。
-
5 # 文蹤旅跡
"飲鴆(zhèn)止渴"典出《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卷四十八·霍諝傳第三十八》:"光衣冠子孫,徑路平易,位極州郡,日望徵辟,亦無瑕穢纖介之累,無故刊定詔書,欲以何名?就有所疑,當求其便安,豈有觸冒死禍,以解細微?譬猶療飢於附子,止渴於鴆毒,未入腸胃,已絕咽喉,豈可為哉!"這是霍諝為了救出在獄中的舅舅宋光寫給當時掌管朝廷大權的將軍梁商的。
霍諝是東漢人,他自幼熱愛讀書,從小就顯露出與眾不同的才華,年紀輕輕便精通了四書五經,並通過了明經科的考試。他在當地是有名的"小才子",長大以後,曾任河南尹,後來還做過廷尉。
霍諝有個在郡裡當官的舅舅,叫宋光。宋光是個為人正直、秉公執法的好官,但也正因如此,成了一些權貴們的眼中釘。後來,權貴們聯合起來誣告宋光篡改詔書,皇帝信以為真,就把宋光逮捕,關進了監獄。這時,年僅十五歲的霍諝不相信舅舅會篡改詔書,就決定給當時掌管朝廷大權的大將軍梁商寫一封信,為舅舅申冤。
他在信中說:宋光出身官宦之家,仕途平穩順利,現已位居地方首長的高位。他為人正直、秉公守法,從而得到了朝廷的重用。這樣的一個人,即使對於皇上的詔書有所疑慮,也會採用一種穩當的方式來解決,怎麼可能冒著死罪私下更改詔書?這樣的行為好比是一個人為了充飢而去吃附子,為了解渴而去飲鴆 ("鴆"的羽毛泡過的毒酒)。這樣的話,食物還沒進到腸胃裡,剛到咽喉人就已經斷氣了,怎麼可能會有人這樣做呢?
梁商讀了這封信,覺得霍諝說得十分有道理,又得知霍諝才十五歲,對他的膽識也十分的欣賞,後來,梁商不僅重審此案,還親自到皇帝那裡替宋光辯白。案件終於真相大白,宋光也被無罪釋放。
再後來,飲鴆止渴就逐漸演變成了成語,意即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錯誤的辦法來解決眼前的困難而不顧嚴重後果。
關於鴆,有一種說法認為,鴆是傳說中的一種兇猛的鳥禽,比鷹還大,而且叫聲大還十分的淒厲。鴆的眼睛是紅色的,身體為黑色,羽毛是紫綠色的,喜歡把蛇當成食物。
鴆鳥最可怕的地方就是它的羽毛。鴆酒,也叫酖酒,早在《左傳》中就已提到過。用鴆鳥的羽毛劃過酒,酒中就會含有劇毒,就是鴆酒,喝了的人立刻就會斃命。鴆毒毫無顏色和異味,毒性卻能夠全部溶解到酒中。當然這只是個被誇大了的傳說,事實上,有許多毒酒並不是僅僅用鴆的羽毛劃過的,而是在酒中同時摻入了某種毒物(例如烏頭、毒箭木、毒芹汁等等),不過人們習慣上也都叫它鴆酒。但是鴆酒不是可以隨意配置的,這就需要有醫術熟練的醫士出面。這些製造毒藥的天才在犀牛角、獸皮的保護下,也是顫顫巍巍地去調製鴆酒,稍有不慎,即會"引火燒身"。古籍上有很多關於以鴆酒賜死和飲鴆酒自殺的記載,"懼鴆忍渴"、"飲鴆止渴"就來源於此。
但還有說法認為,鴆不是一種傳說中的猛禽,它是實際存在的,是一種吃蛇的小型猛禽,在南方山區分佈較廣,如武當山地區。因為食蛇所以被誤認為體有劇毒。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鴆是一種稀有未知鳥類,但已經被人類捕殺乾淨。
