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後擊搏發
-
2 # 郭國輝
毛主席時代破四舊。那個時候又餓又累又沒時間沒有清明節,改革開放後。記得在79年開始,我郭氏家族在清明前三天就舞龍耍獅子敲鑼打鼓次嗩吶籌集食物聚餐。龐大的祭祀隊伍將無論是葬在那個山上所有的祖墳全部都掃墓(叫掛山)。基本每年都如此,還請地方戲班唱戲。
-
3 # 家常理短708
清明節的由來有很多說法,其中之一就是晉文重耳公落難時,介子推割股取肉熬湯給重耳喝,重耳得勢後,要表達對介子推的感謝,但介子推不願落入世俗,拒絕君祿,遂隱居綿山,晉文公為逼介子推出山,火燒綿山,燒山後,派人去找介子推,發現已被燒死在一棵樹下。晉文公深感愧疚,為紀念介子推,將綿山改為介山,設立寒食節,並把寒食節過後第一天定為清明節。古代王公貴胄在清明節這天祭祖,後傳入民間。
清明祭祖基本沿襲傳統,焚香燒紙,用紙馬香嗑寄託哀思。新時代來臨,各地祭祀有了新變化,用鮮花取代燒紙,用水果代替菸酒。
無論以何種形式,寄託哀思永恆不變。
-
4 # 民俗村冬至水餃夏至面
我們這裡民俗是過寒食節,和清明節有區別的,寒食節和介子推重耳的故事有關,在清明前一天。
親人聚集到一起,上墳燒紙,供品用水餃等,給墳墓添土,除草,夫妻的合藏墓穴,最後一位去世的,滿三年後立墓碑的,選擇在這個季節。
有些人會去寺院,為去世親人放生,誦經,祈福等。
對了,春天北方天氣乾旱,冬天的枯枝落葉比較多,大家去上墳燒紙,切記切記,不要引起火災!可以帶些鮮花表達對祖先的尊敬。
-
5 # 小洵仁可
記得小時清明節時,備好祭品去上墳,每年必備的一件東西就是用一根竹棍掛一長條黃紙,這黃紙上有的暫有花紋,有的沒暫(根據經濟狀況而定),把它拿去插在墳頭上,叫"掛親",其作用叫"擋射″(不知是否是這兩字),意思是不讓一種專門打擾逝者的東西“射”去騷擾逝者。在這之前,還得先給墳除除草,添添土,修修整整,祭品一番後放一些鞭炮,燒些紙錢,最後才把這個東西插上。(名字就不知道,我只記得許多人都把它稱“清明悼”)
這個目的有兩個,一個追思緬懷逝去的親人(不一定是長輩哦),一個直接目的就是提醒那些開荒種地者這墳是有主家的,不能挖。(現在沒這種擔心了)!這是老家鄉下習俗。
現在到墓地去,每家每戶也如此,我們這裡的墓地也允許放鞭炮和燒紙,但必須到指定地方。上墳時把墓碑,墓臺整理一下,也有上這種"清明悼"的。
-
6 # 生命解碼之易學堂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是道家的頂級學問,這個學問是強調謹慎選擇亡人所在的方位,亡人在的方位正確,後人賢良,反之,出敗家子。孔子說文化小人們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
7 # 牧野38923377
✍✍✍✍✍✍✍✍✍✍✍✍✍✍
清明節追思、緬懷家祖亡親,祭祀禮節源遠流長。這種祭祀,是虔誠的,感恩的。至於祭祀方試,這真是:千里有鄉禮,各處一鄉風。我們家鄉大都是在清明節的前兩天,家祖亡親的後生及故人買一些祭祀用的禮品,如紙錢、紙金元寶、一壺祭祀酒、三盤堅果、水果、糖果,再加上一個用白紙剪成花環狀的合成條狀物,掛在一根竹棍的一頭,我們家鄉人叫做清明吊。首先,在墓前擺上三果盤及祭祀用的酒盅,虔誠地斟上酒,說些吉祥語。給家祖亡親燒完紙錢、紙元寶後,把清明吊插在墳頭,然後點燃一掛鞭炮。這時,清明祭祀禮節才正試完成!
這真是:
清明時節祭祖親,
追思感恩更虔誠。
心淚化作傾盆雨,
杯酒長憶恩永存!
✍✍✍✍✍✍
~牧野拙筆
回覆列表
華人的祖先就是華人心中的“神”
華人祭祀的“祖先”就是指“去世的先人”,在清明節,中國幾乎每家都會舉行一些儀式來祭祀先祖,基本上都是備一些供品(水果、食物、酒水等),燒幾炷香,燒些紙錢,磕拜。一般是以家庭祭祀儀式為主,有的地方也會整個家族來一起舉辦祭祀儀式,現在還有一些網上祭祖的活動,不管形式怎樣,意義都是一樣的。
我們江蘇南通地區一般是在清明節會去上墳,就是到祖先的墳地去燒些紙錢,帶點供品,磕拜一下。中午的時候會在家裡堂屋擺上一桌飯菜,點幾炷香,也會燒紙錢和磕拜。
為什麼華人對祭祀祖先比對祭祀神明更看重呢?華人祭祀祖先的習俗有史書記載的可以追溯到商周時代,這跟華人的文化有關係,事實上華人的哲學是世界上最早的,老子的“道德經”其實就是一部哲學經典,在“道德經”裡,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什麼?“道”是天地萬物執行的規律,所以說華人在幾千年以前就研究自然界的規律,華人是典型的實用主義,而不是一味的迷信神明,自然規律其實就是自然科學,這跟西方是完全不一樣的,西方人遠比華人更相信神明的作用,所以西方信各種教的人很多。
華人祭祀祖先的習俗更多的是一種精神的寄託和對先祖輩的懷念。華人的家庭觀念很重,華人也更注重家庭教育,所以華人對長輩的感情一般都是非常的深厚的,華人的文化裡面很重要的一個是“孝”,所以華人祭祖的習俗是中國獨有的一種文化,是我們華人的精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