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邱寶
-
2 # 風雅娛樂
電視劇二十集之後並不是多餘的,只是整部電視劇被“注水”的成分比較大,中間的故事情節本來沒有多大點事,一直東拼西湊擴大劇情,使整部劇達到70-80集,有50-60集的電視劇就非常多。
2月6號廣播電視總局釋出了公告,主要是演員片酬的不能超過製作成本的40%,主演片酬不能超過總片酬的70%來規範了天價演員片酬問題。還有就是對電視劇集數長度提出提倡不能超過40集,鼓勵30集以內的短劇創作。
相信這樣的規範以後影視業集數長的問題會有所改善。
下面說一說電視劇為什麼會那麼長的集數和它的利益所在。
第一,演員片酬高
為了一部影片產生觀影效應,很多導演出高價來邀請一線大牌或者流量明星來演出,花費的成本和費用也非常高。為了賺的更多,只能從增加集數上下功夫,集數增加帶了的商業價值也隨之增加,比如中間夾雜的廣告費,獨家播放買斷版權費等。都能給影片增加利息空間。
第二,大牌演員拍攝期短,劇情不夠,配角來補
很多大牌演員一部60集的電視劇因為自身時間檔期衝突,都會匆匆結束拍攝,本來30集的劇情,主演拍攝完就走了,為了完成劇情,就會從中間找一些配角來支撐劇情的發展。甚至主角扣圖、替身等都被網友病垢,可以想象這樣拼接的一部電視劇想要達到好的口碑也是很難。電視劇不在是純粹的娛樂了,變成了一部跑馬佔地、急功近利的商業鉅作。
最終的成績單還是要觀眾來打分的,觀眾也不是那麼容易被矇騙。所以收穫的也必然是槽點。在觀眾的呼籲和批評聲中,終於2月6號廣電總局釋出了以上規定,圓了大眾的心聲。
-
3 # 南和東子
怎麼說呢!電視劇看的就是劇情,只看片頭和片尾那就不叫電視劇了,那直接看小品、相聲和小影片就完了嘛!哈哈一笑一會兒就完了。
集數多本來無可厚非,但受制作方和播出方利益博弈影響,拉長劇整合為一種共贏手段。
為了延長劇集,製作方透過增加無關主線的人物、設定毫無意義的臺詞以及重複再現故事情節等方式“注水”。
很多拍了幾季的劇,第一季其實已經有了結局,但為了不浪費“熱度”,在續集中,出品方會強行“加戲”、塞人,導致劇情主線嚴重偏離,甚至為了強行植入廣告而設計匪夷所思的情節。
中國是電視劇世界第一生產大國,僅2016年生產完成並獲得《中國產電視劇發行許可證》的劇目就有334部、14912集。
一個不能忽略的事實是,中國產電視劇的出海之路也正越走越寬。
僅2016年,中國產劇出口總集數就達1.6萬餘集,出口金額達3億至4億元。
隨著《歡樂頌》《花千骨》《琅琊榜》《楚喬傳》等一批電視劇走出國門,電視劇出海勁頭愈加雄烈。
為什麼呢?除了價值觀和審美,這裡還有一個質量的問題。
我們本以為這麼多影視劇資源到手是能一飽眼福的精神食糧,末了才發現有些竟然是注水豬肉。
先不說深層次表達,光是五毛特效加上摳圖濾鏡這些“表面內容”,就讓自己一下子墮入“假、大、空”的境地。
當電視劇蔓延到網上,唯一的好處是終於可以快進了。
中國產劇並不是都“不忍直視”,相反,在一些劣質作品的反襯下,有的會給我們出人意料地驚喜。比如剛收官的《河神》,口碑佳作《少林問道》等。與注水劇相比,這些都是絕對乾貨。
國際上,減少劇集、保證單集精彩度已成為電視劇產業的共識。日劇的長度是10—12集,英劇一般一年一季,一美劇的劇集往往較長,但如果收視不好,會立馬遭“砍”,中國產電視劇要取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就必須擠幹“水分”。你覺得哪些劇“注水”嚴重,又有哪些想給大家推薦的良心好劇呢?