今天,隨著現代醫學和科技的發展,各種各樣的化學毒劑以及其他大量各種型別並且製作手法更為複雜的毒品出現,鴆毒早已是歷史的概念,鴆這種生物是否存在也成了留給後世難以下定論的謎題了。
-
6 # 步武堂
“飲鴆止渴”是一句有典故的成語。這局成語的的意思就是“拿毒酒當飲料來止渴,是為了解決眼前的問題而採用極其危險的方法,不要命了”。
飲鴆止渴這句成語本身並不難理解,而且對於這句成語的典故和出處並沒有什麼不同的結論,《後漢書·霍諝傳》:“譬猶療飢於附子,止渴於鴆毒,未入腸胃,已絕咽喉。”這段話說的很明白。
那麼飲鴆止渴這句成語裡面的這個“鴆”是什麼?有人說“鴆”是一種鳥,一種很特殊的鳥,這種鳥的羽毛或者糞便有劇毒,用這種鳥的羽毛泡酒,酒就會有劇毒。但是在這個成語當中“鴆”肯定不是指這種叫做“鴆”的鳥,而是含有鴆毒的酒。
但是為什麼用“鴆”來代指“毒酒”呢?這裡大概有這麼兩個原因(個人觀點):
第一,鴆這種鳥其實是傳說中的一種鳥,無論是滅絕說還是假想說,這種鳥的毒,尤其是和酒配合之後的毒被視為(傳說為)天下第一毒。用“鴆”代指毒酒,強調其危害的極其致命性。
第二,傳說中用“鴆”的羽毛浸泡的毒酒,無色無味,因此在判斷起來很可能不那麼有明顯的特徵,或者說對於“鴆酒”的識別並不是那麼容易,所以,飲鴆止渴在通常情況下多數是指“飲鴆”而不自知。
所以“飲鴆止渴”中的“鴆”可以做如下解釋:
鴆,本意為傳說中的一種鳥,其羽毛浸泡後的酒有劇毒。在本成語當中代指一種毒酒,一種無色無味但有劇毒的酒。
-
7 # 輕煙悅讀
“飲鴆止渴”裡的“鴆”,是傳說中的一種有毒的鳥。用它的羽毛浸過的酒能毒死人。這句成語的字面的意思是喝毒酒來解渴,比喻用錯誤的辦法來解決眼前的困難而不顧後果,出自《後漢書霍諝傳》。
原文如下:譬猶療飢於附子,止渴於鴆毒,未入腸胃,已絕咽喉。這裡有個關於霍諝的小故事。
霍諝是東漢人,自幼便發奮讀書,小小年紀便不同凡響。精通四書五經,在當地是非常有名的小才子。長大後,曾經做過河南尹,後來做過廷尉。
霍諝有個舅舅在郡裡當官的舅舅,叫宋光。由於他為人正直、秉公執法,所以讓那些權貴恨得牙癢癢。那些權貴們,就想辦法聯合起來誣告宋光篡改詔書,這可是了不得的大罪。眾口鑠金,皇帝也信以為真,把宋光抓起來,關進了監獄。這時,霍諝才是15歲的小小少年。
但霍諝不相信舅舅會篡改詔書,非常著急,日夜苦思冥想,尋找解救舅舅的辦法。最後,他決定給當時掌管朝廷大權的大將軍梁商寫一封書信,為舅舅申冤。
他在信中說:宋光出生在官宦之家,仕途一直順順利利,現在已經做到了地方的最高層。而且為人正直、秉公執法,得到了朝廷的重用。這樣的一個人,即使對皇上的詔書有所疑慮,也會用一種穩妥的方式來處理,怎麼可能會冒著死罪私下篡改詔書呢?這樣的行為好比是一個人為了填飽肚子去吃附子(毒物,大長今的媽媽就是喝了附子湯中毒的),為了解渴去喝鴆的羽毛浸泡過的毒酒。這樣做,食物還沒進到腸胃裡,剛到咽喉人就會沒命的,怎麼會有人這麼笨到這樣做呢?
梁商覺得霍諝說得很有道理,又聽說霍諝才15歲便有如此膽識,非常欣賞。重審了他舅舅的案子,終於真相大白,宋光被無罪釋放。從此後,霍諝的名聲傳遍了整個洛陽。
跟“飲鴆止渴”相近的成語有:飢不擇食、急功近利、殺雞取卵等。
-
8 # 月淡風青
飲鴆止渴”這個成語出自《後漢書·霍諝傳》,意思是飲鴆酒解渴,渴還沒解,人就中毒死了。比喻用錯誤的辦法來解決眼前的困難而不顧嚴重後果。
主要說說這個“鴆”。在山海經中出現一次。是這樣說的:又東北百二十里,曰女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黃金,其獸多豹 虎,多閭、麋、麇、麂氣其鳥多白 鷸,多崔,多 鴆。戰國時期的《山海經》中記載就這麼多。別急,晉代的郭璞註解還是比較詳細的。他說:“鴆大如雕,紫綠色,長頸赤喙,食蝮蛇頭;雄名運日,雌名陰諧也。”基本說清了鴆的特點:大如雕,長脖紅嘴,專吃蝮蛇頭,雄的叫運日,雌的叫陰諧。如果你還不過癮,接著往下看。
唐代藥王孫思邈說“鴆鳥多集檳榔樹上。”
宋代訓詁學大家羅願在《爾雅翼》中解釋就更加詳細了:鴆羽毛紫黑色,紅嘴黑眼睛,脖子有七八寸長,晴空萬里的時候,雄鴆運日叫,天要下雨的時候,雌鳥陰諧叫,這是天氣預報呀。接著說吃。鴆吃蝮蛇和橡果,走步也奇特,走的時候步罡踏斗(道士做法時的步法,眼熟嗎?)的禹步,這種步法只有感覺到有毒蛇時才走,走幾步,叫幾聲“同力”之後,石破樹折,毒蛇現形等死。是不是很神奇?!還有更神的,蛇入口即化。鴆屎尿粘石,石頭就軟化成泥(強氧化劑嘛)。只要鴆喝過水的地方,所有蟲子喝過之後必死。毒性這麼大,羽毛泡酒成毒酒就不奇怪了吧。既然有劇毒,那能不能接。可以的。萬物都講究個相生相剋,蜈蚣精不是讓毗藍婆給降服了嗎。鴆鳥的剋星是——犀牛。犀牛角一蘸毒酒,毒酒立馬解毒。有鴆鳥的地方就有犀牛。相生相剋,要不然,有鴆鳥的地方,別的動物還怎麼生存?
鐵AVANCIER人(對,就是那個五散人之一的鐵AVANCIER人)楊廉夫說他在湖北黃梅山見過,跟貓頭鷹似的,住在大樹的樹頂上,叫聲跟敲腰鼓似的。感覺一下,同力、“嗵嗵”差不多。
李肇(中唐的《唐國史補》作者)也說過,鷂子時間長了,就變成鴆鳥了,而且越老越毒。
撿靠譜的總結下:鴆是一種長脖紅嘴黑眼珠,渾身有毒,叫聲“嗵嗵”的鳥。鴆鳥因為吃劇毒的蝮蛇,所以渾身劇毒,所以,羽毛泡酒會有劇毒;但也不是無藥可救,犀牛角就能解毒。
另外,在屈原的《離騷》裡也有它的身影,在這裡它的角色是媒婆:
望瑤臺之偃蹇兮,見有娀之佚女,吾令鴆為媒兮,鴆告餘以不好。
我想取老娀家閨女,媒婆鴆說不咋好。
-
9 # 樹德漢碩
成語“飲鴆止渴”是有典故有出處的。《後漢書/霍諝傳》裡有:“譬猶療肌於附子,止渴於鴆毒,未入腸胃,已絕咽喉。”晉時葛洪著《抱朴子/嘉遯》有:酣鳩酒以止渴。”飲鴆止渴,是喝毒酒來止渴。比喻只顧眼前,不顧後患後果。
飲鴆止渴的“鴆”是指傳說中一種有毒的鳥,用其羽毛泡酒,喝了會毒死人,在這裡是當毒酒解,一些粗心者,常鴆鳩下分。鳩是斑鳩鳥,嘴短,羽毛褐色,頸後有黑斑,常成群活動,吃雜草種子穀物,形與鴿近似,但比鴿略小,肉很好食,無毒。鴆也是鳥,但傳說中毛都有毒,碰不得的。
飲鴆止渴是極不可取的,只顧眼前,不考慮後果的做法會鑄成大錯的,飲鴆止渴是極愚蠢的行為,要避免要防止為好。
-
10 # D東哥
漢語成語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詞語,它們大多來自於中國古代經典著作、歷史故事或人們的口頭傳說。人們經過長期使用、錘鍊而最後形成的固定短語。它有嚴格的結構,簡潔的形式,深刻的含義,表現力也強,寓意也經常含於字面意思中。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成語“飲鴆止渴”。
一、“飲鴆止渴”的意思
“飲鴆zhèn)止渴”這個成語出自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霍諝傳》:“譬猶療飢於附子,止渴於鴆毒,未入腸胃,已絕咽喉,豈可為哉!”
後人就根據這個典故引申出了“飲鳩止渴”成語。
“飲鴆止渴”成語的意思是說用“鴆”的羽毛浸過的毒酒來解渴。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解決眼下的困難卻不顧嚴重後果。
為了解決困難,就喝毒酒來解渴。這說明什麼?只能說明為了眼前利益,顧此失彼,顧頭不顧尾,只圖眼前快活不顧日後的死活。
所以,“飲鴆止渴”和“殺雞取卵”意義相近,都表示有隻顧眼前利益,而缺乏長遠打算的意思。從程度上來說,“飲鴆止渴”危害更大。
二、“飲鴆止渴”中的“鴆”是什麼意思?
“飲鴆止渴”中“鴆(zhèn)”是什麼?鴆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毒鳥。它黑身赤目,身披紫綠色羽毛,以劇毒腹蛇為食。傳說它的羽毛有毒,如果把它放入酒中就可以毒死人。
傳說鴆在陸地上走的時候,周圍隱蔽的各種毒蛇都會出來,爬伏在地上像死了一般,鴆此時就會上去把它竹吞掉。
鳩鴆這種鳥長得什麼樣呢?以前鴆的形象都是模糊的。到了宋代,鴆的形象才慢慢具體化了。
宋代學者羅願寫有《爾雅翼》一書,是專門用來解釋《爾雅》書中草木鳥獸蟲魚等,由於是被用作《爾雅》的輔翼,所以取名《爾雅翼》。
羅願在《爾雅翼》中,對“鴆”有較h詳細的描寫,鴆的羽毛是紫黑色的,長著紅色的嘴巴,黑色的眼睛,脖子有七八寸長。天睛的時候,只要雄鴆一叫,預示著天馬上要下雨,但如果雌鴆一叫,那麼天馬上會由陰轉晴。
在書中,羅願還寫到不管有多麼大的毒蛇,只要到了鴆的口中就很快被消化掉。鴆的排洩物如果噴灑到了山上的石頭上,那麼即使是再硬的石頭也會立即融化掉。
鴆身上的毒厲害得很,在它喝水的地方,就算是蛇蠍毒也在這一地點喝水,馬上就會中毒身亡。用它的羽毛浸在酒裡一下,就變成了鴆酒,毒性不是一般的大。慢慢地鴆酒就成了天下毒酒的統稱。
三、傳說故事
飲鴆止渴,出自於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霍諝傳》。說霍諝是東漢人,他自小就知道要努力讀書,很小時就精通四書五經,並通過了明經科的考試。
什麼是明經科考試呢?明經科考試開始於漢武帝時期,一直到宋神宗時才被廢除,由於被推舉者必須明習經學,所以命名“明經”。
這樣一來,在當地他被認為是“小才子”,大了以後,做官河南尹,後來做到過廷尉。霍諝有個舅舅叫宋光,在郡裡當官。由他剛正不阿、執法嚴明,就成了當朝權貴們的眼中釘,肉中刺。
不久,權貴們就串通起來誣告宋光篡改詔書,於是皇帝一聽,不管真假就把宋光逮捕,關進了京都洛陽的監獄。這時,霍諝才十五歲。
霍諝相信舅舅不會作出此事,他十分著急,思考如何救舅舅的辦法。最終,他給當時手握管朝廷大權的將軍梁商寫一封信,替舅舅申冤。
他在信中說:宋光出身官宦之家,仕途平穩順利,雖然他位居高位,但他為人正直、秉公守法,這樣才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就是這樣一個人,哪怕他對皇上的詔書有些疑慮,那也會採用一種穩妥的方式來自行解決,他怎麼會冒死去私下裡更改詔書?
他的這種行為就好比是一個人為了活而去吃附子,為了解渴而去飲毒酒。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還沒等到食物進入腸胃裡,如果剛到咽喉處人就已經斷氣了,這樣怎麼可能會有人要這樣做呢?讀了這封信,梁商認為霍諝說得很有道理,當聽說他只有十五歲時,就對他的膽識讚賞有加。
後來,梁商重審此案,他親自到皇丘那裡去替宋光辯解。終於使案件的真相大白於天下。宋光也因此被無罪釋放。再後來,霍諝的名聲就整個洛陽城裡傳開了。
-
11 # jasmine9969
鴆:傳說中的毒鳥,指飲用鴆羽毛浸泡過的毒酒解渴;比喻用錯誤的辦法來解決眼前的困難而不顧嚴重後果。很多時候人們頭腦發熱時就像喝毒酒解渴一樣,對行為不加思考,直衝直撞,不顧後果,於是吃虧的人很多,嚴重的還會搭上性命。這則成語故事說明不管如何,都不能為所欲為做事不顧後果,否則自己不負責任的行為,只能讓自己吃盡苦頭。遇事應先平靜下來。找出事情的關鍵,然後想辦法解決。
回覆列表
成語“飲鴆止渴”是一個經常用的成語,它的原意思是:用喝毒酒的辦法來解渴。主要用來比喻用錯誤的辦法解決問題而不計後果。而成語中的“鴆”是一種傳說中的毒鳥,它羽毛浸過的酒喝了能把人毒死。這個成語出自:《後漢書·霍諝傳》:“譬猶療飢於附子,止渴於鴆毒,未入腸胃,已絕咽喉。”這句話的大意是:就好比是為了充飢去吃附子(有毒植物),為了解渴去喝毒酒,如果這樣的話,還沒等那些東西進入腸胃,人的咽喉就已斷了。成語“飲鴆止渴”的故事。說的是東漢時,有人向大將軍梁商誣告霍諝的舅父宋光,說他私自刪除改變朝廷的詔書。於是宋光被捕入獄。這時年僅十五歲的霍諝向梁商上書,為宋光辯解。他說:宋光能坐上州長的位置,是他一向奉公守法,沒犯過一點錯誤。就算詔書有被篡改的嫌疑,也決不可能是他不顧性命去擅自改動。這就好像一個人在飢餓的時候,拿有毒的植物來充飢;在他口渴的時候,喝有毒的酒來解渴一樣。這些東西剛一沾到嘴唇,還沒進入肚裡,他的命就已喪掉了,你說這樣的事可能是他做的嗎?梁商仔細看了他的辯解書後,感覺說的很有道理,就把它呈報給了皇上。不久,宋光就被免除了罪狀而獲得釋放。
注: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